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心理学拾偶 十 第四章 经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乎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直译:道体流动冲盈,似无而有而用之不尽,广博渊漠,包含天地宇宙,生成万物实体,隐而遁,简而应,似光之有而还无,似尘之显而体微,无形无象、似有似无,但却真实存在,功用无尽无休。不知怎样生成的,好像宇宙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 心理学理解:人的心念流动似无而有,无处不在,好像凌驾于身体之上,飘忽无有却又主载人的一切行为。只有在心平气和,宁神定志,返观内照,身心同一,万念俱灭的情况下,才能感受到它缥缈若无的存在。 愆义: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乎万物之宗。”从直白的描述看,它象极了老子对道的解释,也象极了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态描绘。这是可以把道理解为人的心理意识的又一个佐证。 关于人的思想意识与道之间的同异,在第一章中已然详尽,这是不复重述。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在老子八十一章中出现了两次,可见老子对其内容的重视。其内涵和上一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相同,都是教人提高修养,不责于人,从自身寻找差距,逐步自我完善的方法理论。若没有博爱良善的思维定势形成,怎能有善待他人,自我约束的行为表现出来。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都是自我克制,不责于人的思想境界。 虚其心意是放平心态,不急不躁,不张不扬,冷静理智,事至而断,尽心尽力为之而已。实其腹意是时刻注意提高内在道德修养,努力工作学习,时常总结经验,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弱其志的志在这里是贬义词,不是志向、志气的意思,而是指非分的欲念、不良的意向、强压强迫他人的意思,其意是尽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把自己的主观意向强加于他人的意思。强其骨最主要的意思是精研业务,提高处理事务和工作效率的能力。当然也包含锻炼好身体的意思。 挫其锐意是削平棱角,不张扬,不卖弄,不哗众取宠,多做少说,常思己过,不责于人。解其纷意是博证析理,当机立断,不纠结,不犹柔。和其光意是不显山,不露水,怀玉被褐,不异于人。同其尘意是不标新立异,不自命清高,放下架子,与他人打成一片,即我们常说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总意都是从自我角度出发,注重自我的内在修养,是自我内心的调整,是思想、智慧的炼制升华,而不是强迫他人顺从自己。众某种程度上讲,这与其说是道德修养,不如说是心理心态的理性调整。 人常说,有什么样的想法,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能够克己让人、自我反省的人,肯定是心地善良、胸怀博大的人。一个满脑子金钱、自我利益的人,是不可能为别人着想的,当然也不可能自我警醒、自我检讨。这就是由内而外的显现。 世人言老子必谈智慧,哲理。言孔子则论修身,立德,似乎四者之间没有多大关系一样。个人认为,智慧,哲理,修身,立德,它们之间不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联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学术知识逐步递增的关系,是一个人由普通平凡走向高尚的阶梯。 父母教育子女,教他们怎样走路,怎样说话,怎样处事做人,是最基础的知识,稍长后,他们自己会通过对父母的行为表现、老师的教导、书本与各种媒体以及身边人和事等等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进一步综合分析考察理解,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哲学,这就是最初步的立德(基本处世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形成)。进而随着知识的增加,阅历的日渐丰富,一点一滴地不断调整和补充完善自己的优点和处世观,使自己表现得日渐成熟,达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身(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形与调整)。 我想,之所以人们没有把立德、修身和哲理,智慧联系到一起,是因为一般人达到立德、修身的境界后,认为自己所学的已经够了,不必或者不想再为此伤脑筋、浪费时间了,所以就此停步不前了。 原因是因为德是人的看不见的内在的修养,是需要在与别人长期的相处中,被别人感受发现的,投入产出比远不如急功近利的行为能给人更多的眼前的具体实惠。 我们都是普通人,这样做也无不可,而且事实证明,虽然人人都希望自己的知识智慧越高越好,但现实生活似乎确也不须要太多的长篇大道理,就算会发生一些自己难以处理的事,人们也会用自己能用的能想到的方法去解决,当然解决不了就只有怨天忧人或用阿Q精神自欺欺人了,什么豁达呀、解脱呀、明了因果呀,对我们普通大众来说本就是可有可无的。可能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平凡普通的原因。 有些人却没有停步不前,仍然不断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和所思所想继续进行研究整理,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学识理论,这就是哲理,同时也会进一步完善的自己的人生行为态度和提高处世的方法与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修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对世事了解得越多,越达观,心境越宽广,他待人处事的心态就越练达,越理智,这就是智慧。 人的生存能力是来源于知识、智力、心态,人的道德修养,却完全来源于自控能力。虽然说一个人的知识智力很重要,但相比较而言,应该说自控能力更重要,因为它是决定人品人脉、能否成就事业的基础。智商是人的一种天生的本能,道德修养完全来源于自我控制能力对自身不良欲望的化解和压制,它像我们平常吃饭睡觉一样,形成于我们平日里一言一行的生活习惯,虽不神秘,不难做到,但必须日积月累,方始能定性,虽然不致出现一旦失控便前功尽弃,但也有“一失足便成千古恨”之说。为邪做恶的人未必都不聪明,只是由于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使自己成了需要与欲望的奴隶,最终害人害己。这些都完全取决于个人平日里是常常自我检讨还是常常率心任性,随意而为,即心性决定心境,心境决定外在表现。一个人是善是恶、是人是魔的最关键的结点就地这里: 能够自我控制,心性就会相对良善,不加控制,率性而为,意气行事,终会沦为自私自利或邪恶。 这应该是这个社会德育的重点,也是人心向善难见善,无意为恶恶却多的原因。 所以,在没有指引航标、前途迷惘难知,却被利欲引诱、被迷乱心性驱使的情况下,仍能够自觉自醒、自我控制、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是大贤大圣。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表达的就是平和心态,明净心境的方法。是智慧,是道德,也是我们看得懂却做不到的人生的社会心态学的最高境界。 |
|
来自: ywm77 > 《《老子》心理学拾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