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法”可防杂菌污染
“变换法”防杂菌污染是笔者1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总结,它可使杂菌污染率降至50%以下
。现将其简介如下,供食用菌栽培者参考。
“变换种”防杂菌选抗杂能力强的菌种,每生产一个周期变换一个新优品种,栽培面积大
者同时可选用2-3个品种。
“变换料”防杂菌根据不同原料之间营养成分的差别,通过添加辅料配成一种最佳的培养
料,使菌丝能迅速健壮地生长,增强抵抗杂菌污染的能力。笔者在大面积栽培香菇时,把辅
料中的蔗糖去掉,纯菌率达98%以上。
“变单袋为双袋”防杂菌在原栽培袋的外面套上一个长宽各大于栽培袋2厘米的外袋,套
袋方法有:(1)在装袋时随时套上并扎紧口。(2)灭菌结束趁热套上。(3)接种时边
接种边套袋。前两种方法接种时脱下,接种后再套上。菌丝占绝对优势时去掉套袋。
“变换温度”防杂菌 (1)变温灭菌。常压下温度升到100℃后保持30个小时,然后闷堆
8小时左右再取出。(2)变温接种。春秋季晴天可接种,雨天及高温高湿期间不接种,高
温干燥天及夏季在夜间或上午9时前低温时接种。
“变换场地”防杂菌菌丝体培养应在清洁的室内或棚内进行,保持棚、室内干燥,保温保
湿。若交替使用生产场地,则要用石灰乳粉刷老培养室的墙壁及地面,这样可防止病虫害的
发生。
“变药品”防杂菌长期使用任何一种药品都会产生抗药性。在使用消毒药品及防治病虫害
药物时,每次都更换新药或与其他药品配合使用。
另外,在食用菌生产中,无论生料或熟料、袋栽或床栽,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杂菌感染
。笔者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出一项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取水96%、石膏1%、食盐1%、高锰酸钾
0.5%、石灰1.5%,将其配成溶液后用注射器从感染部外围向内注射,每天1次,连注3次,
疗效可达100%,且治疗后的感染部位菌丝能继续生长,正常出菇。此方成本低、效果好,不
妨一试。
平菇绿霉菌的综合防治技术
绿霉菌又叫绿色木霉菌,是为害平菇最严重的病原菌之一,在平菇不同的生产阶段都遭
受其危害,一旦发病,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成为制约平菇生产发展的重要障碍。通过几年
的探索实践,现将其综合防治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一、搞好菇房消毒。对菇房及四周要进行彻底消毒,消除各种杂物。用石灰或黄泥抹墙
缝。用10%的新鲜石灰水涂刷墙壁、房顶及床架,用来苏儿喷洒地面、房顶,在地面上再撒生
石灰粉,最后用每立方米10毫升和每立方米甲醛加5克高锰酸钾汽化进行熏蒸消毒。在平菇栽
培期间,定期喷洒0.1%高锰酸钾或3-5%石炭酸。
二、选用优良菌种。平菇菌种要选菌丝浓密、洁白、粗壮、抗杂能力强、无污染、适龄
的优质菌种。
三、选用优质培养料。培养料要求新鲜,无污染。配料内可加入2%左右的石灰、1%的石
膏和0.1-0.2%的多菌灵,可抑制绿霉菌的生长。若培养料不新鲜或有霉变,要进行高温发酵
处理后再利用。
四、加强栽培管理。菇房的温度在栽培的初期不宜太高,空气湿度控制在70%左右,对空
气中的霉菌生长不利,但不影响平菇菌丝的生长。栽培时,可以加大用种量,一般菌种用量
应占干料重的10-15%,使平菇菌丝在短期内形成生长优势。栽培过程中,适当通风换气,控
制菇房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菌丝生长,抑制绿霉菌。
五、药剂防治。菌床培养料上或菌袋两端发生少量绿霉时,用0.1%甲基托布津、0.1-
0.2%代森锌、0.1-0.2%多菌灵或浓石灰水上清液涂抹或喷洒被害部位,可防止分生孢子扩散
蔓延,或用2%甲醛和5%石炭酸混合液处理侵染部位能抑制杂菌生长。若菌床或菌袋出现绿霉
已深入到料内,应及时用0.2%多菌灵液浸沙布盖住,然后轻轻挖掉已污染的料块,在挖除后
的料面喷0.2%多菌灵或其它杀菌剂,也可涂抹浓石灰乳,再用新鲜料或菌种填平,可控制其
发展。对于污染严重的菌袋可深埋处理。在出菇期间,可用7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的多菌
灵1000倍液,或10%的水剂双效灵隔3-5天喷雾1次,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蘑菇死菇病的防治技术
蘑菇死菇是指菇床上的小蘑菇出现萎缩、变黄、死亡的现象。成片或成批出现蘑菇枯萎
,会严重影响产量。
1.死菇原因:①秋末温度过高(超过23℃),春季出菇期间气温回升过高、过快(连续
数天在21℃),造成小菇苗因营养缺乏而萎缩死亡。②菇房通风不良,O2不足CO2浓度过高,
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很快散发,会使小菇苗因供氧不足或高温而成批死亡。③覆土后出
菇前菌丝生长过快,以致菇苗过密,营养供应不足,而使部分菇苗死亡。④气温在22℃以上
,相对湿度在95%以上,或喷水后关闭门窗,菌丝体表面渍水,小菇苗窒息死亡。⑤管理操
作不慎,致使机械损伤造成死菇。⑥喷药次数多,量大,菇苗因药害而死亡。
2.防治方法:①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安排好接种时间,避免高温季节出菇。②注意菇房
降温,防止高温袭击。③在覆土调水阶段要防止菌丝长出土面,压低出菇部位,避免出菇过
密。④高温时期喷水要打开门窗,料层积水用竹签扎孔,改善通风状况。⑤防治病虫杂菌时
,用药不要过量,出菇期间忌用药
草菇杂菌与害虫防治
1、草菇栽培中常见杂菌及其防治
草菇栽培一般采用生料栽培或二次发酵栽培,培养料没有彻底灭 ,栽培的全过程均处
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杂菌危害较多。
(1)鬼伞类杂菌:包括黑汁鬼伞、粪污鬼伞、长根鬼伞等。子实体白色,很快开伞,变黑
并自溶如墨汁。鬼伞的生活周期一般比草菇早2~3天,与草菇争夺营养,影响草菇的产量;
鬼伞腐烂时,菇房气味难闻,由此常常会导致霉菌的产生。
鬼伞主要靠空气及堆肥的传播,培养料发酵时过湿、过干或含氮过多均有利于鬼伞的发
生,特别是培养料中添加禽畜粪或尿素等发酵不充分时、培养料ph值2低于6时常常会导致鬼
伞的大量发生。
鬼伞的主要防治措施是:①尽量选用新鲜培养料,使用前曝晒2天,或用石灰水浸泡原料
。②控制培养料的含氮量,发酵料或发酵栽培时,麦麸或米糠添加量不要超过5%,禽畜粪以
3%为宜。无论用何种材料栽培,最好以二次发酵,这样可大大减少鬼伞的污染。③发酵时控
制培养料的含水量在70%以内,以保证高温发酵获得高质量的堆料。同时,培养料拌料时,调
节培养料的ph值至10左右。
(2)霉菌:常见的有绿色木霉、青霉、毛霉、曲霉和链孢霉。草菇的整个栽培过程都会发
生霉菌危害,后期比前期多。主要原因是:原料陈旧,ph值偏低,二次发酵不充分,温度偏
低或温差过大,培养料偏湿,通风不良,草菇菌丝生长过弱。
防治措施:
①木霉在4~42℃范围内都能生长,孢子萌发喜高湿环境,侵害草菇培养基时,初期白色
棉絮状,后期变为绿色,菌种如果被木霉危害,必须报废,即使轻度感病的菌种也应弃之不
惜。木霉至今没有理想的根治性药物,常用的杀菌药,对木霉只是抑制,而不是杀死,加大
药量,只能同时杀死木霉和草菇菌丝。
因此,创造适合草菇菌丝生长而不利于木霉繁殖和生态环境,是控制危害的根本措施。
一旦发生木霉为害,要立即通风降温,以抑制木霉的扩展,处于发菌阶段的培养料感病以后
,可采用注射药液的方法抑制木霉扩张,常用的药液有5%的石碳酸、2%的甲醛、1:200倍的
50%多菌灵、75%甲基托布津、ph值为10的石灰水,此外,往污染处撒白灰面,防治效果也
很好。
②链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生长后期呈粉红色、黄色。大量分生孢子堆
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链孢霉主要以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是高温季节发生的
最重要杂菌。链孢霉菌丝顽强有力,有快速繁殖的特性,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其后
果是菌种、培养袋或培养块成批报废。链孢霉的药物防治可参照木霉的防治。菌袋生产时,
如果发现链孢霉,要在分生孢子团上滴上柴油,可防止链孢霉的扩散。菌袋发菌后期受害,
一般不要轻意报废,可将受害菌袋埋入深30-40厘米透气差的土壤中,经10-20天缺氧处理
后,可有效减轻病害,菌袋仍可出菇。
③毛霉又叫黑霉,长毛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该
菌在土壤、粪便、禾草及空气中到处存在。在高温较高、湿度大、通风不良的条件下发生率
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基质中使用了霉变的原料,接种环境含毛霉孢子多,在闷湿环境中进
行菌丝培养等等。防治方法同木霉。
④此外,严把菌种关,选择生活力旺盛、克杂菌污染的菌种是防治霉菌的关键措施之一
。
2、草菇栽培中常见害虫及其防治
在草菇栽培中,害虫的危害经常比杂菌的危害更大,且更难防治。防治效果的好坏直接
影草菇产量的高低,危害严重是时,会导致绝收。常见的害虫有:菇螨、菇蝇、菇蚊、果蝇
、线虫、蛞蝓、跳虫等。
(1)菇螨也称菌虱、菌蜘蛛、螨虫,为害多种食用菌。螨类取食菌丝,使菌丝萎缩,甚
至消失,造成栽培失败。常见的螨类有蒲螨、粉螨。由于菇螨虫体小,肉眼不易看清,集中
成团时呈粉状。培养料、老菇房、菌种等是螨类的重要传染源。
防治方法:以预防为主,菇房尽可能远离仓库、饲料间、禽畜舍等,栽培原料在进行二
次发酵,危害严重时,菇房在重新铺料前要用敌敌畏、杀螨醇等杀螨剂500倍液喷雾或熏蒸24
小时,一旦发现体小呈扁平或椭圆形、白色或黄色、长有多根刚毛的菇螨时,要立即选用以
下方法将其杀死。
①熏蒸杀螨 将棉球蘸是敌敌畏,放在床架底料面上,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床面,使用药
物挥发熏蒸面毒死螨虫。
②喷药杀螨 用50%的氧化乐果1000倍液、菊乐合酯1500倍液或克螨特500倍液喷雾杀螨
。用洗衣粉400倍液连续喷雾2-3次,也有很好的杀螨效果。
③菜籽饼诱杀 在菇螨为害的料面上铺若干块湿布,把刚炒香的菜籽饼撒在湿布上,待螨
虫聚集到湿布的菜籽饼粉上时,将湿布取下置开水中片刻即可杀死螨虫。
④糖醋药液诱杀 取1份醋酸、1份清水、0.1份白糖,混匀后滴入1-2滴敌敌畏,即配成
糖醋药液,用纱布条或棉花浸湿液放在料面上,待螨虫群集其上时,取下烫死害虫。重复以
上操作,直到无螨虫为止。
⑤鲜骨诱杀 将新鲜猪骨放在菇螨出没为害虫的床面上,相间排放。待螨虫群集其上时
,将骨头置开水中片刻即可杀螨虫。反复进行几次,直到床面上无螨为止。
(2)菇蝇防汉方法:在菇场四周设排水沟,排除积水,并定期用0.5%敌敌畏喷杀;培养
料进行二次发酵,杀死料内幼虫和卵;用黑光灯诱杀。
(3)菌蚊防治方法:保持菇房干净,栽培场所应远离垃圾堆及腐烂物质,收获后的旧料
应及早清除,严重时,出菇前或采菇后喷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防治。
(4)线虫防治方法:培养料含水量严格控制在70%左右;进行二次发酵;栽培前,认真打
扫卫生,通风干燥后,在墙面、地面、床架上喷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
草菇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1、草菇菇蕾枯萎
①菇蕾形成期温度控制在25—28℃,初秋温度骤降至20℃以下时,在棚上加盖草帘保温
;②菌线生长阶段光线宜偏暗,防止强光刺激,过早形成菇蕾;堆草要紧实,以利菌丝紧密
连接;③菌丝生长期用鱼藤精和敌敌畏喷洒在菇床的培养料四周,以毒杀马陆和潮虫等害虫
;④菌种须年年分离或引敌种,适温保存;⑤定期在料块周围的畦上洒水或在畦沟内灌水,
保持床上湿润,出菇期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90—95%,严禁菌蕾初期床面用水;⑥菌丝长满培
养料后,及时揭去覆盖在料面的薄膜,通风换气,但应避免当关风、干燥风直接吹入菇房,
做到保温和通风相结合;⑦栽培前培养料应曝晒1—2天,配料时把PH调至8—9左右;⑧采菇
时切莫硬拔,勿伤幼菇,采后清理菇床,挖掉菇头,摘去烂菇。
2、草菇幼菇萎缩死亡
①这种情况无法补救,唯一可行的办法是购买适龄菌种,即菌龄在3天内的健状菌种;②
控制好温度变化,幅度不宜过大,菇形成时绝不能往菇床上喷水;③料入床前应发酵、灭菌
。若床已有螨类,未出菇时可喷0.1—0.2%的敌敌畏,并盖上薄膜。
3、鬼伞等杂菌的防治
①选用新鲜、干净、无霉烂的培养料;②栽培前,培养料应在烈日下曝晒2—3天,播种
前用1—2%石灰水浸泡;③配料时要控制料中氮元素的比例,麸皮或青糠的总用量不超过15%
;④如果是室内栽培前要用新洁尔灭消毒,用甲醛熏蒸3天(甲醛用量每立方米用量40毫升,
甲醛中需加入20克高锰酸钾);⑤栽培料须先堆积发酵或用蒸气杀菌,使堆料温度达75℃,
以7天可杀死杂菌;⑥培养料的含水量不能超过95%,播种后要覆膜,后开窗通风换气,以降
低氨气含量;⑦提高PH,生长阶段PH以8.5为宜,子实体生长时PH不能低于7.5;⑧栽培前场
地要严格冲洗、消毒,用PH9的石灰水清洗,用50%可湿性粉剂托布津1000倍液或25%可湿性粉
剂多菌灵300—500倍液喷洒消毒;⑨改进接种方法,将四分之三菌种和栽料混匀铺平,再将
余下的四分之一菌种覆盖在培养料表面,最后适当压紧,可控制鬼伞菌污染;⑩调节好温湿
度;(11)如已生鬼伞菌料,一是立即用手拔掉,二是用50%石灰水进行局部消毒;(12)第
一潮菇采收后,在料上喷3%石灰水调整PH,可防止鬼伞发生;(13)用5%的明矾水拌料或喷
洒能有效地控制或减少鬼伞的发生。
.
烂筒的原因:
1、发菌后期温度偏高,通风不良,转色阶段吐出黄水呈酱油色,没及时排出,菌袋发
软,脱袋后烂筒。
2、转色不彻底,脱袋后保湿又没跟上,菇棚湿度过大长绿霉烂筒。
3、搬运时振动过大,出菇过密,一茬菇后袋子较轻,严重脱水,有的制袋时水分就轻
,转色又浅,出菇密集,休眠时间过长,保湿较差,菌袋脱水,菌丝干死烂筒,此类情况较
多。
4、高温高湿,菇棚内长期处于34度以上,加之湿度又大,通风不畅,地面长期积水,
喷水时没能掌握好干湿交替,有的还在中午高温时喷水,极易烂筒。
5、注水或浸水过重,袋内缺氧,菌丝窒息死亡而烂筒。
6、注水或浸水的水质太差,水温过高,还有菌袋被太阳直晒,采菇后菇脚没清理干净
,喷水后生绿霉等都会造成烂筒。
防治方法:
1、发菌后期及转色期,养菌环境不能超过28度,并需保持良好的通风,吐出的黄水为
淡红色为正常,且及时将黄水排出。
2、夏菇尽可能先转色彻底后再出菇(气温较低时可脱袋转色),转色略深,出菇稀密适
中,菇质优,菌袋抗逆性强。如转色不彻底,脱袋后要促进转色后再出菇。
3、规模生产可以在棚内养菌,转色,出菇时尽可能不采取振动出菇,控制出菇个数,
这样一茬菇结束菌袋还有2.5斤左右休眠期结合喷水保湿十几天,菌袋还在2斤以上,再注水
催菇,制袋时含水量应控制在3.8斤左右 为好(15*55的袋)。
4、夏季高温时棚内要加强遮阳,四周通风,菇床呈龟背状,不集水,喷水要在早晚进
行,并干湿交替,掌握合理喷水的原则进行管理。
5、注水后的重量掌握在4斤以内,随着出菇次数的增加,减少注水的重量
6、夏季香菇要使用地下井水,不能用河里或沟里的污染水,不管是发菌还是出菇都不
能有太阳直晒,每茬菇结束后要清理菌袋及菌床,将菇脚清理干净,以免腐烂生霉。
夏季香菇生产一般只要注意以上六个方面,一般不会烂筒。首先要选用抗杂强的耐高温
品种,还要培养抗逆性强的优质菌袋,以增强自身的抗杂性能,此外还要注意虫害的防治,
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以获最佳经济效益。
注:此方法主要用于地栽(立筒)香菇
[什么使春天的平菇接受相同信息而统一爆发上市
春季鲜菇市场波动太过剧烈,集中上市使烂市的情况时有发生。鲁西北今年春季就发生
过三次烂市,最近的这次就在五一期间,菇农惨不可言。
不同时间制袋,不同品种,不同潮次,同时爆发,全因温度波动吗?
发育信息,生理信息和环境信息整合起来调控生物营养体单位发育的数目,以及生物营养类
型的转变时间。哪位达人能解释的更为详细些,找到一种除割除小菇这一避免集中上市的被
动方法之外的更为主动的办法,功德无量。
是不是温度一到20度,似乎是细胞质粘度降低,细胞膜运输营养物质的速度加快,菌丝
营养积累加快,出菇也就加快,表现为出菇潮次的趋同化?尽管冬季不同品种细胞质粘度,
细胞膜的流动性不相同,但都表现为细胞生理活性下降,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来维持细胞的
代谢。低温一方面造成营养物质的运输速度降低,菌丝营养积累缓慢,转潮慢,而且温度越
低,转潮越慢;另一方面,低温也使细胞消耗额外的能量,造成菌丝营养积累速度慢,转潮
慢。不同品种对低温的反应不同,表现出转潮时间不相同,当温度上升到20度,不同品种细
胞质粘度、细胞膜的流动性趋同,转潮期也就趋同。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我也思考了
很久,这种神秘的信息好像更多的趋同于节气,温度却不能代表全部,去年春的高平制袋前
后相差20天的时间,最后的潮次都惊人的统一,所以烂市的根本原因还是地区节气的统一,
更多的是不能看见的,看的见的仅是阴晴圆缺 解释一下,我也早已观察到这种象。
没那么神秘,只用最简单的道理就能解释:
1 冬季或低温时一般很少发生这种现象,一般冬季这一荐采摘到下一荐可能得一个月一
上,时间差距大,当然两茬不容易追到一齐,而春季两荐之间只有十多天,相对容易追到一
起,这是客观条件。
2 蘑菇多时大多是气温高时,本来正常情况下,举例来说,可采的和刚发芽的相差5天以
上,这时只差3天,晚的这就追上了两三天,再加上当蘑菇多时有可能可采的来不及采,还在
菌袋上,这样又人为要早的等晚的
3 这个过程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每次高温追一点,烂市时追一点,这样到春季因多数已
经多茬,多次追赶,就自然追到一起去了,当然还有其他小的原因。
楼上有理,烂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前一天的高温。
冬季自然菇棚温度下从小菇长到采摘要十多天甚至半月,而夏天头晚的小菇后天已经老
熟。就是说高温缩短了生长周期,使本应明天和后天采摘的菇叠加到今天上市,市场原来的
价格下自然容不下2到3倍的上市量,造成烂市。
这次的集中采摘孕育了下一次的高温爆发。
烂市4天当天价格:(当天最高价格,多数要更低的多。价格低潮3到5天后,其他间隙价
格在2到3元之间)鲁西北
09/02/13号1.2 元/斤
09/03/19号0.9 元/斤
09/04/12号1.0 元/斤
09/05/02号1.25元/斤
可以看出,随着气温的升高间隙时间从35天到20天不等。进入6月份的炎热夏季之后,波
峰波谷都不见了,进去和冬季相同的均匀出菇时间。
了解这些规律,结合5到7天的天气预报,基本就能预示烂市的时间。
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天气的原因【长时间的低温,持续的高温】,二是管理的原因
【补水】。 调控菇棚温度、价格高时很采小菇。
个人认为应该是温差造成的,一是春秋两季本身大气候的自然原因造成,在这两个时期
,候温的波动比较大,且规律性很小,高温的持续时间长,低温的持续时间短。持续一段时
间的高温再经历一段时间的低温,这种温差极易造成变温型品种出菇,如平菇、香菇。
前一茬采收后菌袋,无论早采和晚采的菌袋,由于高温期的延长,在没有温差的情况下
,是很难出菇的,在这阶段菌袋便积累了大量的营养,如果这时候遇到阴雨天或冷空气便会
大量出菇,由于持续的高温长达15--20天,所有的菌袋菌丝的恢复和营养的积累基本一
致,所以便会同时出菇,类似于爆发出菇现象,这也是感觉四、五潮菇的产量不亚于头两菇
的原因所在。
这种现象不单单是平菇,只要是变温型菌类,都会同时在这一时期出菇。如香菇,上一
个高峰期,香菇也同样出现了烂市,价格几乎和平菇相同。这一个高峰期由于香菇的出菇期
已经结束,所以上市的香菇很少。
从外因的温度方面分析,基本可以解释清楚春季爆发上市的原因。
只从外因分析,有些情况还是不明的,比如同属广温型的粗柄黑色平菇,在秋季30多度
气温和其他灰黑品种一样正常出菇,到了春天温度还没秋天高,其他品种百花齐放,它却没
动静了(袋子结实有弹性),因才是关键,平菇除了集中出菇这一现象外,还有一种现象我
现在也没弄清楚,就是不同品种的平菇,集中在一起出菇时,各品种的差异性明显减弱,长
出的菇无论颜色还是形状,都比较接近。还望高人能够解释其中的道理。
呵呵 人都有夫妻相。不同品种集中出菇的相互关系没见报道过。满棚的平菇孢子对相
同不同的品种间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外因的温度方面分析,基本可以解释清楚春季爆发上市的
原因。
春花秋实,菇类也遵循世事法则?
秀珍菇即小平菇,出菇棚中总安上一个冷房,用它来催蓄调节出菇期,菌包运进冷几天
,出来后齐刷刷出菇,不过大部分菇农目前都是守着大棚,依然靠天吃饭,菇多必自残!如
果条件有了,按小平菇的催蕾方法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真正的秀珍菇和小平菇不是同
一概念,真正的台湾秀珍菇品种的工厂化生产是必需经过搔菌、培养、8-10度条件下冷刺激
18-24小时、在35度以内的大棚环境下也可达到正常出菇,在配合通风管理技术,控制菌盖的
生长,而完成其商品特性。这是福建罗源秀珍菇的主要生产模式之一。
而我们普遍栽培的小平菇一般为广温的或高温的品种利用大棚的通风管理来达到控制菌
盖的生长,在自然的环境下,搭配不同的品种即可完成其商品性。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
一般的小平菇的口感是不能和真正的秀珍菇的品质相提并论的。在上海市场,正宗的秀珍菇
的价位要高于小平菇3-5元每公斤。
[讨论]请教各位,有没有平菇均衡出菇的方法
在现实栽培中,产量已不是什么首要问题,最重要的是如何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能
够保证均衡出菇,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效益.熟料架栽,搭配不同的品种,每旬投一次料
,可保持循环生产,天天出菇,且产量比较稳定。
说的在理,平菇出菇周期正常情况下半个月一潮,这样投料就能天天有菇上市了. 可是
遇到统一事件还是要统一出菇的,比如 统一注水,天气降温后的升温。今天就是这样,短
缺10多天的市场终于爆发了(爆发上市)批发从2.8到今天的1.4整差一倍。预料的事情终于
来了。可怜我采了半个晚上的菇,还不及以前量少的时候卖的痛快
你今天采多少?前几天你说忍痛割小菇的,割了吗 我今天割的不多,前几天控制下来了
,现在棚里开始逐渐出现大量原基,估计七天后达到出菇高锋,正好错过这个出菇高峰期。
我采了小菇,光小菇就有三百多斤,不然的话,一天要出二千也不止,好在有预防啊.这几天价格
直线下降,小菇还算可以,价格在二元左右
分期分批的最后几批容易和头几批的出菇交叉,易造成即管不好又种不好,人又累。我
采取错开种植高峰的办法,基本上能错开出菇高峰,但后期特别是补水后又对到一块了,于
是又采取了狠采小菇并结合本地天气预报的办法,效果基本不错。
楼上几位说到做到。我只说没做,睁眼等着今天呢——采1000斤。三天之内你都不会低
于这个数量,我们几天前已经探讨过这个问题,不相信大家啦?还是不相信自己? 平菇在冬
季气温低时能控制采菇量,我的采菇高峰期在二月份已过。
现在不多! 如果没有特殊气候影响的话,五月一日左右应该还有一个出菇高峰期,这也
是最后一个高峰期,因为秋冬季栽培的广温品种五月中旬已经不能够正常现原基了,但如果
有冷空气下来的话,可延续到五月底,建议春节后制的广温菌袋暂时不要丢弃,这最后两茬
菇的价值不菲啰!五月一过后,将是反季节栽培平菇的黄金出菇期,现在大量制袋还来的急
,但一定要熟料架栽,才能保证正常出菇,夺得稳产、高效益。
我的菌袋已经发满菌了,我准备埋起来,等五一节过后再让它出菇.这样也能避开高峰期.
平菇叶,你的菇高峰期过去了吗,我的咋天小菇大菇加在一起又出了一千多斤,真有点不明白,
一潮比一潮产量还高.是有点怪,是气候反常吧?接连3天累垮了。今天批发1.2元/斤
当时的平菇批发价是2.75元/斤,能在那个情况下做出割小菇决定的一定不是寻常百姓。
呵呵 下次忍痛割菇
前几天采掉小菇蕾的现在又冒出来了.估计再过两天又能上市了.四天前刮的菇蕾,今天已
经又能上市了,长速惊人啊.第四潮菇每朵竟有一斤多重,真是气人啊,我补的营养白费了.因为
价格低的也惊人. 已经第五潮了,没补水菇蕾依然出的密密麻麻,没办法找了俩工人专门刮
菇蕾,连续五天了,谁有办法能止住, 呵呵 越是便宜它越是长的快
向漳州菇老师求救 Post By:2009-5-28 10:25:43
经过上次刮过以后,现在是一直没断,而且还越出越多,前天差点超过500斤,刚采过
的菌棒,又有小菇蕾冒了出来,每天忙的不亦宜乎,不知道能出到什么时候,这种情况往年
不多,可能与我制种时用了叶老师杂菌清有关吧。
转帖]常规菌菇周年栽培加温降温通风设备
主要还是与气候有关,我这也是这样,一直在出,分析一下今年的整个五月气温比较平
稳,且比往年同期要低,这是这个月能够持续出菇的主要原因。
去年还打算过:在烂市前补水,以为能晚几天出菇或暂时少出,缓解一下价格低时的产
量压力。没想到,补水也没耽误出菇。接连忙5天都快熬不住了,今天上市量明显见少,价格
该回升了。
价格在两块五以上是上市量特别少的时候,也许是蔬菜品种不断丰富的原因,觉得平菇
销量不如前几年,保鲜期又短,稍稍见多马上烂市。看来有必要弄个出菇可控的平菇种出来
;出菇可控的平菇种目前还没有听说过,有一个途径就是建一个恒温库,在价格低谷时,采
收八成熟的菇,十斤一袋包装,用吸尘器抽真空,放在4度左右的冷库内,可保鲜7天左右,
这样你的菇价就不菲了。我地一菇农做了一冷库,春天两批菇就把冷库成本挣回了.在菇价跌
破一元的时候全部入库,7-10天后当市场菇少价扬,菇价2.5-3元时再出售,比别人家的鲜菇价
低0.5元一斤,还是抢手货. 我在30楼的时候就提出,没人在意,我一直在使用这种方法,
这一个星期以来的我的批发价格都在3元以上,且本县只有我一家供货,没有人能参与竞争
。
居奇待机不过是商人生财之道,稍懂市场的人都可以做。冷库里出来的鲜平菇要多难看
有多难看,货架期真短啊冷库出来的菇是不太好看,但是比没菇卖好很多吧。其实现在有的品
种出菇转潮快,潮次多,产量均匀.这样也不会造成集中上市的.
三至五天后价格肯定暴跌,这也是广温平菇的最后一次出菇高峰,五月中旬后平菇市场
就是高温品种的天下。已经反弹了 市场上次品多 好的少,每潮的尾菇都是这样,5月1
0日后的高温品种上市,质量要好的多。且价格要挺到3元以上。我这人家的高温头潮菇已
经出来了,不过质量不是太好,主要是色白,柄细,盖薄,朵大,片小。价格比我的五潮菇
要低,因为我的是黑菇,朵型中等,叶片少,韧性好。
上一阶段的低温持续时间较长,菌丝积累了大量的营养,所以一但遇到适温,变会大量出菇
,这也就是所谓的爆发出菇的道理所在.这一茬的高峰期还要维持两天左右,两天后价格肯定反
弹!现在有原基的朋友,可在夜间大通风,充分降温蓄冷,早上全部封闭通风口,阻隔热空
气对流,控制菇棚温度,减缓幼菇的生长速度,让采收期再延长两天,这样少量的菇也可卖
到现在的现金量。半月前的高温夜间也有近20°,两三天的时间蘑菇就出光了,造成接下来
的货紧价扬。
这次和半月前的高温不同,夜间温度还是比较低的,经受住上次高温,劫后的菇农普遍
反映出菇并不集中而且病害少。恐怕低价要持续一段时间了。—— 鲁西北 关键是广温品
种以后出菇的可能性就小的多了,除非经过高温后再持续5天以上的连阴天,才有可能再出菇
。我感觉如果是春天制的袋子,广温型不经过连续30°以上的高温,遇温差刺激还是能出菇
的。
以下是引用tianyu在2009-5-13 19:29:00的发言: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达到均衡出菇,每天三百斤左右,保持将近二十天了。
看来早期的刮菇产生作用了,我这里的广温品种今天完全结束,已经控水养菌,等待下
一个温差的产生。不过我的高温平菇自昨日开始上市,每天出菇400来斤,正好填补这次的平
菇市场空缺,且批发价格挺到4元/市斤。
头茬产量低下一茬怎么提高产量?
若头潮菇产量低,必有其原因,分析好原因再制定措施不迟,如果是发菌不好,菌丝偏
弱造成,采取补水其效果值得商榷。
说的不错。头潮过后,还能见到整的未分解的原料,棉籽皮吧。怀疑由于封闭太严或过
湿导致缺氧。找不到原因就无为而治,养好菌。不缺水还想补水,别弄反了。
平菇发菌袋里有酵母菌怎么办?
目前装袋接菌(平菇)前发现个别袋子里面有星星点点的白点,判断为酵母菌感染,请
教各位有什么办法解决?
首先要看产生酵母菌的根源在哪里,适度的酵母菌可以抑制霉菌的产生,可“变废为宝
”。所谓“以菌抑菌”。但必须是适度。环境中喷洒点氢氧化钠,通风加大,别烧堆,平菇
菌丝占优势情况下一般不影响出菇。增强透气,平菇菌丝可很快吃掉它,没有其他办法。
急急急:如果不从袋头出菇,从袋底出可以吗?
杏鲍菇栽培17×33的袋子,如果不从袋头出菇,从袋底出可以吗?有谁这样做过啊?我
分析发菌时因温度高,光照强造成菌袋头菌丝稀疏,没有扭结 所以我想从袋底出,不知道
可行吗?还望知道的朋友帮帮忙 谢谢
以下是引用曾经爱过在2009-11-1 9:08:10的发言:
杏鲍菇栽培17×33的袋子,如果不从袋头出菇,从袋底出可以吗?有谁这样做过啊?
我大面积种过杏鲍菇从袋底出菇,管理同从袋口出不一样,特别是幼菇刚形成时,产量比袋
口出要高点,菇形没有从袋口出的漂亮。从袋底出菇的管理技术比袋口出要高得多,我劝你
还是不要从袋底出,另外疏菇的工作量也要大一些,从袋口出可以自然疏菇,即自然只出1-
2-3个,超过3个的一般不多。
我发给你的邮件被退回,杏鲍菇冷房袋底出菇参数
(分为第一批参数和第二批参数)
1)排包毕,即在袋底用刀片开长1·5公分长度的十字型口,每包开一个。刀口恢复期4
天,温度第一天16-20度,第二天15-18度,第三天13-17度,第四天13-16度,湿度**左右,
光照常开,通风延时4分后通5分钟。二氧化碳**-**ppm
2)杏鲍菇原基形成期,菇芽分化期4天,温度13-16度,湿度**左右,光照常开,通风
延时8分后通3分钟。二氧化碳**—**ppm。
3)子实体膨大期4天,疏蕾,疏菇为主要工作,温度13-16度,湿度**左右,光照常开
,通风延时6分后通5分钟。二氧化碳**——**ppm。
4)中菇期3天,适当干燥以利子实体膨大,产量才有保证,温度13-16度,湿度**-**左
右,光照常开,通风延时6分后通8分钟。二氧化碳**——**ppm。有少量菇采。
5)成菇期3天,温度13-16度,打水湿度自然,以菇色泽白即可,光照常开,通风延时5
分后通9分钟。二氧化碳**——**ppm。大量菇采。
(我的种菇心血,部分参数不便公开)
不同出菇方式对杏鲍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摘要:采用4种不同的出菇方式对杏鲍菇进行产量和外观品质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出菇方式对杏鲍菇的出菇。早晚有较大影响;平均产量经方差分析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杏鲍菇的菇形、色泽、大小等品质外观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
杏鲍菇菌肉洁白肥厚,菌柄组织细密结实,有杏仁味,爽口似鲍鱼,有“平菇王” 之
称。食之可以改善胃肠功能,并有明显的美容功效,人药有降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深受国
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我所于2002年引进这一珍稀菌种,为了获得最好的栽培效益,笔者经过
几年的栽培实践,并进行不同出菇方式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引自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
1.2 培养基及培养料配方
母种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原种培养基和栽培袋培养料配方均为木屑20%、棉籽壳57%
、麦麸20% 、石膏2% 、石灰1% 。
1.3 栽培袋制作
9月7日将棉籽壳放太阳光下曝晒1d,9月8日按上述配方,先将棉籽壳用2% 石灰水浸泡
2h~3h时后捞出沥干,再与木屑拌匀堆制2h~4h,然后加入麦麸、石膏、石灰等辅料拌匀,
调节含水量为65% 。选用33em X 17cm X0.005em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料高13em~14cm,
每袋装湿料500g~600g(计干料300g),经高压灭菌,冷却后在接种箱内接种,最后移人室温
在25℃ 的培养室内培养。
1.4 试验处理
待菌丝生理成熟即菌丝满袋后20d(11月10日)进行不同出菇方式处理试验。本试验设4个
处理:① 直接开袋口出菇;② 一潮菇后脱袋覆土;③ 半脱袋地埋覆土;④全脱袋地埋覆土
。每个处理300袋,每100袋为一个重复,共3次
重复。
1.5 试验方法
1.5.1 处理①将上述的已生理成熟的菌袋,将袋口的塑料膜翻卷后直接排放在菇棚内
进行出菇管理。
1.5.2 处理② 同上,待出完第一潮菇后,剔除老化菌丝和残留的菌柄,并将菌筒的塑
料膜去掉,在大棚内挖深20cm、宽1.2m的畦床,将脱袋后的菌筒直立相挨摆放,然后在菌筒
上层覆2cm厚的经消毒处理后的湿细壤土,并调水。
1.5.3 处理③将菌袋口的塑料膜翻卷至与料面齐,距菌袋底端1cm处用小刀将多余的塑
料膜划掉,露出1cm高培养料,在大棚内挖深20cm、宽1.2m的畦床,将菌袋露出菌料的一端(
即底端)接地紧挨直接放人畦床内,在菌袋与菌袋的空隙处填经消毒处理后的湿细壤土,菌袋
上方不覆土。注意菌袋上端的塑料膜要翻至料面以下,防止上端形成漏斗,避免在喷水时菌
袋内积水。
1.5.4 处理④将菌袋塑料膜全部去掉,在大棚内挖深20cm、宽1.2m的畦床,脱袋后的
菌袋直立相挨摆放,然后在菌袋上覆2cm厚的经消毒处理后的湿细壤土。上述处理结束后,调
控大棚内温度为14% ~16℃ ,湿度为90% ~95% ,大棚内以散射光为主,进行出菇管理
。待菇体发育到八分成熟(即菌盖平展,孢子尚未弹射)时,就可采收。在出菇期内观察不同
处理的出菇情况,采收时测定子实体特征及产量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出菇方式对杏鲍菇出菇早晚的影响本试验菌袋10月20日菌丝长满袋,11月10日
进行不同方式出菇处理,不同处理的菌袋均放人日光温室型塑料大棚内? 。由表1可得,处理
① 和处理② 的始菇期为11月23日,处理③ 的始菇期为11月30日,处理④ 的始菇期较迟为
3 结论与讨论
3.1 直接开袋出菇口方式,出菇早,菇形好,优质菇率较高,管理方便,省工省时,但
是总产量低。袋内培养料水分散失快,第一潮菌筒养分、水分充足,出菇齐,朵型好,优质
菇率高,但第二潮、第三潮菇由于菌筒养分、水分不足,出菇不齐,产量不高,外观品质差
,存在较多的盖小柄小的次品菇,对商品销售不利。
3.2 一潮菇后脱袋覆土方式,除了具有直接开袋口出菇的优点外,还能充分利用菌筒剩
余的养分,提高后期子实体的产量和质量,致使产量和优质菇比率都比较高,在生产上广大
菇农可利用这一特性提高栽培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栽培模式。
3.3 半脱袋地埋覆土方式,培养料内水分散失慢,保湿性能较好,且出菇整齐,商品性
状好,优质菇比率和总产量处于中游水平。
3.4 全脱袋地埋覆土方式,可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产量高,比直接开袋口出
菇方式可增产1倍以上,但菇体含水量偏高,易出现特大形菇,优质菇比率低。
3.5 以上4种出菇方式各有优缺点,每种方式都有它的适应性,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
根据生产目的不同而灵活选择。
[求助]
我家的平菇长的老是长根,而且叶子很小,很薄。这是怎么回事呀!请教下高手!!!
1 是不是光照不够,通风不良呀!请教下!湿度不够 前几天喷了点营养液,是不是喷的过多
,叶子也卷了。到底怎么回事呀!求教下高手!
温度高,湿度小,通风差,另外还有个可能是发菌期菌包失水和菌包温度高 先纠正一
下,不叫叶子和根,正确时菌盖和菌柄。通风差就会长菌柄,相应菌盖小,薄。通风不良,
还有就是温度可能偏高,营养液的浓度过大也极易造成所述征状。
[讨论]食用菌大棚周年栽培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处理
本人经营大棚温控设备,在和各地的种植用户的交流过程中,总结了一下几个实用的技术
窍门,供坛里的朋友参考:
1:温差刺激 多数食用菌须经变温刺激才能正常出菇,在冬季栽培时较为容易实现;在夏
季栽培时,由于大棚内的温差较小,实现变温刺激有时不容易实现,这种情况下采取的方式是:
在白天通过增加透光和减少通风等方式将大棚内的温度提高到35-39度,持续十个小时后,在把
棚内温度降到20--26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夏季的高温资源实现温差刺激.(注意不同时期不同
品种的温度控制)
2:冬季自然光能加温: 食用菌大棚栽培不同于蔬菜大棚,由于多数食用菌属有限光照,这
使得食用菌大棚栽培在冬季栽培时不能充分利用自然阳光对棚内加温,这让高寒地区利用日光
大棚进行食用菌栽培的用户感到很是矛盾,对此有人采用棚内遮光的方式很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具体办法是在大棚内的栽培床上加盖一层遮阳网或黑膜,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阳光又减少了
光照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
3:惊扰出菇:在菌棒养菌完成将要出菇时,在菌棚周边人为制造仿雷声诱导出菇,这样出菇
整齐,增加产量.(具体原理未经科学研究解释)
食用菌成败往往取决于污染的防治,成功率足硬道理,目前食用菌主要存在病毒、细菌
、霉菌、虫害四种污染源。强调预防为主,并尽量采用无害防治措施,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
效果.
大棚杏鲍菇双层覆盖覆土栽培技术
摘要:本文介绍了大棚杏鲍菇双层覆盖覆土栽培技术。
关键词:杏鲍菇;双层覆盖覆土;栽培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称刺芹侧耳,属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层菌亚纲、伞
菌目、侧耳科、侧耳属。菇肉肥厚,质地脆嫩,有杏仁昧,食用口感佳味道好,营养成分丰
富,不仅有很高的食用价值,而且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功效,素有“平菇王”美称。随着人
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这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目前由于受到
栽培规模的限制,市场上杏鲍菇量少价高,如何利用简易的栽培设施进行杏鲍菇的优质高产
栽培已成为生产上一大课题。大棚双层覆盖覆土栽培技术操作简便,对设备要求简单,不仅
能解决冬季低温生长发育的问题,同时在生物转化率上较袋栽又有了较大的提高,是一种适
合农民广泛采用的栽培模式。
l 栽培季节
杏鲍菇属于中低温型菌种,应根据不同地方的气候特点选择合适的栽培品种和栽培季节
。一般品种在浙北地区比较适合于在10月底以后出菇;自行制作栽培袋可于9月初开始,于10
月中旬左右发满菌丝;直接购买栽培袋可于10月中下旬进行栽培,11月份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
2 菇棚改建及覆土材料准备
在蔬菜大棚内搭建高2m,宽6m的中棚,将中棚用双层遮率80% 以上的遮阳网进行遮荫,
也可以用油毡或稻草进行覆盖,用油毡和稻草覆盖要将裙膜处空开,以利于光照控制,改建
后的大棚不仅可以保证冬季温度要求,同时在通风、保湿等操作上更便捷。覆土材料以菜园
土为佳。提前1周将园土捣碎,加人1%多菌灵粉剂、1%石灰粉拌匀后备用。
3 菌袋制作
杏鲍菇一般采用熟料栽培,棉子壳、杂木屑等纤维素含量高的均可作为栽培原料,参考
配方如下:棉籽壳80% 、麦麸18% 、石膏粉、石灰粉各1% 。菌袋一般规格为17cm×33cm
或17cm×38cm聚丙稀筒膜栽培袋。栽培料含水量58%左右,干湿均匀,扎口后进行高温高压
灭菌。灭菌冷却后即可于无菌室内接种。接种后菌袋在20—25℃ 、黑暗条件下培养30—35d
即可发满菌丝,在发菌过程中应注意发菌室的消毒及病虫害的防治,确保发菌成功率。
4 覆土方法
菌丝发满菌袋后搬人大棚覆土。选无杂菌、菌丝生长良好的菌袋,用刀破开菌袋,完整
地取出菌块,随后整齐平铺横放或竖放于畦床上,以细土填充菌袋间的空隙,浇透清水后上
覆2—3cm细土,保水促发菌出菇。为了便于后期操作,畦床设置与中间走道垂直,畦床宽80
—100cm,畦床问留30cm过道以便疏蕾及采菇时操作。
5 出菇管理
菌袋覆土后,一般7—10d内即有原基破土。出菇期注意在适合温度范围内加大温差以促
进原基的形成。杏鲍菇原基是以丛状出现,在原基形成初期可对原基进行疏蕾,原则每丛留3
—5长势好的菇体,以提高优质商品菇的比例。出菇期空气相对湿度一般要求控制在90% 以
上,从而防止菌柄由于空气相对湿度太低而发生开裂,在增加空气湿度的时候,注意不能直
接将水喷到原基上,易造成死菇,采用喷雾器进行空中喷雾效果较好。
由于杏鲍菇原基在通风良好及二氧化碳浓度偏低时容易形成大菌盖畸形菇,从而影响商
品性,因此在出菇期应严格控制通风,在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尽量少通风。在温度适合的条
件下,菇蕾经过10d左右即可采收,一般要求当子实体伸长至10—12cm,菌盖平展,菌褶初步
形成尚未弹射孢子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握住后,用小刀在子实体基部割开,并清理基
部泥土。一潮菇采收结束后,清理料面,停止喷水,养菌7—10d后可出第2潮菇。
6 病虫害防治
杏鲍菇是一种抗杂菌能力较弱的菇种,特别是木酶菌的污染,主要以防为主,(1)要做到
菌包覆土前不受污染,因此覆土前要严格筛选;(2)要做好覆土材料的灭菌消毒;(3)要严格
控制棚内温度,不得让棚内温度长时间高于25℃,营造最适合杏鲍菇生长的环境,抑制杂菌
的生长。
虫害防治也主要以防为主,特别是做好菇棚的消毒,菌包进棚前1周左右,在大棚内用敌
敌畏进行熏蒸闷棚消毒,大棚地面用生石灰粉进行消毒,同时在通风的时候注意与外界的隔
离,尽量防止外来害虫进入大棚。杏鲍菇的病害主要是一些生理病害,主要有畸形、腐烂病
及杂菌污染,畸形主要是由于温度和湿度没有控制好引起,腐烂病主要是由于大棚内温度太
高,或水滴直接喷到子实体引起的,在平常操作中加强管理,一般能加以杜绝。
草菇栽培技术(含花生壳料)
纯草料栽培草菇新技术
栽培季节: 草菇菌丝体生长的适温范围℃为15~35℃,最适宜温度为30~35℃,子实体
生长的温度为26~34℃,最适宜的温度为28~30℃。从堆料到出菇结束约需1个多月,是目前
栽培的食用菌中需求温度最高,生长周期最短的类型。根据草菇对温度的要求,华北地区在6
月初至9月初均可栽培,一般在麦收之后进行生产。
栽培原料 棉子壳、废棉、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花生壳及栽培完平菇等均可使
用。要选用干燥、无霉变的新鲜草料。 场地选择与处理 菜棚、菇棚、室内、室外、树林下
、阳畦、大田、果园等场所均可生产。大棚要加覆盖物,并在使用前撒石灰粉消毒,老菇棚
要进行熏蒸,杀虫灭菌。
原料处理 在菇棚附近,挖1个长6米,宽2.5米,深0.8米左右的土坑(土坑大小可根据原
料用量灵活掌握)。将挖出的土培在坑的四周,使土坑深度增加至1.5米。在坑内铺1层厚塑
料膜,而后,铺1层草料,如此进行,直到填满为止,最上层为石灰粉,石灰总量约为草料总
量的8%。在草料上面加压沉淀,以防草料上浮。最后,往土坑里灌水,直至没过草料为止。
同时,把麦秸总量8%~10%的麸皮装入袋中浸泡,泡24~36小时。
入棚 建池 播种 把泡过的草料挑出,沥水半小时后入棚。南北向建畦,畦宽0.9~1.0米
。先铺1层厚20厘米左右的草,再撒上1层处理过的麸皮。用手整平,稍压实后播第1层种。按
每平方米0.75千克的播种量,取出1/3的菌种,掰成拇指肚大小的块,再按穴距和行距均为10
厘米左右的规格,在哇两边分别点播2行菌种。中间部位,;因料温会过高而灼伤菌种,故不
播。之后,再铺1层厚为15厘米左右的料草和麸皮,把剩余的3/2菌种全部点播在整个床面上
。最后,在床面上薄薄地撒1层草料,以保护菌种。用木板适当压实后,将垄做成弧形,以利
覆土。料的总厚度为30~35厘米,畦间走道宽30厘米。
覆土 盖膜 把畦床压成弧形后,在料面上盖1层2-4厘米厚的黏性土壤。可在走道内拌入
部分腐熟的发酵粪肥。覆土完毕,在床面上覆1层农膜,以保温保湿。废旧的薄膜要用石灰水
或高锰酸钾消毒后再用。覆膜完毕,在料内插1支温度计,每天观测温度,将其控制在适宜的
范围内。料温不要超过40℃,如超过,要立即撤膜通风,并在畦床上用木棍打眼散热。 发苗
、支拱、覆膜3天后,每天掀膜通风几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到第7~8天,菌种即可布满
床面。此进,应在畦床上支拱,拱上覆盖薄膜。将拱棚两头打开一半通风,两面不要盖得太
严。如温、湿度适宜,也可不用拱棚。
出茹管理 播种后10天左右便开始出茹,此进,要注意掀膜通风。待出菇多时,在走道
内灌水,保湿、降温。如温、湿度适宜,要撤膜通风,防止高温使菇蕾死亡。如畦床过干,
可在棚边挖1个小坑,铺上薄膜,放入凉水,预热后喷洒床面。 采收 现蕾后2~天采收,每
潮采4~5天,每天采2~3次。隔3~5天,第二潮菇又产生了,一般能采一3~4潮菇,整个采
菇期为20~25
第一次种植,出现很多问题大家帮忙分析一下!
新场地新设备第一次做,做的是平菇,第一棚用料全部是棉籽壳成功率很高,并且已经
出菇,但是第二棚以后的四棚加入玉米芯(去年的,也未经过暴晒),接种后一周左右,菌
袋内大量出现链孢霉!成品率很低,现将具体操作说一下,请大家帮忙分析!
1 配料 棉籽壳1500kg 玉米芯1500kg 麸皮500kg 轻钙60kg 石灰30kg(每次都一样)
2 加水拌料后直接装袋灭菌,每次都能在4小时内达到100°c并持续24小时
3 采用开放式接种(第一棚也是这样),后四棚有90%的链孢霉,损失惨重,请大家帮
忙分析一下,谢了!
我觉得问题出在玉米芯上,玉米芯应该用石灰水泡,我用30%的玉米芯,没有你那种情
况,十二万棒,就发现不到二十棒感染链胞霉的菌棒。应该不是菌种的问题,同样的菌种,
接种时间相差时间不长,第一棚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8%-99% 玉米蕊的问题:现拌现装预湿不透
.还有就是对陈年玉米蕊而言石灰用量太小了.仅供参考! 你的链孢霉污染99%的原因出在ph值
太低,你假如试一下,试纸绝不会出现一点的绿色!污染源在开放式接种上,即便菌种萌发
生长,链孢霉也会跟踪而至.
链孢霉与预湿不透无关,料干只会出现绿色霉点。玉米蕊的问题:现拌现装预湿不透.还
有就是对陈年玉米蕊而言石灰用量太小了.仅供参考!
把料充分湿透,有个别干料点就是緑霉的大本营。玉米芯没吃注水,石灰也太少了吧!
[原创]黑木耳生产中常见问题问答
1、雨淋陈旧的锯木屑能不能用来栽培黑木耳?
答:除针叶树木屑外,其他阔叶硬杂木木屑只要没有绿霉菌,木屑越陈旧越好,一般大
堆木屑料内温度高,木屑自然发酵熟化,这样的木屑用来栽培黑木耳,发菌快而且产量高。
所以陈旧的木屑不但能用,而且是栽培黑木耳的好原料
2、纯杨木木屑能不能栽培黑木耳?
答:纯杨木木屑,因它含大量乙醇,直接抑制菌丝生长,发菌成活率极低。所以纯杨木
木屑最好是不用。但是以纯杨木木屑通过加工处理后还可以利用,只是生物转化率不如其它
培养料产量高。
3、袋栽黑木耳用哪种袋为好?
答:袋料栽培黑木耳,必须用聚乙烯(乌袋)折角袋。需从正规厂家购买,有些耳农往
往因为图一时的省钱,购买再生料或质量较差的菌袋,出现暴袋、胀袋、微孔等现象,因小
失大,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菌袋规格以17×33cm,厚度以4~5道为常用。聚乙烯菌袋的优
点:从装料到菌袋发酵好后,菌袋紧贴培养料,不易脱袋。割口栽培时原基形成快而齐,产
量高,而且不易污染,所以目前聚乙烯袋是最理想的栽培菌袋。聚丙烯(亮袋)不易用于袋
料栽培黑木耳。聚丙烯袋虽耐高温、高压,但是它最大的缺点是:通过灭菌后,菌袋和培养
料易脱离,菌袋发酵好后,通过下架、绑菌袋口,割口和搬拿使菌袋全部脱离培养料,原基
不易形成,或原基形成较少,产量低且易污染杂菌,严重时甚至栽培失败。
4、袋栽培养料最佳含水量是多少?
答:袋栽黑木耳培养料拌料后最佳湿度(含水量)为58%为宜,即用手紧握拌好的培养料
,皮肤能湿透但不滴水为标准湿度。目前很多科技书和资料,所写的培养料含水量必须达到
60%或超过65%,但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代料出耳的培养料达到60%~65%水分偏大。发酵期
间料温随之上升,培养料易酸败。所以80%的菌丝长不到袋底,直接造成菌种质量下降和降低
产量,导致污染杂菌。因此,袋料栽培料在拌料时稍干些为宜,。但含水量也不能太干,以
免发菌弱,无力,使菌种退化。
5、代料和木段菌种是否一样?
答:目前很多栽培户肯定代料和段木菌种都是一样。此说法是错误的。因用于段木栽培
产量高菌种基本都是慢菌或叫晚熟菌。发酵定植慢,出耳晚,加上生长周期长等,所以不能
用于代料栽培用种。代料栽培黑木耳的菌种必须且具有菌种定植和菌丝生长快、抗杂能力强
、出耳早和快、栽培周期短的菌种才能达到代料栽培高产稳产和成功。但有些菌种可以用来
段木和袋栽两用型。所以栽培户要根据用什么样的栽培方式来栽培黑木耳,要正确考虑用什
么温型菌种以免直接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失败。
6、培养室已常规消毒,为什么还发生大量杂菌污染?
答:一、当微生物大量繁殖时,会分泌出一些保护物质,把菌体包裹起来,使杀菌剂不
能与之接触,因而起不到应有的杀菌作用。如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保护层使季铵化合物:酚
、醛制剂失去杀菌剂失去活性。二、大量微生物被杀死时,消耗了大量的杀菌剂,并使之降
至有效杀菌浓度以下,使残存的休眠中的细菌及霉菌分生孢子又很快的发繁殖起来。
7、菌农选择的是黑厚木耳品种,为什么出现了黄薄耳?
答:首先,黑木耳属于中温型菌类,对温度敏感,袋栽黑木耳在春季田间摆袋后,遇到
春寒,栽培袋受冻常出现子实体颜色淡、色发黄,其原因是:由于栽培袋受冻,菌丝体吸收
的某些元素沉积,一些惰性微量元素循环迟缓,没能参与子实体细胞的合成,起不到应有的
光合作用,所以子实体颜色变淡。其次是高温、高湿子实体色淡。进入伏天以后,由于连雨
天不晴,菌丝体得不到修养,湿度大,子实体强行生长、拉长、颜色淡黄、质薄,干品质量
差,产量低。若想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养菌时,温度不可长期过高,特别是养菌
中、后期。袋内温度最高不能超过22~24℃,菌丝体长满袋后,温度在4~7℃中存放,拌料
时注意营养的平衡,能较好地解决黑木耳色淡、发黄、常量低的问题。
栽培用五招 平菇产量高
搔 菌
第1潮菇采收后,会出现料面板结、透水透气性差、菌丝衰老、局部发黑等不良现象。这
种现象在第2潮菇采收后尤为严重。应视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搔菌措施。料面板结、菌皮
过厚的,可全面薄薄地刮去一层衰老菌皮;对菌皮虽然较厚,但较新鲜的,可用小刀或粗铁
丝在表面纵横交叉地划出许多小沟。室外阳畦菌床,可在采收第1~2批菇后,用竹帚在床面
来回打扫,把表面一层菌皮划破,露出底层菌丝;室内堆袋栽培,应将两端老菌丝全部刮去
。不论用何种方法搔菌,在搔菌之后,都要将刮下的老菌丝扫除干净。将暴露的新菌丝按平
,不要过早喷水,待菌丝恢复生长后再喷水。搔菌对原基分化有明显刺激作用,一般在搔菌
后7~10天,即有菇蕾出现。
覆 土
当菌丝在料内长透之后,在床上盖一层(沙壤土、菜园土和水稻田土),厚l厘米,一般可
增产10%。因覆土可减少热量和水分蒸发,能防止料面干燥;覆土有养菌作用,在覆土保护下
,表层菌丝老化慢;覆土对原基有保护作用,原基在土内形成,出土后已形成小菇,能避免
外界所致之不良影响,可减少死菇;覆土还可刺激菌丝提早出菇,并对平菇菌丝提供养分。
覆盖草木灰
早春播种平菇,气温低,菌丝发育慢,易被杂菌污染。若在表面撒一层草木灰,由于草
木灰有较强吸光吸热作用,能加强畦床的温室效应,促进菌丝发育;草木灰还能为菌丝提供
一定养分;并能成为抑制杂菌生长的一道屏障。早春播种用草木灰覆盖,可使出菇期提早10
天,增产20%左右。
镇 压
菌丝长满后,在床面上放上不大的石块、砖块、瓦片等重物,对菌丝施加重力刺激,会
在镇压物的周围出现许多原基。
施 肥
在采完第2批菇后,特别是越冬、越夏之后,培养料严重脱水,缺少养分,可以使用多种
营养液,达到增产目的。
尿素、柠檬酸混合液:尿素0.5%,柠檬酸0.1%,用氢氧化钠调酸碱度为pH7。于第l潮菇
采收结束后使用,可增产24%左右。在第2潮菇以后使用效果不好,相反地会阻碍平菇生长。
蔗糖、碳酸钙、磷酸盐混合液:蔗糖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1%。在菌丝布满菌床
,子实体发生前使用,有增产作用。
味精、蔗糖混合液: 蔗糖1%,味精0.06%,在清理菇床后,以重水淋洒,能调整菇床培
养基的碳氮比,诱发菌丝恢复生长,加快转潮出菇。
合成营养液:蔗糖1%,碳酸钙1%,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0.05%,于子实体形成前后各
喷1次,有显著增产作用。
常用的微量元素溶液
平菇菌床出现菌蕾后,喷施下列溶液:硫酸镁0.04%,硫酸锌0.04%,磷酸二氢钾0.04%,
维生素B1 0.04%,或硫酸锌、维生素b1混合液(均为0.04%)。能加快菌丝生长,子实体成熟一
致,菇形肥厚,菇体结实。
植物生长激素:
复合植物生长激素,含一定比例的植物激素、速效氮磷钾肥及多种微量元素。在出菇前
后,用150倍稀释液喷施,分化期可提前4~5天,增产幅度在一倍左右。
乙烯利:用500ppm浓度的乙烯利在凤尾菇的菌蕾期、幼菇期和菌盖伸展期喷3次,每次50
毫升/平方米,有促进现蕾和早熟作用,可增产20%左右。乙烯利是一种植物激素,国外早巳
发现,当蘑菇迅速长大时,子实体内乙烯利含量增加。乙烯利能使风尾菇高产早熟,可能与
菇体内某些相关的酶被诱导发生和激活有关。
2,4一D: 用20ppm浓度处理幼小子实体,可使平菇增产30%~40%。(ppm为百万分比)
中食
料袋栽平菇出现了菇蝇幼虫怎么办?
塑料袋栽平菇出现了菇蝇幼虫怎么办?长大后的成虫还好杀一点,但是幼虫在袋子里面
不好办啊,又不能用剧毒的农药,低毒农药作用又不是很彻底。很多的幼虫,现在很快久要
种下一季的平菇了,真急人啊。
把袋子全部搬到水泥地面上,用塑料布盖严,西面用土压实,里面放适量磷化铝熏蒸,
效果很好! 长效药和无为而治的策略并没矛盾
提倡防重与治,在发菌期用药防止产卵。出菇期谨慎使用;
长效药指菇虫净等防效期长的药物,秋天发菌时喷过,现在地面还有中毒的蚯蚓,蜈蚣
无为而治 适合对付那些化蛹的完全变态昆虫
说的不全面,我的是熟料平菇,可以保证接种前料里没有各种害虫和虫卵
由于出菇期太长,虫子是防不胜防的,其实无为而治是没办法的办法
问题是有些菌蛆冬天也不死,也不化蛹,不停的吃菌丝。。
今年菌蛆与螨虫极多,我也很头疼。。熟料的就放心了。。 生料栽培或生料发酵栽培,
我建议在拌料时就应加杀虫剂. 一般农药的残效期不过七天,应该是可以用的。
食用菌培养料诱发灭菌新技术
由于食用菌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在与有害菌作斗争,其主要手段是克服污染
。常规方法要求选用的原料新鲜、无霉变,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此,食用菌在栽培时
霉菌所带来的危害防不胜防,尤以发菌期最为严重,导致污染现象屡见不鲜。
食用菌栽培料堆制诱发灭菌技术就是在适宜的条件下促使杂菌孢子向营养转化,使本来
难以杀死的杂菌孢子转变为容易杀死的营养生长体(即菌丝体)
一、培养料加冰乙酸诱发。冰乙酸即无水乙酸,纯度95%,实践证明其具有强烈的杀虫
、杀菌作用,长期用于食用菌不至产生抗药性及残留,对人畜安全无毒,它可取代常规高锰
酸钾和甲醛用于空间消毒。用冰乙酸拌料,既可杀死虫卵,又可使杂菌孢子壁软化,有利于
孢子吸收水分,使酶促反应增强,从而形成芽管。一般拌料使用浓度在0.3%-0.5%,陈料或污
染严重的料应加大浓度至0.5%,新鲜料则以0.3%为宜。原料如棉子壳,加水量仍按常规要求
使含水量在60%-65%,使原料充分翻拌均匀后,覆盖薄膜堆成高1米、宽1.5米、长不限的堆,
24小时后可使95%以上的杂菌孢子萌发。冰乙酸若是46%浓度的应加大一倍以上的用量。
二、培养料堆制诱发。用来栽培食用菌的各种原料加水混合均匀后,使其含水量在60%
-65%,通过堆制,由于有水分和养分的存在,自然微生物群大量繁殖并产生25-45摄氏度的高
温,同时可促进杂菌孢子萌发。通常将加水后的原料堆成堆,堆外覆盖薄膜,冬季可借加温
提高堆温。当料堆深度40厘米、温度到45摄氏度时即可翻堆,翻堆后仍堆成原状。当料温又
上升到45摄氏度时,料中95%以上的孢子可得到萌发。
通过以上两种方法的诱发,使杂菌孢子露出较脆弱的芽管,若是生料栽培的品种,如平
菇、鸡腿菇、猴头、金针菇等,用强碱——生石灰,加大用量将PH值调到14左右,杂菌孢子
刚萌发的芽管极其脆弱,在强碱的作用下易被杀死。通过一段时间堆制,PH值下降且稳定在
8.5-9时,即可装袋播种栽培。
针对有些不适宜生料栽培的品种,如香菇、木耳、栗蘑等,开始加入生石灰使PH值达14
,最后稳定在8左右时,即时装袋、灭菌,常压下95摄氏度以上一个小时即可彻底灭菌。适宜
生料栽培的品种开放式接种不污染,熟料才能生产的品种应在接种箱或接种帐中进行。 朱
文
这两种方法是同时使用还是单独使用一种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按字义说该是单独使用
一、培养料加冰乙酸诱发。24小时后可使95%以上的杂菌孢子萌发。药物诱发。
二、培养料堆制诱发。温湿度诱发。温度达45度
我也觉得碱性大对微生物酶系统影响较大,营养损耗方面只能做过试验后才能知道。 通
过以上两种方法的诱发,使杂菌孢子露出较脆弱的芽管,若是生料栽培的品种,如平菇、鸡
腿菇、猴头、金针菇等,用强碱——生石灰,加大用量将PH值调到14左右,杂菌孢子刚萌发
的芽管极其脆弱,在强碱的作用下易被杀死。通过一段时间堆制,PH值下降且稳定在8.5-9时
,即可装袋播种栽培。
PH值下降能有那么快?,碱度太高对菌丝体也抑制吧 我试过了,PH值14时,过两天后的
确能下降到8.5左右。
夏季平菇菇棚管理技术讨论
夏季已经来临,对于周年化生产平菇的栽培者来说,夏季菇棚的管理技术是夏季生产的
关键性技术,本人把十几年的生产经验奉献给大家分享,希望能给初学者一些启示,望前行
者给予指正:
夏季平菇菇棚的管理重点是控温与病虫害防治,本人采取以下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搭
配高温品种,可顺利进行高温品种的生产;
一、控温
1. 首先要加厚草帘,让光线不能进入菇棚,增加菇棚的隔温效果,同时在菇棚四周种植
南瓜等阔叶类滕蔓植物,起遮阴避光作用;
2.在菇棚的最高处沿纵向开一条40CM宽的通风带,两边底部沿纵向开100CM的通风裙带。
3.所有通风带全部安装60目防虫网。顶部的通风带同时安装80%的遮阳网,要低于防虫网
30CM。
管理技术:
1.通风 菇棚顶部的通风带24小时常开,防止棚内聚温,底部的裙带每天在日落后全部打
开,夜间充分蓄冷,第二天早上日出前封闭,阻隔热空气对流,另外用一草帘加盖隔温、遮
光。
2.打水 每天早上封棚前与晚上开棚后进行水分管理,早上要少打水,晚上可大打水。
3.光照 棚顶部的光照完全可以达到出菇需求。
二、病虫害防治
1.通风带的防虫网隔离外界虫源进入菇棚;
2.定期使用菊脂类杀虫剂,7日一次,可有效杀灭菇棚内成虫,成虫少了,菌蛆就少,幼
虫少了,成虫也就控制住了;
3.定期使用氯制剂防治黄菇病等细菌性病害,在出菇前、幼菇期、采收后各进行一次氯
处理,可有效防治细菌性病害;
4.夜间的大通风可有效防止霉菌的产生与病毒病的发生。
真搞不懂各位老大,夏季控温就那么难吗?在大棚顶上草连上安装两排微喷带(0.5元1米)
,水泵上接一个电冰箱用的电子温控器(10元)早上气温超过30度开始喷水每60分钟喷5分钟
,全自动化省时省力。有不懂的电话问我14383060 如果说要防雨的话,最外面要不要裹一层
塑料薄膜呢?
防不防雨一个夏秋草帘也保不住。一亩大棚用1000多元的塑料薄膜给2000多元的草帘防
雨不值得。把棚顶通风带设在走道的正上方,就没有必要盖膜了,下再大的雨,水流在棚内
是垂直下流至走道上的。
东北地区玉米芯发酵料平菇栽培注意事项
1玉米芯粉碎:要求细度好。在颗粒的原料中,必须有适当的细原料。否则发酵时,温度
不好。
2在制作三级菌种的时候:一定灭菌彻底。否则:会降低菌种成功率和菌种质量。原料偏
湿:细菌不易灭净,袋内产酸;偏干:霉菌不易灭净,往往没等菌丝长满,木霉就会发生。
3接菌:一定在密闭的房间内 ,事先消毒;菌袋经药物熏蒸灭菌后,在行接菌。尤其是
老棚区:病虫杂菌系数高;温度低时发酵料粗放的开放接菌在新产区可以,在老棚区会造成
病毒杂菌侵染菌丝体;轻的,造成三级菌纯度不够或成功率下降;重的,传染出菇袋。
4老棚户,必须提前做好棚内的灭虫灭菌工作 。在粉碎玉米芯之前对发料场地做好灭虫
、灭菌工作。
5在培养料发酵期间,添加适量的含氯灭菌剂等,以控制由于发酵质量良莠不齐所致的料
中杂菌;并根据发酵质量进行适温发菌保证栽培成功率。辽宁恒
天宇大哥,看了你的玉米芯出的菇,爱死人了。我目前的栽培主料是稻草和锯末,因为
稻草的不易操作性,向你请教玉米芯栽培的一些经验:玉米芯和木屑为主料时,什么配方较
好啊?用什么方法拌湿玉米芯好呢?我的稻草是在水池里泡10分钟后码堆一夜,再拌料建堆
,可玉米芯用同样方法泡水时会不均匀,在这先谢谢大哥的帮忙了!!!!!!!!!!1
我用的玉米蕊和木屑各40,另加20的麸皮和玉米粉,拌料时先把杂木屑放在下面,玉米
蕊在上面,边翻料边浇水,因杂木屑 吸水很强,所以只要浇湿玉米蕊,不要管杂木屑,最后
停水,再把玉米蕊和木屑拌在一起堆闷,第二天加麸皮和玉米粉,如果玉米蕊有白蕊可再浇
水一次,麸皮和玉米粉要和石灰掺匀后再和大堆拌匀。
玉米芯吸水相当困难,可在第一天浇大水,勿必保证全部湿透;在二小时后再浇一次大
水。晚间再浇一次。第二天早上,在加辅料前二小时,再补一次水(一定适量,以玉米芯堆
四周刚出水为宜)。这样处理后,一般可保证玉米芯的含水量适中。石灰的比例在夏天可加
至3-5%--可最后加,也可先加一半。
麸皮加入时,一定在料堆四周的中间部位,与中上层玉米芯适度混匀后再拌料,这样一可防
止起“球”,二可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拌料均匀(有经验者,二次即可)。
黑木耳生产中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一)接种后料面上和菌块上出现绿霉:
1、接种不严密,无菌操作规程失误所致。
2、菌种本身污染。
3、培养环境不适,高温、高湿通风差。
4、环境污染严重,老菇房未严格消毒,或靠近污染源。
5、封口不严或棉塞受潮。
(二)接种后既不长杂菌,菌种也不长:
1、原料处理不当,没有进行干晒,由各种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有毒的化学毒素存在于培养
料中。
2、装瓶或装袋后未及时灭菌,培养基因酵母菌作用而发酵发臭,产生了大量的抑菌物质
。
3、加入的白灰量大,碱值过高。
4、加入的松木锯木屑没有进行干晒处理,松油含量高或加入的松木锯木屑比例超过20%
。
5、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等化学肥料,或加入了多菌灵等化学农药。
(三)菌种萌发但不向料中生长:
1、瓶内或袋内培养基发酵变质。
2、原料变质。防治措施,拌料前应严格选择原料,含有油脂、芳香味、乙醇等物质的松
杉、柏、桉、香樟,速生杨树锯末不宜分解用作培养基。其它阔叶树种锯末应堆成大堆,让
其自然发酵,待温度达到60~80℃,保持3~4天左右,锯末变成褐色,散堆降温,晒干备用
。另外,使用新鲜的麦麸或稻糠,拌料时要加新鲜自来水、河水、井水。
3、装料过满,棉塞触料,袋内没有空间,防治措施:17×33㎝的袋,料装至17~18㎝处
,料面离棉塞必须有3~5㎝的空间距离,这样利用袋内空气流通,保证菌丝生长对新鲜空气
的需要。
4、灭菌不彻底。灭菌时间短,温度低,没达到杀死微生物的程度,致使一些嗜热型微生
物生长繁殖,抑制菌丝的生长。
5、培养料碱值过高,拌料时严格掌握生石灰的使用量,防止碱值偏大抑制菌丝的生长。
6、培养基内氮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偏低。培养基内由于麦麸、豆饼粉等比例偏低,造
成氮源、维生素含量不够,满足不了菌丝生长的需要,致使培养基内营养物少菌丝难以吃料
。
7、料中水份过大。
(四)菌丝吃料,但生长细弱无力:
1、含水量小。培养基的含水量在60%时,菌丝才能够分解吸收基质的营养,如果低于60%
的含水量,菌丝生长细弱无力。
2、灭菌时间短。灭菌两个目的,第一是杀死培养基的全部杂菌,第二是增加基质腐熟程
度,利用木耳菌丝迅速分解吸收营养。灭菌虽然杀死了杂菌。,如果腐熟程度达不到,前期
菌丝细弱无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逐步会健壮起来的。
3、培养基碱值过高。碱值对抑制霉菌有积极作用,但碱值过大,黑木耳菌丝是难以适应
的。拌料时要严格掌握生石灰的使用量,防止将白灰误认为石膏,碱值过大,使菌丝生长细
弱,严重时菌丝不生长。
4、棉塞过紧。如棉塞浸水或过紧,不能完成透气的作用,使袋内氧气减少,CO2浓度增
加,使菌丝细弱、稀疏。
5、培养基内氮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偏低,培养基由于麦麸、豆饼粉等比例偏低,造成
氮素维生素含量不够,满足不了菌丝生长对氮源的需要,菌丝自然稀疏无力,但也应注意,
不要过多地加入氮源,防止菌丝徒长,不向生殖阶段转化。
6、个别菌株特性所致。经我们试验,黑木耳优良菌种黑木耳11号,无论在菌种制种过程
中还是在菌袋培育过程中,初期菌丝生长均呈现细弱无力情况,但随着时间推迟,菌丝逐渐
强壮起来。(五、)长成的菌袋松散不紧密,软而易碎,含水量大形成豆渣状的“软袋”,
这种“软袋”菌丝生长量很少,划口后迟迟不出耳或耳芽长不大,在菌袋上面和开孔很快出
现霉菌侵染,发生霉腐,造成木耳不出。
这个原因主要是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所形成。在灭菌操作时,有的灭菌时间达不到要求,
有的火力不旺,蒸气不足,有的装袋太满,袋与袋堆叠在一起,没有分层放置,这些均会直
接影响蒸汽流通和将培养料袋完全蒸透,常造成袋料的中心部位的灭菌“空区”,使一些耐
热性芽孢杆菌残存,当进入培养阶段,存活的细菌遇到合适的温度,在养分丰富的培养料中
大量繁殖,培养料变成暗灰色,带有粘性,有污秽气味或酸臭味,影响木耳菌丝向料内延伸
,只能在四周表层生长,形成“软袋”。
(六)、二茬污染杂菌(主要是绿霉)原因:
,在黑木耳头茬采收后还没等二茬耳长出来就污染了杂菌,造成二、三茬耳减收乃至绝收,
降低了产量。这是因为:
1、上茬耳耳根没抠净。残留的耳根因伤口外露,直接产生杂菌。
2、采耳过晚。种植户看到又黑又大的子实体,越大越想大,结果子实体失去了弹性老化
,体内营养外流,造成烂耳,烂耳部位的培养基随即便产生杂菌
3、高温所致。高温直至菌体变软,吐黄水(这是菌丝体死亡的前兆),失去了抗杂能力
,外界杂菌乘虚而入导致全部污染。
4、菌丝体断面没愈合。因子实体根部的培养基连根抠掉,造成了菌丝体产生了新的断面
,马上浇水催耳,所以产生杂菌。
5、草帘子腐烂发霉。由于有的草帘过薄,甲基托布津消毒时间长(更有甚者,有的林场
草帘子未经任何消毒处理),浇水过勤,造成出二茬耳时,草帘子草帘已发霉腐烂,草帘子
本身已污染了杂菌,必然会使污染袋污染上杂菌(试验现场观察,用遮阳网覆盖,杂菌污染
明显低于草帘)。
6、床面未清理。采完耳后的床面,常会散落些采耳时掉下的培养基、黑木耳子实体、草
帘子掉下来的废弃物。如不清理,一遇潮湿和不见直射光线后,便成了各种霉菌的培养基,
尔后蔓延到栽培袋上。
7、采完耳的栽培袋未经直射光干燥。刚采完耳的袋,采耳处伤口外露,且湿度大不通风
,不见光易长杂菌。为此,采完耳后将袋直接放在直射光线下降湿杀菌,以抑制霉菌的生长
,菌丝愈合恢复的快,才能抑制杂菌的侵入。
8、浇水过早过勤。二茬耳子实体还未形成和封住采耳处时,浇水过早过勤易产生杂菌。
(七)袋长好后摆于畦上时间稍长,在划口处及袋面现绿霉,造成黑木耳减产乃至绝收。
1、黑木耳菌种严重老化,致使菌丝活力弱,抗性差。
2、黑木耳发菌时间温度调控不当,常时间高温(28℃以上)菌丝内细胞质在高温高湿影
响下膨大,涨破细胞壁,无色透明的细胞质营养液流出,受到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转变为
黄色,即表现为吐黄水,各种杂菌趁机污染。吐黄水是菌丝被黏液包围,生理活动受到限制
,逐步走向死亡。
3、菌袋营养偏低。氮少碳多,营养不良,致使菌丝生长偏弱,没有抵抗力。突出表现在
菌丝不够浓白,菌袋发软发散,摆袋划口后易出现绿霉侵染。
4、浇水早、浇水勤、 浇水多。在耳芽形成期,浇水过早、过勤、过多,木耳原基未封
住划口,浇水流进或渗入划口内,造成污染。木耳原基分化期,刚形成的幼嫩子实体原基处
于芽苞状态,环境温度高,湿度大,芽苞吸水过多细胞破裂,划口处菌丝体停止生长而退菌
,形成的子实体原基失去菌丝营养而停止生长,造成霉菌污染或流耳。
5、床面未清理干净或场地靠近污染源。生产中有些使用原来的出耳场地,出耳床内散落
采耳时掉下的培养基、子实体、草杆,甚至未及时处理的污染袋,废弃物等,这些物质便成
了各种霉菌的培养基,有的耳床靠近污染源或使用污染的水,直接产生杂菌造成经济损失。
6、异常气候影响。一般情况下,菌丝体遇到高温、高湿,不通风等不良条件被杂菌侵染
而死亡。在低温高湿,不通风的条件下,菌丝生长缓慢,且不利于原基分化,长时间这样维
持,也极易造成污染。
7、菌种带杂或栽培袋灭菌不彻底,原种、栽培种在接种时污染杂菌,发菌期间检查出未
作标记,通过拮抗作用,木耳菌菌丝将一些杂菌掩饰,满瓶或满袋时充作菌种,栽培袋接种
后,杂菌很快适应便繁衍。如遇到栽培袋灭菌不彻底,将造成全袋迅速污染。
(八)子实体长得薄,耳片黄的原因:
1、黑木耳不同菌株习性所制。
2、培养基的原料选择和配比不合理。C∕N失调,营养不全面,菌丝弱。
3、培养基因含水量小,菌丝生理缺水。
4、出耳期温度高,超过25℃。
5、出耳期见光少。
(九)黑木耳烂耳原因:
黑木耳胶质状的营养液外流,肉质破坏,失去商品及食用价值,就是烂耳,也称流耳。
造成烂耳的原因如下:
1、温度高 。黑木耳是中温型菌类,子实体生长温度高于25℃,子实体细胞分裂加快,
组织疏松,干物质积累少,如果持续上升,细胞组织破裂,胶质外流,造成烂耳。
2、积水过多。黑木耳子实体的生长需要空气相对湿度80~90%,同时需要足够的氧气,
如果湿度过大,造成积水,抑制子实体正常蒸腾作用,从而影响其新陈代谢活动,造成耳片
腐烂。
3、出耳通风不良。草帘子过厚或通风管理不及时,使床内缺氧,子实体呼吸受阻,室息
而腐烂,如果耳床不搭拱架,草帘子直接盖在栽培袋上,更加剧了这种程度。
4、采收不及时。子实体如采收不及时,孢子弹射尽,失去了胶质状子实体的弹性,使子
实体老化而腐烂。
5、污染杂菌。污染杂菌是造成烂耳的直接原因。一般情况下菌丝体遇到高温、高湿、不
通风等不良条件而死亡。杂菌即分解这些菌丝尸体,造成子实体腐烂。
6、虫害。环境不清洁,湿度过大等会滋生虫害噬食菌丝体或子实体而烂耳
(十)青苔的防止
1、青苔的性质与危害:青苔属低级藻类植物,在水源充足、光照好、通风差、温度高的
环境中生长,在黑木耳栽培中与木耳争夺养分,分泌粘稠物,使子实体无法生长。
2、生成原因:养菌期温度过高,菌丝体伤热后较弱,进入田间管理后,北方早春气温偏
低,子实体生长缓慢,一些菌农管理经验不足,认为多浇水长得快,结果浇水过早过多,袋
内积水,当天气进入6月份中旬,温度急剧升高,因袋内积水过多,袋内菌丝体在缺氧的情况
下被浸死,强烈光照必生青苔,当然菌丝体强壮抗击青苔与杂菌的能力也强,受污染的机会
要小的多。
3、防治措施:培育抗逆性强的菌丝体。养菌期温度不要过高,拌料时添加《多维营养源
》可使菌丝体强壮。另外,在田间管理期,地面使用《青苔克》每瓶1比30或1比10喷洒一遍
,可有效控制因外界因素造成的青苔生长。
(十一) 黑木耳 耳片不开,形成大疙瘩是怎么回事
2008年春季,许多黑木耳栽培户菌袋下地后,在划口处出现黑木耳原基,但迟迟不开片
,形成较大的疙瘩,这是因为前期温度偏高,耳芽现的较快,但5月~6月份,我省遭遇了罕
见的长期低温天气,耳农仍按历年的常规方法浇水管理,外界的温度又太低,满足不了黑木
耳叶片开展所需的温度条件,而袋内的营养又缓慢输送,导致了耳片不伸展,形成了大疙瘩
,这类现象尤其是朵生菊花状黑木耳品种较严重。
北方地区白灵菇的发菌与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白灵菇是我国食用菌家族的后起之秀。由于其自身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
国北方地区利用日光温室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可谓产销两旺。但不少白灵菇种植者反映,在
发菌和出菇过程中常遇到污染率高,发菌慢,不出菇,出菇晚,出菇率低,菇型差等问题。
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近年来白灵菇的种植实践,就日光温室白灵菇的发菌与
出菇管理技术要点简述如下:
一、白灵菇的发菌管理:
白灵菇的发菌是白灵菇种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菌丝生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产量
。如果菌丝长得不理想,后边的出菇管理再完美,白灵菇的产量也不会高。发菌理想的菌袋
(菌棒)标准是:在发菌过程中,菌丝浓密洁白,菌丝前端整齐一致。菌丝长满菌袋后非常
坚硬结实,用力在地上摔有时都摔不开。将其掰开发现有大量白色菌丝。这种菌棒出菇时不
但产量高,出菇后期也不会有任何杂菌污染,还可自然度夏秋季出菇。出完菇的袋子经自然
干燥后又是理想的灭菌燃料。
1、温度管理:白灵菇发菌温度管理的原则是:菌袋(菌棒)内的温度应控制在20—24℃
。棚内空气的温度上限为26 ℃ 。因白灵菇鲜品在11月底前价格较高(20元/kg左右),所以
北方地区不少种植者为争取提早上市,8月份就开始生产菌棒并入棚发菌。因此时气温仍然较
高,菌袋入棚后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①、除下雨及大风天气外温室大棚白天晚上始终保持
通风状态。如温室大棚后墙无通风口要及时打建通风口,通风口的位置高于地面10厘米。塑
料大棚的顶端及下边的塑料布和草帘要掀开30厘米以利透风降温
②、白天晚上日光温室上边的覆盖物不动(通风处除外),必要时加两层覆盖物。如果
责任心不强,棚内温度达到30℃左右,菌袋会大量出现污染。如果10月份以后生产菌袋,日
光温室的温度管理应主要考虑采取一些增温保温措施:①、白天气温高时通风,晚上不通风
。遇到阴天下雨及大风降温天气时不通风。②、在日光温室内覆盖一层遮阴率90%以上的遮阴
网。这样白天可掀起草帘增温,晚上覆盖草帘保温。
2、湿度管理:白灵菇发菌湿度管理的原则是:湿度越低越好,尽量将湿度控制在60%以
下。如果日光温室内湿度过大,同样会引起菌袋出现杂菌感染。日光温室内湿度的变化规律
是白天湿度低而晚上湿度高。控制湿度的措施如下:①、日光温室在放置菌棒前将塑料布掀
开充分通风暴晒。②、在通道上撒一些石灰块用于吸收水汽。③、雨雾天不通风。
3、通风管理:有关专指出,高浓度的CO2可刺激白灵菇菌丝的生长,为了保持发菌室内
CO2的浓度,尽量减少通风换气,这种提法前边对而后边错。对,是因为有科学依据;错,是
因为脱离生产实际。白灵菇菌丝生长需要足够的氧气,生长量越大氧气需求量越大,所以在
白灵菇的发菌生产实践中,必须结合温度和湿度管理进行必要的通风换气,其目的就是增加
发菌室内空气中的氧气,保持空气新鲜并降低杂菌孢子的浓度。除保持发菌大环境通风透气
外,菌棒内氧气的供给也必须充分及时,否则菌丝生长缓慢,袋内原料易产生厌氧发酵。应
对措施为:①、菌丝萌发后在菌袋两头有菌种的部位用经75%的酒精消毒过的大号针扎4个通
气孔,以利供氧。②、菌丝长满菌袋两端的料面应及时将塑料绳去掉。这里应注意,只是抽
掉塑料绳而不松动或打开塑料袋,以免菌袋两端料面干燥影响后期形成原基。
白灵菇菌袋发菌,如果环境条件调控得当,杂菌污染应在5%以下,30天左右就可以长满
菌袋。此时菌袋可进入后熟期管理。
二、白灵菇的后熟期管理:
白灵菇和真姬菇一样,菌丝长满菌袋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培养,才能达到生理成熟,
否则即便创造出菇条件也不能正常出菇。生理成熟期的管理方法和发菌期的管理方法基本相
同。袋温在20—24℃,生理成熟期为30 天左右。如果温度在20℃以下,温度越低生理成熟的
时间将会越长。生理成熟期菌袋温度的上限为26℃,超过26℃虽然生理成熟期可以缩短,但
白灵菇菌丝的生活力衰退,产量下降。菌袋的生理成熟过程,其实质是一个菌丝代谢积累营
养的过程,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代谢的速度,从而延长菌袋生理成熟的时间。有人认为
白灵菇菌袋生理成熟的表现为,菌袋表面形成斑点状菌皮。而白灵菇的生产实践表明,形成
菌皮表明菌袋已生理成熟,而达到生理成熟并开始出菇的菌袋不一定形成菌皮。笔者认为,
白灵菇菌袋形成菌皮,是因为在后期培养期间温度较高,光线较强所致。
在同一个日光温室内,菌袋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所要求的时间与积温,但我们发现仍有少
量菌袋形成原基开始出菇。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要急于出菇,而是仍按白灵菇后熟期管理要
求进行管理。如果此时降温出菇,由于多数菌袋仍没达到完全生理成熟,其结果是不但出菇
率低,而且产量也低。
白灵菇菌袋达到生理成熟前五天进行搔菌。搔菌的方法是:将菌袋两头打开,用已经75%酒精
浸泡过的小钩,扒掉料面中央部位直径为3—4㎝范围内的菌种。注意尽量不要伤害菌丝并迅
速将袋口拧死,以防料面水分蒸发。搔菌的目的就是防止白灵菇原基在老菌种块上形成,以
便幼菇生长健壮。白灵菇菌袋搔菌五天后进入催菇管理阶段。
三、白灵菇的催菇管理:
白灵菇的催菇管理原则就是人为创造适合白灵菇形成原基的条件,使其出菇整齐,出菇率高
。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及种植季节,日光温室催菇管理要点如下:
1、温度:白灵菇催菇温度调控原则是:①、昼夜温差在10℃以上。②、晚上日光温室
内必须有低于10℃的低温刺激,最好能控制在3—8℃。③、温差及低温刺激的天数在10天以
上。具体措施为:白天适当掀开草帘,室温保持在15—18℃,最高不能超过20℃。夜间草帘
全部打开。但最低温度不能低于0℃。
2、湿度:白灵菇催菇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对于日光温室种植白灵菇,
达到这一湿度不是大问题。具体做法为:先将通道上的石灰块或石灰面收集备用,然后在地
面和后墙上浇一次大水。此后如果发现湿度不够,可用喷雾器加湿。
3、通风与光线:白灵菇催菇时,在保证催菇要求的温湿度条件下,尽量大通风,多通风
,通风口昼夜不能关闭。白灵菇催菇时要求光照度在1000勒克斯以上,这个光照度日光温室
种植白灵菇很容易达到。
按以上的催菇方法折腾10-15天,就可看到菌袋两端形成圆柱状的白灵菇原基。此时催菇阶段
结束,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四、白灵菇的出菇管理:
1、温度:白灵菇进入出菇管理阶段温度应保持在8-16℃。温度过低子实体发育缓慢,
温度过高子实体生长虽快,但菌盖薄商品价值较低。需要注意的是,白灵菇对温度较敏感,
如果袋温超过25℃后,原基有可能死亡,此后再想出菇可就难了。
2、湿度:白灵菇出菇阶段湿度保持在80-90%,不要在菇体上喷水。同时防止菌袋或塑
料布上的水珠滴在菇体上,以免形成污斑,降低商品价值。采菇前可适当降低空气湿度,从
而保持菇体表面洁白。
3、通风与光照:
日光温室良好的通风是生产优质白灵菇的重要条件之一。优质白灵菇的市场标准是:无
柄或短柄,手掌状。如果日光温室内通风不良,白灵菇子实体可长成倒马蹄形,柄粗长而菌
盖小。这样的菇市场价值较低。所以在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在协调好温度、湿度的前提下尽
量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状态。通风的目的,就是降低温室内CO2的浓度,促进菌盖的正常发育
。因CO2比重较空气大,常沉积在日光温室的下部,所以生产上要求后墙通风口的位置尽量低
些,同时将大棚前边的塑料布掀起10-30㎝,使温室大棚前后形成空气对流。需要注意的是,
若遇到大风天气,可及时关闭通风口及放下大棚前边已掀开的塑料布。
生产优质白灵菇还需有足够的散射光,光照度要求在1000勒克斯以上。但不能有直射光照到
菌袋或菇体上。如果光线过强,菌盖颜色变得土黄色而非优质白灵菇的洁白色。
4、疏蕾:
当原基长至玉米粒大小时要及时疏蕾。疏蕾需要大量人工,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免错过
最佳疏蕾时间。疏蕾原则如下:①、菌袋重量在2.3公斤以上,菌袋两头一边留一个幼菇,菌
袋重量在2.3公斤以下,每个菌袋只留一个幼菇。②、留大菌蕾,去掉小菌蕾。③、留健壮蕾
,去掉生长势较弱的菌蕾。④、留下菌盖大的菌蕾,去掉柄长的菌蕾。⑤、留下菇型圆整的
菌蕾去掉长条形菌蕾。⑥、留下无斑点无伤痕的菌蕾。⑦、留下直接在料面上长出的菌蕾,
去掉在菌种块上形成的菌蕾。
疏蕾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疏蕾前应对疏蕾人员现场培训半天。②、疏蕾时要用自行
车辅条做成的特殊疏蕾工具,每个菌袋的疏蕾都要将疏蕾工具用75%的酒精消毒一次,以免细
菌性病害的交叉感染,③、疏蕾工具不能碰伤保留的幼菇及幼菇基部的菌丝。
疏蕾工作要适时进行,不能过早或过晚。疏蕾好坏直接影响到白灵菇的一级品率。每个袋疏
蕾后要剪去菌袋两头多余的塑料并按原来菌袋的摆放位置放好。
五、白灵菇覆土出菇技术要点:
白灵菇出完第一茬菇的菌袋,在20-24℃的条件下培养10天,再去掉塑料袋,可进行覆土种植
出第二茬菇。如果管理方法得当,第二茬菇的产量不比第一茬低多少。
1、覆土时间:
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地区,菌袋覆土时间尽量安排在春节以前,这样春节过后,气温逐
渐回升,可在4月底前第二茬菇出菇结束。如果覆土时间过晚,气温较高,二茬菇原基易受热
死亡。
2、覆土方法:
对于一头出菇的菌棒,可将没出菇的一头朝上立式覆土,对两头出菇的菌棒立式卧式覆
土都可以。但务必注意,不管是立式还是卧式覆土,菌棒间一定留10㎝的空隙。覆土不能过
厚,菌棒似露非露为原则。覆土后浇大水一次。
3、温度控制:
白灵菇覆土出二茬菇的关键是控制温度。在生产实践中,往往覆土后菌袋发热,幼菇死
亡,二茬菇出菇失败。所以覆土后要注意料温的变化,温度控制在14℃以下,超过14℃要采
取一些降温措施。
北方地区夏季种植平菇怎样控制保持温湿度
大家好:我是在北方地区种植平菇,介绍一下种植环境和情况:平房面积长18宽5米高
3.5米,搭了15组架子(用竹杆)每组架子三层,每层放棒子3-4层,屋内有4个大窗户,温度
中午29度 湿度喷水后70—80%,通风后半小时温度30度 湿度40%左右,现在好多棒子的表面
都干了。
请大家帮我解决一下怎样可以即通风又可以控制好室内的温湿度,我现在没能力安装空
调和一些设备,谢谢了!!
有地下水可以用程控微喷,效果好,短时间内可以马上提高湿度,安装成本也不大。你
种菇这环境条件太恶劣了,主要是高温引起干燥,浇水又易高温高湿,平房一般不如大棚好
,大棚晚上降温快,平房晚上也难降温,平菇喜温差大的环境,高温最好不要在平房种平菇
。你现在种了也只有想法解决,首先要想法降温,可以在顶上关点水(也可装喷头喷水降温
,对外墙喷水,向菇包上淋水降温,窗户最好不要关(怕高温高湿),
干燥时可向菇包多淋几次水。最好不要把水大量淋到包口里面去了。若连水都没有多的
,那我也没法了。最好用深井水。
深圳草菇栽培考察简报
1 生产状况 深圳的食用菌生产主要以草菇为主,品种主要是白草菇,鲜菇大部分销往
香港,少量在特区内销售。种植场大部分集中在龙岗区,菇场有30多个,都是个体种植。栽
培房均采用木框结构的泡沫保温房。笔者重点考察了龙岗区坪山镇汤坑村永达草菇场。该菇
场占地30亩,有36间标准泡沫菇房,每间实际栽培面积85㎡,4层床架式,分左右中共3排,
总栽培面积3000㎡。每天2间菇房栽培,平均日产鲜菇300㎏左右,除等外菇外,全由港商收
购。收购标准分上菇、中菇、小菇三级,上菇每公斤港币约16元,中菇约12元,小菇约8元。
要求纯白、新鲜、圆正、无开伞、无畸形、无烂菇。
2 菇场运作过程 该场的草菇栽培技术较为先进,生产设备及专业化程度较高。全场工
作人员仅15人,从场长到技术员都要亲历亲为,人人都有不同的分工,连节假日都不休息。
生产上采用专人流水线作业,2人负责踩浸料。两间菇房每天用料干棉子1700㎏左右,用木框
架放入棉子,加入石灰,一边注水一边踩实,待吸透水后,即可提起木框。沤制2天后再翻松
,此项工作由1人负责。另1人负责铺料和清料。播种由场长自己动手,技术员负责每间菇房
的喷水和各项管理工作;3人负责采菇,以防开伞,每隔4小时要采收一次,采收的鲜菇即送
入保持室温20℃的空调房内,以免草菇变黄;由3人专门进行削脚和分级,然后就可以包装外
销了
3 栽培方式 原材料由湖北提供的三破棉子和四破棉子。用水浸后加入石灰调PH值,不
加任何营养辅料,每平方米干棉子约10㎏。每间菇房用菇种40袋,(每袋约重300g),由深
圳市一家菌种厂负责送种上门。栽培方式:第一天开始踩料,第3天挖松堆料,第5天翻堆,
第6天铺料,关闭门窗用蒸汽发生器输入蒸汽进行巴氏消毒,时间约2~3小时,待室内温度上
升到70℃时即停止,闷料2天,第8天打开门窗降温,此时料面已呈银灰状,表明巴氏消毒已
过关。
待料温下降至38℃时即可播种。栽培种一般用棉子壳或四破籽作培养基(原种为麦粒种
),菌丝要浓白,刚呈现红色厚垣孢子为最好。用塑料盆搓碎后均匀撒播于料面上,不用拍
实,不盖薄膜,仅关闭门窗,保持室温35℃。播种后第2天可见菌丝开始萌发,第3天菌丝长
满料面,第5天开始喷出菇水,长出菇蕾,以后基本上每天喷水1~2次,至采菇结束,室内空
气湿度通常都保持在85%~95%。一般从播种至现蕾约5天,第8天可采收,约4~5天即可采收完
第一潮菇。不采收二潮菇的即可进行清料。草菇生长期间的室内温度要保持在33~35℃,尽量
少通风,以保持菇体洁白。
完了 玩了 天气一暖 全完
求教老师 我的 平菇 的了绿霉菌 只有两天功夫 就有 200多个袋子了 我 的栽培料
有点湿 温度袋内 是25 度 室温20度 天哪 怎么办 我用的养鸡的大棚 用的是去年的料
菌袋长了螨虫 我就封了两天棚 熏杀了 两天已过 菌霉就来了 真是 虫子没了菌来了
求助啊 的了菌霉 是不是就完了 鞠躬了
哦,这个温度20~25好像不高啊,感觉灭菌没有彻底。
补救办法好象不容易找到好办法。
食用菌这行业,最看重的是预防,消毒灭菌的功夫如何强调甚至过分点都不过分,而不
是事后治疗补救。温度好像不高,不知道你是用的发酵还是熟料,应该是没有发酵好或者灭
菌不彻底所致,温度不高,加强通风情况会改善的。我用的是发酵料 ,不过 绿霉发展很快
,把料倒出来 重新发酵 是不是可行
你是不是用的生料栽培哦。怎么那样子。
我准备 了 3个办法 第一 我 把绿霉菌挖出来 填上石灰 等待出菇
第二 我用克霉王高浓度的 对绿霉进行 喷 想试验试验 就弄了 两个 第三 我
准备用电熨斗烫烫 也是想试验几个 请各位老师 给参谋参谋
可能是没有发酵好,现在结果怎样了啊?期待中,加大通风,如果已经发好菌,打甲醛`
看你的情况,一是料太差,没处理好。二:出绿霉主要是虫子的原因,被虫吃过的菌丝
就要长绿霉的。
不知拌料时用杀虫剂没有,如果有用,等等菌丝还会发出来的。要是没用的话。最好的
法就是重蒸汽灭菌了。发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不要打什么绿霉净,绿霉克,绿什么一扫
光。没用。
谢谢 仙人掌老师 了。那几天 坏的袋子 晒了 一部分 现在 种好 发菌良好 没发现
污染 打了菌药的 有少量出菇 不过 少的可怜 还是 建议 新手 长了绿霉晒起来把 呵呵
我也是新手 先谢谢 为论坛 灌水的 老师了
看来绿后的料晒干再用,效果很好啊。。下一步也试试,以便推广。
我的建议是:不要用药,因为这即污染的食品有增加的成本。你可以用石灰和草木灰混
合(干)覆盖并装代密闭低温养护几天。因为绿霉喜欢偏酸高湿30-40度的环境。在碱性低温
较干燥的环境不易生长。
[原创]之二:注意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
实际研发中,我们发现,有的生产者非但不注意预防工作,不注意提高防治技术,而且
仍旧沿用过去的防治办法,比如使用多菌灵拌料、喷施敌敌畏杀虫等,导致病虫害的防治效
果很差甚至“根本不管事”,并且,人为地增加了生产成本,严重的是产品的药残居高不下
,面对该类防治结果却很茫然,有的甚至怨天尤人,不从自身技术条件找原因、想办法、采
取有效措施,而是消极的埋怨菌种抗性低、埋怨药物效果差等等,
殊不知,食用菌与农作物或畜禽相同,再好的品种也要进行防疫,即使进行了预防,也
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病害发生,再说了,今天的病虫害已经不同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
代了,其中的基数高、抗性强是主要特点;据调研,每年的生产中都会出现新的病害症状,
有的则是多种病害共同侵染,试验中,我们用多种常规药物如甲醛、克霉灵、百菌清、多菌
灵、石炭酸等分别进行防效试验,结果均不理想,证明一般常规药物对病虫害很难进行有效
的防治。
[原创]之三:提高管理技术
管理技术属于软件范畴,而在食用菌生产中,不可能将某项技术硬性指标化,或者说,
在甲地实施很成功的管理技术,去到乙地则不一定可行,换句话说,栽培管理技术不能教条
的照般,在甲地学到的技术,去乙地栽培时则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灵活运用;上个世纪
九十年代中后期,山东各地纷纷去外地高新聘请“花菇技术员”,几乎没有一例成功,但是
,这些“花菇技术员”在其当地却是真实地种出了花菇,而且质量不错,这是国内的事实;
说远一些,国内不少人被韩商聘请做香菇技术管理,但真正达到出菇要求的却少之又少,究
其原因,无非是一个技术的灵活运用问题,一味地凭经验,却忽视了异地的具体温候等状况
,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笔者曾不止一次的说过:如果在黑龙江学会开车,到海南岛可以挣饭吃,而同样的学习
了食用菌生产,则难以保证有饭吃,其中主要原理就是,前者属机械操作,南北地域的差异
较小,后者属于生物,即使较小的差别也会导致结果的大相径庭,何况南北地域的温侯条件
相差太大。我们认为,要真正地提高栽培管理技术,绝对不可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会背几
本书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的,所以,也不可以停留在自己的经验层面;只有注重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注意总结经验并将之提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并观察关注新的动态,结合生产
品种的特性进行操作管理,才是求得技术进步、求得高产高效的正确途径。而实际生活中,
常见个别人对生产中发生的病虫害问题或产量不高、品质低下等问题,不积极的采取措施,
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的怨天尤人,埋怨种子、埋怨天气、埋怨市场等等,即使搞好了也没
有经验总结,失败了也无教训可谈,结果,辛辛苦苦种了几年甚或十几年蘑菇,技术没有与
时提高,仍停留在人云亦云的水平,效益没有理想的进展,还是维持听天由命的状态;
建议上述情况的人们打开思路,暂时放下自己的“一套”,多出去走走,虚心听取有关
专家和菇农的意见,有条件的多上网搜集前沿技术信息,结合自身具体条件,予以消化吸收
,以使自己的技术得到快速提高和质的飞跃,跟上或赶上技术潮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