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和下西洋带回长颈鹿 被当成“麒麟”上贡|下西洋|长颈鹿

 松边醉客 2014-11-20

郑和下西洋带回长颈鹿 被当成“麒麟”上贡


来源:北方新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核心提示:永乐一朝,扬威异域的明朝使者有21批,但来中国朝贡的使团却有193批,永乐皇帝很欣慰地享受各国“贡使”用不同语言进行的阿谀赞颂,收下了成堆的土布、香料、药材、“殊方异物”,还有几头长颈鹿,为了表现自己圣人治世的身份,这几头长颈鹿被命名为“麒麟”。

本文摘自:《北方新报》2014年11月19日第30版,作者:佚名,原题为:《各朝皇帝的面子工程》

大清朝的画师们用长2.9米、宽2米的画卷描绘下了这样的情形:1761年2月5日,即大清乾隆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文武百官各依品秩朝列于太和殿前。

站在大臣朝列之末的是各国贡使,最前排的是最守礼数的朝鲜国使臣,还有因为帝国“武义璜璜,陆慑水栗”,所以才不待帝国兵旗所指,“慕义归化,非以力征”的琉球、暹罗、安南、苏禄、南掌等国。

当然还少不了头戴大檐帽,身穿紧腿裤袜,高鼻深目——来自英吉利、法兰西、俄罗斯、荷兰、大西洋国和大西洋属国波罗尼亚、咖喇吧、库车、翁加里亚国的贡使。这伙被称为“夷人”的角色,成为天朝大年初一朝贡盛典不可或缺的人物。

尽管列位臣工和各国贡使都已各自就位,但真正的主角——“天朝大皇帝”乾隆仍未现身。他此时正端坐后宫檐下,快意恬然地享受儿孙绕膝之福。

这是清帝国最强盛的一刻,实在值得宫廷画师将这空前盛况以丹青妙笔描绘下来,于是,这幅《万国来朝图》便诞生了。

为了“万国来朝”这个显而易见的神话,帝国甘愿付出任何巨大的代价,用难以计数的时间、精力、财富和生命来充实这个“神话”,使它变得“真实”。这是一个庞大的面子工程,而打造它的过程,则贯穿整个中国历史。

万国来朝是那么美好,但问题只有一个:这一切要是真的该多好!

“万国来朝”这个词出现得不是很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很不吉利。它来自中国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一位帝王——隋炀帝的发明。

《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从一开始,“万国来朝”就是一场盛大的表演,用无穷无尽的奢华排场和惊人的浪费,来展示帝国强大无比的面子。

第一次所谓的“万国来朝”,被认为发生在大禹统治的时代。根据史籍记载,大禹下令天下各国齐赴涂山盟会,这也就是《左传》中所谓“涂山之会,诸侯承唐虞之盛,执玉帛亦有万国”。

[责任编辑:安梁]

标签:下西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