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行公共政策民调要注意避免什么?

 指间飞歌 2014-11-09

进行公共政策民调要注意避免什么?

又到年底了。不少基层政府在近期也都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民意调查,为明年出台的公共政策摸底调研,当然,相较以前的拍脑袋盲人摸象式的政策推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很好的改进和提升。

学者帕森斯有这么一个观点,那就是:公共政策说到底就是民意与公权力互动的结果,所以正确地了解民意,不但有助于提升公共机构的合法性,而且也是增进社会公共福利的不二门径,民意调查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搞过公共管理研究的人也都知道“民意如流水”,它恰恰说明要真正了解民意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那么具体到民意调查过程中,我们该如何用好民调这项政策工具,避免民调收集上来的是扭曲和不完全的信息呢?

我个人认为,在民调上,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对样本误差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毕竟,再大规模的民调样本,从根本上说,也只是一种样本调查,用整体的一部分来估测整体,当然是很难完全避免误差的。所以,调查样本的厘定、调查时间的选取,甚至调查方法的确立,对于民调的结果其实都有很直接的影响。

大的例子不举。前段时间朋友所住的小区开展业委会选举,候选人选定的上门求票时间都选择在上班时间,签名同意的多是在家带孩子的老人,虽然他最后顺利当选了业委会委员,但我朋友仍然认为这样的民调多少是有点问题的,至少它并不能反映小区核心人员的真实意思。

事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上述我提到的民调方法其实对民调结果的影响是巨大而且直接的,所以基层政策在开展民调时,千万要对民调的方法方式加以注意。

民调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问卷题目的设定。一个明显的可能就是,如果我们设定的问卷题目不尽合理,就会给受访样本带来难以选择和刻意隐匿真实想法的可能。

前段时间到了台湾,朋友在闲聊时就曾提到台南地区有一次县长选举,有位在任县长为了显示自己的谦卑和诚实,在相关的问卷上不但刻意罗列了不少自己的施政缺失,还画蛇添足地加上了询问受访样本对自己施政的满意度调查,如果你问,这样的民调后来的结果呢?我会说,后来就是没有后来了,这位本来施政实绩还过得去的县长在选举中不出意料地失利了。

民调,总是要列出一些题目询问社会公众的,这些题目的具体构拟和开放性、亲和力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讲,都会对民调的最后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在就公共政策进行民意调查时,调查问卷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

最后,我还想特别再聊一下民调中的“沉默螺旋”问题。

“沉默螺旋”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尔纽曼提出来的。大概意思是说,受访样本如果在接受民意调查时,为了避免在重大公共议题中产生孤立的感受,他们往往会选择支持主流意见而不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所以这一部分人就成了民调过程中的“沉默螺旋”。

所以,在民意调查过程中,实施者也要对此保持充分的警惕,在公共政策推出以前,在谨慎保持民众偏好的中立,避免过早出现一种挤占式的强大主流民意,以至于出现所谓的“多数暴政”,使得民意表达陷入结构性崩坏的泥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