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是上海学生阅读方面的短板。什么是非连续文本,在信息化时代,这些文本可能是论坛里的一连串讨论,可能是学习网站上一步步的操作提示指令。对于一直习惯于在课堂学习文学式连续文本的上海学生而言,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的薄弱,可能会影响他们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动手能力。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的邹一斌老师,是上海PISA研究中心阅读项目负责人,他通过PISA考试背后的数据,分析了上海学生电子阅读素养能力不足的原因。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课堂上的上海学生。现在的语文课程,对学生的训练还是集中在连续文本阅读上,以文学作品居多
从PISA2009到PISA2012,上海在前两个轮次(阅读、数学)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作为专业研究者,笔者更关注的却是电子阅读的测试情况。2012PISA测试实际由两部分组成:纸笔测试和计算机辅助测试(俗称电子测试)。纸笔测试结果已于2013年12月3日发布,但作为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基于计算机的全球数字化比较测试,OECD组织至今未公布测试报告,也可见其谨慎的态度。现依据公布的样题予以分析。
样题如下:
电子阅读单元:咱们说话吧 教育网络论坛 公共谈话 3月10日 15:32 感谢参与的每一位,感谢Mark的链接到Dr.N .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对该相信什么很困惑,他们在说完全不同的事情。这四个人中的哪一个对这个问题真正知道的最多? 任务:咱们讲话吧
看一看Mischa在3月10日发的帖子。点击“写回复”,给Mischa写一个回复。在你的回复中,根据你的观点,回答她关于哪一个作者对这个问题知道得最多。给出你作答的理由。 点击“张贴回复”把你的回答添加到论坛里。
这就是电子阅读单元里的一道阅读题,形式是基于一个有关在公共场合尝试讲话的在线论坛。讨论由Mischa 发起,她在论坛屏幕底部的博客入口提到了她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即害怕站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面前讲话,她请求大家给予帮助和建议。
根据上述样题,结合阅卷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PISA电子阅读测试与纸笔测试相比呈现两个特点:
1、综合性要求更高
相比纸笔测试,PISA的电子阅读测试指向的是三种能力的综合:
“访问与检索”强调对不同网页之间的链接搜索能力;
“整合与解释”则倾向于对两种不同观点和内容的比较和对照,提出广义的理解观点; “反思与评价”则希望在前两种能力的基础上展开对文本内容或者信息的加工与评价。
而从实际阅卷情况来看,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笔者认为学生的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不懂得通过一系列网页链接,在不同的网站中找出需要的数据; ·不善于对系列和非系列性表格中所呈现的数据进行对照和比较; ·无法很好地对两个网页的信息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
对应于PISA阅读测评框架,说明上海学生在整合与解释能力上有较为明显的欠缺,这与纸笔测试反映出来的问题是一致的,同样可以作为证据的另一个事实是,在上海过去连续4年的教育部学业质量监测测试中,上海学生表现最差的题型是“形成解释”。
笔者以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PISA阅读素养测试评价的是广义的阅读素养,是把阅读作为生活、工作和学习新知识的工具。重视大阅读的实践功能性、应用性和综合理解能力,以便学生按照对社会和劳动力市场对能力要求的发展趋势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以掌握技能、知识为取向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对这种以任务为驱动的表现性学习方式还显得非常陌生和不适应。
2、情境性更强
PISA阅读素养测评中的情境不是指文本所涉及的场景或背景,而是指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所用的情境,换言之,即作者的写作用途或作用。
PISA强调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对书面材料的阅读,这与它的测评目标一致,评价的不仅仅是语文阅读,而是把阅读作为学习其他内容、为生活作准备以及参与公共活动的工具。
从2009测试的数据看,上海学生在教育情境上得分率较OECD(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PISA考试的发起机构)高7.8%,工作情境高13.8%,个人情境高12.6%,公共情境高6.6%。因此,从相对比较来说,上海表现最好的是工作情境、个人情境,其次是教育情境和公共情境。
主要表现为:
·学生对情境的理解很陌生; ·对信息的搜索和整理无条理; ·思考是片段式的,缺少整体性; ·在语言表达时却又追求不必要的完整性,掩盖了关键内容。
主要原因除了对虚拟阅读环境的不适应外,另一个原因是此次电子阅读测试中全部都是非连续文本,而2009年阅读纸笔测试就表明,上海学生在非连续文本与连续文本分量表上的成绩是最大的。
这种成绩差异反映的恰恰是上海课改课程内容中的不均衡。整个初中阶段,只在六年级教材中出现的《统筹方法》这篇说明文里出现了图表,高中阶段,也只是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有类似非连续文本的内容。而就整个中学阶段而言,与非连续文本相关的应用知识只有“列图表”,且只是作为一种说明方法,只是列入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是为文字服务的。
课程内容上的缺失带来的必然是教学上的不重视,同样来自教科院的调查显示,在课堂或者回家作业中,以识记为主的传统文学课阅读活动比例,OECD各国平均只有23.34%,而上海学生一般均在50%以上,其中最高的“背诵文章”一项达到了81.26%。
笔者无意否认连续阅读对提高学生自身阅读素养的重要性,但也应看到,在这个海量信息扑面而来的时代,在这个一切生活操作都追求快速化、简洁化、自助化的时代,非连续文本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继续在教学和评价中忽略非连续文本,可能进一步加剧我们的基础教育中轻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倾向,使我们的下一代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相关资料背景: 1.对“全球第一”的理解: PISA测试于2000年首次举办,每3年举行一次,评估主要分为3个领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财经素养暂时不论),由这3项组成一评估循环核心,在每一个评核周期里,有2/3的时间会对其中一项领域进行深入评估,其他两项则进行综合评测。换句话说只有完成了全部3个领域的测试评估,才能成为一个测试阶段的结束,才能真正意义上从数据积累的角度展开对上海基础教育的全面评估。因此,在完成2015年的科学主项测试之前,就急于将上海称之为三连冠或者两连冠之类的说法并不科学。 2.测试数据的比较: 由于阅读素养首次作为主要测评领域开展全面测评是在2000年,此后历次测试成绩都以PISA 2000的阅读量表成绩作为比较的基准,以2000年OECD各国的平均成绩为500分,标准差为100分。因此PISA 2009和PISA2012的阅读量表分数是根据与PISA 2012的等值关系来确定的,它们之间具备了可比性。
2009年和2012年上海学生的阅读平均成绩分别为556分和570分,成绩提高明显。两次测试分别领先排名第二的分数为17分和25分,按照OECD相关专家研究,以2009为基准,估算出1年的学校教育所带来的分数差异大约相当于PISA阅读量表上的39分,以此推算上海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的领先幅度是很惊人的。
此外还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一是上海学生阅读精熟度达到6级水平的比例两次测试均低于新加坡,且落后幅度在增加(从0.2%到1.7%),说明在具备知识经济时代所需领袖能力的高端人才比例不如新加坡;二是阅读精熟度低于2级及以下的比例两次测试都是最低的,说明上海有效地保证了绝大多数人都能达到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阅读能力要求。
3.关注男女差异: 男女生学习差异已经成为国际教育评价中的热点。在2009测试中,上海男生阅读成绩比女生低40分,OECD平均值为男生比女生低39分。在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中,上海的性别差异是最大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性别差异都没有超过OECD平均差异值。但在2012测试中,上海男生阅读平均成绩为557分,女生平均成绩为581分,男生比女生低24分,小于OECD平均(38分)。因此对男女生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还有待更多数据的验证。从2012测试中反馈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男女生在精熟度水平的高端和低端存在着显著差距,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男女生学习现状和由此可能引发的社会角色定位变化应该引起我们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