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山居秋瞑>地名考,作品

 江山携手 2014-10-31
大家都知道王维(701-761)是一代“山水诗”大宗。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早深入到现代人们的心中。关于他的一首诗《山居秋暝》到底“山居”在何处?通过和他同时候的诗《青溪》对照,我认为他描写的景象就是古时的南京江宁的青溪。
  为何要这么说,现在我们来看一看《青溪》诗: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白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
  清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而《山居秋暝》所描写的景色,除多了一场新雨之外,别无多少改动,只是意境不同罢了,从另一面来反应了,“清溪”的韵味。全诗如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据南京地方志《南京辞典》解释,“青溪,又作清溪。秦准河支流,岁源于钟山第三峰南麓,汇合钟山西段南侧的溪水,迂回曲折,蜿蜒注入秦淮河,被称为‘九曲青溪’。六朝时的青溪是健康城东最大的河流,连绵10余里,可乘舟至秦淮河。吴赤乌四年(241)十二月,孙权曾下令大规模疏浚青溪(别称东渠)。六朝时,青溪不仅是重要的军事屏障,而且南岸布满贵族园林。五代杨吴筑城时,引青溪水为成壕,水流被切断,下游逐渐淤塞,但南宋时的青溪上游河道,仍‘阔五丈,深八尺’,即宽约15米,深2.5米。青溪故道约在今城区的黄埔路至龙蟠路间,分上、下两段,上段与琵琶湖,前湖相通,由铜心管穿过城墙,向西经竺桥流入杨吴城壕;下段东起利涉桥接秦淮河,西到铁富棂与秦淮河相通”。
  从两诗对比中可以看出,“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同一辙,只是欣赏的时间不同罢了。一个是白天, 一个是夜晚;另外“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和“竹喧日浣女,莲动大渔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竹喧”与“声喧”,“ 垂钓”与“渔舟”都是相脉相承之景。从这一观点上说,“山居”就是“青溪”的翻版无异。
  在从诗的意境上说。前者诗的意境表现为王维虽为青溪的美景所动,但必定是一个草草过客,能有如此悠闲心情游览,无非是自己甘于淡泊名利罢了。
  后一首诗的意境却表现为,一场突然的新雨却使江南的景色有所改变,全因为山雨过后;明月松间照呀!在拿白天所见到的一些情景,联想起来,江南的天气此刻虽不为春光却胜似春光。不得不使人,流连往返,如能长住此生足矣。
  不管是从意境,还是词语的对照上,我相信这二首山水诗就是王维写南京的姊妹篇。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现了“诗人”游览的情怀。
  在从季节上说。“青溪”的首句“言入黄花川”黄花即菊花,菊,也只有秋季才能开,而《山居秋暝》从题旨上就已说明,一目了然。季节的吻合自不必多说。如果再从“两首诗”的心情上说,一句“清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和“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都是表示这里太美了,想留下来的意思,既对全诗做了总结,也暗暗地把所能赞美的景和事和盘托出,达到了诗的意境的升华,虽没有夸赞之句,但赞美之意却句句跃然纸上。
  王维诗,向来讲究“诗与画”的境界,这两首诗可称是最好的注脚。通过以上分析,所以我敢断定“山居”非“青溪”莫属。这也给南京增加了两首有份量的诗句。
  遥望当年王维踏入古时南京江宁清溪的时候,一定也是抱着陶渊明的隐居思想。这从他的人生经历也可以看的出来。开元九年,他中进士,后任大乐丞,其后又贬济州司仓参军。在张九龄为相的时候,擢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曾奉使至边塞,在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兼判官。安史乱发,为判军所执,在沦陷的长安接受了伪职。乱平后,因陷贼论罪,降为太子中允,最后官为尚书右丞。晚年信奉佛理,在终南山和辋川别墅,过着半隐生活。从这份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那时候他一定是有“官”在身,“青溪”和“山居”,只不过是王维游历南京的自然写照,归隐“南山”也是身不由己而已。南山,即秦岭,和江苏已相隔千山万水了。毕竟他是一个有“官”在身之人,如完全归隐山林,那也是不现实的,只能如陶渊明那样,是一种理想罢了。
  不过做为南京本土,却不能忽视这一段千古“佳话”,这也正反映了王维的山水诗的理想。人说,诗言志,信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