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道、人道之辨 关于“道”这一个字,殷周之际的金文中已经出现。就其原义而言,是指行进的线路。人们行走的线路谓之道路,物体运行的线路谓之轨道。总起来说,它们都是“道”。比如,《易经·履》说:“履道坦坦。”其中的“道”就是指人行之路,意思是行走的大路平坦坦。后来,道的内涵由具体向抽象的方向延伸,逐渐普遍化、一般化,引申出法则、规律、方法等。 春秋时期开始,人们便开始把道分为天道和人道,以涵概自然、社会与精神。所谓“天道”,是指日月星辰运行的轨道,天气变化遵行的法则。春秋末年越国的大夫范蠡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日困而还,月盈而匡。” (1)也就是说日月的运行,阴阳的消息,都有其变化的法则和运行的轨道,所以在“道”的前面冠之以“天”,称为“天道”。准此,天地间事物的运动变化,也像天体运行一样具有内在必然性。譬如,“盈必毁,天之道也。”(3)而不能违反天道。如违反天道,便不能得到成功。比如兴兵打仗,必须认识和遵守天时、阴阳、刚柔的变化规律,达到进退攻守莫不顺时,才能常胜不败。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的人有时又把天道看作一种人力无法抵御的神秘力量,把占筮和星占的推论比附于天道,给天道抹上迷信的色彩,这说明了人们对天道的认识仍然是初步的。 与天道对应,有了人道。所谓人道,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和原则,包括人的自然本性和道德伦理规范,以及社会群体的典章制度、组织、原则等。如《国语·晋语》说:想到欢乐就高兴,想到危难就畏惧,人之道也。这是就人的自然本性而言。又说:对于父母、师长、君主,应专心事奉,“报生以死,报赐以力”。这是就作人的道德原则而言。《左传》亦说:天灾流行,输粮救灾,抚恤邻里,此亦为道。这是就人的社会义务与责任而言,反之,背信弃义,违礼叛教,就是逆天道而行。因为作为人道的各种原则,都是依据天道而制造的,奉礼守义,就是符合天道。所谓“忠信笃敬,上下同之,天之道也。”(4)忠信笃敬这些道德伦理原则,上下必须共同遵守,也就是天道。这样一来,人道与天道就相互贯通了。 天道与人道即相区别,又相联系。 子产回答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人道就存在于社会人事之中,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共同的思想行为准则。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客观而自然地在那里起作用。天道与人道两不相及,人们用祷禳祭祀去企求天道恩赐,是毫无益处的。 (5)天道是客观规律,它不会接受人的祭祀祷禳。 天道既有客观属性,又有人格属性,所谓“天道无亲,唯德是授。”也就是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只把福命授给有德行的人。修德是得福的基础和条件。从没有偏私和角度看,天道客观公正;从能够授命这方面说,天道又有主观意志,天道能够授命夺命,赏善罚恶,令人畏惧,这样一来,通过“德”这一中间环节,便把天道和人道联系起来了,遵守人道也就是顺应天道。这既是对人伦之道的升格,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最原始的一种表述。 以上所说的道,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虽其所指还是有限的事物,但表明道已经开始向哲学王国迈进,中国哲学中的道德范畴和道论思想已经萌芽, 二、老子之道的理解 子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于此,中国哲学的宇宙发生论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说:“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由之,中国哲学的体用论而具雏形。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此,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论也正式建立。 在《道德经》中,“道”字前后共出现了七十三次,可见其重要性。但在不同章句里,“道”的含义却不尽相同。归结起来,老子的“道”大约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道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本原,第二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第三道具有规律、法则意义,第四道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 道具有万物本原的意义,是老子哲学中“道”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他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它先天而存在。无声无形,杳冥空洞,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自身不停地循环运行,可以称之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称,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名叫做“大”。道之所以被命名为“大”,是因为其无边无涯。道不止于大,又能不分昼夜的运行不息,故又可谓之“逝”。其愈逝愈远,无法穷尽其源,故又可谓之“远”。但虽远至六合之外,无穷无尽,却始终未尝离道,仍然依道循环运行,故又可谓“反”。(6) 这是老子对“道”的全面描述,它将生成天地万物的本体、运动性、规律性、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集于一身,指的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道是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总生机,万物来源于道,又内含着道而得其生命之常。是无形无象啊,似亡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但却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先。(7)如此一来,老子便否定了那位全智全能的至高主宰神——上帝的存在,指出道才是生命能量的总体,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莫过于道,它就是大自然的造化之力。 2、老子说: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惚恍之中却有形象。也就是说,道这种东西虽然恍惚不清,好象什么也没有,但实际上有形、有象、有精。这个精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超越了人类一切感官的知觉作用,这就是老子说的“不可致诘”(即不可思议)。 3、其无分无界,混然一体,所以可称其为“一”。这样一来,“一”就从“无”中推衍了出来。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道生一”。这个“一”,指出是阴阳未分之前混沌一体的宇宙。它与“无”字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道的两种相反的属性。逐渐分剖为阴阳二气,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一生二”。“二”这是阴阳。阴阳的变化,犹如强大的动力,激活了宇宙间的“精”,从而产生天地,产生了人类,他们与道并存,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二生三”,所谓“三”,即指天、地、人三才。宇宙间有了这三种东西,万物得以资生,即通过阴阳运动生成新的统一体后,生化出世界万物,老子把这个过程称为“三生万物”。在对道生化天地万物的整个过程做了描述之后,老子总结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明确地指出,天地万物皆内涵阴阳,阴阳二气又在冲和之气得到统一,万物亦在冲和之气中得到生养。 这段话语简直是对宇宙演化进程的一种朴素而形象的描述:从无形无象的道,演化出气态宇宙,演化出固态天地,乃至形形色色的物体;从固态的无机物中,又衍生出有机物,乃至千异百态的生命体,其生成毁灭的根本机理便是阴阳两种原素的变化。在整个宇宙生成链的各个层次上,阴阳是万物生成、生命流动的活力,大道则是贯穿始终、通达万有的根本,老子把它形容为“玄妙之门”,不是非常贴切的比喻吗? 《贾子·道德说》曰:“道者,德之本也。”这些都是对道的正面价值之判断。道是指社会人生的直路、大路,是合乎人性的健康发展之路。其后,尊道贵德的思想亦成为道教精神的核心。 老子之道,亦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在春秋时期,“道”作为哲学范畴,已经具有规律和法则的意义。至《道德经》中,更对作为普遍规律的“道”作了详尽的阐述。如曰:“反者道之动。”即指出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其中有一个总的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和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又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基始状态。“反”字可以作“相反”,又可作“返回”讲。凡此一类的规律,均可谓之道。《道德经》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就是说,只要掌握了这个自古相传的道,运用它的规律,就可以驾驭所有的一切事物,如此等等,这些“道”都是指宇宙或事物的根本规律。 此外,道亦具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比如经中曰:“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的“人之道”,即人生的准则或规范。天之道是利益万物而不贼害万物,那幺作为一个人也应该像天那样帮助人,而不与人争斗。又如经中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就是说,道(宇宙本原)永远是不做作的,然而它能生养万物,则又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够遵守道的规范,则万物将自己发生变化。上述这些具有人生准则或规范意义 “道”,在《道德经》中其它章节还有不少论述。 《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就是说,老子在表述自己哲学思想的时候,一开始就提出了“常道”与一般道的区别问题。最早注解《老子》的韩非便是这样理解“常道”的。他说:“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物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生,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是以不可道也。”韩非认为,可以言说的东西由于有定理,因而也就有了存亡、死生、盛衰;但常道则不然,它无定理,却包含着一切事物之理:“万物各有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所以常道没有存亡、死生、盛衰而永恒存在。 老子提出其“常道”与一般的“可道”,如儒家的“道”具有根本的区别,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在于,它表明老子的道具有不可言说性。正如唐代重玄学大师成玄英所说:“常道者,不可以名言辨,不可以心虑知,妙绝希夷,理穷恍惚,故知言象之表,方契凝常。可道可说,非常道也。”(16)正是由于老子之道的不可言说性,道便是不可概念化的东西。道的这种无规定性和永恒存在,便可以成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源,从而表明了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常道”除表明老子的道具有永恒存在的特质而外,还表明自身包含着运动和变化。“常”的这种变化含义,在《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得非常清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常”是归根复命义,指的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万物都在运动,最后要回复到它的原初状态。此处之“常”与第一章“常”所表示的都是道的特质:一是表示道的永恒性,一是表示道的运动,而这两者又是统一的。正是由于“常道”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它才能永恒存在,才具有永恒存在的性质。于是,由这个具有永恒性和不断运动性的“道” ,展开了老子的哲学系统,开创了中国道家、道教一脉,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文化。 如儒家著作《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即指明真正的大道必定是常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具有普遍性,为事物的正常发展不可或缺。倘若有所偏离,则曲折和祸患,而不得其性命之正。看来,老子所揭示的常道早已被中国诸子百家所称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