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九六、事悟痴除 性定动端

 ldjsld 2014-10-15
       饱后思味,则浓谈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译文】

  酒足饭饱之后回想酒菜的味道,即使浓烈清谈的意境都已消失;房事满足之后回味性欲的情趣,即使男女欢爱的念头全部断绝。所以人们常用事后的悔恨醒悟,来破解面临事物的愚痴迷妄,这样才能使本性安定而行动没有不正当的了。

  【注解】

  悔悟:追悔前非,醒悟改过。《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比干)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紂将悔寤。”

  痴迷:痴,〈形〉本义不聪慧,迟钝。《说文》:“癡,不慧也。字俗作痴。”佛教语。贪、瞋、痴“三毒”之一。梵语也译作“无明”。谓愚昧无知,不明如实之事理。愚痴,愚昧痴呆。汉王充《论衡论死》:“五藏不伤则人智慧,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佛教语。三毒之一。谓无通达事理之智明。《法华经譬喻品》:“愚痴暗蔽,三毒之火。”迷,〈动〉本义迷路,分辨不清。《说文》:“迷,惑也。”迷妄,暗于事理,虚诞荒谬。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今之言禪者,好为隐语以相迷,大言以相胜,使学之者悵悵然,益入於迷妄。”痴迷是指见到事物的一面,而不能对事物做全面的明智的判断却又全身心投入。

  性定:性是本然之性,亦即真心;定是安定,不动摇。性定即本性安定不动。

  不正:不端正,不正派,不正当。《论语子路》:“身不正,虽令不从。”

  【评语】

  人们把事后才明白或后悔的现象称为事后诸葛,所以做事要事先慎重不盲动,但是对于没经过的事,对于可逞一时之欢的事。人们往往不去考虑后果,不去想不利的因素。只有经过了、实践了,才会思考、醒悟,有时难免会乐极而悲。故有“事悟痴除,性定而动”的经验之谈了。这里固然指的是食欲与色欲二种情况,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贪,过分贪图享乐。所得往往适得其反,所谓“乐极生悲”,这道理一点也不暇。因此,人们通常在做某件事后产生后悔的念头。我们要做到“八风搬不动”的境界,进而修学菩萨道,必先正其心去其痴。“正心”不是易事,必先打破愚痴与迷妄的执著。唯有这样才能巩固天然的本性,本性是善良心,善良的心能端正沉著,那一举一动也就不会不正了。但要达到遇事不慌,临风不动;行而不贪,做而不过的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需要经过一个磨练过程,才会建立和掌握一套方法,这就有必要先正心去痴。性定先要心定,行正先要心正。这样,对事物就不会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坏的一面,使我们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正确的方法做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