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命题规律与应试对策
关键词:命题规律 一 命题规律
1.
2.
3.
4.
5.
A B主旨的理解(包括思想情感与意境分析):意境分析是先分析画面,后揭示意境的氛围或特点,最后点明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属于AB两点的综合,鉴于其立足点仍是思想情感,我把它也放在主旨理解中。04年第二题的“怨”的分析,05年第二题分析颈联所渲染的氛围特点,分析表达的心情;07年第一题分析两句景物描写蕴含的思想感情,第二题写出了“哪两层新意”,08年第一题第二问要求分析颔联、颈联蕴含的感慨,第二题分析尾联表达的思想情感,09年第三题要求回答思想感情有何变化,10年第二题分析惜别深情。其实还是形象分析,即人物动作与景物描写蕴含感情的分析,第三题对“代为之思”所蕴含的感情的分析。可见,主旨的理解与分析始终是江苏卷每年必考的重点,且走向综合分析与概括,并注重形象分析与手法分析相结合,但其归宿点都是主旨。 C关键词理解:05年第一题对“微风”贯穿全诗的分析,09年第一题对起领起作用语句的寻找。关键词的考查其实是对全诗思路的分析,也属于理解层面,与鉴赏评析有一定的差距。10年第二题分析惜别深情其实与对构思的分析也有关。 D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07年第一题第二问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08年第二题第一问问一句诗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09年第一题第二问问一句诗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要求较低,侧重修辞手法,且有两年基本没有涉及,涉及的年份也多仅要求辨识,较少分析,几乎没有鉴赏,所占比分也就一两分。但10年对别人评价的分析的理解有一定的鉴赏的味道,但它的指向非常清晰,且考生要做的仅是对别人鉴赏的理解,不需要作个性分析。 可见,考试检测的实情决定了诗歌赏析题其实更多的仅是诗歌理解题,没有过多过高的要求,没有太多品评高低,不需要作个性化的拓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也以辨识为起点,对表现效果的分析作弱化处理。我以为,江苏卷的诗歌鉴赏定位较低,符合考生实际,体现了人文关怀。江苏卷不会与全国卷或其他省份接轨,考查两首诗歌比较鉴赏的可能性也较小,考生要做的是抓好诗歌形象与主旨的筛选辨识与理解。 二 答题套路 市面上早出现了不少答题套路,但与江苏卷的定位较低,偏重理解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距离。我重点梳理了江苏卷对形象辨识与理解、主旨的理解、关键词的理解与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四个方面。 A形象辨识与理解(包括描述、辨识、概括) 提问:请概括某句诗的内容,或概括出与诗中某种情感有关的现象。 分析:概括内容需要逐层理解,概括某种现象也需要对诗句作逐层解读。最关键的是逐层解读。 答题套路:某一句(某个词)写的是什么,某一句(词)写的是什么。(逐层分析) 诗人往往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来表现生活,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逐句或者逐词分析,另一方面要从不同的方面多角度理解。 B主旨的理解(包括思想情感与意境分析) 提问:某一联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感慨(感情),或某两句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或诗人的什么感情体现在哪些么方面。 分析:分析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要从具体形象入手,具体画面入手,分析意象所蕴含的意蕴,抓住意象的特点,扣住诗人对意象的修饰词作分析;感情的变化要着眼于全诗,分析不同的感情及其变化。对思想感情的分析特别要注重多角度分析,善于二级思考,即由此及彼,由古及今,由物及人,由人及己,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物质到精神,由物理到心理,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 答题套路:某一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某一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一怨(悲、喜、叹、忧)什么,二怨(悲、喜、叹、忧)什么,三怨(悲、喜、叹、忧)什么。对感情的变化则要点出前面表达的怎样的感情,后面表现了怎样的感情,有何变化。 意境分析:描述画面+揭示意境特点(两个双音节词)+表达的情感。 逐词逐句解剖,多角度思考,结合意象是解答主旨题的关键所在。 C 提问:某一句是全诗的关键,试做分析;全诗的关键是什么。 答题套路:某一句是写什么,(点明与某词有何关系),某一句是写什么,(点明与某词有何关系)。(每一句都要分析)这样就使全诗的思路怎样,意境怎样,表达的感情怎样得以体现。(涉及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提醒:如果要寻找关键词,主要是分析诗的构思,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找出在结构上或思路上起勾连作用的词语或诗句。 如果是分析全诗的关键,要答出每一句与该词(句)的关系。这里的关系主要是情感或思想的关联。有时需要回答这样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D表现手法的辨识与理解: 提问:某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哪种表现手法。写出别人的鉴赏评价,请你作分析。 答题套路:点出某种手法。如果是对别人的鉴赏评价作分析,需要逐词理解别人的鉴赏评价,在自己的分析中要以具体的诗句或诗中具体的构思或表现技巧来逐点体现别人的鉴赏观点。(可以参考2010年辽宁卷第二题: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
原诗:雨 提醒:江苏卷对此的考查较浅,多数是要求辨识,但10年考查了对别人鉴赏的理解,需要我们注意。一方面要重点理解别人鉴赏的关键点,另一方面要以别人的鉴赏点为立足点,重新逐句逐层理解原诗。我们要重点把握江苏卷考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表现手法。如修辞的比喻、比拟、排比、借代。(也要注意易考的修辞,如反问、夸张、设问、用典、反复、互文)如表现技巧方面的借景抒情,对比,虚实结合。(也要注意易考的技巧,如托物言志、借古讽今、象征、渲染、烘托、衬托,景物描写方面的抓住特征,变换观察点,从不同的角度如动静、形色、远近、上下,白描等方面加以分析) 三 应试策略:以理解并逐层把握诗歌形象与思想感情为重点,着重把握逐层理解这一要义;对表现技巧的掌握注重辨识,重点关注少数几种易考的。 (一)了解并掌握解读诗歌的基本方法。(参见核按钮与一本通) 如全面解读,把握题目、注释、作者;知人论世;重点把握最后一句;把握主要意象的含义;扣住诗中修饰性的词语;抓住诗中比较独特的说法,即那些明显悖情悖理的说法;设身处地,还原作者;从诗歌的题材如登高、咏古、边塞等等的特点入手。大家应当不断总结出符合自己的理解方法。 (二)识记常见的意象。古典诗歌最大的特色就是类型化,即用能够被大家熟知的已经融入国人血液中的一些意象来表达感情。如月亮、夕阳等等。具体参加最近备课组发的常见意象讲义。 (三)识记诗歌鉴赏常用的一些专用术语。(如语言的清新、自然,口语入手,通俗易懂) (四)不断总结答题套路,识记一些常见题型常用的术语或套语。 这里简要梳理一些常见的修辞与表现技巧的答题套语。主要来源于对各类考题的提炼。因为江苏卷的重点不在于此,所以仅作粗疏整理,权作参考。 基本思路:通过对什么什么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从什么什么方面突出了什么特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形象方面有何作用,情感方面有何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附录: A.诗歌鉴赏常考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诗歌主要是描写与抒情。 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描写: 1对象:人(肖像、语言、动作或细节、神态、心理)
2. 角度:动静,远近,时空,明暗,虚实,视听嗅,形色,正侧,点面。 二,修辞手法:比喻,比兴,比拟,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互文,反问,设问,借代,双关。 三,表达技巧 四,结构技巧 开头:点题,引出话题,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奠定感情基调,总领全文。 中间:承上启下,呼应,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内容,铺垫,伏笔。 结尾:首尾呼应,画龙点睛,深化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卒章显志。 五,语言特点 风格:诙谐,口语化,严谨,明丽,绚丽,明快,清新,朴素,含蓄,精炼,文白结合。 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结合。 六,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明确诗歌类别,找出带感情色彩的词语,把握意境意象,咀嚼关键字词,明辨表达技巧。 七,其他术语 1.形象方面: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雄奇,峻峭,雄伟,柔美,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凄冷,凄清,寂寥。 2.状物代称: 战争、战乱:烽火,烽烟,狼烟,干戈,天狼,兵锋; 书信:鸿,大雁,鲤鱼,鱼,青鸟,青鸾,尺素,锦书,函,笺,简,札,尺牍; 船:扁舟,兰舟,画舫,樯,帆,棹,橹,楫。 马:平聪,玉鞭,玉勒,征辔,雕鞍,鞍。 太阳:羲和,东曦,金乌,金盆; 月亮:蟾蜍,蟾宫,玉兔,素娥,嫦娥,婵娟,银阕,朱宫,银盘,玉轮,冰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桂花。 时光:鸟,兔,漏,箭。 离别之物:柳,梅(梅花、残梅、折梅),草(芳草、青草),残月,烟波,长亭,短亭,关山,玉关。 羁旅之愁:寒蝉,西风,归雁,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笛,管。 3.其他重要意象:落叶(悲秋),牡丹(富贵),荷花(表夏季,寓清雅高洁),兰草(高洁、友谊),秋风(萧条、冷落);春风、霞日等表春日的含喜庆、希望、美好之意,蛙声、小荷等表夏日的表青春、热烈、舒畅情怀,秋水、孤烟等表秋日的含凄清、悲苦、相思之意;冬雪、飞花等表冬日的含傲寒、狩猎、咏雪之意;元日含喜庆意,重阳一般表登高怀乡之情。 B.2004-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 江苏卷)
答案: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5江苏卷)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 尾旺: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
三、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2007江苏卷)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江苏2007(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解说: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2006年不列入参考范围,2008-2010试题及答案见一本通或核按钮) 您的学习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