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屌丝:那些一无所有的年轻人:读《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昵称535749 2014-10-31

在当今这个时代,只要接触中文网络媒体,就很难避开屌丝这个词。我在海外生活了快20年,难得回国,开始自然不懂什么意思,见多了就猜个八九不离十。毕竟咱是北大中文系出身,“文革”期间在北京街头长大,说脏话的童子功还是不错的。再上网核实其含义和背景,发现了更多的东西。

2011年年底,屌丝这个词在谷歌搜索结果达4110万,仅新浪一家网站就搜索出超过220万条的相关微博;德国的喜剧被翻译成《屌丝女士》;西南财经大学门口开了“舌尖上的屌丝”餐馆,开业三天净赚上万。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刊发《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文中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某网不久前曾发布一项调查结果,称约有5.26亿人自认屌丝,约占中国人口的40%。

屌丝心态究竟是什么?这40%人口的心态真的危险吗?我自己进行了粗略的查考。据说屌丝一词最开始指的是出身卑微的青年男性:“矮穷丑”,找不到女友。这一下子让我这位年过半百的人拿着30年前的自己对号入座,心有戚戚焉。后来发现,居然还有“女屌丝”的用法。于是,我就把屌丝这个词当作对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的描述。不过,一无所有的客观境况,未必产生同一的屌丝心态。事实上,网上对这个词的运用就有非常不同的意味。有人用这个词骂人,觉得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是惨兮兮的输家,对之表示鄙弃;也有人用之自嘲,表述对自身状况的无奈;还有人用之标榜,吐露出自负和潇洒:一无所有怎么了?我才不在乎你们对我怎么看呢。

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屌丝这个词的丰富含义和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就不必把屌丝心态都一竿子打死。社会上嫌贫媚富,许多没办法拼爹的年轻人又不得不从最底层奋斗起,他们也许需要用这个词来显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反叛,以标举自己的特立独行,创造自我认同。据说屌丝这个词最初的流行,就是因为某网友把别人的蔑称接过来当成对自己的酷称,其传达的意思很清楚:我不在乎你怎么看我,我也不会按照你的评价来生活。在我看来,这里反而有些年轻人的正能量。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年轻人就是应该一无所有的。难道生活刚刚起步,就应该指望别人给你许多许多吗?拜托,你想没想过你给了别人什么?凭什么向别人索取?

美国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有所谓“先到纽约的地下室和老鼠当同屋”的说法。这其中包括许多富家子弟。乔布斯创立苹果前,居无定所,靠捡易拉罐换几个钱,周末到教会慈善机构蹭饭。只是大家觉得这样很酷,社会也对之尊重,不会称之为屌丝。乔布斯自己回忆起来,也称这是最美好的一段生活。遗憾的是,在一个拼爹的社会,你要到地下室和老鼠一起住,你要像乔布斯那样创业,人家就称你屌丝。如果有年轻人敢把这种脏词接过来:屌丝就屌丝,我很自豪,坚持我的生活方式。这有什么不好呢?

年轻人一无所有,造成一代人的悲情,在近年来成为一种全球化的现象。特别是当今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剥夺了许多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他们不像中年人那样有积蓄和地位,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无处躲避。

不过,真看看硬数据,中国的情况并非那样凄惨。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3年年轻人失业率预测,中东接近30%,北非在24%左右。这也难怪有些阿拉伯国家动荡不休了。其实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也相当高,接近18%。东亚地区则还不足10%。中国的经济表现相对不错,只是年轻人在就业上脑体倒挂:小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仅4.2%,中学文化程度的失业率8.1%,高中的8.2%,技校的11.3%,大学毕业生则高达16.4%。这也难怪,在许多人看来,屌丝往往是指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大学生。这里当然有社区的责任。比如,中国明明是个世界工厂,经济由低端制造业主宰,需要的是廉价劳工,但大学偏偏盲目扩招,经济增长又创不出那么多白领工作。

不过,面临这样的现实和挑战,有些大学生沉浸在过去唯有读书高的岁月,觉得自己是盘菜,却没有人来夹,这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纽约时报》报道,中国的许多大学毕业生放着工厂的活儿不干,宁愿挣更少的钱坐办公室,找不到办公室的工作则干脆待业。其中有一位主人公,为了“不干脏活儿”拒绝当工人,等着公务员的职位,但要靠快60岁的父亲到建筑工地挣钱来接济。对这种放弃自立自强的人,你骂他一句屌丝还重吗?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提出屌丝心态的两个容易被忽视的面向。

第一,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习惯性地贬低那些不能拼爹的从底层奋斗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实际上是我们社会真正的财富。这些惨遭白眼的年轻人反叛,把屌丝这种蔑称接过来,以之自嘲、相高,倒是显露了几分骨气。

第二,还有一类年轻人,对嫌贫媚富的社会价值完全屈从,眼巴巴地盯着公务员等职务,不情愿从底层干起,最后高不成低不就,牢骚满腹,于是被赠予屌丝的头衔。虽然难听了点,但我觉得还挺匹配。他们需要通过这样的词汇对自己的无价值有些自我意识,不要总觉得社会或家长欠了自己许多。

那些坦然接受屌丝称谓的,未必是所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而那些怕这个绰号的年轻人,反而往往需要这样的称谓提醒,看清自己的位置。(摘自《年轻可以一无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