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爸爸到底背负着什么?为孩子爸们说两句公道话传送门 2014-11-13 罗静 静观育儿前天关于男孩教养的文章,得到了很多朋友反馈。在文章中,我再次强调了爸爸卷入的重要性,于是引发不少妈妈的心头烦恼,诸如抱怨爸爸陪孩子太少,爸爸经常不着家,跟婆婆发生冲突的时候从来都不声不响等等。 我很能理解妈妈们的心情。除了工作,照料家庭的任务,往往也非常自然地落在女人们的身上。养孩子和过日子,是需要慢工细活的大工程。家中的地板拖过多少遍,花了多少时间洗衣服,费了多少心思准备餐饭,看了多少育儿书,以及为了护理好孩子操碎心等等,所有这些事,都不容易看见成绩,还特别的消磨人。 如果这个时候,爸爸们的功能缺失了,妈妈们就更难以获得内心的平衡,情绪也容易出问题。 爸爸缺席、爸爸功能弱化的事实,一直都是很多婚姻出问题、甚至导致离婚的一大原因。在微信与妈妈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爸爸们有三宗“罪”,最常被妈妈们“控诉”。而每宗“罪”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盘根错节着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传统等复杂原因。 若能看到这些背后的原因,也许能帮更多家庭去探查夫妻矛盾的问题根源,减少埋怨,真正做到夫妻之间彼此理解,做互相支持的父母,给孩子一个更融洽的家庭氛围。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爸爸们背后那些事,也算为那些被埋怨的爸爸们,说两句公道话。 有育儿问题,留言给我吧。 “要像个男子汉”“你是不是个男人?” ——苛刻要求下长大的男人,很难柔软 有这么一个神奇的词,它用来形容男性,笼统含糊,指向不明,但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地明白这个词的意思。这个词,就是“男子汉”。 通过百度你就能看到,“男子汉”是个非常古老的词,起源于西汉。男子汉的优秀品质到底有哪些呢?大量的文章对这个话题都有描述。随便挑出一些关键词,都能让人觉得亚历山大,比如:沉稳、事业心、坚毅、勇敢、自信、有风度…… 当一个男人表现的太脆弱、怯懦、不够宽容……的时候,女人有时就会说这么一句话:你还是不是个男人?到了家庭教养当中,父母们同样对自己的男孩有这样的高期待。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棍棒教育的对象,也更多是男孩。 不仅是“棍棒”伺候,打了你还不能哭哭啼啼。“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让多少男人压抑着眼泪,牙齿打落了也得和血吞了,一点气也不能吭。 从心理学角度讲,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亦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然,对于男人来说也不例外。哭,除了表达情绪之外也常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信号,例如婴儿或一般的小孩在不舒服或不满意的时候,就会哭着向父母传递信息,或是饿了、渴了、热、冷、痛、尿床等。当父母或监护人听到哭声时便对其做出适当的处理。 当人内心极度痛苦时,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哭后能使人心情畅快。当遭遇严重精神创伤,陷入忧虑和绝望,不吃不睡时应设法大哭一场。如果在该哭时强忍住不哭可能会憋出病。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相当于“慢性自杀”。他调查发现,长期不流泪的人,患病机率比流泪的人高出一倍。费雷同时指出,男子的胃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长期不哭者占了多数,因为相对于女人来说,男人一向被灌输着要坚强、不许哭的硬汉形象。 不会哭的男人们,从小缺少他人的共情,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的情绪。成家后,有了孩子,他们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亲,即使明白过于严厉的教育不恰当,但是在面对孩子的脆弱、情绪失控的当下,仍然觉得难忍,甚至是内心莫名的不耐烦、无法接受——因为他们幼时,就是这样被嫌弃着长大的。 这个时候,妈妈们就需要充当调和剂的作用,夫妻之间多就事论事地沟通,少埋怨,更不要进行贴标签式的相互指责。 重男轻女、溺爱 ——没有找对自己位置的男人,是没长大的男人 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可算是中国特色。很多家庭为了生一个男孩,费尽了心思。而一旦女人生了男孩,家庭地位也立刻变得不一样。就是在这种理念浸淫的家庭里,男孩子跟熊猫一样的长大了,他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往往容易过度宠溺这些男孩。 在近代,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常有新闻报道,妻子抱怨婆婆半夜进房间,给丈夫盖被子。一位朋友说,她结婚那天,她婆婆泪眼婆娑,好像不是娶媳妇,倒像是嫁儿子,满脸的不舍和痛苦。 与上一点恰好相反。“男子汉”的苛刻,会催熟男人;而重男轻女背景下,过于宝贝“男孩”,则会让他们长不大。 微信上就曾有一位离异妈妈告诉我:
这位妈妈讲述的男人,问题出在哪儿呢? 稍作了解我知道,他的成长中,父亲几乎是缺席的。在他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过程中,没人教会他如何做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男人。 在妈妈的过度溺爱下,他学会了依赖。就像是一个应该学走路的孩子,大人不忍心孩子受苦,给他装了一双自动的轮子。走出家门后他会发现,轮子在外头就走不动了,外面的世界有完全不一样的规则,这让他寸步难行,内心也充满了挫败感。于是,他一方面继续依赖妈妈的照顾,一方面难以给妻子承诺。他的夫妻关系,又复制了他和母亲的“被照顾-照顾”关系。一旦妻子哪里做的不好,就会激起他的愤怒。 家暴、对妻子不负责、不能维持自己婚姻,这些行为跟女人当然无关,但也不能归咎为这个男人。其实他也是痛苦的。是他的父亲、母亲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剧。在长长的成长路上,没人帮他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这个问题,如果不希望再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演,请做到两点:一,妈妈们少溺爱,二,爸爸们别缺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愚孝 ——被家庭道德观捆绑的男人,缺乏个人力量
上面这段话,来自台湾学者李亦园的著作,名叫《人类的视野》。在中国,家庭制度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讲权威,有等级,且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主旨。于是夫妻关系成为家庭中最弱的一种关系。而这样的家庭里,得不到丈夫更多关爱的女人,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儿子身上。“母凭子贵”让妈妈们对男孩又多了一重特殊感情。而儿子们,往往也很难从与妈妈的共生关系中,真正走出来。 孝顺,尤其是不忤逆母亲大人的意愿,这是过去的中国男人在家庭婚姻生活中,始终遵循的信条。到现在很多传统的家庭中依然如此。即使母亲不对也如此。这就被称为“愚孝”。 微信上一位妈妈,曾经发来让我非常揪心的一段话。很长,我做了删减:
在这个案例中,问题出在孩子爸爸功能被完全弱化掉了。他原本应该一直能够站在妻子的边上,给以帮助和支持。他原本应该要明白,孩子是属于父母的,绝非爷爷奶奶或者“家族”。唯有爸爸发挥起自己的沟通、平衡作用,妈妈的处境才能更快地转好。 是案例中妈妈的丈夫、孩子的爸爸严格遵守着自己的“孝道”,不敢站出来说话,导致了妻子的极大困境。但是,又能说问题绝对在他吗? 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中,指责其实是最没用的,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维持一个家庭不易,最终需要的,还是夫妻同心,协力。 好在随着教育程度的逐渐提高,上述的很多情况也都在发生变化。不仅妈妈们不断在付出努力,爸爸们也都在悄悄改变。 写此文,只是希望每个家庭中,沟通理解多一些,误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阻碍少一些。爸妈们,加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