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建水县故称临安。
建水,历史悠久,曾称步头。也就是中国 的最南边了,走到这里再往南走就是别的 国家了。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约在公 元810年前后筑惠历城,明、清两朝为临 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 、经济、文化的中心。
建水,明清两代为临安府,是滇南的政治 、军事、经济、文化、宗教和交通中心。 明代文人谢肇撰写的《滇略》一书中称临 安之繁华富庶甲于滇中。故民间有金临安 、银大理之说。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 县境东接弥勒县、开远市和个旧市,南隔 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邻石屏县,北与通 海县、华宁县相连。总面积3789平方千米 (《简册》数据是3940平方千米)。总人 口50万人(2004年)。居住着汉、彝、回 、哈尼、傣、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 口占33%左右。
历史沿革
元置建水州,清改县。因水得名。据《元 史》:建水古称步头,亦云巴甸,每秋夏 溪水涨溢如海,夷谓海为惠,□为大,故 名惠□。汉语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 水州。
唐元和年间设县至今。明清时期建水为临 安府所在地,府的行政长官称知府。民国 元年(1912)10月,改知府为府长,临安 府所在地的建水县被裁撤,由临安府府长 兼理建水县行政事务。第二年国民政府统 一撤销府的建制,“复设县治于建水,改名 为临安县”。又一年,仍恢复建水县旧名。
建水古城位于昆明之南220公里,东邻弥 勒县、开远市和个旧市,南隔红河与元阳 县相望,西靠石屏县,北同通海县、华宁 县毗连。建水交通方便,蒙(自)--宝(秀)铁 路接滇越铁路,连接省会昆明及河口,通 往越南的首都河内。
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南诏时筑惠历城 ,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 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时设建 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 州为建水县。
历史文化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 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六里 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 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 ,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 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 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 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但已破损 不堪。解放后政府又拨款修葺,才焕然一 新。
建水县博物馆
建水孔庙,建筑宏大,其规模仅次于山东 曲阜孔庙,其他还有燕子洞、双龙桥、指 林寺、纳楼长官司署、朱家花园、小桂湖 等重要名胜古迹,素有“文献名邦”之称, 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 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洲儒学。清 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 书院。境内人才辈出,明代有文进士30人 ,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 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 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 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 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 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 ,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 ”之美誉。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建水城内外 留下了许多充满浓厚文化积淀的建筑物, 古代寺庙、祠庵和楼台亭阁达50余处。有 建于元代的文庙,清代的双龙桥,还有燃 灯寺、东林寺、玉皇阁等文物古迹。这些 历尽沧桑,古迹斑驳的瑰宝,闪烁着中国 古代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辉。
建水是一个民族聚居县,境内主要居住有 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在历 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发展 建水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多姿多彩、独具 特色的风情习俗。不同民族的住房、服饰 、待客、婚嫁,别具一格;插秧号、烟盒 舞、串寨等传统习俗,苦扎扎、扎特勒、 阿玛拖、火把节、采花山等传统节日各具 风采,令人心驰神往。
1994年、建水经国务院批准定为第三批中 国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