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汇现钞和现汇的区别和理解

 扁桃树红了南宁 2014-10-15

    货币名称:现汇买入价 现钞买入价 卖出价 基准价(中间价)

 

    外汇中间价----打个比方你所持有的人民币,如果要兑换成外汇,银行会按照一定的汇率,帮你兑换,这个汇率被称为卖出价。而如果你想把外汇换成人民币,银行又会按照一定的汇率买入你的外汇,这个汇率被称为买入价。但是当天的卖出价和买入价,卖出价都是高于买入价,因为外汇买卖有风险,银行必须通过此获得利润抵御风险,而卖出价和买入价的平均值,就被称为外汇中间价,中间价其实是理论价值,是记账用的参考汇率,也是制定买入卖出价格的基础,实际交易中不会用到,它一般是用来进行分析与研究外汇行情的。

    外汇中间价又叫中间汇率,同时也叫基准价,是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的平均数。简单点说,计算公式为:中间汇率=(买入汇率+卖出汇率)÷ 2

    中间价是银行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各币种买卖情况制定的,在我国外汇管理局会发布一些币种的基准价,如美元欧元等,其他币种各行自己计算,如果你要人民币换欧元则用卖出价。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

 

    现钞主要指的是由境外携入或个人持有的可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人所持有的外国钞票,如美元、日元、英镑等;

  现汇是指由国外汇入或由境外携入、寄入的外币票据和凭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常接触到的主要有境外汇款和旅行支票等。

 

    买、卖价的产生:各国汇率每分每秒都在变动,在你在银行要求换取某货币,到银行服务人员操作成交,持续时间多则一两分钟,少则几十秒,可是在这段时间内汇率就已经变了。银行自然不会承担这段时间内的风险,高价卖给你,低价收你的外币,就再合适不过了。
    备注:银行不是你买卖外汇的最终交易对象,而是背后更大的国际货币市场。他只不过是提交这个订单到国际上。
    现汇、现钞的产生:现汇只不过是个汇率,把你银行帐户的人民币换成外币,或者相反。
现钞呢,可就是实物了。它们的价格不同,是因为银行考虑了一个成本在里面,这包括:实物货币的运输、保管、鉴别等等。

 

汇钞有别:

  在我国,居民外币储蓄存款有两种账户:现钞户和现汇户。如果存入的是外币现钞,则为现钞存款;如果外币资金是从境外或港澳台地区汇入,或携入的外币票据(如旅行支票、私人支票)转存款账户,则为现汇存款。

    "现汇帐户”系指由港、澳、台地区或者境外汇入外汇或携入的外汇票据转存款帐户;

    “现钞帐户”系指境内居民个人持有的外币现钞存款帐户。


    (现钞就是钞票,现汇就是在国外银行的外币存款了)如果中国银行收现钞,那么会损失外币存款利息,现钞和现汇卖出价:是一样的!

    如果您把现汇卖给银行,就是把您在国外银行的外汇存款卖给银行。这笔外汇存款从您卖给银行的那一刻起,就从您的名下转移到银行的名下。银行只要做相应帐务处理,就可以马上得到这笔在国外银行的外汇存款,并可以马上开始计算利息。如果银行买入的是现钞,由于外币现钞不能在交易的当地流通使用,需要把现钞运往国外,

    所以它不仅不能立即获得存款和利息,而且还得支付费用保管现钞。等到现钞积累到足够数量,银行才能把这些外币现钞运送到国外,存在国外的银行里。直到此时,银行才能获得在国外银行的外汇存款并开始获得利息。银行收兑外币现钞需要支付的具体费用包括:现钞管理费、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等、这些费用就反映在现钞买入价低于现汇买入价的差额里。

 


    居民个人由境外汇入的外汇或携入的外汇票据可以理解为“现汇”,均可以开立现汇帐户存储;

    你在银行里存着的当然应该是现钞了。

    有人从国外给你汇款到你的账户,那就是汇款现汇,

    另外在中国银行办理了比如说日元=美元的汇兑,打在了你的中国银行存折上,就会显示两种外汇现汇,而这两种外汇银行收购价就会相    对于现钞价高,并且这种现汇相对于现钞的卖出价要低。


    首先,买入价是指外汇银行买入外汇时使用的汇率,卖出价是外汇银行卖出外汇时使用的汇率,此时的外汇是指国外银行存款的外汇,如美元。

    所以,外汇牌价上的买入价、卖出价是现汇价。


    其次,现钞价是外汇银行买卖现钞时使用的价格,此时现钞是指外汇现金(钞票),而不是国外银行存款。

 
    再次,由于现汇与现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银行买入现汇时,可以直接将其所买进的外汇划拨到其国外银行账户中,没有利息损失,

而买进外币现钞时需在本银行库存中保留一段时间,以凑齐足够多的外币现钞后(如100万美元)才能存到其他银行获取利息,故银行买进外币现钞相对于买进现汇有利息损失,这部分损失当然由卖出外币现钞的一方承担,故银行的报价中,现钞买入价肯定低于现汇买入价,这一规律永远不会变,正如存款利率永远低于贷款利率一样。


    最后,现钞卖出价与现汇卖出价是一致的,因为这种情况下,对银行来说没有利息损失,是不是?故银行单独标明现钞买入价,而没有现钞卖出价。


    所以说,如果你手中的美元资产不是以国外银行存款或外币支付凭证(如汇票、本票、电汇凭证等)的形式存在,就应该使用现钞买入价,要损失一点。

    从汇率上讲,现汇比现钞要高点, 两者区别:

 

    一、存款汇出境外:

    外汇存款汇出,钞户的审核严于汇户,汇户一次性汇出1万美元以下的,可到银行直接办理,而钞户的限制是2000美元以下。汇户一次性汇出1—5万美元的,由当地外汇局审核,而钞户是2000美元—1万美元,就要由当地外汇局审核。汇户一次汇出5万美元的,由当地外汇局转报外汇总局审核,而钞户汇出1万美元以上的就要转报外汇总局审核。

    二、现钞汇出的汇价损失

    如果你考虑一次携带过多现钞有风险、不方便,想将现钞通过银行汇出,经过前面所讲的审核程序后,在银行办理汇出手续,银行先要以现钞价买入你的现钞,再用现汇卖出价卖给你外汇,比如10月28日中国银行的现汇买入价是1:8.2651,但现钞买入价是8.0706,如果你在此日要将100美元现钞汇出,中行先用现钞买入价买入你的100美元,你的100美元变成了807.06元人民币,然后中行再用现汇或现钞卖出价8.2899卖给你美元现汇,你的100美元就变成了97美元35美分。

    三、现钞携带出境

    如果你认为现钞转成现汇后汇出损失太大,干脆就冒点风险全部随身携带,那么按照《关于对携带外汇进出境管理的规定》,携带现钞超过2000美元以上的,需办理《携带外汇出境许可证》。携带4000美元以上的,需当地外汇局批准,按照《关于对携带外汇进出境管理的规定》,携带现钞超过1万美元的,外汇局一般不予批准。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做个人外汇买卖的朋友们,如果想分别在几个银行开户做外汇买卖,千万别图省事将汇户的外汇提成现钞办理新的开户,还是耐心办理汇户的划算为好。


    特例:

    韩先生、樊先生、高先生在1月26日这一天将各自银行账户中的1000欧元兑换成人民币,然而三人得到的人民币

    金额却相差不少,韩先生得到了10631.80元人民币,樊先生得到了10723.10元人民币,李先生却得到了10794.57元。
 
    最多和最少之间相差了162元多!是银行工作人员出错了么?并不是。中国银行专家提醒市民,将手中的外汇兑换成人民币是有学问的,不同换法得到的结果会完全不同。

  汇钞有别

  在我国,居民外币储蓄存款有两种账户:现钞户和现汇户。如果存入的是外币现钞,则为现钞存款;如果外币资金是从境外或港澳台地区汇入,或携入的外币票据(如旅行支票、私人支票)转存款账户,则为现汇存款。外币现汇在银行的人民币牌价是高于外币现钞的。上述案例中,韩、樊、李三人本都是现汇户。然而韩先生在兑换前却先将1000欧元支取出来再兑换成人民币,使“现汇”变成了“现钞”,因此在兑换人民币时适用银行当天的“欧元钞买价”1063.18元/100欧元;而樊先生直接将现汇户中的欧元兑换成人民币,使用的是银行当天的“欧元汇买价”1072.31元/100欧元,于是两人所得就差了90多元人民币。

  利用汇率波动获取更多兑换所得

  我国是汇率管制的国家,每天由人民银行公布当天的人民币牌价。在一天中,各种外币对人民币的牌价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国际外汇市场上,各币种之间的汇率波动却是随时发生的。目前内陆居民进入国际汇市的渠道就是银行提供的即时外汇交易服务,如中行的“外汇宝”。市民完全可以使用“外汇宝”转换手中货币的币种,从而提高其对人民币的“相对价值”。精明的李先生就是先做了一个“外汇宝”交易,用当时的汇率卖掉1000欧元现汇、买入1306.2美元现汇,再用当天银行的美元“汇买价”826.41元/100美元换到了10794.57元人民币。

  因此,中行专家建议市民:

  1、如非必需,现汇存款不要轻易支取,否则会让手中的外汇“贬值”。每年春节前夕,总有大量“赡家款”从境外汇入境内,通常有电汇和票汇两种方式,直接转入存款都是

现汇。

  2、有外汇存款的市民不妨开通“外汇宝”功能,在汇率波动时通过转换货币而让存款“升值”。中行“外汇宝”通过柜面、电话、网上银行、自助设备都可进行交易,相当方

便。

  3、下次去银行兑换外币时,不妨带个计算器,算一算再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