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螳螂拳表现在人体动态技法的特点

 柳氏国术 2022-12-27 发布于山东

螳螂拳表现在人体动态技法的特点      作者 柳国顺

 新浪柳氏螳螂拳的博客(2011-02-23 10:05:23)[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螳螂拳表现在人体动态技法的特点

                                      柳国顺

手法敏密,打跌并行。是螳螂拳表现在人体动态技法的特点。“手法敏密”,是指螳螂拳路的招式连环、肢体各部交替连续的动作处于敏捷有序的状态。“打跌并行”,是指在同一招式中,击打和致跌的动作同做,达到双重的技击效果。

手法敏密,是由攻防同作、招式组合、浑身是打等共同合成的特点。攻防同作,是说攻击的手法和防御的手法共同完成一个招式的动作,即“招中带打,打中带招”的拳法要诀。如“双封锁口捶”,这一招式是由双手联合封出对方来手的防御动作,与右拳打锁口捶击打对方上部的攻击动作共同完成的,包括了双手的三个动作。招式组合,是说螳螂拳出招多为连发,一招不行,再发一招,或二三招,或三五招,各招之间连接紧密,不能断开。如“五打连环劈”中,就包含了五个击打动作。在诸多组合招式中,打上取下,左出右击,出手进脚,前窜后闪,如此等等频繁的符合拳理的肢体动作,就自然构成了手法敏密的特点。浑身是打,说的是螳螂拳讲求利用身体尽可能多的部位进行技击,体现在拳路上,指、掌、拳、腕、臂、肘、膝、脚等肢体部位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这也增加了手法的敏密性。

打跌并行,主要是采用登山步、骑马步、跷腿步、小登山步等步型结合上肢的掌、拳 、臂、肘等击打手法构成的。登山步,可用前腿贴身套扣对方异侧腿后,上肢用盘肘横击对方中部致其跌倒;又可进盖步或插步贴近对方,发力蹬后腿成登山步时蹬击对方腿,上肢用掌或拳或前臂或肘反向击其上部或中部致其跌倒,这就是螳螂拳有代表性的跌招“蹬扑”。骑马步,在落步于对方同侧腿后成骑马步时,上肢用拳或盘肘击对方上部或中部致其跌倒。跷腿步,主要由歇步进跷腿勾挂对方腿后,同时上肢用弥肘或拳或掌击其上部或中部致其跌倒。小登山步,在前腿落步于对方同侧腿后成小登山步时,上肢用拳或用肘击其上部或中部致其跌倒;又可由歇步上小登山步套扣其腿,上肢用掌或拳或肘击打致其跌倒,等等。打跌并行虽有双重的技击效果,但有所偏重。如下用跷腿,上打圈捶,其击打效果重于致跌。而如下用跷腿,上用弥肘异侧贴压,则是致跌效果大于击打效果。打跌并行展示了螳螂拳的短打特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