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一日,寒衣节。这个节日,其实是中国传统四大鬼节之一,虽然现在已经被许多人遗忘。老一辈习俗,是要给去世的人烧“寒衣”(过冬的衣物)的节日。在过去,这一天也是城隍庙里最热闹日子。 闲话十月朔 文|二月河 农历里头没有“日”、“号”这一说。比如说两人见面,甲问:“老兄,今儿几号?”乙说:“九月一号。”得,不用问,这说的准是阳历。如说“九月初一”那说的就是“农历”。不过现在街头相向谈日子,年轻人多不再说农历了,他们忙活的和老人不一样,元旦、春节、五一、十一、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情人节……惦记的都是公历上时兴的节。 “十月朔”寒衣节 这事听起来有点微妙,老人青年有这么小小的界分:老人们阴阳历都记,年轻人独记阳历。旧时只要提到“十月初一”,无论男女老幼都知道是上坟的日子,和清明一样。中国的“鬼节”一年有三,这是最后一节。但是这个节,二月河却长期“不晓得”。我生活在一个漂泊不定的家庭,自幼没有受过父亲的庭训、母亲的叮咛。我家祖坟在昔阳,我虽读了不少书——三十岁就有人说我“渊博”了,但这个事没听说过,对这个日子没印象。33岁我从部队转业才知道还有这个节,赶紧去查资料,才算明白了。这个节,是活着的人追念地下亲人亡灵,为他们过冬做点准备。 先人们怎么过这个“十来一儿”我没见过。现在的十月初一,你可以上“郊坰”去看,虽说坟地已平得差不多了,但沟沟坎坎旁林间树影下,一伙一伙的人——你不用问,每一伙都是一个家庭体系——摆花圈、烧香、焚纸、还有纸电视机、纸汽车、纸别墅……只管烧。倘是陵园,那就更热闹不堪,醴酒盛馔,纸烧得烈火熊熊,“香烟”不能用“缭绕”二字了,而是“浓烟弥漫”。一家家的长串爆竹,响得像暴雨击打油毛毡顶房子,“呼呼”地响,凭你“盖叫天”、“杨小楼”那样的嗓子,吼煞没人能听到一个字。野意和众意就这么区分。又有相同的,那就是边烧边念叨,把苹果呀、橘子呀、点心往火里填,“请××、××你们来享用哪……” 我看了看清代的“十来一儿”,过法差不多。一般的,也是上坟烧纸、烧香。只一样似乎今人少见,那就是新亡之灵要另作隆重祭奠,还要延僧道作功德荐拔。我说过,中国人认真,有“视死如生”这个规矩,我们的先民虽有人写过《神灭论》,但就整个社会而言,普遍认为我们不过是生活在“阳间”。死亡,是从一个“阳间”——到阴间的过渡,中间只隔一条河,名字也起得极好,叫“奈河”(奈何)。如能进入“无间”——你可以从这一间到那一间随便来往,那好,这就是“神”。像清明、中元、十月一这些节,说得现代一点,是我们阳间的人,在此岸向“阴间”彼岸的人发信息,传递心语与情愫关怀。 这个节正规的名字叫“十月朔”,也叫“朝官府”。不算大节,但没有一家不认真对待的。民俗谚,“十来一儿,棉的儿的儿”。过了节,就进入冬天了,要穿棉衣了。由此及彼去推想,阴间的“人”也该过冬了,要穿棉衣了。这是万不能忘的。烧纸、烧香、烧纸衣,这是必有的项目,因此它又有个名字叫“烧衣节”。我们现在过这个节,没有政府行为,因为我们的政府不信鬼神。 清代可不是这样,府、县的主官都要出来,组织祀祭,“荐坛”,也叫“无祀会”。这是什么意思?没有确切的资料可查。但我思量,有两条:一条,政府每年要处决犯人,这些人的死它要负责,亡灵要有所安抚。再就是,有些贫弱无依,冻饿而死的“野鬼”也应由政府负责安抚——这当然不是孔孟之道。官员们写文章时尊的是孔孟,作心灵祈祷时想的是释迦牟尼和老子。 无祀会这名字就说明了一切问题,无祀无不祀,不是祭祀哪一个鬼,而是所有境内的鬼们。那排场也是极大,但我想可能会办得稍迟一点。因为家家都在“家祭”,他要把时间错开,人家上坟家祭,要出门,既出门了免不了要转悠转悠;走,看“无祀会”去!这一天,人们是不做饭的,祭灵用的祭品都是上好的点心,古人没有我们今天这样大方,把好好的东西往火里扔——小心收拾起来,带着它,一边看祀会,一边咀嚼,所以这节还有个名字叫“小寒食”。 有意思的是,这个鬼节过得有点博爱味。烧纸、祭酒、焚香主要是“给亲人的”,然而他们认为亡灵也是有“社会关系”的。还有一些“野鬼”,如果和地下的亲人们别扭起来,“亲鬼”们也不得安生。所以洒酒请众鬼都来饮用,还要多烧些冥衣,亲人们换上,还要打发他们没有衣服穿的穷鬼朋友。人世间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我曾和朋友聊天,说旧中国的人节不如神鬼节,鬼节其实是旧中国的妇女节,比如说八月十五,女人们顶多能到月亮底下嘤咛几句。冬至,女人你呆家里摆供享吧!过大年祭祖,男昭女穆分排立定恭肃如对大宾,女人们照样不能出门。一年到头躲在小宅子里闷死了。只有玉皇大帝生日,文殊、观音、地藏、普贤成道日,清明、中元、十月朔,把女人封在家里这些事不能完成,女人们就跟着男人离开那个能把人憋神经的家,到郊外,看庙会,逛大庙,好好释放一下,大胆宽松一下,就这个意义。十月朔不是大节,却过得这样丰满,实在是人们心理暗示的需要了。 清人潘陆有《看无祀会》云:吴趋人好鬼,风修自年年。百戏陈通国,群神冠进贤。气喧秋燕后,花晚岭梅先。不断山塘路,香飘游女船。 “十月朔”的节,正规是“哭灵”的。女人们天生能哭,在坟上哭几声上船玩去了。 相关阅读: 中国四大鬼节都在祭祀谁 中国有四大鬼节,就是农历的三月三、清明节、七月十五还有十月初一。 三月三 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七月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七月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现代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