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必修1期中---要点解析

 紫曦唯幂1 2014-11-18

地理必修1期中---要点解析  


必修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学习目标】
 1.地球的宇宙环境
 能够说出天体系统及层次。
 能够说出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并落实在地图上。
 能够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能够描述太阳辐射的概况,说明和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能够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的运动
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自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
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能够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公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
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
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
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
【要点解读】
   1.重、难点透析
   (1)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是“考纲”的重点要求。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
   (3)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
   (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2.易错辨析
  (1)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学生易混淆的。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2)地球的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质量体积相似。
  3.知识整合
  (1)地球的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大气层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 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比较项目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示意图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
(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4)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下图1—1—1所示:











(5)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                           →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


(6)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







【学法指导】
   1. 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2. 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探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要通过分析太阳外部结构图上相应的太阳活动,例如黑子和耀斑、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3. 用地球公转示意图、黄赤夹角示意图或演示实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归纳四季的递变规律。
   4.通过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简图,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从空间范围上认识自然环境。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学习目标】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能够识别、描述常见的矿物如铁矿、石油、天然气的基本存在形式,并举例说明。
能够识别、描述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代表性岩石。
能够运用文字、图像等解释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的转化。
   2.地球表面形态
理解地质作用的分类,能够解释和区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能够 联系所学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解释具体的地理现象,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等。
通过比较、概括等对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进行表述。
知道和理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和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大气环境
能够识别、描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并说明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层的主要特点。
能够 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基本原理等,说明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
能够 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能够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进行解释、推断。
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发展变化规律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等进行表述。 
知道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的地理原理,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知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分析南亚季风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等进行表述。 
应用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东亚季风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合理解释、推广。
理解冷、暖气团和冷、暖锋面的概念,并对成因、分布及运动变化规律等有理性认识。
应用 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合理解释、迁移。
    4. 水循环与洋流
能够再认或识别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描述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基本特征。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够提出证据、进行解释。
应用洋流及其分布规律,说明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联系所学的地理概念,解释、论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要点解读】
   1.重、难点透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根据“考纲”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
   (2)地球表面形态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3)大气环境
      ①大气受热过程
      从“考纲”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考纲”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②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③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④ 常见天气系统
   天气图是用来反映天气状况并预报天气变化的专业性图像,“考纲”所要求的天气系统简易天气图主要是常见的锋面(包括冷锋和暖锋)、低压(包括低压槽)、高压(包括高压脊),而且只关注海平面的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在此不作要求。
  各种天气系统的特点,可从气温、气压、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从而综合出各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气旋、反气旋天气。应对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予以重视,并能联系相关的天气实例作适当拓展分析。  
   (4) 水循环与洋流
    ①水循环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考纲”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水循环环节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a.联系四大圈层、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b.促进物质和能量交换;
c.对生态、气候、地貌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洋流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考纲”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考查的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一般不必对洋流的成因进行系统讲述,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名称都可以不出现,只要能解释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即可;局部海域(如北印度洋)具有季节变化的洋流也不进行考查。第二,对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需要,应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2.易错辨析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太阳照大地(太阳短波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长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例如, 晚上晴天时,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易出现霜冻;晚上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温度高。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用图1-2-2或图1-2-3表示,在此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进行吸收、反射、散射,从而使到达地面的能量大为减少。大气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可见光的绝大部分可以到达地面。                           图1—2--2                                     图1—2--3
 (2)气候的成因
 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比较
地区 季节 风向 形成原因 特征
东亚 冬季 西北季风 海陆热力差异 寒冷干燥
夏季 东南季风 高温多雨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状况 气候特征
地中海气候 位于亚热带大陆西海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 位于亚洲南部,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冬季盛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风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
 (3)关于寒、暖流的区分:①从温度影响看,使洋流流经海区温度升高者为暖流,温度降低者是寒流。②从流向看,从高纬向低纬方向者为寒流,从低纬流向高纬度者为暖流。③从洋流流经等温线的弯曲看,可组成向各种凸凹者为暖流,向低纬凸凹为寒流。
  3.知识整合
   (1)物质循环 
 


 (2)板块构造学说:把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亚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火山、地震多分布于此。板块张裂处形成裂谷和大洋中脊;碰撞处形成褶皱山系、岛弧和海沟。
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  例 边界类型
张  裂 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红海、 大西洋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喜马拉雅山系、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亚洲东部岛弧、马里亚纳海沟 消亡边界





(3)、地质作用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使地表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太阳辐射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重力、化学作用 使地表变得平坦
  



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上拱、中心岩层是老岩层――储存石油、天然气;建隧道
 地质构造     向斜:岩层下弯、中心岩层是新岩层――有水
               断层:岩层错位――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注意:背斜成山:岩层上拱,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背斜成谷:顶部受到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受外力侵蚀形成谷地――外力作用
        向斜成谷:岩层下弯,形成谷地――内力作用
        向斜成山: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变结实,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外力作用
作用因素 举   例
流水作用
(季风区典型) 流水侵蚀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流水沉积作用 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入海口)
风力作用
(西北地区典型) 风力侵蚀作用 风蚀洼地、风蚀蘑菇、戈壁
风力沉积作用 黄土高原、沙丘、
外力作用:




(4)、热力环流
图1—2---4
    
 




 
 竖直方向上的大气运动:高温上升,低温下沉.
 同一水平面上水平运动方向:高压吹向低压.
 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如图所示。
(5)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速越大。
 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影响风速。
近地面:风向最终与等压线之间成约45°夹角。(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6)气压带、风带
    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图1-2-6所示。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其移动规律如图1-2-7所示。






(7)常见的天气系统
  冷、暖锋面与天气
冷锋
天气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部,使暖气团被迫抬升,水汽在上升冷却过程中成云致雨。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暴天气,以及冬季的寒潮,属冷锋天气。
暖锋
天气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在暖锋上,暖气团沿冷气团主动地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云、雨。春、夏季,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常有暖锋活动。
                         
分类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控制气团 气温 气压 阴晴 阴晴 控制气团 气温 气压 阴晴
冷锋 暖气团 阴雨 冷气团
暖锋 冷气团 阴雨 暖气团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特点与天气
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举例
低气压 气旋 上升 阴雨 台风、飓风
高气压 反气旋 下沉 晴朗 秋高气爽
(8)洋流分布的规律
    洋流的分布以定向风形成的风海流为基础,注意大气环流与风海流的空间分布关系。空间分布:以风海流作为主体。
中低纬度,副高中心,北顺南逆,东寒西暖。 ② 北中高纬,逆时针向。 ③ 南半球中高纬是西风漂流。
(9)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对象 影    响 举    例
气候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都是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澳大利亚、秘鲁西海岸荒漠环境的形成都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使海底营养盐上泛,或沿岸上升流将深层营养盐带到表层,鱼类饵料丰富 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欧洲北海渔场都形成于寒、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则受上升流的影响
海洋航行 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 顺流速度快,逆流速度慢
海洋污染 扩大污染范围,加速污染物扩散 油轮发生泄漏
【学法指导】
    1. 运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如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断层,流水、风力作用形成的各种地形。
   3.运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特别要注意气流的运动方向。
   4.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如对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
   5.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点。
   6.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 、“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等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地理常考易错易混点排查
一、必纠自然地理易错易混点
1、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指向标总是指向北方,不能指示其他方向。
2、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取劣弧)”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进行比例尺换算时,特别要注意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单位统一
4、在等高线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进行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时,一要注意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120°E经线的地方时)的区别;二要判断两地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确定是应该加或减时间差(东加西减);三要注意是否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判断晨线和昏线的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分布状况: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是夜半球
7、在经纬网地图上推算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时要主要取通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进行计算
8、要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9、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10注意南北半球月份相同、季节相反。如7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11、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区别。
12、理解热力环流原理时,要注意从影响气压高低的因素入手分析气压的高低分布规律,气压高低与海拔高低相关: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高低与近地面相反
13、分析实际生活中风与等压线的关系时,要注意区分近地面与高空:近地面要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一般不考虑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随着高度的增加,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减小
14、分析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时,要注意季节判断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夏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北;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时,北半球为冬季,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偏南;太阳直射赤道(春分和秋分)时,赤道低气压一般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15、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即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的,不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
16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与江淮准静止锋有关,夏季的伏旱是受副高控制形成的
17、判读锋面图时要注意锋面的倾斜方向总是向冷气团一侧;画冷锋和暖锋简图时,要注意三角形与半圆形凸出方向,即总是指向锋前冷锋指向暖气团一侧,暖锋指向冷气团一侧,它们的指向也可代表峰的移动方向
18、判读气候类型时,要注意根据气温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份气温最高为北半球,1月份气温最高位南半球
19、分析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时,要注意气候类型的特殊分布,如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但有些地方比较特殊,如澳大利亚东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等地区都远离赤道,其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暖流的影响有关
20、主要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区别: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岩石缝隙在地表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21、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相对来说,风化作用是静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风等;侵蚀作用是动态的破坏作用,主要破坏因素有流水、风力、海浪等。
22、六大板块中,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与印度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属于亚欧板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安第斯山脉南部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的
23“背斜谷”从地形上讲是山岭被侵蚀成了山谷,但从地质构造上讲还是背斜
24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但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25、注意断裂与断层的区别: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面两侧的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的地质构造。
26、利用等值线图判断河流与地下水补给关系时要注意两者的海拔高度和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高,地下水补给河水;黄河下游是“地上河”,始终是河水补给地下水
27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为汛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则全年降水量丰富。
28、注意利用河流与等高线的关系判断湖泊的性质——咸水湖或淡水湖;等高线向湖泊一侧弯曲,表示湖泊海拔高,湖水外流,一般为淡水湖等高线背向湖泊弯曲,表示湖泊海拔低,河水注入,一般为咸水湖
29、分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要注意判断南北半球——南半球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北半球南坡热量丰富,自然带分布位置高
30、注意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在分布地区和对应气候类型上的区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对应地中海气候。
31、注意北海渔场(西欧)与北海道渔场(日本)的区别。秘鲁渔场形成原因(上升流形成)与其他三大渔场形成原因(寒暖流交汇形成)的区别。
32、自然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区分清楚——水资源和气候资源是交叉关系,都属于自然资源。
33、能源与能源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源包括能源资源,还包括二次能源等而能源资源仅指自然资源中能提供能源的部分资源。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34、台风中心无风,盛行下沉气流;而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一般在12级以上,常出现狂风暴雨。
35、台风和飓风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要注意两者发生的区域存在差异——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飓风是大西洋和印度洋上的热带气旋
36、干旱灾害与降水之间的关系:并非降水量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7、寒潮危害最大与寒潮势力最强是有区别的:寒潮危害最大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一般发生在秋末和春初;寒潮势力最强一般发生在冬季
38、地震的震级与烈度两个概念要区分开: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而言,同一地区相同条件下,烈度与震级成正比
39、火山和地震并非百害无一利:火山灰和火山喷发物往往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地震波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40、滑坡和泥石流都是地质灾害,两者最大的区别:泥石流需要大量水分条件,而滑坡则不需要大量的水分,但过多的水分会加剧滑坡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