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一词的创始人 教育思想影响很深远

 百城主人 2014-10-27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叶圣陶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写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叶圣陶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叶圣陶教育语录】

  ●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应该在拿起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准备功夫不仅是写作方面的纯技术的准备,急躁是不成的,秘诀是没有的。实际生活充实了,种种习惯养成了,写文章就会像活水那样自然的流淌了。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教育决不能为挑选少数选手而设计,结果使这些选手光荣显要,站在众人的头顶上,伸出手来,收受众人的供养。

■叶圣陶有很多关于语文教育的经典论述,这些观点至今都很时髦。资料图

  很多没见过他的人都知道,他家房顶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很多没见过他的人都羡慕,有个叫“肖复兴”的15岁少年,因为一篇作文受邀到他家,见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很多没见过他的人都庆幸,还好曾跟着他在4月14日到浙江金华,“神游”了一趟北山的双龙洞。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上,他的作品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也成了大家心中难忘的记忆。但他不只是作家,还是教育家、出版家,是对语文教育影响深远的大师。

  他就是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明天是他诞辰120周年的纪念日。本报邀请我市多名老师讲述叶老教育理念对现代教学的影响,从中我们发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观点、理念、思想,一如肖复兴所写的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记者 郭文娟 李小庆

  【语文由来】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语文”一词最早就是出自叶圣陶之口。他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

  经典论述至今仍时髦  常被老师学者们引用

  2012年“叶圣陶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大赛,厦门有多名老师获奖。厦门市教科院专门从事小学语文研究的肖俊宇和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三年级段长蔡智红双双获得了一等奖。

  肖俊宇说,叶圣陶是教育家,从小学、中学教到大学,对语文教育影响深远;他既是作家,又是编辑,著书立说,编写了很多流传后世的佳作;虽然官至教育部副部长,但被大家记得更牢的反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一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语文”一词最早就是出自叶圣陶之口。肖俊宇说,叶圣陶是“语文”一词的创始人。他提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称为“语文”。

  叶圣陶有很多关于语文教育的经典论述,这些观点至今都很时髦,常被老师、学者们引用。比如,他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光要教学生内容、知识,还要讲究方法,让他们能举一反三,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思维。

  在肖俊宇看来,叶圣陶可以称得上一代宗师。正是因为他的成就,才有了以他的姓名冠名的“叶圣陶杯”大赛。

  据了解,“叶圣陶杯”大赛,全称为“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是迄今为止全国级别最高、最有权威性、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作文赛事之一。曾获“厦门晚报十佳小记者”称号,也是本报报道过的“卖书救父”的厦门女孩涂馨予,就获得了第八届“叶圣陶杯”大赛全国一等奖、“全国十佳小作家”提名奖。

  【教学规律】

  叶圣陶给《人民教育》编辑部题的诗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幼儿学步需要遵循的教学规律。

  教育如同孩子学走路  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因为一个正在进行的课题,蔡智红研读了不少叶圣陶的书。她说,叶圣陶关于如何培养人、如何教书、如何写作的诸多理念,让她深有感触、受益良多。

  有一次,蔡智红不经意间翻到了叶圣陶写的《语文随笔》中的一个章节——《谈语法修辞》。当她看到“修辞”二字时,第一反应就是,把文章写得更美些,加上成语、好词好句之类的东西,应该就是修辞,再不就是用上夸张排比之类的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的使用是为了让文章更加感人,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还能让事情变成画面动起来。

  可是,当她把文章看完后,才发现自己对修辞的理解太狭隘了。“修辞立其诚。”蔡智红说,叶老先生说的修辞,就是把话说得很正确,很有道理,很完善。

  叶圣陶关于教育与学步的一段论述,也让蔡智红印象深刻。叶圣陶给《人民教育》编辑部题的诗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幼儿学步需要遵循的教学规律:“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蔡智红说,叶老先生这段话把教育的真谛阐释得非常到位。教育的本真就是教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就如教孩子走路般,让他学会了走路的技巧之后,怎么走就看每个孩子自己的能力了。这是一门慢的艺术,但是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其实已经离开本位好远,而且往往太过于急功近利。

  【教育思想】

  他提出“真教育”:教做人、学养成,之后才是出特色,特色也要重在生活之中。他提出,要“三会三好”:会玩,玩好;会学,学好;会读,读好。

  教育是养成好习惯  进了学校先学做人

  早在1987年,厦门市金山小学老师戴慧萍读师范时,其中的《教育学》、《小学语文教教材教法》中,就有叶圣陶的大量教育思想,17岁的她就对这位教育界、语文界的泰斗敬仰不已,那时便想着,以后一定要努力成为叶老那样的语文老师,扎扎实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语言习惯。

  一直到现在,叶老的许多教育思想仍然是我们教育实践中的宝典,比如“教育是养成习惯”、“瓶子观点”、“种子教育”、“自我教育”、“习惯成自然”、“改善生活方式”等,对教育教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中,叶老的“教育是养成好习惯”这一主张,特别深入她心。戴慧萍说,这其实是深入教育界每一个教育者的心。现在,她当老师27年了,会时时将她的教育教学定位于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当班主任,就是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当语文老师,就是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言习惯。

  金安小学校长林华强说,其实,叶圣陶的教育理念,涵盖了教育的两大基本理论:进学校,先学做人;习惯养成。这两样,延绵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整个历程。

  才开办不到3个月的金安小学,在陈华强的脑中,有一套“叶陶”理念,叶就是叶圣陶,陶就是陶行知,他想要把这两个教育大家的理念,都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

  所以,他提出“真教育”:教做人、学养成,之后才是出特色,特色也要重在生活之中。他提出,要“三会三好”:会玩,玩好;会学,学好;会读,读好。学校甚至成立了阅读指导中心,指导老师、家长以及学生和家长的亲子阅读。开学到现在两个多月,学校已经举办四期家长沙龙,许多家长争先报名。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林华强觉得,他就在践行这一目标。

  【童话大王】

  他的童话故事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如果当代童话作家能够注重从这方面努力,多研究一些叶老童话,一定会受益匪浅。

  曾执笔童话故事 表达的是爱与善

  叶圣陶执笔了第一个很著名的童话故事——《稻草人》,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

  戴慧萍说,《稻草人》讲的是一个稻草人守护一个老太太的田,故事描述了这个很有同情心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在田地里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当时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穷苦无奈的社会现实。

  这是叶老童话的代表作之一,她觉得,特别能体现他的童话特点:构思新颖独特,描写细腻逼真,富于现实内容。

  当然,现在也有不少精彩的童话,但有的仍浅白粗俗,迎合市场。和叶老童话相比,她觉得现实性方面不够。能够流传下来的童话故事一定是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能够揭示现实生活,给儿童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给孩子以真善美的启迪。如果当代童话作家能够注重从这方面努力,多研究一些叶老童话,一定会受益匪浅。

  【教材编印】

  《开明国语课本》的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教学生思考问题、辨别是非,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这与现在一些课文要学生从小“听话”的教育,形成了强烈反差。

  课文充满童心童趣 教材重印后卖断货

  2010年,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货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读者认为它们纯净、唯美,给小孩最美的熏陶。当时,本报还曾做过专题讨论。

  当然,厦门的追随者们也没有放过这套《开明国语课本》,林华强就是其一,他托朋友抢到了一套。戴慧萍也在网上读过,她觉得,这套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非常热门,和其编排特点不无关系。

  叶圣陶曾说,“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与程序。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得有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这套教材,首先具体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所有课文都充满童心和童趣。内容大多是儿童文学作品,改编的课文也富有童趣;其次是生活化,教材中所有课文,都密切结合小学生的家庭、校园以及上学放学路上所接触到的社会生活实际;再然后是注重学习过程。

  同样是语文老师的戴慧萍,觉得这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教学生思考问题、辨别是非,着眼于学生能力培养。这与现在一些课文说假话、编假故事,暗示学生热爱谁,盲目学习谁,要学生从小“听话”的教育,形成了强烈反差。

  【链接】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 也是叶老的追随者

  从10月4日开始,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陆续在微博上配发叶圣陶教育箴言,以此纪念叶圣陶120周年诞辰。

  朱永新是当代著名教育家,也是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永新也是叶圣陶的“追随者”。他精心编写了《叶圣陶教育箴言》,收录叶圣陶有关教育的精华语录。

  朱永新在序言中写道:作为教育家的叶圣陶先生,在教育上虽然没有大部头的著作,不追求理论体系的构建,但他提出的一些思想和观点,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习惯”等,以及他对做教师的论述、对语文教育的思考,紧贴教育教学实践,平实而深刻,是中国教育思想的宝贵财富。

  与厦书法家张人希结缘 书信往来交流书法创作

  1977年,经好友介绍,叶圣陶开始与厦门书法家、篆刻家张人希(已故)交往。叶、张书法交往的起点是张人希将香港《书谱》杂志寄给叶圣陶。其后叶圣陶积极鼓励张为《书谱》撰写有关弘一法师篆刻的文章。

  他们书信往来,共同探讨书法篆刻艺术创作技法,一起交流书法文化的迹象、源流,尤其是一致推崇弘一法师的书法、篆刻,成为书法文化交往历史中的一段佳话。叶圣陶去世前,在近乎失明的情况下,还给张写去了一封字里行间有着诸多空白的信。

  (李徽昭 李继凯,刊载于2012年2月15日的《文艺报》,有节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