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诠(卷上)

 雪地情缘 2014-11-04

    这几天一直在打《真诠》,刚打不久,发现《真诠》即是网上遍地都能搜到的“仙学真诠”。曾打算放弃打这篇文章,但仔细对比,发现网上下载的内容,大同小义,可能都是出自一个版本。漏字、错字,错误较多,由于标点的位置不同,有的地方明显读不下去,或意思让人不明白。在下无才,为了让自己能完整的读完这篇文章,根据网上下载的《重刋道藏》进行校对并打出来,也使好道者能够阅之!

   到今天校对到一半,争取周五前全部发上来。

                            

真诠

重刻真诠小引

先君蚤岁得真诠一书,奉为养生正宗。精神渐旺,定当总卯。 即蒙指示,洎先君晚年,复题简端曰:平生阅历四方丹术甚多,迷謬错出,不如此书洁净精微,可以守约自得。叮咛切挚,留藏箧衍。岁月荏苒,楮墨糢糊,恐日久失传,因重梓之以承先君遗志,愿与识者共证焉。

康熙庚寅孟冬朔咏真山人彭定求识

 

真诠序

修炼之学,其道有二,文始经曰:能见精神而久生,能忘精神而超生。忘精神者,虚极静至,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此虚无大道之学也。见精神者,虚静以为体,火符以为用。炼精成炁,炼炁成神,炼神还虚,此以神驭炁之学也。学虚无大道者,虽不着于精炁,然与道合真,形神俱妙,有无隐显,变化莫测,其寿无量是了性而自了命者也。举上而兼下也,以神驭炁,则着于精炁矣。然保毓元和,运行不息,冲和之至,薰蒸融液,亦能使形合神,长生不死。是了命而性因以存也,自下而做向上去者也。虚无大道,是法身上事。以神驭炁,是色身上事。此二端虽大小不同,然惟此为金丹之真谛,大道之正宗。体之有益,修之则成。非若旁门小术,劳而无功者比。昔余初遇我祖师时,求示长生之学,我祖曰:长生之学,有真有伪。伪者方士之术,真者道上之道。余遂受教,幸得超凡夫、方士之术。如食草木之,实服金石之精,以及采阴补阳之法是也。道士之道,忘精神与见精神二端是也。从乎术,欲求乎长生,必反自伐其生。从乎道,不惟长生,而直证无生。真伪道术之悬殊,具正眼者,自能辨之。独是古来道书,充栋古之仙师。设为种种譬喻,借物立名,借名寓意。固以真道难言,要亦包含影略,不欲明言之耳。奈何后之学者,泥文执象,譬喻上重添譬喻,緾裹滞着,益增垢秽。是以裒集群书,平易切实者采之,支离烦碎者删之。复为注解,隐微阐扬宗旨,编成一书,分作三卷。令学者阅之,胸中湛然明净。屏除一切迹象,专于精气神上着力进步,庶道可明,仙可成矣。分别正道,自知旁门小术之非。剖明实学,便识证果成真之路。使希仙者不致问道于盲,是编实有小补云。

 

遇真记

予卧病九江西林寺,有黄冠来憩宇下,漫就之,察其气象似有道者。问其年,八十九年。其生天顺之六年,其祠簿则成化七年所给也。丰神磊落,如四十许人,种发被耳未尽皤。问其名,曰:葆真子阳道生也。

予曰:“先生之齿,长矣。而其神观不衰,意者有长生久视之道乎?长生久视可学乎?”。

葆真子曰:“君之貌类儒者,亦知孟子之言乎?”曰:“妖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夫修身讵有外,于存心养性耶。存心养性则能立命,立命者,造化在我,长生乌足以尽之。故凡求长生者,皆以妖寿二其心者也。”

予愕然曰:“孟子之言则然矣,然玄宗之所谓学天仙者,非欤”。

葆真子曰:“皆人也,皆冠、皆履、皆行、皆止、皆默、皆语、皆生、皆死、而独曰仙是有以异乎人也,皆仙也。而独曰天仙是有以同乎天也。天者,尊而无上,神而莫测者也。今夫人亦甚眇矣,所以可为天仙者,以其心,天之心也。心,天之心,必复其性之初。不复其性之初,则汩于情之未。复性,所以之。天汩情,所以之。人之人也者,犹夫人也。凡吾之所存无,以甚异于人,而乃欲超乎人。其于天,未有万分之一相应也。而曰我烹、我铅、我炼、我永天仙矣,不亦谬乎?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天道者,天心也。夫能心天之心,然后能行天之行。中庸之能尽其性,则可与天地参。子儒者,曷不蹈之”。

予曰:“即如子所云,玄宗奈何以养性为孤阴,而谓其无成?”

葆真子曰:“此非知道之言也,性即道也。阴阳气也,二俱不离,亦不杂以性为孤阴,是以气语道也。且性也者,无极之真,太虚之灵,二五之精。天之灵为上帝,其次为日月星辰。地之灵为后土,其次为社。山之灵为山神,水之灵为水神,草木昆虫之灵为草木昆虫之神,人之灵独异乎哉?而曰孤阴,是不见性者也。故曰非知道之语也。”

予曰:“然则奚为而可?”

葆真子曰:“子独察夫子之用心,其同乎人者几?其同乎天者几?去其人,就其天心,无不天乃所以为真人。人之至宝于真也,斯可语于天仙矣。”

予不觉爽然自失,匍匐起,再拜之曰:“先生殆非黄冠者流也,予今乃知玄宗之的。”

葆真子曰:“此非道生之说也,道生,受诸太虚。太虚,受诸寥阳。寥阳,受诸洞真。洞真,受诸云峰。云峰,受诸长春。长春,受诸重阳。”又曰:“吾有真诠二卷,巵谈一卷,子试观之。”

翌日,吾且之庐山,观天池返。乃就女取书以行,遂行,挽之不可。予慎藏其书以竢然,竟不返。嗟夫,予不识葆真子之果为何如人也。今其书具存予,惜其抱斯懿而不显于世,故为之删润而传之,玄同子桑乔子木甫记。

嘉靖辛亥岁八月一日

玄家正眼目录卷上会论

忘精神而超生之道

道诠三则

极玄宗旨

淘炼功夫

助机要语

 

卷中会论

见精神而久生之道

丹原二则

太极体用阴阳之说

大丹取法造化之说

丹基二则

炉鼎之说

一点落黄庭之说

丹材六则

元炁为生身处之说

元精之说

元精即淫佚精之说

元炁生元精之说

去情义以养元和之说

修丹须断欲之说

丹枢四则

元神用药材之说

元神即思虑神之说

玄关一窍之说

大丹本柄之说

丹用五则

玄牝之说

橐籥之说

六十卦喻火候之说

年月日仁义喜怒赏罚喻火候之说

意为媒之说

 

卷下会论

丹事二十四则

安炉立鼎

入药发端

产药川源

坤为道庐

阳施阴受

凝神入炁穴

回光返照

回光返照下手之功

胎息

失天

阳生

采取

定乾

黄道

火候

温养

刑德

冲和

炼神

结丹

脱胎

还元

性命双修

 

重刋道藏辑要

真诠卷上

葆真子阳道生传本

守纲道人彭定求校正

按《修仙辨惑论》、《上品丹法中和集》最上一乘与《指玄篇》白雪、虚无、黄芽、圆觉之说,似皆知虚无大道之妙,但见地不徹,想像凑合。上攀性学,不能纯至。下恋命宗,诸喻二俱失之矣。虚无大道,岂容有一毫夹杂哉!

 

忘精神而超生之道

道诠

极玄宗旨

赵古蟾心书曰:三教之道,同一心地法门。修仙者,修此而已。舍此而他求,皆旁蹊曲径,苦己而劳形,终无所成。

夫心先天地而独存,历事变而不朽。先际无始,后际无终。廊徹玄通,灵明虚湛。所谓体也,遍周沙界。所谓用也,运用无方。灵变莫测,所谓神也。又曰:神者,性也。张紫阳悟真篇后序曰:欲免大患,莫若体夫至道。欲体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按心者,道之所自生,道之所自成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为,顿超彼岸。奈何世人性根迷钝,执其有身,恶死悦生,卒难了悟。是以黄老悲其贪着,以修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然。岂若虚无大道,明心见性之学,为一了百了哉。

 

淘炼功夫

李清菴道德经会元曰:夫道始于无,始名于无名。拟议即乖,开口即错。若说有道,道是恁么?既不可道,何以见道?毕竟如何即是?须索向二六时中,与居服食处,回头转脑处,较勘这个巍巍地,活泼泼地,不与诸缘作对的是个恁么。较勘来,较勘去,较勘到较勘不得处,忽然摸着鼻孔,通身汗下,方知道这个原是自家有的,自历劫以来不曾变灭。

按:此是了心之功,甚简易直截。譬如失却钥匙,寻来寻去,忽然摸索着,其庆快,当何如?

德之一字,亦是强名。不可得而执持,不可得而形容。凡存施设,积功累行,便是不德。若只恁么,不修习,不用功,死灰槁木,待德之自来,终身无德矣。信得及的,把从前学解见知、声闻缘觉,一切掀倒。向平常践履处,把个损字来受用。损之又损,到损不得处,自然玄德昭著,方信无为之有益。

按:此是治行之功,凡修行须行解相应,若专务校勘,而业习不除,终难入道。盖至道虽无修无证,而尘心要日损日消。

司马子微《坐忘论》曰:第一断缘简事。断缘者,断世事之攀缘也。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恬简日就,尘累日薄。迹弥远俗,心弥近道。

或显德露能,求人保己。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修隐逸,惟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斯并巧运机心,以干时利。湥妨正业,皆应绝之。

我但不唱,彼自不和。彼虽有唱,我不和之。旧缘渐断,新缘莫结。修道之人,莫若简事。知其闲要,识其轻重,明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衣有罗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之,自致亡败,何迷之甚也。

第二治心。夫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以学道之初,须要安坐,收心离境,心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

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受染,蒙蔽渐湥。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日久病消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知则无所昧,常则无所变。出离生死,实由于此。

夫欲修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灭,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法道安,心贵无所著。若执心住空,还是有所,非谓无所。凡住有所,则令心劳。既不合理,又反成病。但心不住物,又得不动,此是真定正觉。用此为定,心气调和,久益轻爽。以此为验,则邪正知矣。

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

除乱而不灭照,守静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见。

凡心躁,静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或暂得而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汗流,久久柔软,方乃调熟。勿以暂收不得,遂废平生之业。

少得静,己则行住坐卧之时,涉事喧阂之处,皆须作意安之。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此心由来依境,未惯独立。乍无所托,难以自安。纵得暂安,还复散乱。随起随制,务令不动。久久调和驯熟,自得安闲。无问昼夜,行住坐卧,及应事之时,常须作意安之。若心得安,即须安养,莫有恼触。少得安闲,即堪自乐。渐渐驯狎,惟益清远。

如有时事,或然生疑者,且任思量,令事得济,所疑复悟,此亦生慧。正根悟已则止,必莫有思。思则以智害性,为子伤本,虽骋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

若烦邪乱想,随觉则除。若闻毁誉、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受之则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所有闻见,如不闻见。即是非善恶,不入于心,心不受外,名曰虚心。心不逐外,名曰安心。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内心既无所著,外行亦无所为。非净非秽,故毁誉无从生。非智非愚,故利害无由挠。实则顺中为常,权则与时消息。苟免诸累,是其智也。若束心太急,则又成疾,气发狂痴。

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

若非时非事,役思强为者,自为不著,终非真学。何耶?心如眼也,纤毫入眼,眼则不安。小事关心,心必动乱。既有动病,难入定门。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终难得定。有如良田,荆棘未除,虽下种子,嘉苗不茂。爱欲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

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永断觉知,入于忘定。若任心所起,一无收制,则与凡夫元来不别。若惟断善恶,心无指归,肆意浮游,待自定者,徒自误尔。若遍行诸事,言心无所染者,于言甚善,于行极非。真学之流,特宜戒此。

有心至道者,深生信慕。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

第三真观。夫真观者,智士之先觉,能人之善察也。一餐一寐,俱为损益之源。一行一言,堪作祸福之本。虽则巧持其末,不如拙守其本。观本知末,又非躁竞之情。是故,息心简事,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可观妙。

修道之身,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须当虚襟以受之,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心生烦燥,若因事烦燥者,心病已动,何名安心?又曰:唯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此实行之宗要,可力为之。

前虽断缘简事,若病有难除者,但依法观之。如色病重者,当知染色都由想尔。想若不生,终无色事。当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忘妄想。心空,谁为色主?经云:色者,想尔想,悉是空,何关色也。

若见他人为恶,心生嫌恶者,犹如见人自刎,而乃引他刀,以自割其颈也。他自为恶,不遣我当,何故引取他恶,以为己病。故见为恶者,不须嫌。为善者,不须慕。何以然耶?同障道故(此言本体与他人之善恶无异,非以好恶、真心为可泯灭也)

业由我造,命由天赋。业之与命,犹影响之,逐形声。既不可逃,又不可怨,惟有智者善达之。乐天知命,故不忧,何贫病之苦也。庄云:业入而不可舍。经云: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回其业。由此言之,真命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挥剑当前,群寇皆溃。功勋一立,荣禄终身。今有贫病,恼乱我身,则寇贼也。我有正心,则勇士也。用智观察,则挥剑也。恼累消除,则战胜也。湛然常乐,则荣禄也。凡苦事来迫我心,不以此观而生忧累,如人逢贼,不立功勋,弃甲背军,逃亡获罪,去乐就苦,何足悯哉。贫病交苦者,当观此苦,由有我身,若无我身,患无所托。

第四泰定。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名曰泰定。

制而无著,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真定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恶,故来就喧。以无著为真常,以有事为应迹。

第五发慧。庄云: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心为道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慧出本性,非是今有。但以贪爱浊乱,遂至昏迷。澡雪柔埏,复归纯静。本真神识,稍稍自明,非谓今时别生他慧。

慧既已生,宝而怀之,勿以多智而伤于定。非生慧难,慧而不用,难。自古忘形者,众。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慧而不用,为无道过,故得深证真常。又曰慧而不用,益资定慧。善巧方便,惟能入定。发慧迟速,则不由人。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定,伤定则无慧。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

慧能知道,非得道也。庄云:古之知道者,以恬养智。智生,而无以智为也。谓之以智养恬,智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恬与智,定慧也。和理,道德也。有智不用而安其恬,积久自成道德。

第六得道。山有玉草木,以之不雕。人怀道,形体以之永固。资熏日永,变质同神。炼神入微,与道冥一。智照无边,形超靡极。总色空而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应无方,心惟道德。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与神合一,谓之神人。神性虚融,体无变灭,形与道同,故无生死。隐则形同于神,显则神同于气。所以蹈水火而无害,对日月而无影。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不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如溃癰。存亡在己,出入无间。身为滓质,犹至虚妙,况其灵智益深益远乎。生神经云:身神并一,则为真身。西升经云:身神合同,故能长久。

虚无之道,力有浅深。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辩。神气漏泄,无灵光润身,遂致早终,经云尸解,此之谓也。是故,大人含光藏辉,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得道之人,身心有五时七候。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宿疾并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原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形,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按:司马所言事心之功,始终完备,条理精密。虽不如前二段直捷,然循而行之,即入胜定。且无一言及于铅汞、龙虎,见趣尤为卓越,岂惟羽流所当宗,亦吾人事心所不可阙也。

盘山语录曰:修行人,当立决定志,时时刻刻精进炼心,不预未来,不可内存胜心,便望超脱。

修行人,当观此身,如牵牛入屠市,步步近死所。以死为念,事事拼割,虽境物纷华,周匝围绕,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念念尽忘,此身亦舍,何况其它?以此炼心,故见功疾。

修行之人,每于动处、静处,一切境界里,行住坐卧,念念在道,逢魔不变,遇害不迁。安稳处如此,险巇处亦如此。拼此一身,更无回顾,精进直前,生死不惧,便是个有志的人也。(以上言立志。)

凡初学修炼心地,须把从来私情眷恋、图谋计较、前思后算、坑人陷人的心,一刀两段著。又把所著的酒色财气、人我是非、攀缘爱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罢尽。外无所累则身轻快,内无染著则心轻快。内外轻快,久久纯熟,自无妄念。更须时刻护持照顾,慎言语、节饮食、省睡眠、表里相助,尘垢净尽,一物不留,他时自然显露自己本命元神,受用自在,便是个无上道人也。

修行人,须把从来心上染习偏重的念虑,著功夫,用气力锻炼割舍去,乃至此身限到,也要舍。况心念上的俱是虚妄。须一一除尽,便无烦恼障碍也。

身外一切事物,不足留心。眼前来往,与蚊虫相似,拂去则快。便自心上难遣的,猛力遣去,那里便是轮回种子也。

二六时中,理会自己心地。看念虑生时,是邪是正。邪念即便泯灭著,正念则当用着。不论昼夜,时时刻刻,动里静里,把这一片顽心,裂教粉碎去。

随过即追,追之又追,以至丝毫不存,本源清净。

丝毫之过,必除。细微之功,必积。

一斩齐断,一念真常,永劫绵绵,乃无变坏。(以上言治心)

若在万尘万境里面,往来缠缚,虽要应和,须作得主,不一向逐之去,如护眼睛,但有纤尘,合眼不受。如此保护,久久见功。但心有受,便被他引将去,便作主不得。

修行人炼心应事,内先有主,自在安和。外应于事,百发百中。粉骨碎身,惟心莫动。至如何者为先?何者为后?俱是假物,有甚定体。心要死,机要活。只就目前紧处应将去,平平稳稳,不动不昧,斯所谓常应常静也。

物来要识破,境到要应过

修行人,外缘虽假,不可不应。应而无我,心体虚空。事来无碍,则虚空不碍万事,万事不碍虚空。如天地间万象万物,各有动作,俱无障碍。若心存我相,事来必对。便有触拨,急过不得。筑著磕着,便动自心。自心既动,平稳不得,虽作苦终日,劳而无功也。

居大众中,及有作务,专防自心,不可易动,常搜己过,莫管他非。(以上言应事)

按:栖云所言:刚果决烈,直下一刀两断。大修行人,事心当如此。若不奋决定志,厉刚果气,只恁悠悠度日,是人虽曰修道,而抖擞不下,摆脱不开,终为妄缘缠绕,流入情见,生死轮转不停,道不可得而成矣。

经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

按:此是遣有归空之事。凡人内而心上有许多攀缘妄想,外而形上有许多荣辱利害,远而一切物上有许多贪求染着,著之则为三件。总之,著了一个有。所以古仙教人修行,须先去有。若不著在有上,自然是空。心无其心者,一切妄想攀缘算计皆是虚幻,并无实性。从幻缘起,亦从幻缘消,觅个真实处,了不可得,故曰心无其心也。形无其形,物无其物者,形与物不久败坏,终归于无。此观察之慧也,悟也,既能悟,则自然离幻境。其诸颠倒、妄想不待除而自无。心念皆空,故曰惟见于空。乃智度之事,非寻常沉空滞寂之学也。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按:此是遣去空字也。当其着有时,要得这空字,力及至能空,则其胸中止有这个空字矣。即这空字反为吾心之障碍,何也?此所谓执药成病,修行人若执着其空,则与着有的人一般。所以古仙又教学人并遣去这个空字。故云:观空亦空,空无所空也。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按:此是又令遣无也。空既遣去,成一无了。然尚知个无,则这知无的亦是病痛处,所以亦须忘之。盖大修行人,不可有一毫执着。才有执着,不问所着的是有、是空、是无,俱成系缚。故必尽遗之,然后为妙也。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按:到此,则无可遣,纯全一味性真之发,澄澄湛湛,不出不入,故云:湛然常寂也。

按:此言论空字功夫,先从慧入,极高玄妙。复提出一悟字,尤得要领。此下二节,却成剩语,不录。

按:以上数章或繁或简,或浅或深,或缕析条分,或总言统论,或自始至终,或就中阐发,总皆淘炼心性之功,期合虚无大道之妙。志于学者,融会贯通而修之,庶几,于道不远矣。

 

助机要语

关尹子文始经曰:善去识者,变识为智。

张紫阳金丹直指曰:以事炼心,情无他用。心不留事,一静可期。

虚静天师心论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白玉蟾玄关显秘论曰: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邱长春鸣道集曰:一念不离方寸是真空。

云门曰: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入乎大定,七百年老古锥也妙哉!

郝太古语录曰:静处炼炁,闹处炼神。

刘赤脚开迷语录曰:须向一针一草上,降伏其心。

须要情识两忘,渐归于道。识是生死种子,若心上含着识,则因境生情。若内无境,则外境依何而生?外境不生,则内境不出,内外安静。

心杀境,则仙。境杀心,则凡。

谭长真水云集曰:凡人轮回,生死不停,只为有心。德山云: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若一念不生,则脱离生死。所以悟人修行,割爱弃情,摧强挫锐,勤于降伏。灭除众生不善心,要见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

刘长生语录曰:心上通得一物,出得一物壳。通得万物,出得万物壳,方证虚无之道。若不能通,便处无为,名曰顽空。

无垢子清净经注曰:聪明上士,猛然省悟,全身放下,如父母未生前相似,一无所着,心源自然清净,真性自然显焕。

王重阳全真集曰:凡降心之道,若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杏杏冥冥,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为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不可纵也。行住坐卧,常勤降伏,闻见觉知,此为病矣。理性如调琴弦,紧则有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可矣。又如铸剑,钢多则折,锡多则卷。钢锡得中,则剑可矣。调炼真性者,体此二法。

王栖云盘山语录曰:大忌说人长短是非,及人间兴废。

有一分功夫,便有一分胜心。有十分功夫,便有十分胜心。既有胜心,即有我相作大障碍,如何到得心空境界。须要重添决烈,把自己身心挫在万物之下,常居人后,自念千万不如人,然后可以遣却矜胜之心。

静中境界,甚有多般,皆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现。古人云:凡所所相,皆是虚妄。心欲遣识,识神尚在。便化形象,神项鬼面,惑乱心主。若心主不动,见如不见,体同虚空,无处捉摸,自然消散。以无境可魔,无物可坏也。

又曰:寂然不动,岂有魔魅?妄心未尽,故显此相。性体湛然,则自泯矣。

初机出家,磨炼尘心。乍得静境,便生别个景象,神头鬼面,若有承认之心,即便著邪。若不除去,养成心病,无法可疗。

或问:“出家人学公案及看经书者云:古教中照心,是否?”师云:“修行人本炼自己,从凡入圣,却不肯以为事,只向他人言语上、文字里做活计,寻行数墨,费尽工夫,济恁么事。及至阎老来唤,一句使不得,一字也使不得。”又曰:“只这一点主张形骸的一点灵明,自古及今,清净常然,更嫌少甚。自己理得明白,便是超凡入圣的凭据。若信得及,便截日下功,理会自家公案,更数他人珍宝作恁么。”

集要篇曰:试尝自审曰,妄想念息乎?外尘缘简乎?触诸境不动乎?黑白无差别乎?梦想不颠倒乎?方寸恬愉乎?于是可以测人,道之浅深矣。

按:以上并虚静之门户,大道之签蹄,下手要机,尽言无隐。循而行之,可决日计功,但患志不立耳。人或有病,其无所着者,殊不知,道本无着。而欲以有着求之,是欲适燕而南行也,愈劳而愈远矣。学人之心,当如虚空,方可入道。但有所着,即成病患。及其厌之,而欲去之,挽于已成,倍难为力。故莫若慎于起始,始无着,则终无病症。不可苦其难能,而求一枝一节之易为,以自弊也。

或问:虚无大道可长生否?子曰:“老子曰:生吾者,道。活吾者,神。若能存神,虽在死气之关,能令七祖枯骨皆有生炁。文子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气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又曰:神不注于外,之谓神全,神全之谓德。由是言之,虚无者,信长生第一义也。然全神而长生,自致可也。若求长生,则着于长生矣。老子曰:我尚自头白,谁能得久全?刘长生曰:奈何凭假身以求长生旨哉?斯言,修玄者,可以无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