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享受孤独

 阿里山图书馆 2014-10-25

2014年田艺苗出了一本新书——《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又读田艺苗的文字,虽已经习惯了她清新的语言与俏皮的表达,但还是惊异于她的这次“转型”。写过作曲家专题,也写过音乐散文,这一回她似乎更加“放低”了身段,写了一本音乐导赏书。音乐导赏对于学院派来说更加难写,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自己写给自己看”的困境中,又一不小心就会陷入另一个困境——千篇一律、单调乏味。而田艺苗却将这本看似导赏性质的书写成了一部集小说、散文、笔记、导赏为一体如万花筒般的书,让人充满猎奇心。

作者在后记中说到广义的“古典音乐”其实就是指西方的“经典音乐”,并不是单指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所以书中选取了大众最为耳熟能详的作曲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柴科夫斯基……就像越经典的故事电影越难拍一样,越著名的音乐家也越难写,这是因为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他们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属于他们的大师。而田艺苗独具匠心地将那些传记性的东西写成了一篇篇小说,小说中既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有我们感兴趣的八卦,既有旁白又有插叙。在书中,你会发现莫扎特并不像他的音乐那样“清纯”,他爱耍宝耍贱,口头爱带脏话,你也会更加清楚地知道“天才是怎样炼成的”。贝多芬的那章叫做《平凡的乐圣》,再伟大的巨人也有凡人的一面,他性格倔强脾气暴躁,性情多疑又爱说谎。他也曾被逼着弹琴,而又在某一刻顿悟懂得了音乐,贝多芬作品的成熟是他身体和精神上的沉淀。巴赫就像我们现代社会的“乡巴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辈子当着他的管风琴师与乐长。萨蒂恐怕是本书中惟一的二流作曲家了,与他的作品格格不入的是,他是一个酒鬼,整日浪迹酒吧吹着牛皮……作者对人物的这种叙事方式让我想起了易中天——一位将三国鼎立那段历史讲得生动有趣的学者,而田艺苗也将枯燥的生平列举变成了幽默风趣的故事集。  

此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导赏”,即将作曲家的音乐带给读者。作者结合作曲家的故事、个人的体悟、普及性的知识、经典的演绎将一些作曲家重要的作品与开创性的体裁介绍给“听众”。巴赫的《创意曲》、《十二平均律》、《赋格》、《古代舞蹈组曲》,作者用最简单、最通俗、最形象的语言解释了这些所谓的专业名词,如她在书中写到“如果说钢琴小品像散文,交响曲像长篇小说,巴赫的赋格曲就像是一篇论点精彩、逻辑严密的论文。首先,它提出论点(音乐主体),以对位法丰富之,之后将主题在各种调性上反复论证,最后的再现如总结陈词”。这种比喻将“赋格”这一看似复杂的体裁巧妙地解释给了读者。她还介绍了两位对巴赫作品有着独特理解的演奏家:一位是加拿大钢琴怪杰古尔德,一位是中国女钢琴家朱晓玫。这两位演奏家都有着传奇的经历,一位将如潺潺小溪般的巴赫弹得火花四溅,一位将如浩瀚大海般的巴赫弹得别有洞天。 

讲故事的同时,作者也将作曲家们的作品渗透其中。在《你喜欢舒曼,还是勃拉姆斯?》一文里,舒曼的作品全都穿插在他与克拉拉的爱情故事中。这位浪漫主义的代表将钢琴小品写得活灵活现,也是他将音乐评论发扬光大。他的妻子克拉拉,钢琴家的身份一直被舒曼妻子的身份所掩盖,为了自己的爱情与父亲决裂,成为舒曼背后的女人。也许聆听舒曼的作品是追寻这段爱情故事最好的方式。每个故事的最后,作者都会有一些唱片推荐作为书中提到乐曲的配套参考。 

无论你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还是专业的音乐学习者,读了《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你都不会后悔,你会被作者的语言所吸引,也会对书中的故事感兴趣,更会叹服书中对专业术语与经典作品的解读。它既是音乐导赏,更是爱乐笔记。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写作是件孤独的事,其实读书也是件孤独的事,听音乐也是件孤独的事,就看你是否享受这份孤独。

                                      文/刘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