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韩书法热:隐性的文化竞争

 真友书屋 2014-10-25


对于日韩来说,我国的书法文化原属外来文化,但最后却变成了他们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发现,这种文化的延续传承状况比其母国还要好。


日韩书法热:隐性的文化竞争

文|赵晓辉


书法,这种本自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样式,在当今中国,少数艺术家、书法家的执著坚守仍无力挽回其式微之势,当代人的生活似与这一古老艺术渐行渐远。而在日本和韩国,我们发现,书法艺术却深入人心,这种文化上的隐性竞争值得我们深思。


民众普遍热衷书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书法艺术对华夏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传承有过巨大贡献。按道理,书法在文化传统深厚的我国应该受到礼遇,但从历史进程及前景来看,其境况不容乐观。


清末至解放前,碑派书法盛行一时。后来西学东渐,弃毛笔而用硬笔之人益多。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艺术尚未吐露芳华。“文革”伊始,更是文艺浩劫,书法愈颓。而今电脑之普及,对于书法,更是一大浩劫,人们连硬笔都用之甚少,书法艺术更像是已经没落的历史陈迹,抑或文人雅士闲逸风雅的生活点缀。


而远在东瀛,书法之热历久弥新。一个通行的说法可以佐证:“棒球是一亿多国民的体育,而书法则是一亿多国民的艺术。”在日本,大约有2000—3000万人在练习书法,换个说法,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热衷此道。社会上研习书法之风甚盛,随处可见“书法教室”的广告。日本数千家出版社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出版社出版过书法类图书。此外,日本还有难以计数的书法展厅。在浓郁的墨香氛围里,日本称得上书法家,且能举办个人展览、出版作品集的人,大约有100万之众。


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46届书法大赛上,一个孩子举着作品


韩国书法泰斗金膺显行书菜根谭句


总而言之,日韩书法之热度,甚至超过了书法的母国——中国。这种社会氛围对日韩书法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对人的心灵世界起到了春风化雨般的塑成作用。毫无疑问,书法艺术在一个普遍不受重视的氛围里谈何发展,遑论其传承与延续了。


书法教室一派古风


书法在一个社会的普及程度,与其教育密切相关。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书法课。书法学习一般始自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毕业,6年时间已小有所成。此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以一些知名书法家为核心而成立的“书法教室”。日本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入“书法教室”学习书法。儿童入室学习,从执笔练习入手。“书法教室”用纸讲究,规格高古,长九寸,宽七寸,并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半纸”,书写时纸左墨右,老师们有的从数字“一”到“十”入手,有的则从“永”字八法或平假名46字开始教习。


这些“书法教室”所属的团体都办有“竞书”杂志,杂志每期公布本月的竞书内容及两个月前作品评比结果,并刊出每一等级学员名单。竞赛内容与授课内容基本一致,如春和景明之时,多写“春天”或“樱花”等字。书写优秀者可提高一个级别,如果小学生的书法能达五段、六段水平,即可算是“小书法家”了,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这种书法教育模式颇类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韩国的书法教育亦如此。这种教育,以书法家为核心,老师耳提面命,学生心领神会,由此派系相传,颇有古风。由是观之,日韩两国对书法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中国。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书法教育几成空白,书法人才亦后继不力,以至于很多高学历者写字竟至于到了无法辨认、不堪卒读的地步。在这种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钢琴考级,奥数拿奖,学生就有升学加分的希望,而学书法则没有任何实际好处,无怪乎在学校教育中,书法兴趣班远不如钢琴班、奥数班热门。 


此外,很多教育者对书法的艺术价值认识不足,仅仅将其当成一种“修身养性”的纯艺术来欣赏,从而忽视了书法根本的文化传承功能。故在书法教育方面,其态度是漠不关心的。这也说明了我国书法普及的急迫性与重要性。重视书法的普及教育,唤醒民众的书法意识,这才是书法艺术得以传承的关键。


书法艺术融入文化产品


在日本,书法不仅与基础教育、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融入到了诸多文化产品的设计中去。日本许多著名设计师,几乎都是汉字专家,他们从汉字书法中汲取设计灵感,对汉字书法进行创新改造,并将其广泛应用在设计领域,书法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典型日本设计风格的一种体现。


1001期《游》封面--杉浦康平


如日本著名的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毕生不倦探求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十分重视汉字书法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汉字书法给了他极大启发,在1001期《游》封面上,杉浦设计各种“游”字写满封面,表现了“游”这个词本身所蕴涵的错位游走之感。白木彰作为日本当代著名平面设计家,在其三十多年的平面设计生涯中,主要以书法作为平面设计元素,他的作品亦折射出对中国书法文化的敬仰。


三得利纯麦芽威士忌包装


此外,在日韩很多产品的设计上,都充分体现了书法之美。例如日本三得利纯麦芽威士忌包装上,一个遒劲有力的书法字“響”占据了画面大半,给人以呐喊之感。在一些风味食品类包装上,书法字活泼跳脱,而在电子信息产品包装中,一般就使用简洁俭省的书法字。如日本的“纯酒”包装,把宋体“纯”字印在晶莹剔透的玻璃瓶上,以字点意,格外典雅。韩国很多文化产品,也极好地体现了书法艺术的精髓,既调动了观者的感觉,同时也适应了文化需求。


日韩对书法文化的吸收与创新,既赋予传统文化以现代活力,同时也为我们创造性地运用书法艺术资源提供了极有意义的范式。反思国内的文化产品,原本可以和极富审美特质的传统书法相得益彰,但很多产品给人的感觉要么缺少底蕴,要么过于西化,甚至国人对于书法或传统艺术的审美期待反而是在日韩那里找到了睽违已久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艺海拾贝:日本书道的艺术性


书法,这种本自中国的艺术,在日本通常被称为“书道”。自进入现代社会,尽管日本很多方面都在欧化,但书道仍以特有的风格在发展。书道家仲田幹一将日本书道的艺术性概括为如下几点:其一线条之美;其二文字的形状、大小、长短、宽窄的排列、组合皆有机关联,表现出协调的构造之美。其三,墨色之美,其深浅浓淡,充分体现了墨色变化之美。其四,余白之美,这在假名作品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其五,变化美。如同山水画线条粗细不断变化,字体的形状大小亦随作品整体的变化而变化,如此便避免了单调,营造了一种气韵流动之境。


链接:对比之下,令人汗颜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中国书法很早就在日韩受到推崇。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对日韩书法产生过深远而直接的影响,这在中日韩文化交流史上有许多历史事件可以举证。


最澄


王羲之的法帖


以日本为例,日本书法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直接的渊源关系。盛唐时,王羲之等的法帖传入日本,受此影响,日本书法开始确立,及至日本奈良时期,全面模仿唐朝,崇拜晋唐的书体在日本盛行,王羲之等的书体由那些来唐朝学习的遣唐使带回日本,当时最著名的有最澄、空海、橘逸势等。


其后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的开始。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对于推动日本书法近代化厥功甚伟。光绪五年(1880),杨守敬(1839—1915)携汉、魏、六朝、隋、唐的碑帖法帖13,000余册赴日,这些精美的碑帖给日本书法家带来极大震撼,他所传达给日本文人的书法理念被日本研究界称为“杨守敬旋风”,由此宣告了日本近代书法兴盛的开始。


赵孟頫书《文赋》


再如韩国,早在在统一的新罗王国时代(618—935),书法家欧阳洵、虞世南、王羲之等书法家的作品就极受韩国人推崇,很多书法爱好者慕名来到中国购买。1350年左右,中国元朝书法家赵孟頫灵秀典雅、圆转遒丽的字即传入了韩国,使韩国书法爱好者为之倾倒,赵体字由此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韩国书法的主流。


类似例证还有很多,这里未能展开陈述。反观这些史实,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日韩来说,我国的书法文化原属外来文化,但最后却变成了他们自身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我们发现,这种文化的延续传承状况比其母国还要好。对比日韩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我们常常会感到汗颜。如果一个民族对自身特有的文化传统完全漠视,长此以往,这样的传统艺术会在中华大地上消失。对此我们应该有一种文化忧患意识,用智慧和行动激活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中国视点:重视书法的文化战略地位


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中国书法虽在2009年9月30日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此之前,有关韩国欲将书艺申遗的报道频现媒体。有人甚至认为,韩国大张旗鼓提出书法申遗是对当代中国书法水准与价值的质疑。


北京大学教授、书法所副所长王岳川指出:“中国文化在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候是被遮蔽于日本、韩国等现代化国家后面的。”他认为“不能忽略国际之间微妙的文化竞争”,应当重新认识书法在文化战略中的位置。


书法艺术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邵秉仁所言,它的日渐式微,正是“由于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