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言:重新发现身边最实用的98条养生箴言

 佳梦书屋 2014-11-15

老人言:重新发现身边最实用的98条养生箴言

  老祖宗们对生活起居很重视,他们善于从每个生活小细节中发现生活小窍门和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并坚持下去,是我们健康生活的第一道防线。

  ★ 常晒太阳,身体如钢

  “万物生长靠太阳”,作为人类,我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也同样离不开太阳。要知道,太阳光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如果长期缺乏阳光照射,不但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还极易使人患上骨质疏松、失眠、健忘、佝偻病、抑郁症、记忆力下降等各种症状。所以,阳光是我们的身体健康不可缺少的“维他命”。

  太阳是个宝,常晒太阳身体好

  晒太阳是“免费”的保健方式。如果我们能在阳光不太强烈的时候,适当晒晒太阳,就会增强身体的抗病力,收获到更多健康。

  然而,尽管晒太阳有着诸多好处,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对晒太阳的习惯敬而远之。尤其是一些爱美的女性,每当盛夏时节几乎不出家门,生怕自己的肌肤一旦暴露在阳光下变黑,有位女士这样说:“有时候阳光照着确实挺舒服的,可一想到皮肤会变黑,我就放弃晒太阳了。”

  平时最该晒的“太阳”,总是被相当一部分人被“冷落”了。因此,越来越多的疾病也陆续“找上门来”。比如抑郁、维生素D和钙缺乏,以及佝偻病、骨质疏松和皮肤癌等。那么,多接触阳光,对身体有哪些好处,与太阳“亲密接触”时该注意什么呢?

  经研究发现,人们常晒太阳,不但能预防癌症,还能缓解人的抑郁情绪,使人变得快乐开朗。据精神病专家说,和煦的阳光,可以缓解人们压抑的情绪。而日照时间的减少,也是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主要原因。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不少人一到阴雨绵绵的天气,就会失眠、胸闷、烦躁,有的人还会显得心神不宁。这是因为人在阴雨的天气中,体内的褪黑素分泌相对增多,而这种褪黑素又与人的抑郁情绪密切相关。人在落寞无聊时,出去晒晒太阳散散步,内心的不快便会随阳光而消散。

  此外,阳光中的紫外线可是个宝贝,它可以帮我们杀死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弹力和抵御外来细菌。因此,多晒太阳能使你的皮肤更加健康,不易生疮、痘和皮肤病;它还可以杀灭空气中的许多细菌,使空气中弥漫的许多霉菌无法存活。

  另外,晒太阳还可以防癌。有专家说,由于我们的皮肤,只有在接受紫外线辐射后才能产生维生素D,而维生素D能消除肿瘤形成的血液环境,从而达到预防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的作用,而且,就人类目前的医学情痀来说,还没有任何营养素,在防治癌症方面能和维生素D媲美。

  常晒太阳的具体作用

  每到炎炎夏日,阳光似乎都不受欢迎。殊不知,阳光却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康资源,万物生长靠太阳,若能利用好阳光,它将是我们治病延年的一大法宝。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常晒太阳有哪些好处:

  阳光有自然消毒抗菌的作用,它可以杀死病毒和细菌,从而成为“自然抗生素和消毒剂”。

  通过实践人们发现,流感在冬季高发与晒太阳少有关。因为少晒太阳使得人体内的维生素D合成减少,从而导致免疫力低下。并且,晒太阳少使得紫外线的杀菌作用没了“用武之地”,让流感病毒有机可乘。

  常晒太阳,有助于提高肝脏功能,进而更顺畅地过滤和排出体内毒素。而且晒太阳时使血液循环的加速,也可以促使人体有效地排毒。

  适当晒太阳可增加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有益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效。

  实践还发现,常晒太阳还有助于减肥。因为阳光有助于促进身体新陈代谢,保持血糖持平的功效。

  一些科学家认为,阳光可以激发精子的活力,这也是女性在夏季怀孕几率高的原因,因为维生素D能在精液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缺少它则可能导致不育。

  阳光还可以促进褪黑激素的产生,由大脑松果腺产生的褪黑激素可辅助睡眠,因此,阳光还有促进良好睡眠的作用。

  由于阳光有扩张皮下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促进心脏健康的功效,因此,常晒太阳还可保护心脏。

  晒出健康也要有讲究

  虽然晒太阳对健康大有裨益,但也不能不顾时间、强度的一味暴晒。因此,晒太阳也要讲究不同年龄段的人对日光的承受能力,从而选择不同的时间、方法等,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老年人每天两次,选在早上10点前和下午4点后,每次20~30分钟。这两个时间段,阳光中的紫外线A光束增多,是老年人储备体内维生素D的大好时间。接受适量阳光,有助于防治骨质疏松和抑郁症。但晒太阳时也要有度,一旦引起皮肤发红、脱皮等,要立即暂停。

  二、年轻人。每天要晒1~2个小时,可选在上午6~10点和下午4~6点进行。年轻人新陈代谢能力较强,钙质流失较快,需补充较多的维生素D,所以,平时应尽量多晒太阳。

  三、少年儿童。对于儿童来说,这时身体成长发育得最快,需大量的维生素D来辅助身体吸收钙,所以更应该多晒太阳,不过要避开正午12点至下午4点之前的阳光。其余时间都可以沐浴阳光,因为缺乏维生素D,会导致儿童生长缓慢。

  四、婴幼儿。婴幼儿由于皮肤娇嫩,容易被灼伤,所以要选阳光不强时的清晨或傍晚,每天一次,每次15~30分钟即可。

  健康小贴士

  平时晒太阳时,要注意,不可以过度暴晒,以免引起人体皮肤衰老,甚至罹患皮肤癌。此外,还要注意保护好头和眼睛,以免引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

  ★ 饭前洗手,饭后漱口

  几乎所有的事情离开双手都无法完成,因此,手在从事活动中就会不可避免地沾上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俗话说“病从口入”,所以我们在吃饭或吃东西之前一定要洗洗手。此外,饭后漱口也很重要,它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时清洗掉吃饭后留在齿缝间的食屑,从而保持口腔的清洁。这就是民间谚语所说的“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的健康原则。

  饭前洗手,健康长久

  老话说:“经常洗洗手,病毒不入口。要想离药罐,洗手再吃饭。饭前便后洗净手,肮脏东西顺水走。”这句话充分地说明经常洗手对健康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忙碌的“外交器官”,我们要从事的一切活动都要靠它去完成。各种劳动与工作,都需要它一马当先,并且什么脏活累活都需要它去完成。最起码的日常生活更离不开它,比如穿衣、做饭、洗脚、穿鞋、倒垃圾、刷痰盂、揩大便等,都要用手去做。那么,这样一来,我们的手上就会很容易地沾染上许多病原体微生物。因此,手是很脏的。

  在一些外出活动中,我们的双手也会不可避免地沾染许多细菌。比如,当我们在外出旅游、执行任务与参观学习时,手由于经常接触一些物品。特别是你与一些传染病患者接触时,他身上所带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就会传染到你。就算你平时很少接触病人,但是生活中还有一些表面健康而实际体内却带有病毒的人,也会常常把致病细菌传播到各种用品用具或工具上,这样当你的手接触后,这些致病菌便会来到你的手上。因此,经常洗手杀毒是很重要的。

  经实践调查发现,一只没有洗过的手,至少含有4万~40万个细菌。尤其是在没清洗的指甲缝里,隐藏的细菌多达38亿之多。一只没有清洗干净的手上,残留的细菌高达近10万。另外,健康专家通过一些患有急性痢疾病的人做了一个实验,发现患者大便后,即使用了多达5~8层的卫生纸,痢疾杆菌还是能渗透到手上的。而且这些痢疾杆菌可以在手上存活3天,而那些流感病毒,则可以在一个潮湿温暖的手上存活7天之久,真是骇人听闻。可见,我们只有把自己的双手彻底清洗干净,才能确保卫生健康。

  人们常说的“菌从手来,病从口入”。如果我们在饭前便后不洗手,就极易把细菌带入口中,吃到肚里,从而引起疾病,危害健康。所以,我们要经常洗手,以保持手的清洁。人们所说的“便后洗手”,就是因为粪便是各种细菌含量最多的东西。为了让大家尽量避免把细菌带入口中,你要是能做到饭后便前也洗手就更好了。所以,健康养生,平时就要养成勤剪指甲,饭前、便后、劳动后洗手的习惯。

  掌握科学洗手的方法

  经常洗手,是良好的卫生习惯。洗手虽然人人都会,但也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确保将自己的双手彻底洗干净。

  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双手洗干净呢?我们洗手的目的,就是要除掉黏附在手上的细菌和虫卵,因此最好不要用盆洗。采用流水洗手,才可能冲掉手上的细菌,但是只用清水冲洗,只能洗去手上80%的细菌,那么如果在冲洗一遍之后再用肥皂洗手,之后再用流水冲洗,则可以洗去手上99%的细菌。

  此外,洗手时,也不能几人同用一盆水,以免引起交叉感染,互相传播疾病。

  饭后漱漱口,健康才长久

  古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说明了饭后漱口的重要性。在明代,人们发明了牙刷,这就更加有利口腔的清洁和身体健康。

  有人检验,在一毫升漱口水中,可以找到1万~50万个微生物,试想如果不把它们吐出来,将会带来多少危害。而口腔是我们饮食与气体出入的门户,也是造成消化道和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保持口腔卫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常,我们每餐咀嚼进的食物碎屑,会粘在口腔黏膜、牙缝和牙齿的表面。而这些残留物如果不清除出来,将会带来很大的危害。比如,一些遗留在齿间的渣屑以及口腔中的乳酸杆菌,一段时间之后,往往酵解为酸类物质,而这些酸类物质则会使牙齿表面的那一层坚硬而光滑的釉质脱钙,从而产生空洞形成龋齿。随着龋齿不断加深,就会波及到牙健神经,这时就会引起牙痛;如果龋洞过深,就会损及牙腔,进而引发一些并发症,同时也会带来胃肠道疾病。因此,所谓“饭后漱口,早晚刷牙”是有一定道理的。

  饭后漱口有方法

  我们知道,饭后漱口是有益的,及时漱口,可以保持口腔健康预防牙病。但是,漱口也要采用正确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茶水漱口:实践证明,茶叶中含丰富的维生素,可以补充人体内维生素的不足,重要的是有防龋效果,可以防止龋病的发生;而且,泡茶的水还有杀菌作用。因此,每次在饭后,用茶水漱漱口,不但可以解除口腔中的油腻,清除牙齿缝中的食物,更有坚固牙齿,清热解毒,健齿化腐的功效。

  二、温水漱口:养生专家“冷食不用热水漱口,热食不用冷水漱口”的主张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经常用过冷或过热的水漱口,由于冷、热的刺激,会导致牙龈出血或牙髓痉挛,影响牙齿的正常代谢,从而造成牙齿提前脱落。所以,平时漱口都要用温水,一般在35℃左右最佳。

  ·健康小贴士·

  平时吃水果后一定要及时漱口,因为大多水果中都含有果酸和可发酵糖类,而这些物质含有可能损害牙齿的腐蚀剂,特别是一些较酸或较甜的水果,比如山楂、苹果、橘子、大枣等。

  ★ 冷水洗脸,健康防感

  冬季冷空气威力增强,一些体弱者可能会担心遭受感冒的困扰。你可以尝试每天用冷水洗脸的方法,增加自己的耐寒防感冒能力。这是因为在用冷水洗脸时,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减轻面部的皱纹,从而有效地预防感冒与鼻炎。

  热水洗脸皱纹多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懂得冷水洗脸的好处,或是由于怕凉而总是用热水洗脸。殊不知,常用热水洗脸会使面部干燥衰老,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尤其是女性,脸上的皮肤会衰老得更快。

  要知道,在我们的面部,微血管分布最密,脂肪层也较厚。这样有利于形成保护面部的油脂。可是,常用热水洁面会清除掉面部的防护膜,使皮肤失去弹性。因此常用热水洗脸的人,往往会觉得皮肤非常紧绷,还会导致皮肤毛孔扩张,皮肤变得松弛无力,出现皱纹。而且,长期用热水洗脸,面部的耐寒能力就会减弱,暴露在冷空气中时。面部皮肤就极易被冻伤,并且还易患伤风感冒等。

  冷水洗脸,美容保健防感冒

  随着天气日渐转凉,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又裹上了厚厚的冬装,试图通过驱寒保暖来防病健身。通常,人在受到冷空气的刺激时鼻腔黏膜会大力收缩,这时呼吸道纤毛蠕动减慢,体内的血管会收缩,从而使分泌物减少,如此就会引起抵抗力减弱。其实,穿得厚仅可以保暖,却不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因此,为了增强体质防感冒,你可以采取“以冷冶冷”的方法,这不但对身体无害,还有许多益处。

  首先,采用冷水洗脸。冷水洗脸在寒冷的冬天,不仅是一种锻炼,而且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利。通常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早晨起床或午休后,用冷水浸过的毛巾轻轻湿润面部,就会顿时有一种脑清目明的感觉精神也为之一振。当面部接触冷水后,还会降低产热以适应寒冷的外界环境,这时身体畏寒的感觉,便会大大减轻。如果你能持之以恒,机体的耐寒能力便可提高,使患感冒的几率大大降低。

  冷水洗脸不仅有利于卫生,也利于美容。这是由于冷水的刺激是强烈,会使面部的血管收缩。但冷水的刺激消失后这些血管又迅速扩张起来,如此一张一弛,即是一种良好的“血管体操”。这对血管的弹性和鼻腔黏膜的耐寒力来说是一个最好的锻炼。再者,在冷水洗脸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皮肤的弹性与水分吸收,从而消除或减轻面部皱纹。

  不过,洗脸用的冷水温度也不宜太低,一般以11℃左右为宜。用这样的冷水洗脸好处多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优点:

  冷水洗脸,不但对皮肤好,对眼睛也很有好处。如果能常年坚持用冷水洗脸,就可以预防沙眼、红眼等疾病,还能保护视力,增加眼睛对疾病的抵抗力。这是因为眼睛喜凉怕热,如果有心火与肝火后,就会使眼睛长眼垢、发干、红肿,以致充血。但如果常用冷水洗脸,则可以降低心火、湿润眼睛,使头清眼明。

  用冷水洗脸后,会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使脸部的肌肉产生紧绷感,而稍后又会使面部肌肤出现反射性充血,加速面部的血液循环。如此就可以防止因面部肌肉长期暴露所造成的麻木和神经过敏症。

  常用冷水洗脸能使人显得更年轻精神,因为冷水洗脸后能促进皮脂分泌,使皮肤显得白皙、光洁、富有弹性,且不易感染皮肤病。

  并非人人都适合用冷水洗脸

  冷水洗脸虽然好处多多,但并非人人适合。因此,洗脸用热水、温水还是凉水,每个人应根据自己肤质的不同而选择。

  油性皮肤的人不宜用冷水。油性肤质不宜使用冷水洗脸,这是因为冷水能使毛孔大力收缩,从而无法洗净堆积于面部的大量皮脂、尘埃和化妆品残留物等。通常,那些油性皮肤的人用冷水洗脸后会有这样的体会:毛孔收缩很严重,使毛孔内的污垢无法洗出来,结果弄得面部有一种洗不干净的感觉,一段时间后就引发了痤疮,并且在毛孔处还会产生黑头。

  此外,有三叉神经痛病史的人也不宜用冷水洗脸。因为冷水往往会刺激诱发病症,从而导致脸部疼痛、甚至面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循环不好、平时容易手脚冰凉的人,都不要用冷水洗脸。这种人可以先用温水洁面后,再用冷水洗。就是在平时洗脸时,先用温水清洗一遍,可用一些洁面品敷于面部,轻柔地按摩一分钟,揉出泡沫,在T形部位要重复按摩。之后,再彻底冲净泡沫。然后再用冷水,将面部冲洗一遍。采用这种温水冷水交替洗脸的方法,既可以清洁面部皮肤、洗净毛孔内的污垢,也可以使皮肤浅表血管扩张收缩,有利于面部皮肤的保养。

  ·健康小贴士·

  洗脸时应使用流动的水洗脸,而不要使用脸盆接水,用脸盆接水洗脸,脸上和手上的脏东西都会洗到水中,因此就起不到洁肤的作用。

  此外,洗脸后,揩干时,不要用湿毛巾,而应使用干毛巾。因为湿毛巾可能会成为各种微生物的滋生场所,用这种毛巾揩脸,脸就等于白洗了。

  ★ 指甲剪短,不怕传染

  有些人为了显示他与众不同,把留长指甲视为一种美的表现,并且还美其名曰“长寿甲”。但是,长寿甲真的能长寿吗?

  我们知道,指甲对指尖具有保护作用,它能让指尖不受外界的摩擦或碰撞。但是指甲的长短要合适,虽说太短起不到保护作用,但长了不但不卫生不方便,还会引发祸患,从而引起细菌类疾病。

  科学检查表明,在1克指甲垢里约有38亿~40亿个细菌,病菌多达30余种,并且还有许多寄生虫卵。因此,从防病意义上说,留长寿甲非但不能长寿,还很不卫生。

  指甲长长,祸害多多

  指甲位于手指的背面,是表皮角质层细胞增厚而形成的板状结构,由一种名叫角蛋白的脆弱的纤维物质构成。藏在皮肤深面部分的,称为甲根。甲根的深部为甲母基。露在外面的部分,称为甲体。深面部分,称为甲床,含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由于含有毛细血管,所以甲床呈粉红色。甲床周围的皮肤凹陷之处,称为甲沟。甲沟很容易被损伤感染,一旦感染往往局部肿痛,从而形成甲沟炎。

  经研究,正常人的指甲平均大约每天可长0.1毫米。一般,手指长的人指甲生长速度较快些,手指短者指甲生长速度较慢些;另外,夏季指甲生长较快,冬季生长较慢。从正常情况来说,任何一个人的指甲只要不修剪都可以长得很长。

  可是,指甲长得过长,就会有大量的病菌藏匿到指甲缝里,哪怕你进行了全面的清洗消毒,也会有达不到的地方。当你拿东西吃的时候,病菌和寄生虫卵就会不知不觉地附在食物上,随食物一起进入体内。

  科学研究表明,指甲缝是细菌、病毒和微生物的大本营,是藏污纳垢的主要场所。因为,手上的寄生虫卵与病菌约有90%藏在指甲缝里。比如说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肝炎病毒等。

  长指甲不但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更重要的是会对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长指甲带来的危害至少有以下几点:

  危害牙齿。用长指甲剔牙,如果指甲过尖,容易碰伤,造成出血。生活中有好多人有用指甲剔牙的习惯。殊不知,用指甲剔牙不仅会使牙与牙之间的距离增大,时间长了使牙齿松动脱落,更重要的是还会把细菌、寄生虫卵直接送入口腔,传播各种疾病。

  危害皮肤。很多人都有抓痒的习惯,但如果指甲过长,抓痒时皮肤就很容易被指甲刮破。那么,藏匿在指甲缝里的细菌就会趁机进入伤口,引起感染、化脓,严重时还会引起危及生命的败血症。

  危害鼻子。一些人有挖鼻孔的习惯,常用细长的指甲在鼻孔里挖个没完,这样就很容易把藏在指甲里的东西带进鼻孔,导致鼻道发炎、生疮和长疗等,甚至可能患上多种慢性鼻病,降低嗅觉能力。

  危害耳朵。提起中耳炎、脑膜炎等疾病,恐怕你怎么也不会与指甲联系在起。然而,二者之间却关系甚大。因为,你一旦用长指甲去挖耳朵,寄生在指甲里的霉菌就会趁机留在耳道,从而引起中耳炎,甚至脓疮破裂。这样一来,细菌便会顺着小血管钻进脑子的网状血管里,从而引发脑膜炎等疾病。

  女性要小心长指甲招来妇科疾病

  长指甲在女性中最受青睐。时下很多女士认为留长指甲使自己显得妩媚、性感,于是不但把每一个指甲都留得长长的,有的还做一些十分精美的指甲彩绘。但由于爱惜这些精美的图案而不舍得清洗指甲,使指甲里聚集了大量的细菌,从而埋下了妇科疾病的隐患。

  有些女性发现自己的下体瘙痒怎么总是反复发作,那么,不妨看看自己的指甲是不是太长,瘙痒时是不是总不自觉地抓痒。

  真菌也是引发妇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女性泌尿生殖系统因结构的原因极易受到这些致病菌的侵害。只要人体的免疫力稍有下降,疾病就可能会发生。而长指甲的污垢里隐藏着大量的真菌,抓痒或碰触内裤,可能会使真菌进入阴道,从而引发各种妇科疾病。

  所以,勤剪指甲,勤洗手,有利于预防妇科病。留有长指甲的女性,外出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平时做完家务,尤其是用了键盘、鼠标之类的,在睡觉前一定要洗手。此外,如果自己或家人有灰指甲的,一定要将袜子和内裤分开清洗晾晒。

  勤剪指甲勤洗手,可洗去手部表面的大部分真菌,大大减少真菌的传播机会,从而有利于预防妇科病。

  剪短指甲,留住健康

  留长指甲对健康没好处,因此,剪短指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过,剪指甲虽然是小事一桩,但也有小小的学问。因此,剪指甲要用正确方法,注意以下几点:

  指甲边上的皮不可别丢。在指甲下方,有保护指甲基质的一层薄皮,它能够防止病菌及异物侵入,所以不可轻易剪去。如果不小心,把指甲小皮除掉或往后推了,那么指甲基质就失去了保护,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皮下组织发红、肿痛。严重的还会感染,化脓,形成甲沟炎,造成指头前端肥厚、变形。因此,剪指甲时一定要保护好下面的小皮。

  指甲不可剪的过短。虽然留长指甲对健康没好处,但是也不要把指甲剪得太短,否则,会造成指甲缝破裂出血。

  指甲两侧的角不能剪掉。你知道吗?剪指甲时,指甲两侧的角不能剪掉,否则新长出来的指甲容易嵌入软组织内,从而形成“嵌甲”。而嵌甲,常常会损伤周围的皮肤,引起皮下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甲沟炎,严重者可扩散到甲下,形成甲下脓肿而导致拔甲。

  ·健康小贴士·

  为了健康,一定要常剪指甲勤洗手。保持指甲适当的长度,使指甲缝尽量减小寄生虫卵和病菌藏匿的空间。

  ★ 热水泡泡脚胜过吃补药

  有一句古谚语:“热水泡泡脚,胜过吃补药。”足部洗浴保健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一种优秀的理疗保健方法。中医保健理论曾这样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理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湿灼。”说明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很重视对双足的锻炼和保养,并运用泡脚与足部按摩来防病和治病。

  养人应先养好脚

  中医记载:“人之有脚,犹似树之有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因此,民间有“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的谚语。因此,睡前用热水泡脚,成了人们养生保健的一大疗法。中医认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起止点,与全身所有脏腑经络均有密切关系。用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调整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如果能常用热水泡脚,不但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肌张力,而且对消除疲劳、改善睡眠等都有很大裨益。

  脚部又被现代医学称为人的“第二心脏”。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双脚上存在着与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穴位),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调理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器官机能,取得防病治病的自我保健效果。如果每天能泡脚15分钟左右,就能发挥很好的保健作用。

  足部热水洗浴的理疗应用范围很广,一些常见病症均可以缓解或解除,像风湿病、脾胃病、失眠、头痛、感冒等全身性疾病;另外,像截瘫、脑外伤、中风、腰椎间盘突出症、肾病、糖尿病等大病以及重病后的康复及治疗都可以。

  经常坚持热水泡脚足疗,对于缓解现代城市人群易发的各种职业病,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比如,精神不振、睡眠不好、头痛头晕、疲乏无力、饮食不佳等一系列不适症状。

  把双脚浸入到40℃左右的热水中,约15分钟之后,或直至发热,会感到神清气爽、全身轻松,一些头痛等症状便会明显缓解。

  这是因为双脚血管扩张,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可相对减少脑充血,从而缓解头痛。如果在泡脚同时,再不断用手按摩涌泉穴及按压大脚趾后方偏外侧足背的太冲穴,还有助于降低血压;如果是感冒发热病引起的头痛,用热水泡脚还有助于退热。

  泡脚方法要得当

  热水泡脚就是足浴,属于中医足疗法内容之一,也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泡脚不同于一般的洗脚,必须将脚泡到一定的程度,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泡脚保健方法一定要得当。

  有些人习惯在泡脚时,往往把脚泡得通红,还以为水温越高,效果越好。殊不知,泡脚水不能太热,太高往往会引起其他方面的不适。常见有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水温太高,容易破坏足部皮肤表面的皮脂膜,使角质层干燥甚至皲裂。

  其二,正在发育期的小孩,如果常用过热的水泡脚,便会使足底韧带因受热而变形、松弛,不利于足弓发育,日久容易诱发扁平足。

  其三,水温太高,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更为不利。这是因为太热的水会使双脚的血管过度扩张,那么,人体内的血液便会过多地流向下肢,从而极易引起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

  其四,糖尿病患者,对水温的高低也应特别留意。由于病症的原因很容易并发周围神经病变,从而使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也往往感知不到,那么就很容易被烫伤。

  泡脚时,最适宜的水温应为40℃左右。开始泡时,应先倒入少量热水,让水没过足背,但水温以能忍受为度。然后,随着水温降低,逐渐添加热水,保持水温,直至双脚变红,全身有热感,有微汗出方可。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人应以15~30分钟为宜。泡脚时,由于更多的血液会涌向下肢,因此那些体质虚弱者便容易因脑部供血不足而感到头晕;并且,在泡脚过程中,由于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心率也比平时快,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就容易增加心脏负担。所以,泡脚时还要控制好时间。

  老人泡脚最好加点中药

  由于我们的双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因而每到冬天,在寒冷空气的刺激下,脚部血管收缩,血液运行发生障碍,便易诱发多种疾病。而热水泡脚,则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所以,在寒冷的天气里很多老人都喜欢用热水泡泡脚,这样既能解乏又利于睡眠。不过你知道吗?如果泡脚前在水中加点中药,便可以调整脏腑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这是因为,我们的脚部是人体经脉会聚处之一。脚部的经络穴位多达六十多个,人体12条正经中有足三阳经终止于足,足三阴经起始于足。通过中药浸泡,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调节经络、疏通气血。并且,皮肤本身也能够吸收药物,再借助热水,则更利于药效在人体内发挥作用。

  一般来说,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更适合于采用中药足浴。像更年期综合征、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肠炎、神经官能症、冻疮以及高血压的头痛眩晕、慢性支气管炎、中风后遗症等,多种疾病症状都可以通过中药泡脚浴的方式得到良好缓解。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老年常见病症所采用的中药足浴疗法:

  一、高血压老年患者常常会出现头痛眩晕感的症状,可采用热水足浴疗法,泡脚前可在热水里加入适量的夏枯草、桑叶、菊花、钩藤等。

  二、经常神疲乏力、没精打采的老年人在足浴时,可加入适量的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三、经常头昏眼花、心悸失眠的老年,足浴时可加入适量的当归、白芍、丹参、酸枣仁等。

  四、经常腰腿冷痛的老年人,可以加入适量的威灵仙、当归、桂枝、川芎等。

  五、对于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小便清长和腹泻者,泡脚时可加适量的附子、桂枝、吴茱萸、五味子等。

  六、一些眼目干涩、腰膝酸软、大便秘结者的老人,泡脚时可加一些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火麻仁等。

  七、对于爱患冻疮的人,可加一些当归、桂枝、生姜、麻黄等;而皲裂者,则可加白芨、甘草、地骨皮、刘寄奴等。

  用中药泡脚,药物需在煎好后加入热水中,为防烫伤皮肤,温度应以40℃左右为宜,时间以半小时为宜。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应暂时停止泡脚,并马上躺在床上休息片刻。

  ·健康小贴士·

  泡脚时,不要用铜盆等金属盆,因为此类盆中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容易与中药中的鞣酸发生反应,生成鞣酸铁等有害物质,从而使药物的疗效大大降低。因此,中药泡脚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此外,饭后不宜马上足浴,以免影响消化。

  ★ 温水刷牙,健固牙齿(1)

  在我们平常刷牙时,水温过热或过冷都不好,只有适宜的温水才有益于牙齿的健康。一般来说,牙齿在35℃的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太热或太冷都会给牙齿和牙龈带来很大的刺激,从而引起牙龈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及口腔溃疡等病症。而适宜的温水,犹如良性的口腔保护剂,会使人产生一种清爽、舒服的感觉,对牙齿有保健作用。因此,用温水刷牙,能起到健牙与保护口腔的作用。

  温水刷牙,健固牙齿

  说起刷牙,除了很小的孩子以外,可以说人人都会,它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之一。可是,我们真的会刷牙吗?那么,刷牙最适宜什么样的水温?这个简单的问题恐怕会有好多人都答不上来。其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刷牙时都不注意水温,往往是不假思索地打开水龙头,直接用刷牙杯接些冷水就开始刷牙了;还有些人在冬天怕冷,就直接在杯子里放些热水去刷牙,但是,这样都是很不利于牙齿健康的。

  要知道牙齿的保健是很重要的。健康的牙齿才是保证你享受美味大餐的前提,也是保证消化系统第一工序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因此,食物只有通过牙齿的良好咀嚼,拌以唾液,你才能真正享用,这样才能利于消化,减轻胃肠的负担。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牙齿健康呢?那就是良好的刷牙习惯与方法。那怎么刷牙才能更好得保护牙齿呢?那就是健康谚语告诉我们的,“刷牙用温水,健固牙齿护口腔”。

  我们的牙齿表面看似坚固锋利,其实,它也是很脆弱的,而且也很敏感。热胀冷缩的原理大家都知道,每当牙齿受到骤冷骤热的刺激,就很可能导致牙龈出血等口腔疾病发生。由于它又是很敏感的,对于一些过酸过甜的东西,也会使牙齿承受不了。这样长期下去,就会导致牙齿松动、牙龈出血、牙神经的敏感,还会引起牙齿疼痛、牙龈肿胀等牙病的出现。

  那么,用什么样的水刷牙才能保护牙齿呢?实践证明,35℃左右的温水最适于刷牙时使用。用温水刷牙,不但能起到健固牙齿的作用,而且还有保护口腔的作用。由于我们口腔内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只有在35℃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因此,只有常用35℃左右温度水刷牙,才能延长牙齿的寿命。

  冷水刷牙的危害

  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经常给牙齿和牙龈过冷或过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如果长期用凉水刷牙,会导致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等。日本的一项调查表明,牙齿的寿命平均比人的寿命短十多年以上,其根源就出在凉水刷牙这一习惯上。

  因此,常用凉水刷牙,对牙齿的危害非常大。特别是对于一些患有牙齿过敏、龋齿、牙周炎、牙龈炎、口腔溃疡的患者来说,如果经常用冷热的刺激,都会诱发或加重这些病情

  特别是中年人,由于年龄的原因,牙面磨损的程度很大,而且这时牙周也开始萎缩,牙本质暴露出来,于是牙齿就极易出现敏感症,每当遇到冷、热、酸、甜时,就往往会感到牙齿酸软、咀嚼无力。这种反复的过冷或过热的刺激,如果反复的进行,就会导致牙髓炎,损害牙齿的健康。

  所以,我们建议中年人,要尽量学习民间的方法,“温水刷牙,冷水洗面,热水泡脚”。常用温水漱口刷牙,避免过冷或过热的刺激,可以减少牙髓炎的发生;常用冷水洗脸,可以预防感冒的发生;常用热水泡脚,可以使身体更健康。

  温水刷牙,保护口腔

  温水刷牙不但强健牙齿,还能起到保护口腔的作用。因为温水对口腔来说,犹如一种良性保护剂,不论口腔、牙齿、咽喉有病无病都很适用。而且,用温水含漱,会感到清爽、舒服,使口腔内的细菌、食物残渣更易清除。

  实践也证明,35℃左右的温水,可以充当牙齿新陈代谢的催化剂,使牙齿更健康口气更清新。而且,如果用温水漱口,还可以使牙齿缝内的细菌和食物的残渣,得以清除,达到护牙洁齿、减少疾病的目的。

  此外,常用温水刷牙,可以使牙膏在温水中比在冷水中泡沫更丰富,有利于口腔清洁。而且,温水还可以使牙刷的毛软硬适中,这样就有利于清洁牙齿又不会刺伤牙龈。同时,还会对牙龈起到按摩的作用,有利于牙龈组织的健康。

  ·健康小贴士·

  虽然你做到了坚持天天刷牙,但如果刷牙的方法不对,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刷牙的目的就是保护牙齿,因此,刷牙的动作一定要轻柔,不要用力过猛,要反复多刷几次。并且,每次刷牙应最少3分钟。此外,在每次刷牙之前,最好能用35℃左右的温水将挤上牙膏的刷头浸泡1~3分钟,这样,使用时但可以使刷毛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可以减少对牙龈的刺激与损伤。

  ★ 胡须不能拔,越拔越麻达

  胡须,是男性同胞的专利品,是男性美与男子汉气魄的特征。然而,胡子只能刮,不能拔,因为拔去胡子会留下后遗症。拔一根胡子留一个坑,时间一长,腮帮子成了“橘子皮”。严重的还会引起毛囊发炎,甚至使细菌侵入血液,从而给健康的身体带来危害。所谓“胡须不能拔,越拔越麻达”就是这个道理。(“麻达”在四川话中是“麻烦”的意思)

  胡须不可随便拔

  胡须也是人体体毛的一种,男性第二性征的重要标志。初时,很少、柔软、颜色比较淡,以后变得稠密、粗硬、色黑,生长的范围也扩大了。它在男性进入青春期后才发生,能体现男性健康的美。因此,如果一个男性不长胡须,就会少了一点儿男子汉的阳刚之美。

  可是,面对自己下巴上这片草原,很多男孩子都不喜欢。认为长了黑黑的胡须不好看,会有碍自己面部的美观。于是一看到新冒出的须头,就想把它给除掉。但又怕用剃须刀会使它越长越硬、越长越多。因此,就常常用手或镊子以及铁夹子等,忍着疼痛,一根一根地往下拔。以为拔一根少一根,最后能把它拔光,从而将下巴上的这片“毛草原”给消灭掉。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徒劳的,也是有害的。

  要知道,用拔的方法只能拔掉胡须的上半部,其根部仍留在毛囊内,过不久还会长出来。

  胡须的根部有毛囊包围着,毛囊底部的上皮细胞分裂繁殖,使胡须不断生长。因此,胡须是永远消灭不了的。而且拔去一根胡须,就会形成一个外伤创面。再说,如果手、镊子和夹子不卫生,在使用时容易将细菌带入毛囊内,造成感染,形成毛囊炎。有的毛囊炎愈合后,可使局部的皮肤形成小瘢痕,时间一长,会使下巴上的皮肤形成了“橘子皮”。并且,如果炎症扩散,后果更为严重。经调查,那些患唇毛囊炎、疖肿、蜂窝组织炎的男性,几乎都有拔胡须的不良习惯。这就是由于他们平时经常对胡须的“刺激”,从而导致了再生长出的胡须变形、变色、参差不齐等,很不美观。

  因此,家长应该告诉自己家的男孩子,不要随便拔掉自己的胡须,让其自然生长。对于一些长胡须,可用剪刀剪短;对浓密的胡须,可以用刮胡刀刮掉,总之,一定不要“信手拔来”。

  其实,胡须所在部位,正是医学上所说的“危险三角区”。这里之所以称为“危险区”,是因为它包括上下唇、鼻子以及鼻翼两侧的主要面部器官。而且,这个区域丰富的静脉血管与眼、颅等部位密切相关,所以危险三角区内一旦发生感染,将会很容易导致炎症在整个面部发生扩散,引起严重的脓化类炎症的几率非常大。并且,一旦炎症蔓延到颅腔内的海绵状静脉窦,则很有可能败血症、脓毒血症以及脑膜炎、脑脓肿等,这些症状是非常危险的,一旦发生,会危及生命安全。因此,胡子是拔不得的。

  胡须保养与修剪原则

  保养胡须,首先要做到清洁卫生。因此,不论是青年男性还是中年男性,面对自己的胡须每天都应认真清洗,以免有尘埃等脏物污染胡须。不过,在清洗时,最好不使用香皂、肥皂类来清洁,而应使用一些日常用的洗发剂,清洗后再用些护发素来保养胡须。

  每当要剃刮胡须之前,都要应将胡须清洗一下,然后再用湿热毛巾敷3分钟左右,这样就可以令胡须柔软一些,便于剃刮或修剪。为了防止刮伤脸,也可以先用剃须膏深入软化胡须。而理想的剃须时间,应是沐浴后的几分钟,这时不但毛孔还舒张着,而且脸上已不再滴水,最便于修刮。

  在剃须时,刀法的首要诀窍是要先顺势后逆向。不过,在开始持刀看镜时,往往会觉得胡须一片大好,无从下手。这时千万不要东一刀,西一刀,毫无章法地乱剃。要记住,正确的手法顺序,是先刮去面颊上的胡须。其次,再刮两鬓和脖子上的毛发。而且使刀时,要稳记一个“慢”字诀,动作一定要缓慢轻柔。先从左至右,再从上到下;先顺着毛孔剃刮,后再逆毛孔剃刮;最后再顺刮一次,就可基本剃净了。

  为减少剃须时对皮肤的刺激,造成皮肤浮肿、发红和疼痛等情况。第一轮,一定要顺着胡须的生长纹理推刀,这样第一遍下来,大约可以剃掉80%的胡须。刮完一遍后,应该再刮一遍。第二轮要逆着胡须生长的方向去刮,但是不要忘了每刮一遍都应该重新涂一次剃须膏。而且,你还要格外记住,当刮到喉结部位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仔细而缓慢地进行。

  当胡须纷纷坠地,还要做好“善后事宜”。因为在剃刮胡须时,往往会使皮脂膜受损,为了在新皮脂膜再生之前保护好皮肤,一定要在剃须后用热毛巾在下巴上敷几分钟。然后,涂抹一些须后膏、须后水、面后蜜、护肤脂之类的润肤霜,使皮肤少受外界刺激。如果因为下手过重导致脸上出血,应冷静处置。可立即在该部搽涂止血药膏,也可以用卫生棉或纸巾用力按住伤口一会儿,然后再用干净的纸蘸几滴清水轻轻贴在伤口上,再慢慢把棉花或纸巾揭下来就可以了。

  此外,胡须每天都在生长,勤于刮脸有利于卫生健康。对此,挑选好用的剃须刀也很重要。首先,剃须刀的刀片要锋利,不易生锈,而且有一定润滑作用;其次,刀架手感要舒适、防滑,手柄长度应该适中,重量合适。并且不要与他人合用一把剃须刀,以防病菌传染。

  ·健康小贴士·

  平时不要留长胡须。有人将刮下来的胡须进行研究发现,在显微镜下看见胡须上有大量的微生物,而且还有数十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元素,而且这些有害物质很可能会随着人的呼吸作用被吸回呼吸道。此外,胡须还具有吸附有害物质的特性,如果你行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汽车等物排放的含多环芳烃和铅的尾气,吸烟者的烟雾中含有的致癌物质,统统都会依附在你的胡须上。因此,没有特殊的原因,最好不要留胡须。

  ★ 口水经常吞,越活越年轻

  这里说的口水即唾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是口腔内的分泌液体,在中医里称其学为“金津”、“玉液”、“玉泉”等,对养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民间流传着“口水经常吞,越活越年轻”的说法。

  唾液是个宝,不要轻吐掉

  唾液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被人们俗称为口水,在古代被称为“金津玉液”,它主要由唾液腺分泌。唾液是体液的一部分,来源于饮食,通过胃的“游溢精气”,肠的吸收和脾的“散精”而成。而且,唾液在人体生理上十分重要,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现代医学对唾液功能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经研究发现,唾液不只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而且对维持生命的正常运行也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大量生物化学物质,如其中的两种神经因子,能刺激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正常生长和活动。它所含有的几种蛋白质有促进止血和收缩血管的作用;而且,唾液中含有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溶菌素,有免疫和抗菌作用,能杀灭口腔中的某些细菌,从而保护牙齿。

  现代医学可以提取唾液腺内分泌素,用于治疗老年性疾病。因为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激素”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它的含量虽少,作用却大,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加速蛋白质的合成,维持血糖的稳定,调节体内钠离子的平衡和促进人体骨骼、肌肉、关节、眼睛、牙齿的生长。

  它具有润滑作用,便于吞咽食物,还能帮助口腔软组织受伤区域的血液凝结,增加受伤区域的小血管的渗透能力,吸引白细胞至受伤区,促进伤口愈合等。

  唾液还有极强的抗菌杀菌的作用。我们知道口腔经常存在着大量细菌,但口腔内的伤口很少有感染。这就是因为唾液不仅含有溶菌酶的物质,能阻抑空气或水中的多种细菌生长;而且也含有其他抗菌因子,如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能阻止细菌的附着,抑制其生长,甚至有杀灭细菌的作用。

  唾液是保护口腔的卫士

  唾液有很多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口腔的保护,我们可以将唾液看作是促成或防御牙病的重要外在环境因素。因为我们的牙齿和其他口腔组织均处于唾液的包围中。具体来说,唾液对口腔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唾液的防御能力。唾液的酸碱度和含钙量的变化,大大加强了对牙周疾病的防御力。由于牙周的炎性细菌在碱性溶液中滋生,而唾液中含钙量高,则能促成牙结石的沉积,这样就能增强对牙周疾病的刺激作用。此外,唾液也可影响龋病的防御力,虽然酸度增强可使龋病因素更具优势,导致牙齿脱矿加重,但由于唾液中的含钙量高,因此又可促进牙齿脱矿区的再矿化。

  二、唾液的清洁洗刷作用。观察发现,凡唾液分泌量大的人,其患龋的几率较低,而很多患龋率高的人,则常有唾液分泌量过低的现象。这是因为唾液在口腔里经常流动,可以起到清洗口腔的作用,可以很好地减少口腔内的污物和致病因子,保持牙齿和口腔的清洁,利于防病。

  吞咽唾液保健法

  使口水增多是良好的生理反应,将唾液慢慢吞咽,有灌溉脏腑、利脾、健胃、强肾的作用,也有滋润肢体毛发的功能,还有增强抗病能力和防衰老的作用。

  在古代,用唾液养生的功法,通常是用舌抵上腭,即搭鹊桥,其意义就是刺激唾液腺,使之增加唾液的分泌。而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八段锦”功法中,就有很好的养生作用。这套功法的大意是:用舌头在口腔之中上下左右转圈搅动,以舌搅津,再将新生的津液分作三口咽下。并且,在吞咽唾液之时,要汩汩有声,但咽时不要太猛,最好能用意念送入丹田之中。

  其实,吞咽唾液方法有很多,一般现代人最常用的方法是:在每天早晨起床后,先端坐在床上,使肢体自然放松。这时应排除心中所有的杂念,之后就开始闭目,合口接下来用舌头先从左上牙床内侧转至右;然后再将舌头从右上牙床外侧转向左。再从左下牙内侧转向右,又从右下牙外侧转向左,如此反复各搅9次。最后,再上下牙轻轻地叩敲36次,再用口中唾液鼓腮漱口9次。这时,口腔里渐渐地充满了唾液,可分3次缓缓咽下即可。

  ·健康小贴士·

  唾液不但可以内用养生,还可以外用于面部美容,其方法是:将脸洗净后,将自己新生的清洁唾液置于两手掌上,再将双手拱热,之后就将唾液均匀地涂抹于面部,并加以轻微地按摩。如此,每天早晚各一次,一段时间之后,便会容颜光泽、滋润除皱。

  ★ 鼻不掏不破,牙不剔不稀

  讲卫生,洗脸、刷牙是大家都有的清洁习惯,但保养鼻子、清洗鼻孔的习惯可能好多人都没有。其实,鼻子的保养与清洁也很重要的。可是,好多人不但没有清洗过鼻孔,却还有用手指掏鼻孔的习惯。殊不知,这个习惯对鼻子的伤害非常大,因为在我们的鼻孔里面,有一层保护黏膜非常娇嫩,一旦你手上的细菌接触到它,就很容易引起感染。因此,用手掏鼻孔的习惯应该杜绝。

  此外,许多人有饭后剔牙的习惯,可这也是个不良习惯,因为经常用东西乱剔牙齿,会使牙缝越剔越大,还会损伤牙龈,如果不慎将牙龈弄出血,就会影响牙齿的健康。所以,剔牙的习惯也不可取。

  保护好鼻子很重要

  我们的鼻子是具有多功能的调节器,在中医里,“鼻为肺之窃”,它是人体呼吸道的入口,具有通气、过滤、清洁、加温、加湿、共鸣、反射、嗅觉等功能。在鼻子的前庭,长有鼻毛,它们像一排密密麻麻的卫兵,可以过滤呼吸时吸入气流中的一些颗粒状物,并将灰尘等其他异物阻挡在鼻腔,而鼻毛吸附的一些粉尘和油烟等颗粒,常在这里堆积成稠团,这就是俗称的“鼻屎”。因此,鼻毛具体保养鼻腔、净化呼吸的作用,所以平时不要轻易剪拔鼻毛。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往往对鼻子的保养并不在意,有些人一感觉鼻子里有不适感,就用手去掏鼻孔,也有的人因有掏鼻的习惯而故意留了长指甲,殊不知,这是最容易伤害鼻子的习惯。要知道,如果鼻前庭不够清洁,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鼻子的功能,而掏鼻孔却极易引起此处的皮肤损伤或炎症,从而导致鼻前庭炎或鼻疖症。因此,平时保养我们的鼻子,对维持身体健康很最要。

  我们的鼻子不但对吸入的空气起净化、调温、湿润的作用,而且与我们的肺部有紧密的联系。一旦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受了伤寒与风邪,那么,聚集在鼻腔的致病菌就兴风作浪,引起鼻黏膜病变。这时,鼻腔里的病菌,就会通过呼吸侵入喉、气管、肺,从而导致喉炎、气管炎、肺炎发生。因此,为了健康,平时一定要保护好鼻子,要懂得鼻的保健知识和方法,尤其是在呼吸道疾病最易爆发的冬、春两季。

  养成清洗鼻孔的习惯终生受益

  在鼻腔的表面,有丰富的汗腺和皮脂腺,它是人呼吸空气的净化器。就我们正常人来说,每天要呼吸约15000升空气,而空气中大量的污浊物和细菌,就会停留在鼻前庭,但是,时间一长,这些没有滞留物就会堵塞鼻腔黏膜的自洁功能,造成大量细菌堆积,从而对人体产生极大的危害。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持鼻腔的清洁呢?用冷水洗鼻就是最好的办法,当你用冷水清洗鼻孔时,不但可以洗去鼻孔内所存的污垢,还能呼吸通畅、神志清醒,而且还可以预防伤风感冒。因为,用冷水洗鼻时,鼻腔内的黏膜和肌肉都要经历一次收缩——扩张——再收缩的过程,这样就无形中增强了鼻孔及整个上呼吸道,对外界寒冷空气的适应能力,从而构筑起一道抵御冷空气侵袭的屏障,以利于预防伤风。再说,我们的鼻子又与七窍相通,因此,当冷水洗鼻子时,又可以达到明目、聪耳、醒脑、增强肌体免疫力的功效,真可谓健身养生的好方法。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清洗鼻子呢?最好选择在早晨的时候,先用手捧一捧水,将鼻孔浸泡在里面数秒钟,并缓缓地用鼻子稍微吸入一些,之后等到润湿了鼻子内的污物,再擤出来;然后,再次吸入一些水,这时要用拇指按住鼻孔的一侧,而且适当用力擤出另一侧鼻孔内的水和余污,接下来再按另一侧,重复之前的动作。如此重复清洗两到三次就可以了,每天早晚坚持洗一次,会有很好的效果。

  勤洗鼻子还可以预防鼻炎。因为洗鼻时,可以保持鼻腔清洁,使鼻腔不受大量细菌的侵袭,预防呼吸道疾病,特别是鼻炎的发生。其实,鼻腔的脏和干,是诱发鼻炎的直接原因。那么,如果能坚持早晚洗鼻,则可以将鼻腔内已聚集的致病及污垢及时地排出,以减少空气中的粉尘的袭击,减轻鼻腔负担,从而使鼻腔恢复正常的生理环境,使鼻腔恢复自我排毒功能。

  此外,保护鼻子,使鼻子清洁卫生,您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清晨洗脸时,可以用毛巾先揉一揉鼻唇与鼻翼的两侧,直至鼻子的皮肤有红润、发热感,也可以用拇指、食指夹住鼻根,由上而下,稍微用力地连拉几下,均能起到保健的作用。

  二、平时擤鼻涕,不要用力太猛,要逐个鼻孔擤,以免将鼻内分泌物压入鼻窦、鼻咽管,导致鼻窦炎、中耳腔感染。如果用力过大,往往会因气流压力大而损伤鼻黏膜,使毛细血管断裂,致鼻子出血,因此,平时触摸鼻子都要小心。

  三、到了冬天,鼻子更需要加强保护,因为这时外界空气异常干燥,所以平时要多喝水、勤漱口,以提高鼻咽腔、鼻腔的相对湿度。也可用杯子盛一些热水,将水蒸气吸入鼻腔内,以改善鼻腔湿度和血运。最好平时能多吃些梨、橘子等水果。

  四、为了使鼻毛能更好地发挥其过滤空气的作用,而不至于贴在鼻腔的黏膜上。平时,可以在每天洗脸后进行,把毛巾洗净后在温水中浸一下,稍拧至不滴水之后,再填往鼻腔的前庭轻轻旋转几下,就可以使鼻腔洁净,通气性能更好。

  五、按摩也是养护鼻子的一个不错方法:可以先将两手搓热,用手的中指,沿着鼻子的两侧,从下而上开始按摩,之后再带动其他手指;摩擦到额部时,要向两侧分开,再经两侧而下,反复多次。此外,也可以用手指轻轻地按摩面部的迎香穴与印堂穴多次。迎香穴,在鼻翼两侧,鼻唇沟内;印堂穴,在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处。

  经常剔牙不可取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剔牙的习惯,但剔牙也是一个不良的习惯。因为经常剔牙,不但会损伤牙齿和牙床,造成牙龈萎缩、牙根暴露,而且还会使牙齿间出现牙缝。如果是原来已有牙缝,那么,剔牙就会使牙缝加宽,这样一来,食物残渣就更容易嵌进牙缝里。而且,最终会使牙根失去保护,引起牙齿松动或脱落。

  通常,在我们的牙齿表面,包着一层牙釉,它对牙本质起着保护的作用。但是牙根处的牙釉质很薄,如果经常剔牙,就会使牙釉磨损。牙齿一旦失去了这层保护层,就会对冷、热、酸、甜敏感,引起牙痛。再说,牙齿的形状都是头大根小,一旦牙龈下缩,那么,牙根之间的缝隙就变得更大,食物残渣就越容易进去,于是还得剔,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就会毁坏了牙齿。

  尤其是用牙签剔牙,给牙齿造成的伤害会更大。要知道,现在市场上销售的牙签,在包装和消毒方面,很难达到标准的卫生要求。因此,在你用带着各种细菌的牙签开始剔牙时,往往会将一些细菌、病毒引入体内,这样不但易引起牙龈发炎,伤害牙齿,还引起其他疾病。还有,平时不要模仿明星叼含牙签,要知道,牙签头部会较尖,不慎进入食道,有生命危险。

  剔牙要采用正确方法

  如果没有经常塞牙的现象,平时就不要轻易地去剔牙,更不要形成每天无故剔牙的习惯。最好是,饭后立即漱口,如果实在漱不出来,也可以用牙刷轻轻地刷出来,或者用手帕、毛巾等干净的物品,按在食物所塞的部位,轻轻地将它揩出来即可。

  此外,也可以使用牙线,最好采用一些尼龙线、丝线、涤纶线或上蜡的棉线制成。因此,这样的牙线,能起到清洁牙面、剔出嵌塞食物的作用,而且对牙齿的损伤也较小。

  ·健康小贴士·

  用手指掏鼻孔,实为一种自毁“门户”的陋习。因为,在平时用手掏鼻孔时,很容易会将鼻毛连根拔掉,这样不但破坏了这道天然的屏障,还会损伤鼻腔内的黏膜,引起毛囊炎或长疖子,而且我们常见的萎缩性鼻炎,也与此有关。所以,这个习惯是要不得的,尤其儿童,一定早一些进行宣传教育。

  ★ 耳不掏不聋,眼不揉不瞎

  所谓“眼不揉不瞎”,是说经常揉眼睛是不良的习惯,在揉眼时很容易将手上带的细菌或病毒传入到眼睛之内,从而造成急性结膜炎,形成红眼病。严重的,还有可能会引起角膜溃疡、内翻倒睫以及白内障等,而些症状却极有可能造成失明。

  此外,经常掏耳朵也是一个不良习惯。虽然掏耳朵时,不但使耳道干净,掏起来还特别舒服、过瘾,却是不良习惯。因此,许多人都有掏耳的习惯。如果发现了外耳道有少量的耳屎,更会想法设法把它给“挖”出来。可是,经常掏耳朵,难免会损伤耳内皮肤,破坏耳道内的耳膜,从而引起发炎。尤其是用过硬的或不洁的东西掏挖耳朵时,往往会造成耳鸣、耳聋等,引发耳部疾病。因此,说“耳不掏不聋”

  秋风最易吹来“火眼”,小儿不要随便揉眼

  为了保护眼睛,一定要随时注意清洁,不要随便揉眼睛。尤其是在夏末秋初时不要揉眼,而且,手脏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揉眼睛,以避免病菌、虫卵等进入眼睛。经临床手术发现,由于手指不洁,并且用力搓揉眼睛之后,常致使虫卵进入眼内滋生。并且,一些虫卵竟然会靠着眼睛附近肌肉的养分来维持它的生命,有的虫卵竟长达近两厘米,严重影响患者视力,几乎造成眼球失明。

  通常,在夏末秋初,人最易患上急性结膜炎,就是老百姓俗称的“红眼病”或“火眼”,病人眼睛往往有异物感、灼痛、畏光、流泪等状况。这是由于在初秋时,天气潮湿、闷热,使病原微生物繁殖快,一旦感染这些病菌后,就会是患上“红眼病”或其他眼疾。

  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眼病,常发病于夏季或初秋。特点是发病急,出现眼睑肿胀、眼红痛、结膜充血等症状。这是由于红眼病常会滋生出大量的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因此,导致患者每天早上醒来时,就会感到一双眼睛常常被一些浓浓的分泌物黏住。不过,红眼病不治也会自发痊愈。如果你一直不去治疗它,那么,情况严重的最多在15~30天之内就会痊愈,而轻者,一般15天之内即可自行消退。

  由于红眼病患者眼睛的分泌物中,有大量的细菌或病毒,所以使这种病带有突发性有很强的传染性。旁人一旦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比如患者用过的毛巾、脸盆、洗脸水、手帕,以及手纸等,都有感染大量的病菌。如果其他人使用或触摸患者用过的东西再去揉自己的眼睛,就受其感染,患上此病。因此,平时一定不要揉眼睛,即使有觉得有些不舒服也不要随便去揉,特别是在触摸了患者的日用品后,除了立即清洗消毒外,切不可去揉自己的眼。

  此外,要有效预防红眼病,平时应尽量不用手揉眼,还要做好卫生清洁,消灭感染途径。

  患者要严加消毒隔离,不但要注意患者眼部用药过程,就是患者洗脸等日用品也要煮沸消毒。平时一定要勤洗手、不揉眼、不摸病人接触过的物品,最好也不要去接近患者。如果一旦发现自己有类似的症状,如眼睛发红,有异物感、灼痛、畏光、流泪等,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常掏耳朵使不得

  我们知道,造成耳聋的原因很多,有先天性的,也有后天疾病诱发的,这些往往不能随人的意志左右。但是,在生活中还有一种人为的导致聋耳的方式,就是民谚中讲的“挖耳”。好多人都有“挖耳”的习惯,每每感到耳朵内有了“耳屎”,发痒或不舒服时,就会用指甲或发卡、火柴棒、钉子、树皮等一些物品去挖耳朵,想方设法把耳内的异物弄出来。殊不知,这样不但不符合卫生要求,而且还会严重地破坏耳朵的健康,使耳膜受伤,造成脓化或溃疡,甚至形成耳鸣或耳聋。

  其实,“耳屎”是人耳内的一种像蜡一样的油脂分泌物,它和皮屑、灰尘混合后,在医学上则称为“耵聍”,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实际上,它对人体并无妨碍,平时它“藏”在外耳道内,还可以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比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因此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口。

  因此,平时就是不把“耳屎”掏出来,也不会给人体造成不好的影响。因为我们的机体天生就有自我清除能力,比如,在我们唱歌、说话、吃饭、打呵欠时,就会使我们的下颌肌和耳部肌肉的不断运动,这就可以使耳屎不断活动,最后自行沿着外耳道滑出耳外。所以,大可不必担心,耳屎堆积造成耳道阻塞。

  如果常用一些不洁之物挖耳,还往往会把致病细菌带入耳内,造成耳内发炎、化脓。再说,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极有可能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并且,外耳道本身就是真菌栖息的场所,而这些真菌很容易随着乱挖耳的行为侵入中耳内,造成耳内疾患。而这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会慢慢地在你的耳道内生长,直到影响了你的听力才引起注意。此外,挖耳道时,还极易戳破鼓膜,引起中耳炎,造成听力减退,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并且,如果掏耳的东西未经消毒,还可能会导致耳朵里的乳头状瘤发生恶变,最终堵塞耳道,导致听力下降,造成耳聋。

  所以,耳朵是不可以随便“掏”的,掏取里面的异物一定要慎重。如果为了减轻耳朵的痒感,提高听力,也可以采用正确的方式,清除一下过多的耳屎。一般,可以采用脱脂棉签,轻轻地在外耳道不深的地方捻卷几下,以使其吸干耳道的湿物,卷出里面耳屎。如果用此法还达不到目的时,也可以用消过毒的耳勺,轻轻地将耳屎取出来,不过,过程一定要慎重,最好能请医生帮助处理。

  ·健康小贴士·

  忠告一些爱美女士,眼部按摩也不要随便做。因为一些美眼行为会直接影响眼部健康。如化妆、搽眼霜等,一旦受到污染,会让一些超标细菌入侵眼睛,从而引起眼角膜和结膜的炎症或溃疡,甚至演变成角膜穿孔等。

  所以,一些小小的美眼举措,其实存大很大的危险。比如,当你搽眼霜之后,非常勤奋地做一下眼睛按摩,想使双目更炯炯有神,或者在外出应酬时又是涂眼线、睫毛液,想使眼部更漂亮些。可是这些美眼举措,很可能造成美眼不足,伤害有余。所以,爱美的你,在渴望美丽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健康。

  ★ 有尿不要憋,憋尿出枝节

  所谓“有尿不要憋,憋尿出枝节”,这句谚语告诫我们,平时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尿液,是肾脏代谢的产物,更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废物。尿液中含有尿酸、尿素和各种有毒物质,如果一个人长期憋尿,就极易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导致肾功能的损害等各种疾病。因此,憋尿是不可取的。

  憋尿不可取

  俗话说“流水不腐”,正常排尿不仅能排出身体内的废料,而且对泌尿系统也有自净作用。正常成人每天一般需要排尿4~6次,每次尿量为200~400毫升,如果排尿次数过少,尿液长期潴留在膀胱里,就容易产生各种疾病。最明显的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其一,尿溶过多,膀胱满盈,使压力增高,尿液就会逆流向上,进入输尿管,这时如果有细菌侵入的话,尿液便会将细菌送到更上游的位置,从而引发肾盂肾炎等疾病;其二,尿液如果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尿液里的各类细菌便会有更多时间进行繁殖,也有更多时间侵入附近的各个组织,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临床医师发现,有憋尿习惯的人,患膀胱癌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5倍,憋尿对人体的危害是无穷的。长时间憋尿不但会影响膀胱功能,造成尿路感染,还会导致尿频、血尿、排尿疼痛、余尿感、下腹不适或疼痛等症状。男性长期憋尿,往往会因尿液逆流至摄护腺,造成摄护腺炎或副睾丸炎,从而影响生育;而女性憋尿过久,则很容易导致急性膀胱炎,以及急性肾盂肾炎等。

  憋出来的各种毛病

  一个健康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憋尿,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危害身体健康。也许你会想,不就是去上个厕所,早点儿去和晚点儿去也没什么区别,一个人还不能控制自己的膀胱吗?殊不知,控制膀胱可不是儿戏,如果你不断挑战它的极限,它就会逐渐失去弹性,总有一天会失去控制,那时候,各种尿路问题就不期而至了:

  一、引起膀胱损伤。控制膀胱收缩的一些神经,分布在膀胱壁的肌肉里。如果憋尿太久,就会使这些神经缺血或过度胀扯而受损。一旦神经受损严重,就会导致膀胱括约肌无力,从而造成小便尿不出的严重后果。此外,由于憋尿时膀胱胀大,使膀胱壁血管被压迫,造成膀胱黏膜缺血,抵抗力下降,这时细菌就会乘虚而入,造成急性膀胱炎。

  二、导致排尿不畅。我们知道,膀胱是一个肌肉发达的储尿器官,排尿靠它的强力收缩才能得以维持。如果长时间的憋尿就使膀胱极度膨胀,使膀胱的肌纤维像一根拉长的皮筋,处于过度拉伸的状态,时间一长肌纤维就会失去原有的弹性。膀胱就会开始出现疲劳现象,那么,排尿迟疑、排尿不畅等状况就会相继出现。

  三、引起前列腺炎。男性憋尿,是引发前列腺炎的一个主要病因。在长时间憋尿时,泌尿系统中的细菌,就会通过前列腺管逆行到前列腺,给它带来感染,从而导致前列腺炎。

  四、引起尿路感染。如果长期憋尿,尿液无法将细菌冲走,大量细菌在尿路聚集,就可能引起尿路感染。这是由于在正常人的尿道口周围,往往有一些细菌寄居,虽然这些细菌平时也经常进入膀胱,但并不都会引起尿路感染。这是因为尿液可以冲走绝大部分细菌,同时尿路黏膜也有杀菌能力。可是,一旦有了弊尿的习惯,情况就不同了。

  不过,以上疾病也不是太难预防,只要你能保持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喝水,勤上厕所,患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此外,如果想要改善平时排尿不畅的状态,平时可以每天晚上自己轻轻地按摩一下腹膀胱区,每次约10分钟,慢慢可以改善。

  怎样算是“憋尿”了

  如果要给“憋尿”下一个定义,通常要将相当富弹性的尿液数量化,一般来说,当你的膀胱里储存了约200cc以上的容量,就算是在憋尿了。

  通常,膀胱当尿液达到150cc的时候,就会有初步的尿意,可这个信息,大概只在大脑停留一瞬间就闪过了。而当尿液增加到200cc时,尿意就会显得比较强烈。不过这时对大部分的人来说,还不够引起特别留意,于是膀胱还得继续憋着。可是,当膀胱尿液容量增加到400cc时,就到了非解不可的地步。如果这时再不排解,便会带来后患。可是,有的人这时候还想再忍一忍,因而膀胱这个容器,可是有伸缩弹性的,虽然已是非解不可,但如果你偏要强忍着,那么,膀胱就会允许的容量达到800cc甚至更高一些容量。不过,这个数字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排尿及时,身体健康

  要想保持健康的身体,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膀胱,要及时排出体内的尿液,千万不要养成憋尿的习惯,否则日后膀胱就会找你算账,把你对它的所有虐待,变本加厉地还给你。因此,平时当感觉有了尿意之后,就尽快将膀胱排空。

  为了保养膀胱,你可以每天补充大量的水分,因为足够的水量才能保护泌尿道的健康。可以每天饮用2000~3000毫升的水,强迫自己多排几次尿,这对膀胱来说有冲洗的作用,可以避免膀胱内细菌的增生。并且,只要一遇到膀胱或尿道有不适的现象,你都可以采取多喝水的方法。因为水分能加速体内的排泄,是解决所有泌尿道问题最好的方法,可以有效减缓病情。所以,切不要因为怕上厕所而不喝水。

  此外,想要重新让膀胱恢复原有的弹性与容量,你一定要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平时可以每隔两个小时排一次尿,而且时间一到,不管有没有尿意都要及时去排一次。同样,如果排尿时间不到,即使有小尿意,也要稍忍耐一会儿,等到了预定的时间再排。这样的慢慢地训练一段时间,就可以锻炼膀胱的储尿功能了。

  ·健康小贴士·

  为了保护你的膀胱,平时不管工作有多忙碌,也要做到1~2个小时去一趟厕所,以使尿液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及时排出体外,减少对膀胱的刺激,减少膀胱癌与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病率。总之,膀胱内的尿液愈少,膀胱受伤害的可能性也愈小。

  ★ 苍蝇嗡嗡叫,疾病快来到(

  科学观察发现,在苍蝇那小小的身体上,竟然粘附着至少一千七百五十多万个细菌而且,它所携带细菌的种类很多,像肠炎、痢疾、霍乱、伤寒等等病菌,至少有三十多种。如果家中不够卫生,食用或触摸了一些被苍蝇叮食之后的食物或物品,那么疾病往往就会不期而至,因而民间有“苍蝇嗡嗡叫,疾病快来到”之说。

  小小苍蝇危害多

  苍蝇被公认为“四害”之一,是多种疾病的传播体,由于肮脏有害而长期以来受到人类的深恶痛绝,因此还有“带菌传病之徒”的恶称。经研究,它每小时几乎要排粪便二十多次,再加上它还有边吃、边吐、边拉的坏习性,因而在它的唾液和粪便里,通常藏有成千上万的细菌。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居室清洁卫生,以免受到苍蝇传染疾病。如果我们仔细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苍蝇的种类最多,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种类的苍蝇出现,而且,苍蝇的寿命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左右,但它的繁殖能却强的惊人。据统计,一只雌蝇可产卵500~1000个,一对苍蝇的代代繁衍约19000亿只,这充分地说明了苍蝇的危害之大。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苍蝇有家蝇、厕蝇、丝光绿蝇、大头金蝇、黑尾麻蝇等。苍蝇的一生可分四个阶段,即从成蝇交配产卵开始:卵—幼虫(蛆虫)—蛹—成蝇四个周期。除了成蝇外,其他3个时期都在垃圾、污物场所的滋生地中发育。经研究,苍蝇一次交配可终生产卵,一只雌蝇一生可产卵约5~6次,每次产卵约100~150个,而十来天后这些蝇卵就又变为成蝇,所以一只苍蝇一生可繁殖成千上万只苍蝇。

  大部分苍蝇,都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它们的主要滋生于环境较脏的场所,它们常常“嗡嗡”地来往于垃圾、粪坑、畜舍、厨房、厕所、餐厅以及腐烂的动物尸体、脓血、痰液和呕吐物之间,并从中觅食。由于它有边吃、边吐、边拉的习性,于是,它飞落到哪里,哪里的食物、食具就会受到细菌、病毒、虫卵的污染,当你一不小心,吃了被苍蝇污染的食物或使用被污染的食具后,就往往会发生肠道传染病或寄生虫病,此外,苍蝇还常常会传播霍乱、伤寒、肺结核、小儿麻痹症、皮肤病,以及引起人、畜蝇蛆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可恶的苍蝇,在夏、秋季密度最高,尤其在南方较热的地区,差不多一年四季都可以活动。在它们的体内、体外都带有大的量病原体,而且,它飞翔能力较强,食性很杂,喜欢食腐烂、变质的饭菜或各种动物的粪便,因而会严重污染食品。并且,这些讨厌的小东西,非常喜欢接近人群,白天多活动在厨房、厕所、垃圾堆处,以及停留在人或畜的脓疮伤口处;到了夜晚多停留在墙壁、绳索等上面。因此,为了我们的卫生与健康,平时多注意食品卫生,做好对蝇害的防治是非常重要的。

  苍蝇的防治与消灭措施

  消灭苍蝇,平时必须搞好生活环境卫生,像厕所、牲畜棚圈、贮粪池或化粪池等处,对于一些有机垃圾要及时外运处理等。还要对一些易招引苍蝇滋生的行业,做好清洁、卫生的工作,比如,饮食、皮毛加工、粮食加工、酿造制酱等行业,都务必要加强防蝇灭蝇的卫生措施。

  一些公共场所的卫生防治措施也不可忽视,特别是在苍蝇的高峰季节,对于一些密度较高的垃圾箱、垃圾中转站等场所,要适当地用化学药物进行喷杀,以迅速降低蝇害密度。此外,由于苍蝇的嗅觉和飞翔能力很强,它们能从很远的地方飞到餐桌上来,所以,对于新置的居室环境,一定要适时地安装上纱门、纱窗和风幕,以有效地阻挡苍蝇。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进行捕杀,比如,诱蝇笼、粘蝇纸等,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使用。

  为防止苍蝇带来的危害,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防治蝇害,要以环境治理为主,粪便、垃圾、淤泥要做到日产日清,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公共场所要有专人保洁,农贸市场、食品加工的垃圾要袋装清运;公厕要有专人管理,定时清扫、冲洗,做到无蛆无蝇。

  每天都要及时清倒废弃的各类垃圾,并且将装垃圾的容器定期用水冲洗,此外,还要清除角落的存土,以减少苍蝇的产卵繁殖。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不乱倒垃圾、不乱泼污水,保持环境的卫生。

  每年的四月份左右,要开始在家里进行大扫除,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厨房、食堂等处,以清除越冬的苍蝇。此外,平时要保持下水道、化粪池的通畅,防止堵塞、溢满,减少苍蝇的滋生场地。

  平时,可以采用拍打、药杀,两相结合的办法,消灭室内外的苍蝇。药杀可采用马拉硫磷、倍硫磷、敌百虫、菊脂类药物,主要喷洒在苍蝇集中活动的地方,毒杀苍蝇。

  平时饮食一定要做好卫生防护,对于一些生、熟食品要加罩盖好,以防生蝇;饭菜、糕点等熟食品,以及洗净后的碗筷等食具,都要用纱橱存放或用纱罩盖好,防止被苍蝇污染;此外,对于贮存腌制的鱼、肉及蛋类,要防止变质、发臭,免得招蝇生蛆。

  ·健康小贴士·

  春天是消灭苍蝇的最佳季节,因为春天是第一代成蝇繁殖的高峰期,在春天里消灭一只,等于夏天消灭上万只苍蝇。此外,苍蝇的幼虫由于呼吸孔没有防水结构,所以怕水,不能在液体浸泡的物体上生长,所以,可以将物品上的蝇卵浸在水中消灭它。

  ★ 谨防家中病,猫狗惹上身

  养宠物虽然可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因为一些宠物不但会伤人,且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强,身上易生长寄生菌,在接触中很容易将病原微生物传染给人,并且一些宠物粪便易污染环境,衍生疾病。对此,一些健康专家说:“这些活泼有趣的小动物,身上却潜伏着许多疾病的病原体,一不小心,就会殃及主人。”所以,居家饲养宠物,一定要慎重。

  家养宠物危害多

  近年来流行起了宠物热,很多人家都养起了小猫、小狗、小兔子、小乌龟等一些小动物。尤其是在街头巷尾,人们遛狗成风。养宠物,虽然也可以作为情感的一种寄托,增添一些生活的乐趣,缓解一下寂寞的心理。但是,如果不慎被传染上宠物疾病,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很多人家把养猫、养狗当作时尚,但您是否想到它还会给您和您的家人特别是孩子的健康带来许多危害。尤其是,有些人与猫、狗过于亲密,经常搂抱,甚至亲吻,殊不知在你与猫狗嬉玩时,容易被它们的唾液、排泄物、皮毛中的病毒、寄生虫卵、霉菌、弓形体虫等污染而被传播上疾病;此外,还会患上猫抓病、猫癣、弓形体病、犬绦虫等病,甚至患上最严重的狂犬病,也不是没有可能。

  尤其是,如果你的家里有小孩子,最好还是不要养狗。要知道,有时你家的狗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病态,可它的体内却带有病毒、原虫等致病源,而这些病源对你孩子的危害极大,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希望您慎重养狗。

  养猫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危害,因为平时很容易患上猫抓病。因为孩子在与猫玩时,很容易被它抓伤或咬伤。如果被猫抓后,患处会出现丘疹、脓疙,全身症状有低热、流涕、咳嗽等,一般要经过一到两周之后,才会消退而不留疾痕。但严重的被猫抓后,往往在两周出会出现颈部、腋下淋巴结肿大伴疼痛,有时要持续两三个月才能痊愈。从而给孩子带来痛苦。

  此外,家有孕妇更不适宜饲养猫、狗等宠物,因为猫和狗是弓形体的宿主。一旦孕妇受感染后,那么,弓形体就能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从而影响胎儿发育,引起胎儿畸形、流产、早产或死产。而且,还可能会在婴儿出生以后,引发一些发热、盆血、黄疸、肝脾肿大等疾病,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婴儿双目失明、抽搐、头小畸形等。

  人患畜病的传播途径

  喜欢饲养猫儿、狗儿,也无可非议。但是,一些宠物像猫、狗身上疾病隐患却不得不防。再说,这些宠物的身上,大都有虱、蚤、螨等之类的寄生虫,在平时接触中,能很容易传播到人体。宠物的粪便会影响空气的清洁度,宠物的疾病会通过空气传染给人类。如果平时不注意清扫,致使室内臊臭难闻,那么,这样的环境住久了人会生病的。

  一般来说,这些宠物的传染疾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排泄物传播。宠物排泄物的污染所,是造成人畜共患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宠物的一些随地的大小便,与它身上的脱毛、脱皮屑等,一旦污染家里的蔬菜、食物及饮水,那么,人食用后就极易感染得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肠道疾病以及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等。

  二、病原体传播。由于宠物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强,它们作为病原体生长繁殖的宿主,在其身上的病原体增殖到一定数量后,通过与人的皮肤接触就会使人得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鼠疫、华支睾吸虫病等。

  三、传染源直接传播。像一些常见的宠物病,如狂犬病、结核病、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猫抓病、弓形虫病等,它们作为传染源可以直接传给人体,比如接触时,可以通过人的皮肤、黏膜、结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直接传播给人。

  做好防疫措施,不让宠物惹病上身

  生活中,有很多喜欢宠物的人,天天都精心饲养着自己的宠物,给它梳洗打扮、让它吃好喝好,甚至抱着它睡。殊不知,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将一些疾病传染到自己身上。

  其实,就算你经常给宠物洗澡,也不可排除它传染疾病的可能。要知道,宠物的毛一般比较长,容易藏污纳垢,也最适合病原体滋生,加上宠物是某些人类疾病的天然宿主或传播者,所以,很容易被传染上。那么,如何才能不被宠物病传染上身呢?平时,做好以下卫生防疫措施:

  家中一定要配备一些碘酒、新洁尔灭、臭肥皂等,卫生杀菌药物。一旦不慎被宠物咬伤,要立即将伤口内的毒血挤出,并马上用臭肥皂水或2%的新洁尔灭进行浸泡消毒,之后,再用碘酒涂搽伤口部位,然后,到卫生防疫站进行治疗处理。

  平时,一定让宠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其在固定的场所大小便,并定期用消毒液给它们清洗毛发。

  平时一定要看管好宠物,且不可让它舔家人的皮肤以及小孩的肛门,因为有病例证明猫、狗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将狂犬病等病毒传染给人类。

  饲养猫、狗等宠物,一定要定期驱除它们体内外的寄生虫,还要定期给它们打预防针。

  也不可以让猫、狗在外面捕食,因为要以防止它在外面吃感染的老鼠或鸟类,或者吃污染的食物。

  养宠物还要讲公德,遵守有关规定,办理注册手续。

  ·健康小贴士·

  平时不要以为只有狗才能传播“狂犬病”,那些被染上这种病毒的猫、浣熊、蝙蝠、臭鼬和狐狸都可以成为这种病的传播者。因此,平时不论被何种动物咬伤后,都要及时到医院注射狂犬病疫苗,以防被感染。此外,被狗咬伤后,除了打注射防狂犬疫苗外,还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和其他抗感染处理,以控制狂犬病以外的其他感染,但注射部位应与抗狂犬疫苗的注射部位错开。

  ★ 寒从脚下起,火自头上生

  由于脚位在下,属阴,而寒亦为阴邪,因此脚部是寒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头位在上,属阳,而火亦为阳邪,因此头部是火热之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寒从脚下起,火自头上生”。

  寒从脚下起,保暖最重要

  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和火,属于大自然中的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当它们表现太过或不及的时候就会危害人体而发病。中医认为,人体的头、胸、脚这三个部位最容易受凉,尤其是脚部受寒,与某些疾病的发生与不注意保暖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脚位在下属阴,因此脚是寒邪侵犯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

  民间有“寒从脚下起”的说法,因为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而且,我们脚部的皮下脂肪又较薄,因而保暖性较差。现代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脚掌上还密布了许多与人体相通的小血管。因此,一旦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肠胃道以及其他内脏器官的疾病,并且,很容易引起感冒、腹痛、腰腿痛和妇女痛经等病症。因此,脚部的御寒保暖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数九严寒的时节,脚部的保暖尤应加强。

  一般来说,人的正常体温通常在36.5℃左右,而脚指尖的温度却有时只有25℃,可见脚部是多么容易受凉。由于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脚掌受凉可反射性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使抵抗力明显削弱。于是,各种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使人发生疾病,为此平时一定要为脚部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脚部温暖

  要使脚不受寒的办法很多,平时应根据情况选用适当的方法。

  一、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选用保暖作用好的鞋袜。

  一般来说,老年人由于气血渐衰,不要穿塑料底鞋,而宜穿布棉鞋。小儿由于皮嫩,保暖力差,因此宜穿那种柔软而暖和的棉鞋;在严寒野外作业的人员,应穿带毛皮的高筒皮靴;青少年好动不怕冷,可以穿皮底鞋与胶底鞋。

  对于脚部易干裂的人,应选用透气性差的皮棉鞋和弹力尼龙袜,这样才能保持脚的周围有湿润的环境。而那些脚易出汗的人,则应穿毛袜,用羊毛鞋垫,这样既能达保暖目的,又能吸潮散热。此外,选择大小肥瘦合适的鞋子也很重要。如果鞋子窄小,穿上后不仅有碍血液循环,而且还会使脚周围的空气层缩小,不易保温。

  二、坚持睡前用热水洗脚。

  有人把用热水洗脚视为重要的保健功法之一。的确,睡前用温水泡脚15~20分钟,能促进足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同时使脑部血液相对减少,很快就能入睡。因此,民间有“温水泡泡脚,胜吃老母鸡”的说法。临睡之前用温水泡脚不但可以为脚部驱寒,还有助于睡眠与养生。如果在热水中加入一些健身品,就会让你更舒适,更快产生睡意。

  此外,晚上睡觉时,还要注意把脚盖好。盖好脚部不仅能预防感冒、堵塞寒邪入侵的漏洞,还可以帮助人入睡。

  火自头上生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而阳有主火热的一面。所以,古代大医家朱丹溪说:“头痛甚者火多”。是的,头位在上属阳,而火亦为阳邪,因此人的头部是火热之邪侵犯的主要途径,便产生了“火自头上生”。

  我们知道,头部的血管非常丰富,因而温度较高,而且又是中枢神经的“司令部”,因而各种应激力都比较敏感。所以,不管人有何情绪变化,都会引起头面部的充血,从而表现出“面红耳赤”的样子。并且,一些火热之邪致病就多表现于人的头面部。比如,心火上炎会致口舌生疮;胃火炽盛,会致齿龈肿痛;肝火上冲,会致头痛、目赤肿痛;胆火横逆,会致头晕目眩等。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用“火”来形容头面部的异常变化,比如形容着急时,常常会说“两眼冒火星”;形容愤怒时,常会说“七窍生烟”等。因此,我们的头部不像脚部那么怕寒、怕冷,所以也不必像脚部那样捂得太严实,相反,还要适当冻一冻为好。因此,老年人常说的。“头冻冻聪明”是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即使到了冬天,年轻人只要耳朵不冻,头部就不用多加防护,帽子不戴也可过冬天。如果稍微冷一些就戴上厚厚的帽子,动辄满头汗出,这样反而就容易感冒。因此,头部适当冻一冻,有利于让寒冷刺激大脑的清醒,从而能增强人的智力和记忆力。

  ·健康小贴士·

  日本学者指出,人在6~30岁,双脚应能整齐地并拢直立。如果不能并拢时,就是早衰的表现。因此,能长期站立的人身体一般健康,如果连站15分钟就有困难的,就一定是循环系统有毛病。如果脚趾活动量极少,也是引起腰痛、肩肘痛等多种现代“文明病”的原因之一。因此,要想少生病,就必须使脚趾经常处于灵活状态。所以,脚部保健,平时还要加强锻炼,多活动,以保证脚部的血液供应,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 养生莫纵欲,蓄精防劳伤

  所谓“养生莫纵欲,蓄精防劳伤”,就是说做房事要适度。和谐的性生活,能给人带来快乐,能够使夫妻感情融洽;而性生活过度,则常常会令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乏力等。如果失精过多,会使雄雌激素亏损,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减退,内分泌失调,代谢率降低,不但影响健康还影响一个人的寿命。因此,不可房事过劳。

  “房劳”催人老

  常言说“纵欲催人老”、“房劳促短命”,这些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寓有很深的科学道理。性生活过度,会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防御功能减退,使机体对各种疾病抵抗力大大降低,导致代谢功能反常,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以及肿瘤。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精少则病,精尽则死。”说明保精对健身具有重要意义。性生活,对男女双方而言,都会带来体力上的大力消耗,而纵欲必然会造成体质状况的低下。如果性冲动连续与重复发生,那么,无论男女都会加重性控制神经中枢与性器官的负担。如此“房劳”便会物极必反,引起性功能衰退,造成性功能与机体的未老先衰,随即也会影响精神状态,就连思维、记忆等能力等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养生的特别要求之一就是平时一定要注意性生活。不可禁欲,更不可纵欲。如果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性解放”而放纵自己的性生活,是极为有害的。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平时更要节制房劳,因为人到了中年的肾精已经亏少,如果再一味地狂欢纵欲,往往会导致肾精耗竭,促其衰亡。

  纵欲对健康带来的危害

  大量的调查发现,现在很多疾病的产生都与纵欲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一些肾病与性功能低下的患者,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身体健康。具体来说,以下几种发病率最高:

  一、纵欲使肾气不足,免疫力下降。正常的性交活动,是男女双方的中枢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全身性综合反应。“房事劳则伤肾”;性交如果过频,则会使人的肾精亏损,使精血两伤,人体能量大大损耗。如果长期肾虚,则会对呼吸、血液循环和内分泌都能产生不良影响。而肾气一旦不足,便会导致精神不振、体虚乏力、头昏耳鸣,使机体的抵抗力大大减弱,从而使百病滋生。如头昏眼花、失眠健忘、心慌气短等一系列不良症状,便会找上门来。

  再说,一个人的免疫力高低,与精力充沛与否是分不开的。只有体内生命能量充足,人体的生物场才会逐步产生质的飞跃。随着生命能量的不断充盈,才能激活大脑的数据库,显现出人的智慧与健康能量。所以,安排好个人的性生活,你才会延缓衰老青春常在。

  二、纵欲不利优生。我们知道,怀孕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结果,只有高质量的精子,受孕的几率才更大。一般来说,正常男性每次排出的精液约有2~5毫升,而每毫升含精子6000万以上,活动能力强的精子数占60%以上,这是保证受孕的先决条件。然而,如果频繁的性交,不但会导致精液量的减少,还会使精子的密度与质量都大大降低,使精子活动能力和生存率下降。那么,精子冲破重重关卡而与卵子相遇的能力也会随之大大减弱,而受孕的几率更会大大减少。再说,即使能够受孕,也往往会由于先天不足,或有染色体不健全,导致发生畸形或先天性缺陷儿的几率大大增高。因此,纵欲是妨碍优生的第一杀手。

  三、纵欲易引发性功能障碍。虽然引发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但纵欲却是重要原因之一。一般来说,不论男性或女性,当在重复性行为时,往往后几次的满足程度,远不如前一次,这时就极易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怀疑自己的性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心理与精神因素所诱发的性功能障碍。

  ·健康小贴士·

  沉湎于频繁的房事之中,对工作、学习、身体健康等多方面都是百害而无一利。房事过度,就会使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从而出现一些纵欲过度的信号,比如:

  面色苍白、两眼无神、神态憔悴、形体消瘦。

  气短心跳,时出虚汗,失眠多梦,不易入睡。

  食欲减退,不思饮食,胃纳欠佳,并有轻度恶心感。

  精神倦怠,委靡不振,无精打采,工作容易感到疲乏,学习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

  全身无力,腰酸腿软,懒得动,头重脚轻,头昏目眩,两眼冒金星。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当你有以上“信号”时,就说明你的性生活已经“超负荷”了,这时你务必立即进行适度的调整,以保身体健康无恙。

  ★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秋季是由夏到冬的过渡季节,进入秋季后各种天气变化就非常明显。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秋天里每下一场雨,都会给人添几份凉意,这时随着一场又一场的秋雨,气温会越来越低,人们迫不得已添加衣物,这就是谚语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一场秋雨一场寒”

  进入秋季后,各种天气变化非常明显。这时,太阳直射光线逐渐向南移动,因此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热一天天减少,这样一来就有利于北方冷空气积累增强。但与此同时,南方地区上空却是正在逐渐衰退中的暖湿空气,于是这时的冷空气南下后就与之在江淮地区交汇就形成了雨。于是,便开始了一场又场的绵绵的秋雨。

  人们根据多年的经验发现,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会带来一场秋雨、一阵秋风,同时也就会造成一次降温,气温也变得一次比一次低。如此,几次冷空气南下后,气温就显得很低了。这时夏天早已一去不返了,人们也就需要加衣御寒了。也该做一些相应的日常保健,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一、防止腹部受凉

  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这时应该注意保暖。特别是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加衣服。尤其是在夜间睡觉时,一定要盖好被褥,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

  二、早睡早起

  深秋之后,天气越来越凉,人们的生活要规律,需要早睡早起。因为早睡以利养阴,早起以利舒肺,呼吸新鲜空气,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三、讲究心理卫生

  在秋季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加重的时节,但其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很重要。所以,在秋季还要避免焦虑、恐惧、紧张、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四、注意皮肤保养

  在秋季,人的皮肤水分蒸发很快,外露部分的皮肤因缺水会变得粗糙,弹性变小,严重时还会产生皲裂。这时一定要注意皮肤的日常护理,多吃泥鳅、白鸭肉、花生、红枣、葡萄、芝麻、核桃、蜂蜜、梨等食物,能较好地滋润肌肤。

  十场秋雨便穿棉

  所谓“十场秋雨穿上棉”,并不是说下了十场秋雨之后人们就一定要穿棉衣了。这种说法只是形容十场秋雨后,天气已经比较寒冷,秋天即将走到尽头,冬天也就要来临了,人们就需要穿上棉衣防寒了。因此,究竟何时穿棉衣,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看各地具体的天气情况与自身的素质条件,做好充分准备,适时保暖,以防受寒。

  ·健康小贴士·

  秋天一定要注意饮食调养。在饮食上,应有所忌嘴。不可以再像之前那样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的食物,更要戒烟禁酒。平时,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特别是胃部不舒服者,一定要防止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

  ★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

  所谓“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是提醒人们,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寒者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不能再像夏天那样穿的单薄,而应开始注意加衣、保暖了。

  白露不露身

  白露不露身,是告诫人们,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穿露体的短衣服。因为白露过后,气候逐渐转凉,特别是在早晨与晚上时,更添几分凉感。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衣短裤,就很容易受凉。白露的含义,古人解释为“露凝而白也”,意为露水凝结为白霜;这时霜降也开始了,通常每天早晨就能看到霜雪降临。古时人把白露节气分为“三候”时段。通常从这个节气开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凉爽的秋风会自北向南已吹遍淮北大地。因此,这时炎夏已逝,暑气渐消,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呈现出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的天气。

  《养生论》里说:“秋初夏末,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意思是提醒人们,这时如果再衣单体露,轻则易患感冒,重则易染肺疾。这是因为秋季主气为燥,燥易伤肺。如果因为着凉而使免疫能力下降,就会无力抵御外邪,这时很容易就会患上肺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肺炎等。而且,如果风邪侵犯到体内的经络筋骨,就会使经筋阻痹,从而出现四肢痹症。所以,白露时节穿长衣防着凉是非常必要的。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一天气特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多吹偏北风,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白露”过后燥气渐盛,与风相合形成风燥之邪,必首先侵袭肺及肺所主之地(皮毛、鼻窍等)。因此,在白露节气,人们对养生也很有讲究。由于这时的气候特点是“秋燥”、“燥邪伤人”,常会出现干燥引发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等症状,所以,就要开始滋阴防燥的养生方法。

  此外,民间还有一个说法:“白露身勿露,露了冻泻肚。”意思是提醒人们,随着夜间的凉意一天比一天明显,应该撤掉床上的凉席,晚上睡觉时关上窗户,换上长袖衣入睡。而且再将薄棉被备在床头,以防睡到半夜身体感觉凉时好盖住肚子。否则肚子着了凉,就很容易引起腹泻。特别是一些病人、老人、体弱者,更要注意随着气温的变化而加被加衣。

  此外,白露时节,还要注意多饮水,防治皮肤干裂、邪火上侵。因此,平时应多吃蔬菜、水果,以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火解毒之效;也可以适当食用一些人参、杏仁、胖大海、冬虫夏草之类具有益气滋阴、养肺化痰功效的药膳。应尽量少吃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及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寒露脚不露

  寒露时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时节,随着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气候变化极快,遇到寒潮侵袭,就会突然变冷,北方地区开始出现霜冻,骤然降温。到了10月中下旬,白昼日益缩短,黑夜逐渐增长,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长江中下游基本上受冷高压控制。这时如果在晴朗的清晨,凝结在草木上的露水会更多更凉,故称寒露。

  寒露的意思是在晴朗和水汽丰富的夜晚,凝结在草木上的露水增多变凉,脚露在外面感觉有寒气侵袭。寒露一过,入夜后更是寒气袭人,就有了“寒露脚不露”的说法。人们这时应开始注意天气变化了,更应注重保暖,及时增衣,以防寒邪入侵,尤其不要赤脚露腿,以防“寒从足生”。

  为什么寒露时节要特别注重脚部保暖呢?因为人的两脚离心脏最远,因此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特别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而且,一旦脚部受凉,就特别容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要知道,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最为敏感,一遇到冷空气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这时,轻则引起外感咳嗽,重则会导致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发作。因此,寒露时节做好脚部保暖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此外,寒露时的多变气候,使早午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应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深秋寒气袭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这时,通常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症状往往会加重。所以,寒露之时,应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以促进身体健康。

  ·健康小贴士·

  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衣服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因为常用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对身体起到御寒保暖的作用。并且,热水泡脚还可以改善脚部皮肤和营养组织,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从而缓解一天的疲劳。

  ★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所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意思是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前后,天气还会变冷,这时不要觉得天气一暖和就将御寒的衣服收藏起来,还需要注意保暖,不能大意。

  端午节吃粽子莫忘保暖

  民间谚语说“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一般来说,端午节前后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将进入梅雨季节,这时南方的暖性海洋气团已经开始向这一带移动,按一般的气候规律来说,天气应该热起来了。不过,这时的天气虽然已经变明暖,但是在短时期内还仍有冷空气南下,气温会明显下降。所以,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时不要忘了保暖,不能一下子穿得太单薄。

  通常,在端午前后,冷暖空气会在江淮流域汇合,形成梅雨。而在梅雨期间,经常有低气压形成并且逐渐东移。因此,当低气压稍有些发展时,其后部的冷气流就会侵袭这些地区。那么,这时的天气也会暂时变冷。但是,不久后又将转成闷热潮湿的天气。所以,这个时候还应多注意天气的变化,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一般来说,在梅雨结束后,才算是真正进入盛夏季节。所以民间有“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的说法。意思就是指盛夏尚未来临之前一段时间里,还会受到冷空气影响,在穿衣上还不可以陡减,应适当保暖。

  吃了端午粽,寒衣才可送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虽然它不在24节气之中,但与24节气的芒种相邻。这时候是小麦成熟收割的时节,天气已经比较热了,因此民间才有“吃了端午粽,寒衣才可送。”的说法。看来古人对气候的判断和把握并非没有科学依据。

  ·健康小贴士·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是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而言的,对华南地区的人们来说,此时已经进入初夏或盛夏了,这句谚语当然也不适用了,这时就需要准备好如何乘凉避夏了。

  ★ 病从口入,疾从食来

  这句谚语告诫我们:如果平时不管好自己的嘴,合理膳食,很多疾病就会一个接一个来找你。一方面细菌、寄生虫、病毒等传染源容易吃到肚子里去;另一方面,快餐中的农产品、蔬菜、肉类含有激素、农药及其他致病菌,人们在无意识中也会吃进身体里,从而引发肥胖、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

  吃出来的疾病

  现在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潮流,吃法是越来越多。从追求烧、烤、涮发展到生吃。科学研究发现,生吃菱角、茭白、荸荠,可能感染姜片虫;吃醉蟹,易罹患肺吸虫病;生吃淡水鱼、生鱼片、鱼生粥,易患肝吸虫病;热衷吃带着血丝的猪肉和牛肉,易引发猪带绦虫、牛带绦虫病等。

  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饮食丰富多彩,鸡鸭鱼肉、山珍海味,高脂肪、高蛋白质、高糖饮食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又因为工作繁忙普遍缺乏运动,热量摄入过多,从而引起肥胖;而肥胖的人,其血中胆固醇及三酰甘油容易升高,血液中的脂肪浓度越来越高,加速动脉硬化,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主动脉瘤和尿毒症等疾病。

  俗话说“病从口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偏爱生鲜食品,因此吃出来的病也越来越多。

  食源性寄生虫病一般可分为六大类:植物源性寄生虫病,如姜片吸虫病;肉源性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猪带绦虫病、牛带绦虫病、弓形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如广州管圆线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如肺吸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如肝吸虫病等三十余种食源性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的感染途径多种多样,人们在吃生鸡生鸭或未熟透的禽类时,许多病源尚未杀死。只有食物通过高温烹饪熟了,寄生虫被彻底杀灭,才能保证我们饮食的安全性。

  三餐习惯不可小视

  不吃早餐或早餐质量很差的人,容易感到体力不支、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另外,长期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讲究者,胃炎、胃溃疡、胆结石、胃癌的发病率较高。

  午餐吃了富含糖和淀粉米饭、面条、面包和甜点心等食物,会使人感觉疲倦。同时也不能暴饮暴食,这样下去同样会引起胃炎、胃溃疡、胆结石、胃癌等疾病。

  晚餐吃得过多的人,身体必须要有较多的精力用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处理。另外,人在夜间不活动,吃多了易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还可使脂肪沉积到动脉血管壁上,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合理膳食,远离疾病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合理的膳食搭配,是预防疾病保持自己身体健康的根本。不要吃生未熟透的猪、牛、羊、鸡、鸭、兔等其他肉类食品,和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螺、蟹,蛙、蛇等食物。只有把住“病从口入”关,高度重视食源性寄生虫病,才能杜绝肝吸虫、肺吸虫、旋毛虫、带绦虫、囊虫、弓形虫等寄生虫病的侵袭。

  一日三餐最好用素食慢慢调节,早餐最好吃蔬菜,如生菜、胡萝卜、芹菜。这些摄取叶绿素、胡萝卜素、维生素、纤维素多的蔬菜能和大量的肉、鱼、蛋类取得营养的均衡,调理肠胃。午餐要注意食物的多样性,注意荤素搭配。晚餐一般吃八成饱,这样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应多注意摄取膳食纤维,少吃脂类,有利于消化和排便。“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尽量要吃少”牢记在心,健康加一分。

  此外,养成合理膳食习惯,水果也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必需品。吃水果有讲究吃水果的最佳时间。一天之中,最科学的吃水果时间应该是进餐前1小时左右,这样可防止因为进餐过多而导致的肥胖(比较瘦者除外)。水果含有丰富的果糖和葡萄糖,能够快速被机体吸收,降低食欲。美国的研究发现,饭前1~2小时吃水果或饮果汁,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体内热量的需求,从而减少对食物的需求量。

  ·健康小贴士·

  为了保护你健康的身体,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少吃油炸生煎等食物,远离不熟或半熟的食物。进餐前后请洗手,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好。总之,只有健康地吃进去,才能健康地生活。

  ★ 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

  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与科学的膳食习惯,可以使人保持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能更好地抵御疾病。按照营养配餐的科学理念与传统的膳食习惯,人们通常将每日进餐分为三次,即早中晚一日三餐。

  科学膳食,要把人体一日内需要的热能和营养素合理地分配到一日三餐中去,这样每餐所摄取的热量约占全天总热量的1/3左右。但是,午餐既要补充上午的热量消耗,又要为下午的工作、学习提供能量。因此,可以适当多吃一些。这样,早餐一般占全天热能的30%,午餐占全天热能的40%,晚餐占全天热能的30%,以适应人体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

  早餐养心:吃好早餐,心情舒畅一整天

  有一句“金早餐,银午餐,铁晚餐”的说法,这句俗语充分说明了早餐的重要性。早饭吃得好的人,整个上午血糖水平均保持在正常水平,所以不论是脑力劳动者或体力劳动者都会感到精力充沛,工作效率很高。

  经过一夜的睡眠,在前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因此,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如果经常不吃早餐,危害性很大,最显而易见的是体力不支、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而且患胆结石的几率非常高。另外,长期不吃早餐或早餐不讲究者,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率也较高。因此,早餐是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

  每天坚持吃营养早餐,是延年益寿的要素之一。因此,早餐一定要吃好。要选择最合理的营养搭配,以供身体所需。起码应包括谷物、动物性食品、奶类及蔬菜水果四大部分。一般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合理进食早餐。

  一、营养搭配

  蛋白质:早餐要有一定量的动物蛋白质,如鸡蛋、肉松、豆制品等食物为佐餐。因为人体是否能维持充沛的精力,主要依早餐所食用的蛋白质而定。

  碳水化合物:早餐时进食一些淀粉类食物,比如馒头、面包,粥等,因为大脑及神经细胞的运动必须靠这些食物的糖分来产生能量。

  维生素:早餐时最好能再吃些拌菜、泡菜、蔬菜沙拉、水果沙拉等,因为这些食物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维生素。

  二、早餐守则

  水分补充:人体一天水分所需,最好有1/3量在上午补充完毕。水分补充在早晨也很重要,如果能在未进食前先来杯开水,活络肠胃;或者喝一杯蜂蜜水,也可以清肠胃;餐后来杯助消化的乳制品,都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复合性糖类:复合性糖类的热能,也是早餐时不可缺少的,摄取一些全麦面包等全谷类制品,可迅速提供你所需能量及多种营养成分。

  清淡:一定要记住,早餐宜清淡。因为油脂含量过多的餐点,会使血液循环减缓,血液带氧量减少。

  三、就餐时间

  一般来说,早晨7~9点是吃早餐的最佳时间。

  通常,起床后20~30分钟再吃早餐最合适,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

  早餐不但要注意数量,还要讲究质量。最好少吃稀饭、甜面包或炒面等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以免使脑中的血清素增加。因为血清素具有镇静作用,使大脑无法达到最佳状态。

  早餐也要注意变换,不可千篇一律,至少应该每周换一种主要食物。并且,早餐也不宜吃含有大量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油条和熏肉等,这些食物不但不易消化,还会加速胆固醇的升高。

  午餐养智:吃一顿营养俱全的午间大餐

  午餐是补充营养能量最关键的一餐,除了要补充上午工作的消耗,还要满足下午工作的需要。通常,早晨刚刚起床还不是很饿,也吃不了太多东西,晚餐又不好吃太多,所以中餐最重要。

  午餐的食物要注意多样性,注意荤素搭配,营养俱全。一定要有一些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鱼类、肉类、蛋类、豆制品等;并且要有米饭、馒头、玉米面发糕、豆包等主食;还要搭配一些新鲜蔬菜,这样才能保持体内血糖继续持于高水平,以保证下午的工作和学习。

  照理说,上班族的午餐结构应营养更高一些,最好以吃蛋白质和胆碱含量高的肉类、鱼类、禽蛋和大豆制品等食物为主。要知道,只有这类食物中的优质高蛋白才可以使人的血液中酪氨酸增加,进入人脑之后,可转化为使人头脑保持敏锐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物质。胆碱则是脑神经传递乙酰胆碱的化学介质,乙酰胆碱对脑的理解和记忆功能有重要作用。

  特别注意的是,午餐尤其忌吃方便类食品,例如方便面、西式快餐等。这些食品营养含量很低,根本就不能供给身体的营养所需。此外,午餐也不能天天都吃一道菜,一定要经常更换。

  下面介绍几道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午间大餐:

  海带肉丝、素什锦:主菜是鲜肉、海带、榨菜、青椒;副菜是西芹、西兰花、油面筋、水发肉皮。

  土豆肉排、香菇菜心:主菜是肉排、土豆、西芹;副菜是油菜、豆腐干丝、香菇。

  茭白肉丝、素什锦:主菜是鲜肉、茭白、菜椒;副菜是黄瓜、腐竹、胡萝卜、黑木耳。

  鸡蛋肉块、生菜:主菜是鸡蛋、五花肉、青椒丝;副菜是生菜、虾皮、枸杞子。

  晚餐养颜:清淡少吃睡得香

  按照科学的膳食方式,晚餐要以清淡、容易消化为原则,最好选择:面条、米粥、鲜玉米、豆类、素馅儿包子、小菜、水果拼盘等食物。并且,应在就寝前两个小时进餐,还要特别注意不要吃肉类食物,并且,最好吃八成饱。

  如今,由于午餐作为正餐的习惯早已被打破,晚餐也成了现代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华灯初上,忙碌了一天,和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丰盛的晚餐好像成了人们最快乐的享受。于是,不少家庭的晚餐菜肴都很丰盛,像鸡、鸭、鱼、肉、蛋摆满餐桌。有一些家庭在晚上八九点钟,甚至十点才吃晚餐;有的人下班后就开始忙“应酬”,吃喝几个钟头,才腆着肚子回家;还有的人加班熬夜后把晚餐和夜宵放在一起,吃完后马上睡觉……

  殊不知,这些不好的晚餐习惯便是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这种以晚餐补早餐和中餐的饮食习惯在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下,会给身体健康埋下“定时炸弹”。像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可以说与晚餐进食不当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夜间基本没有活动,吃多了易营养过剩,导致肥胖,还可能使脂肪沉积到动脉血管壁上,导致心血管疾病。所以,晚饭最好只吃八成饱,这样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而且应多注意摄取膳食纤维,少吃脂类,这样有助于消化,利于排便。

  一般来说,晚餐在六点左右吃最好,尽量不要超过晚上八点。八点之后最好不要再吃任何东西,饮水除外。晚餐千万不能吃饱,更不能过撑。要以吃得少睡得香为准,不过,具体吃多少应依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个人的需要而定,以自我感觉不饿为度。并且,晚餐后四个小时内不要就寝,这样可使晚上吃的食物充分消化。

  晚上尽量不要吃水果、甜点、油炸食物,而且最好不要喝酒,因为酒精的刺激使胃得不到休息,会导致睡眠不好。晚餐应选择含纤维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最好能有两种以上的蔬菜,如凉拌菠菜,既增加维生素又可以提供纤维。可适当吃些粗粮,也可以少量吃一些鱼类。

  一日三餐不可少

  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是的,一日三餐是正常饮食,少吃一顿也不行。

  从生理角度来看,人什么时候吃饭是由生物钟控制的。科学讲,人的进食习惯分为一日三餐(早、中、晚)也是最合理的。因为在这三个时间段里,人体内各种消化酶的分泌特别活跃,消化吸收能力也较强,能充分地保证机体的营养需求。

  近年来健康调查表明:胃肠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健康隐患堪忧。原因是生活节奏较快,生活没有规律,很多人特别是一些上班族,忙起来往往有上顿没下顿,时而半饥不饱时而暴饮暴食,殊不知,这样的饮食方式对健康非常有害。因此,培养科学的“吃饭”习惯,对身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健康小贴士·

  半饥不饱或暴饮暴食是身体健康的大忌。掌握一日三餐的进食量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吃得太多或太少都不好。据测算,成年人一天的进食量大致如下:粮食500克,鸡蛋1个,瘦肉100克,鱼150克,豆类200克,蔬菜500克,牛奶200克,植物油25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