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在理解上可能有些困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我接连好几天都没有写文章,一是因为惰性,二则是因为这篇文章的理论思考性极强,我对其做了较长时间的思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在其中运用了不少有趣的例子,所以可读性还是挺强的。而这种思索仅仅作为我的一种乐趣,在应用方面,我还没有做太多探究,请思维实际的朋友见谅。
常听见别人提及物质与精神,也常听别人说人不仅要融入物质世界,更要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心灵方可不空虚,人的理解层面方可更进一步。那对于物质与精神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理解?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都是很模糊的,他们通过直觉在很多时候能够辨别物质与精神,但他们并不真正明白两者的区别。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物质的。对于这里的“世界”,你可以理解为大地的母亲——地球,可以理解为整个宇宙空间,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生活的区域,这些的差别不大。只要不涉及我们生存的空间(注意,不一定只是宇宙!)这样的无人知晓的大问题,差别只在于物质与空间的范围,而不会有认识层面上的差别。物质的世界中存在着有限的物质。以我们生活的地球为例,地球上的物质总量非常庞大,且不谈大的方面,光是从水滴中看世界,就能看到多少种奇特的物质形态!你尝试过吗?但庞大不等于无限,物质的总量是有限多的,只是人的生命太过渺小,一生中所认知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这是物质世界。那么精神世界呢?以前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物质是有限的,而精神世界却是无限的。这纯属一个人在心潮澎湃之时所言,完全没有根据。事实上,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也是有限的——它不可能突破限度,否则,它已超出了这个宇宙空间,我们就不必探究我们的生存空间了。然而区别在哪里?不考虑我们生存的空间,整个物质世界的物质总量是一定的,所有的物质都以其自身而独立存在。而精神世界则不然,我们可以把任何我们所知的物质概念相融合,成为新的物质概念。参与融合的物质概念可能是两个,也可能是三个、五个甚至更多。而融合成的新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不属于物质世界。当然,我们不一定要将它们融合成一个新的概念,我们也可以将它们重组,将重组后的整体看成一个新的概念。这用文字表达似乎有些抽象,我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你的脑海中有了天空这个实际概念,你的脑海中也有城堡这个实际概念,两者一融合就成了天空中的城堡。这个梦幻仙境只属于精神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再比如,你的脑海中有“在下方”这个抽象概念,你的脑海中同时也有天空和海洋这两个实际概念,将天空与海洋重组,再与“在下方”这个概念融合,便成了海洋的底下有天空,这同样不属于物质的实际世界。由此可知,物质世界相对于精神世界来说是死气沉沉的,精神世界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各个物质化静为动,使其充满活性,就像没有生命活性的有机物组成了生物细胞,赋之活力一般。这样说来,精神世界虽然也是有限的,但在数量上与物质世界显然又不在一个级别上了。数学好的朋友可以想像一下,将世界上数目庞大的物质两两组合,能有多少种不同情况?若再加上多物质组合和空间重组,这个数目可近似于无穷,至少相对于我们人而言。而且,精神世界的创造较电脑合成而言,相对于我们又显得真实得多。我可以建立一个抽象的物理模型以让大家更为直观、深入地理解。我们可以把所有物质都看成静止处在同一个平面上,时间覆盖着整个平面,向物质的方向运动。物质在时间的推动下在平面中运动着,不断地发生碰撞,这就产生了物质世界中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但这一切都是由时间驱使的,以空间作为载体,在此过程中,融合与重组需要的是时间的巧合。而精神世界则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在自己的意念中任意驱使物质的运动。比如天空中的城堡,在现实中估计亿万年后也难以发生这样的事情。
在这里我想要做一些补充,以更加便于大家理解。
有些人认为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是一回事,通过我的上述分析,大家通过思考和对自身经历的结合应当很容易明白这是错的。但如果不去深入思考它们的本质,大脑中它们的联系断开了,许多人很有可能会产生疑惑。事实上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与精神世界相对立(事实上,“对立”一词用在这里是错误的。这两者是概念上的层次差别,而不是对立的两方面。但我实在想不出该用什么词,因为大家都是这样用的)的是物质的实际世界;而与内心世界相对立的却是现实世界。通俗点讲,前者归属的是自然科学,而后者归属的是社会科学;前者注重研究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而后者更倾向于对思想的研究。这个世界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其阴暗的,或是使之不满的因素。对于一个追求高远、品性正直的人来说,扰乱安宁、破坏和平、尔虞我诈等是自己认为的阴暗面;而对于一个有野心、不理解“善”的含义与意义的人来说,善良、纯真可能就是他最大的敌人。这只能说明后者只会解简单的三元方程,不会将概念递推。在人生方面,他是很不明智的。但无论是前者、后者乃至世上所有的人(理解层面仅推及到全人类,再往上推不好说话,也很难理解,至少我还未敢尝试),撇开对错,他们必定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幸福。内心世界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可以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坚定自己对幸福的追求。上述的前者可以完善自己的思想,而后者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但无论怎样,内心世界必定是他们最坚实的精神依托,寄予希望来间接反映自己对现实的不满。他们可以通过幻想、进行人生思考、归纳与总结等各种方式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变得成熟。由此可以看出,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应当是交叉关系,而非重合关系。另一个误区是有些人认为处于精神层面上的一切必定属于精神世界。这同样犯了一个错误。只不过前者是所属范围上的错误,而这则是认识层面上的杂糅。一横向,一纵向。举个例子:比如说听音乐,这是属于精神层面上的事。然而,这难道一定属于精神世界吗?未必。如果一个人听音乐仅仅是机械地去听,而没有随着音乐去想象、去做一些思考,这些音符即使到了这人的脑海中还是音符,依旧是原原本本的抽象物质,没有任何改变、拓展,浅薄而单一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中,这显然不属于精神世界。音符作为一元的概念进入人的大脑,此时便有了人脑中的音乐,变成了二元。但如果不经过思考、实践将其扩展为三元、四元以致实现二元递推,这终究不可能成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这两者是认知层面上的囊括关系,绝不是同一平面上的范围重合。
从上面我引出了“元”的概念,下面来具体谈谈精神的多元。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以其自身而存在,保留着其本质,这是一元说的认识;世界分为本质存在的物质与人脑海中对世界万物的印象或概念,这是二元说的认识;人所认知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多多少少有些差别,在人们将头脑中的物质概念运用于感触实际世界的思考中时,很多情况下会感悟出不同于概念世界与实际世界的东西,这些合并起来是三元说的认识。对三元说的理解比较困难,我可以举个例子:你脑海中对月亮的概念是一道银色的弯钩,而你在十五夜看到的月亮却是一轮满月。此时,你的大脑经过无意识的思考,可能会闪过一幅图片,上面是一轮暗淡而朦胧的圆月,圆月的边缘有一道很亮的银色弯月。此时,再经过想象,你可以把圆月中朦胧的部分(没有被弯月覆盖的部分)看作是地球的阴影,而很亮的弯月才是真正的月亮,就像月偏食一样,只是月亮被地球遮住的部分不是黑的,而是同样能被看到,只是亮度较低的朦胧部分而已。然而,并不是所有情况下人对世间物质的感知都会出现三元,在一些情况下,不同于概念世界的实际物质会改变人头脑中的物质概念,而不是与概念世界中的物质结合成一个新的元。比如,你一直认为你的自行车上没有被贴过任何字母标签。而有一次骑车时,你却意外发现车座下方的弹簧上有一个字母标签M,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思考?多数情况下,你应当只是对你的自行车有了一个新的印象,就是原来我的车上有字母标签,这便是实际的物质改变了你脑海中的概念,它给了你一个新的第二元,作为一个虚的三元存在于你的脑海中。然而,我在前面说过,物质会在时间的推动下不断运动,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联系,这在任何一个时间段的任何空间都可能发生于任何一个物质身上,则说明,概念与概念间是不断联系的,有了联系,就打破了概念的唯一性,概念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这就导致了人脑海中的概念世界在不断变化,那么,人在将第二元概念世界作用于对世界的感知时便会产生不同的思考,这时的第三元的产生在任何时候的任何空间都成为可能。我上述的所有观点都是建立在对一个人与一种物质探讨的层面上的,但世间有万物,我们的概念世界里也必定存在着万物。我们通过对两种或多种物质的思考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挖掘出新的一元,这就是四元说的认识。这用文字表达相当抽象。事实上,这就是我在上面说的精神世界的重组与融合。很显然可以发现,这第四元与前面三元已不在一个层面上了,它成了一种全新的概念或物质。这种概念或物质,是一个人在原有的物质接触与概念认识层面上所无法达到的,这便实现了一个推进。而新的第四元有可以看成一种全新的物质,作为新的一元存在。人又可以从这新的一元开始,认知新的二元、三元乃至新的一元······如此类推,加上前面所说的概念上的推进,便实现了递推。人对世界的认知与感悟便是在这不断的递推中进步的。一个个人、一个个生物、一种种物质组成了世界,世界便是在这多元的运动中存在的,这,便是世界泛元论的基础。于是,我由精神的多元引申到了世界的泛元,应当也不太难理解。
最后用一个例子来对文章做一个疏通。这篇文章作为物质存在于世,它是一元的;而你看了这篇文章,它的内容映入了你的脑海,你把它记住了,这两者便成了二元;你脑海中有着以前积累的对物质与精神的理解,而这篇文章所述可能与其有些不同甚至有所冲突,你看过后对其有了比两者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这是第三元;这些思想与你的其他思想相融合,你又有了更高一层面上的思想,这便是第四元,也是新的一循环中的第一元,然后再做另一个更高层面上的探索······如此递推,你的思想便有了繁衍。人生的思索就是这样,思索的人生也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