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 李世民

 钩玄馆 2014-11-14

唐太宗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为唐代书法的繁荣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唐太宗他独尊王羲之,在其受禅登基之初,即采取一系列措施弘扬王羲之的书法。


一、在行动上,他发动皇宫内外搜集整理王羲之的作品。《唐朝叙书录》曾记载:贞观六年(632)正月八日,命整理御府古今工书锺、王等真迹,得一千五百一十卷。至十年,太宗常谓侍中魏徵曰:“虞世南死后,无人可与论书。”徵曰:“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唐太宗还向全国颁发诏书, 并拿出内府金帛, 大量收购王字,还流传了不少为求王羲之作品而发生的故事。


二,唐太宗身体力行的学习王字。据载, 其每得王帖, 不仅自己锐意临仿, 还命诸王子临帖五百遍。其书深得羲之神髓。唐太宗深爱王字,尤以《兰亭序》最甚。据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于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真迹就这样离开了历史的舞台。帝王与身边的大臣都是书法名家,他们都这样推崇王羲之书法,时人必然是紧追时风。

图/唐太宗作品《温泉铭》


三,大量复制王羲之作品。在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命令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定真伪,对可靠的进行复制,用来保存或赏赐皇族和重臣,朝廷上下掀起学王热潮。尤以《兰亭》临摹者众多,相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薛稷等善书近臣和内廷拓手各有摹本,有多个版本在世间流传,著名的有冯承素的“神龙本”等。《怀仁集王圣教序》集字碑石 ,因拓本易得到,对弘扬传播王羲之书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王在社会上形成风潮。

图/欧阳询临《兰亭序》


四,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作传,将王羲之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唐太宗用比较的方法, 批评钟繇字体“古而不今”、“长而逾制”;王献之“字势疏瘦”、用笔“拘束”;萧子云书如蚓、蛇,无筋无骨,“无丈夫气”的风韵。肯定“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的王羲之书法“尽善尽美”。



现在,问题来了:王羲之给了300多年后的李世民什么好处?被他如此推崇?


只是个人爱好吗?个人爱好为什么要大力提倡,以至全民动员呢?唐太宗登基时属唐朝建立初期,需要采取一系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措施;加上他不是通过传统的方式继承的帝位(“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所以有很多贵族士人需要安抚。在全国确立一套有利于统治的文化体系尤为重要。


而王羲之书法是优美典雅的类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社会化的适应性,富于典范意义。其艺术风格,正是儒家悦感文化和经世致用、伦理化意义的楷模,符合其道、德、仁、艺一体化思想的审美旨趣。为了笼络江左人士,钟爱王羲之,可以令这些贵族感到亲近、受到重视,有助于唐太宗对江南士大夫的统治和管理。这也体现了当朝皇帝的审美取向,当时正是由南朝流美华丽的诗风文风向质朴、求实转变的时期,书法当然也不例外。


因此唐太宗不仅仅是出于个人爱好来推崇王羲之书法的,更有政治目的在里面。通过这位历史闻名的皇帝推手,王羲之被推上了“书圣”宝座,从此坐稳书法“江山”。


任何一个人,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有一定的目的,也许这个目的他很明确,也许这个目的在他的意识里还很模糊,但确实存在的。每个人为了论证自己言行的正确性,通常是预先设定了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然后拿各类人、事、物进行衡量,符合标准的材料会被当做证据或正面形象来宣传,不符合的材料会被丢弃或者当做反面形象。


王羲之,就是唐太宗理想中的书法审美形象的代言人。唐太宗很聪明,有目地的把王羲之推上了“书圣”的宝座,成就了王羲之书坛霸主,也成就了他的帝王霸业。


站在这个角度来说,王羲之给了李世民更加稳固的“文化政权”。令人欣慰的是,王羲之从来都不辜负这个盛名。


喜欢我,赞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