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修编志书成为政府的一件大事,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全国各地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县志编纂过程中,如何在进一步吃透地情、科学设置编目、认真研究资料、借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全面记述当地的改革史、探索史、发展史,客观准确反映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是很有必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志书的编纂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应处理好承前启后的问题。二轮修志从时间阶段上说是一部断代志,理论上讲应接着前志的下限往下续修,但这样一来容易造成二轮志书与前志历史割裂开来的事实。处理好续修和断代的问题,特别是前后内容如何衔接,衔接到什么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二轮修志的成败。有的提出,在一轮县志的基础上,按照“详今略古”的原则进行重修;有的提出将续修的时间上限放在1978年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段;有的则认为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来确定。“重修说”不可取在于容易造成一二轮志书内容上的重复,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而且难以突出二轮志书的主体和内容;“历史时段说”局限性在于,有的一轮县志已经写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就汉中县区志而言,大多数在下限时段上已写到了90年代前后,如果统一再往前延伸难免造成内容重复交叉和资源的浪费;相对而言,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续修的断限时间比较合理。对此,在编修的指导思想上应把握一个总体原则,突出时代特色,立足当地实际,合理确定断限,做到续而不断。在具体内容衔接上,有以下几种途径值得参考和借鉴。一是设置前志概述,对前志的主体内容进行概括记述(突出解放后),让读者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二是设置专门章节,对基本县情、历史沿革有选择、有改造的重记,体现志书的整体性。三是设置篇章综述,把前志中那些与续志内容有直接联系、影响力较大、起着承前启后作用的内容进行综合记述。四是设置前志略记,在人物、大事记中对前志记述过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进行选载、改造、简介,以完整地反映事物的历史面貌,体现志书的连续性。 第二,应处理好突出时代特征的问题。首轮修志,大多采取先自然后社会、先经济基础后上层建筑的次序排列。这一排列虽然遵照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显得过于机械,最主要的是党政组织排列过于靠后,与其作为一地发展灵魂和核心的地位不相吻合。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政治文明凸显出来。《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定性: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根据《条例》的要求,在进行篇目结构的总体设计时也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征。一方面,在编目的总体布局和逻辑顺序上体现时代特征。比如,在基础部类设置政区、自然环境、人口、国土资源、交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篇目;在政治部类设置地方党组织、政权组织、群团组织以及行政管理、政法、军事等;在经济部类,按照一、二、三产的顺序,设置农业、林业、水利、工业、建筑房产、邮政电信、电力、服务业、金融等;在文化部类设置精神文明创建、科技、教育、文化、广电等;在社会部类设置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习俗时尚以及其它各项事业。这样设置突出了政治部类,与时代变化相适应,同时五大板块有机组合,体现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在具体章节的内容设置上体现时代特征。新的历史阶段,各项建设都是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的,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基层的具体实践和表现,在编纂过程中要认真总结梳理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凸显时代特点。由于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涉及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个方面,甚至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此,写好改革开放至关重要。相对而言,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要好一些。在编下可专设章或节,相对集中地记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对于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的一些大政方针和涉及面宽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措施、思路可放在党政、政务中记述,或在有关编、章的小序中阐明。同时注意与其他章节的内容错开角度,尽量避免重复。在记述改革开放的内容上,充分写出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诸方面改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记述研究确定的重要决策、采取的重大举措、取得的巨大成果和出现的新事物、新特点、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使人既能清晰地看到整个地域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和巨大成就,又能揭示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如对农村改革的记述,应通过对农业生产关系变革、土地使用经营制度、家庭联产承包的记述,反映农业体制改革的进程。重点记述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情况,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农业生产规模化、专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业开发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情况。比如,围绕改革开放这一时代主题,可通过设置“体制改革、开放开发、宏观经济经济管理”等综合性性章节,既体现时代特色,又起到到统贯全书的作用。 第三,应处理好体现地方特点的问题。县志既是反映一个地方一个历史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最权威的资料性文献,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对外宣传的窗口。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自然资源不同,经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力也不同,在经济发展中也会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经济特色。即使同处一种经济环境,各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不会相同。在续修县志时,就是要抓住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从而表现地方特色。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其自然、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志书所选取应该是最能反映当地的特色和特点的资料,与其它地域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则可简可略,以免雷同。编修志书应致力于突出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反映“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有我优”的优势事物,这些内容会成为一部志书的亮点,也是决定一部志书成功的关键。如何体现地方特色,方式有多种,除了通过单独设置章节、编目升格、重点记述等表现形式外,还可以从内容设置上突出地方特点。一是从地理环境上突现地方特点。抓住本地地理环境特点和沿革、县境、区划、地质、地貌、气候、河流、土地、植物、动物、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独有的特点。二是从民族风俗上凸现地方特色。由于各个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即使同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她们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也各有特点。因此,可以在内容设置上,突出本地的民族特点和社会经济、生活习惯、风俗人情、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特色。三是从自然风光上显现地方特色。抓住每个县特有的自然风光进行细致描述,以显现地方特色,促进对外宣传。四是从地域文化上呈现地方特色。由于受历史沿革、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经济基础、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往往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对此,应抓住各地特有的文化现象,注意从一般的事物中揭示出地域文化的特征,显现地方特色。五是从名优特产品上体现地方特色。通过宣传介绍本地的名、特、优产品和具有较大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企业,从而体现地方特色。六是从特色经济上表现地方特色。 第四,应处理好把握志书整体性的问题。 新编志书要把握好整体性和系统性,既要完整地反映出本区域从历史到当代各个时期的基本状况,协调好志书整体及各部分的横向内在联系;又要反映出具体事物的开端、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反映出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做到纵不断主线,横不缺要项。志书的系统性、统一性主要体现在:有一个较好的整体结构,包括内容上的整体结构和体例上的整体结构;整体与各部分协调一致;各部分之间保持一致;有较高的综合度,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结构严谨、系统逻辑性强。 达到这一总体要求,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分类。分类科学与否,是衡量志书设计的重要标准。要做到“以类系事、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尤其应从现代化社会分工和科学分类的实际出发,既继承旧志的优良传统形式,又有所创新发展。二是层次清楚。志书设计分类 从纵向来看,在“横分”之后谋篇立章的一个个具体事物内部,应该有明显的层次关系。一部志书是一个系统,志书下设的各编或章是大系统下的子系统,子系统之下还有亚子系统。志书横分门类,纵向记述。这个“纵向”首先要反映出层次关系,有了明确的层次关系,才能逐一记述。系统的层次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层次清楚,多数是编、章、节、目几个层次。层次清楚与否,是记述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拿产业分类来说,国家对产业门类的划分在逐步调整,提出新的分类方法,修志工作者也必须从现代化社会分工出发,才会更加科学合理。三是领属得当。修志工作中,不少修志者由于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定性不准,含混入志,明显地看到机构设置及管理体制的影子。从行政管理体制上讲,新中国成立后,种养业、林业、水利和农机都是大农业的范畴,党委或政府设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但志书是以类系事,应该按照事物的科学分类布局谋篇。如果修志者对交叉部分不能认真界定,便会造成概念不清,领属不当。四是总体平衡。志书各部分(主要指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几大部类)比重是否合适,有无畸轻畸重现象,可透过各部分比重(包括字数和占总字数的百分比)构成,看出编纂者是否注意到志书整体性和科学性问题。这一点,在设计时就适当考虑各大部类在志书中的比重的合理性,同时,在编纂过程中,可通过调整设计来控制各部分的比重,以达到总体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