分享

从雾霾看环保:环境是用来发展而不是保护的

 昵称12756643 2014-10-14

  随着全国范围内开始进入冬季,雾霾又将不约而至,在一些地方甚至将会伴随人们大半个冬天。尽管对于中国人来说,雾霾不过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东西,对于雾霾的认识也还处于一个相当初始终的阶段,如雾霾的形成至今还众说纷纭。但是无可否认,作为人类深度参与和改变环境的结果,雾霾的出现将越来越频繁,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也将越来越严重。

  根据环保部门的披露,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总量已长期高居世界第一位。2009—2011年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大气中的硫、氮、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的沉降总量是同纬度发达国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目前中国有2/3大中城市PM10和PM2.5不达标。

  大气的污染构成了雾霾形成的主因,而工业废弃物的排放又是大气污染的主因。从发展阶段而言,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从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及教训来看,这一阶段是工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型提高阶段,即要在克服此前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粗放经营以及对环境的破坏等等,同时要向环保、高效转型,也就是我们目前热衷于讨论的“工业4.0”概念。

  实际上比较遗憾的是,上述认识都是我们在经历一些惨痛的教训后痛运思痛的结果。这意味着,传统发展模式下积累的代价我们已经付出了,而且还要在这一过程中继续付出转型的代价,其中包括决策会否被有效执行并达到预期目的,以及转型是否会成功等。而且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不得不做出改变。

  问题在于,改变是非常困难的,长久的积习形成固化的心理模式,会让人们本能的排斥和拒绝对新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接受。如我们一直在争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关系,大家都是经历过先污染再治理的过程走到今天的,那么我们究竟能否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尽管所有的文件都在倡导和强调关注环境,但是发展必然涉及到对于各种资源,尤其是环境的利用,这必然涉及到对于环境的改变。从主观上,没有人愿意去污染环境,但是要想在不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有的条件下,这个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当然,就目前人类科技进步程度而言,已经可以实现在不损坏环境利益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但是这只实在少数一些发达国家可以实现,对于我们这样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异性极大,甚至有着代际差的国家,都采用最先进的科技力量建设各种类型的生产型企业,遑论有无可能,就是巨大的成本问题,也显然不是我们所能够承受的。所以尽管环境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事关人类生死存亡,且禁不得任何政治不正确考验的问题,但是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又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两全其美的答案呢?

  所以,最现实的问题与其说是我们要对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倒不如说我们应该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现在来看,对于原有环境的大规模开发和改变必不可免,但是在高度发达的环保技术的前提下,让环境正向发展,使之有利于人们的生存,这才是题中应有之意,空论保护环境云云,没有任何意义。在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关于碳排放权的交易问题。

  在此基础上,要对环保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既不要传递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认识,更不能信口开河来误导公众,如对于雾霾,很多人就难以理解,为什么农村焚烧秸秆会导致雾霾加重,因为尤其是在北方农村地区,用烧秸秆的方式取暖做饭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习惯性选择。如果不让烧了,那么烧什么?如果采用煤气、沼气或天然气,那么基础投入由谁负责?同时,不再焚烧的秸秆该如何经济有效的处理,相关的产业如何布局,产业链如何延伸??显然是需要用全新的思维来系统处理,绝对不是一见雾霾,就把板子打在秸秆焚烧上并一禁了之,更何况相对于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秸秆焚烧在多大程度上导致雾霾天气频现,实际上都是一个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