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经典》特别推荐——夏永学工笔花鸟画作品赏析

 醉吟墨斋 2014-10-24








号冀中大夏、双渔斋主人。1943年生于河北省蠡县。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在校就读时,拜王学敏先生为师学习工笔花鸟,后经王老师介绍于俞致贞先生门下求学。1968年拜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田世光先生,师从田先生门下二十余年,勤奋写生、宗法宋元、精研历代美术史论、博采众家之长、画艺大进。经五十余年的刻苦研习,形成清新明快、文雅古朴、意境自然温润的自家画风。如今虽年逾古稀,依然笔耕不辍,为其所深爱的绘画艺术而努力劳作。为当今卓有成就的著名画家。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其作品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全国各地及世界多国展出并广受好评。

《回春曲》获第二届全国花鸟画展优秀奖。《我们的朋友》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清趣图》获“新世纪”全国书画精品大展优秀奖。

精心创作十一个月的11米绢本《安居图》长卷,由北京电视台新闻报道并拍摄制作成专题片,在多家电视台播映,并收入《中国美术家年鉴》。

曾为国务院、全国人大、北京市政府、军事科学院等机关创作大幅作品并被收藏。

作品先后在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丹麦、希腊等国家展出。

出版有《菊谱》《夏永学作品集》《白描菊花选》《夏永学工笔花鸟技法小品集》《扇画技法作品集》《四君子画集——菊》等多部画集。


《瑞雪》 136cm x 68cm


承前启后 真水无香——夏永学的工笔花鸟画

文/贾德江


夏永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专攻工笔花鸟画的画家,至今已有50余年的从艺历程。内敛而耿介的性格,使他蛰居于京城一隅,在工笔花鸟画领域默默地耕耘,孜孜,严谨至诚,探本求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多像一坛尘封多年的老酒,深深地埋没,厚厚地覆盖,经历了几十个春风秋雨的洗礼,终于可以飘香于世了。


《荷》 68cm x 68cm


在他习艺之前,花鸟画的古代传统已在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中发生变异。一种取向称之为融合中西,代表性画家主要有徐悲鸿、林风眠及“二高一陈”开创的“岭南画派”,还有工笔动物画领域的刘奎龄; 另一种取向或称之为借古开今,其中写意花鸟的卓越代表是吴昌硕、齐白石和潘天寿,工笔花鸟画的突出代表,主要有北方的于非和江南的陈之佛,史上有“北于南陈”之并称。两类画家从不同方向建立了20世纪花鸟画的新传统。夏永学于1965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在校期间得王学敏老师耳提面命,跨入艺术之堂奥,又有幸先后师从于非的两位高足俞致贞、田世光门下,得恩师30年蒙养之恩泽,不仅在专业训练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还得其真传,建立了与师辈相仿的知识结构。俞、田二氏虽同属于派,但画风却一精工一雅丽,有当代“徐黄”之称。他们大致都像于非一样,起步于双勾重设色花鸟画,经由陈洪绶上溯两宋院画,略参西方写实造型以发扬宋代院画“精于体物”的传统,重写生,善提炼,尚传神,讲笔法,长设色,形成了比宋人花鸟更秀劲浓丽也更生气勃勃的风神,力矫晚清“常州派”没骨花鸟的靡弱失神,尤适于表现花鸟世界繁盛向荣的生机,寄托愉悦欢欣的情感。


《安居图》 136cm x 68cm


或许是夏先生的性格所致,或许与他人生的经历相关,夏永学安之若素的生活方式,使他更爱淡泊古雅的文人画意趣。如果以“黄家富贵,徐熙野逸”来比照,夏永学的工笔花鸟画更多一些野逸之趣;如果以文人画和院体画来划分,他的工笔花鸟不是受命而作,没有使命感的负累,更不是为了谋求生活的俸禄,而是在工作之余,作为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是与诗文琴棋书法一样作为陶冶性情、抒发胸臆的方式,其创作态度是“依于仁,游于艺”,其绘画目的是为自己而做,其心态是轻松适宜的,是要借画言志,是受内心情感的驱使。由此,他在于派的风格中精益求精,渐渐摆脱既有法式的束缚,在田氏的精工中透露出俞氏雅丽的情韵,不在浓艳富丽上做文章,而取向于素雅平和以抒写高洁的情怀。同属一师门的俞、田两股支流,在夏永学这里得到汇合。他一方面把于派双勾设色的画法向着更加写实推进一步,另一方面则将文人工笔花鸟画“求逸求雅”的本质特征突出地体现出来,缓缓地树立起自家的艺术面貌和艺术个性。


《春语玉树》 136cm x 68cm


夏永学工笔花鸟画取材广泛,就花卉而言,虽以菊花为主,也画牡丹、玉兰、荷花、梅花、兰草、芍药、石榴、桃花、松竹,春花秋叶无不生机盎然,无尽风光;他笔下的禽鸟,虽以山雀为主,也画喜鹊、寿带、锦鸡、春燕、八哥、黄雀、戴胜、鹌鹑、翠鸟、和苍鹰,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他是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家,不仅精于花也工于鸟,更善于妙造天籁之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富贵白头》 136cm x 68cm


在创作理念上,夏永学追求静寂、典雅、清旷、韶秀之美,不受外物所牵,崇尚“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安详之境。他认为,高妙的艺术不是激荡情绪的外化,而是一种不动容的沉静和安逸的内涵净化的心灵,无求无欲的生发。他推崇“至柔为刚”、“自胜者强”的老庄思想,认为不断战胜自己就是超越。多年来,他在俞、田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成熟,为追求自己的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艺术精品,把工笔花鸟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在他这些新工笔画作品中,既有顺应传统折枝花卉一路下来的花香鸟语,也有走向田野山冈,表现具有乡土之气的山花野卉;他喜画前人描绘过的名花珍禽,也爱画大自然中的无名小鸟,古人取象单纯精粹的特点被继承下来,但他比之古人更强调了花与鸟的密切联系,更注重花鸟与其生存空间相融相合所展现的无尽生机,表现出比较宏观的视野和致广大尽精微的努力。他没有因因相袭传统的程式和套路,也没有躺在师辈的成就上安步当车,更没有在绘画史的故纸堆里挑挑拣拣、拼拼凑凑,他的一花一草、一鸟一禽,无不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其间寄寓着画家的生活体验,凝聚着画家对自然的一片深情,则以“工而有意”的明确认识,以现代人的眼光和心灵在感受生活与自然中捕捉花形鸟态的“画外之意”与“意外之妙”,他的作品犹如一曲轻音乐,回荡着花情鸟意的清韵。


《锦鸡竹林》 136cm x 68cm


置身于夏永学的花鸟世界,我以为他的工笔花鸟在艺术上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简,二是清,三是美,四是深。这里的“简”,不是简单,不是空疏,更不是肤浅,而是高度的凝练和集中,是精整而概括之简,是寓丰富于单纯之简,不琐屑,不繁杂,在简洁整一的结构中显现丰富、充实与烂漫,是经过反复推敲、仔细琢磨之后得来的艺术效果。


《满树珠玑》 136cm x 68cm


这里的“清”,指他作品的格调清新、清雅、清明、清纯、清静又不失清丽,是指他作品的气韵虚实相生、清逸淡远而又不流于空洞浮泛。他总是把精整多姿的花鸟设置于清雅空明的氛围中,变刻画为变化,不乏于派花鸟的生动传神,却注入宁静、含蓄、淡雅、淳朴的美感追求,深得“天趣自然之妙”(李日华语)。


《松鹰》 68cm x45cm


这里的“美”,是指他艺术技巧的更新所体现的造型美、笔墨美、色彩美与形式美。他的花鸟造型准确、严谨工整,活泼多姿、形神兼备,意态俱足,美不胜收;他的笔墨强调“以线为骨”,笔不妄下,用笔精细劲健,刻意求真,存书法笔意之美;他的色彩,富贵而不媚俗,清雅而不萧疏,渲染得体,冷暖相宜,凹凸毕现,不以浓妆艳抹取胜,只求和谐雅逸之美。在形式美的追求上,夏永学探索是多方面的,其结果也是多元的,体现为工笔与写意的结合,花鸟与山水的结合,双勾与没骨的结合,白描与设色的结合,浓淡层次的处理,虚实空间的营构,以及线的变化与节奏的讲究、肌理的适当运用等等,一切都在于创造出真正属于当代工笔花鸟的现代形式之美。


《花鸟》 136cm x 34cm /2


这里的“深”,指他的造诣之深、意境之深。从中年“师法自然”的“必然王国”,升华到近年“道法自然”的“自由王国”,夏永学达到了运用自如、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他继承了传统工笔花鸟的精华,把古代传统笔墨与他师辈的技法巧妙地融合在自己的艺术语言之中,从“以物写情”发展到“以情写物”,追求自然天成的最高境界。如果没有丰厚的传统积淀,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没有严格的造型基础,没有纯熟的笔墨功力,没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一句话,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没有融会贯通的聪明才智是难以做到的。他的工笔花鸟画立意清新而自然,章法谨严而别致,造型生动而简括,用笔清晰而劲健,色彩雅丽而清逸,富有诗的意境和音乐的旋律。欧阳修论诗,标榜一种“深远闲淡”的境界。这是宋诗所独具的艺术境界,我以为正是夏永学绘画所特有的境界。


《花鸟》 136cm x 34cm /2


概言之,夏永学是当今工笔画坛卓有建树的为数不多的传统延续性画家,他功力深厚,修养全面,他读书逾万卷,行路逾万里,饱览了人情世事,饫看了百鸟千花,以取法传统、功夺造化、不断推陈出新的艺术风格,在当今工笔花鸟画坛独树一帜。我所以用《承前启后,真水无香》为题来描述夏永学工笔花鸟画的历程,一是基于他立足于传统的态度,走的是一条继往开来的道路。他在对传统的肯定中紧紧维系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在师法自然中重新解读传统,生发起不尽表达的愿望,且有了自己成熟的果实,给后人以启迪和引领。二是缘于他“自然、平静、淡漠无痕,空阔无也”如真水无香的一种心境。“真水无香”出自于老子道德经,是用水性来比喻有德之人。水具有柔和的特点,甘愿处于卑下的地方,能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就应具有水的特性和美德。正是这种道家倡导的哲学思想使夏永学心如春池,淡如秋菊,不为名喜,不为利忧,处于一种中和平淡的心态。这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由此,演化出他笔墨之间的钟灵毓秀,与色彩的美好交融,伴随着时代演进,传承着、散发着遍布于天地之间的蕙馨兰香,汇聚着春天的色彩和芳香。

2013年8月25日于北京王府花园


注:


1、如果您喜欢微信内容,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2、如果您喜欢《国画经典》,请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关注《国画经典》。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支持,我们将为您呈现更多精彩。


《国画经典》展览委员会

策展工作团队


公众微信:guohua_sunjing

官方杂志:《国画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