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面对任何人、事、物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分别,分你我、美丑、高矮等等,这样的分别,皆是对外境事物的「取相」,所产生的种种分别心态,有了这样的心态,自然就生出种种烦恼,困扰着人生自在的生活。 我们都希望有个较自在、轻鬆的生活,然而却又很容易的被外境事物的影响而生分别,放不下,所以希望与实际距离是越走越远,那该如何拉近希望与实际之间的落差?唯有观念的调整,能澹化自我,消融自我,才能彻底的不取相,无分别,自然能断烦恼。 人生中,如果有「人我对立」、「取相」,那在生活上就无法放下,执着于一切表面现象,不能深入了解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在佛教十二因缘的相续关係中,告诉我们:「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道理,用心去了解真相,不被外境事物的牵引,如此的消融自我,亦能由此而渐渐断除贪嗔痴之害,这样的修练与观念的建立,就如我们现在要熄灯,大家都知道熄灯必须切断开关,而切开关不只是把灯泡拿掉,切断总开关就是拿掉「我」,因「我」的消除,一切都能如愿,如果一直把「我」摆在第一,只是去消弭周围的事物,一定是烦恼不断。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大家都有过情绪问题所引来的烦恼,不只是自己受影响,也干扰到他人的生活,情绪之起波涛就是面对境外人事物时的分别、着相,除了人、我对立的取「外面相」之外,我们有着更严重的「内心的相」,就是「自我对话」,外面的相是外在行为的表现,以「我」为出发的「取相」,而内心的相,是以「我」为中心的内心思考,无论是外在行为的表露或内心的动念,存在的都是我私之分别。 要如何能了解「自我对话」中发觉自己在「取相」?必须透过内省的修炼,当我们能「无住而住」、「不取相」、「心无执着」就是处在「常住涅槃」的境界裡,至于境地,即使身在生死洪流中,心是不动的,就好比各式各样的金饰,无论其外型为何,它的本质都是黄金,不取相就是认清本质,不执着外相,如此一来,即能看清世间的实相都是如梦幻泡影,有此思维、观点,就能一一断除无明烦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