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翻译:
心在家中想立功,放眼远眺是蓟门。
燕王招贤筑高台,郭隗乐毅担重任。
贤士一去国运衰,客人不免生忧心。
今日蓟门古汉营,边关笳鼓闹喧腾。
万里边疆凄寒地,满地飞雪冷光生。
日出曙光照三边,高挂旌旗风吹动。
烽火连天遍战场,硝烟弥漫月色昏。
高天流云出山间,海边云雾罩蓟城。
年少之时未成想,投笔从戎建奇功。
如今眺望征战地,渴望杀敌请长缨。
赏析:
此为律诗,中间两联对仗非常工稳。“三边曙色”对“万里寒光”,属于偏正结构,“动危旌”对“生积雪”,是动宾结构,“海畔云山”对“沙场烽火”,都是偏正结构,“拥蓟城”对“侵胡月”,动宾结构。平仄和词性就不说了,只说说内容和意境。“三边”与“万里”视野极其辽阔,“积雪”与“旌旗”红白映衬,动静相生。在这无边的战场上,朔风劲吹,大地白茫茫一片,空中红旗飘扬,飒飒作响。“寒光”让人心惊胆寒,“曙色”给人温暖力量,寒光的凄惨与曙色的温馨两相比衬,既让寒光更冷,又让曙色添暖,互为映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寒光生积雪”就是“积雪生寒光”的倒装,漫天风雪,铺天盖地,极是苦寒,在征战将士眼中,自是生出一种闪闪寒光,心中更添一层寒意,再加上置身“万里”的空旷无边,更显得生命的渺小。“曙色动危旌”是“曙色危旌动”的倒装,意思是曙光初现,看到风展红旗,加上“三边”,眼界大开,白雪映红旗,甚是壮观。“沙场烽火侵胡月”沙场烽火遍地,狼烟四起,铺天盖地的把胡天月色遮掩,“海畔云山拥蓟城”,是说海风劲吹,高天流云笼罩蓟城,一片迷蒙。颔联写战场积雪,寒光曙色,高天红旗,多为静态描写。颈联写烽火四起,狼烟弥漫,将月色遮掩,海风劲吹,流云漂浮,把蓟城笼罩,显然是动态的描写。三维空间,全在诗人视野中,天光云影,烽火狼烟,旌旗飘扬,孤月夜空,寒霜积雪,山海城堡,有动有静,极力渲染出边关的苍凉苦寒,单调寂寞。这是由“望”而看到的实景。自然环境是这样的艰苦,战争是这样的残酷,但作者心中全然没有畏惧,想像到蓟门“汉将营”中“喧喧笳鼓”声,联想到当年郭隗乐毅等建功立业,更加激荡和鼓动着渴望建功立业者内心不平的情感潮水,自然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不得不惊。这是由“望”而引起的联想,它直接引出了颔联与颈联对边关实景的描绘。尾联回应首联,作了有力的挽合:虽然并非很早就有当年班超投笔从戎杀敌立功的宏伟志向,但今日却渴望奔赴前线,早日来到笳鼓声声的蓟门军营,像当年终军向皇上请得长缨一样与将士们一道卫国杀敌,御侮保土,建功立业。这是由“望”而抒发的内心情怀。
一个“望”字,贯串全诗,脉络分明,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