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代名印欣赏︱魏晋南北朝印(5/9)

 真友书屋 2014-11-26

 


部曲将印


  中国魏、蜀、吴、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使用的官印。此期官印基本制度与汉印同,印式属汉印系统,形态风格与汉印小有区别。


魏晋官印

  魏官印标准品有河南孟津出土的窖藏“部曲将印”, 传世的有“万岁亭侯”、“安国亭侯”、“千秋亭侯”、“东武亭侯”等。吴官印有山东滕县出土的“遂昌令印”、“奉车都尉”等。蜀官印有传世的“梓潼令印”遗存晋印较多,标准品有湖南长沙东北郊基建工地晋墓出土的“关中侯印”、甘肃嘉峪关新城晋墓出土的武乡亭侯及传世的“常山典书丞”、“东平官长”等。司马氏建立晋朝后,大封宗室,建五等爵,设新官名,这些措施在官印中多有反映。魏晋官印一般比汉印厚,龟纽印造型质朴,体长,龟背刻纹粗简,甚至光素无纹,龟首长而向上伸出。鼻纽印的纽边均较厚,孔小,其中县令长丞尉印及低级武吏印的鼻纽纽面甚宽。少数印面加边框,印文比东汉印更显方正,结体一般较松散,缺乏韵味。将军印印文刀法均取直势,字划流畅雄健。


魏率善氐仟长

亲晋羌王


魏颁少数民族官印

  魏颁少数民族官印遗存至今约有100余方,涉及乌丸(桓)、 鲜卑、 屠各、匈奴、蛮夷、胡、氐、羌、叟、等族。晋颁少数民族印遗存近300方,涉及民族除魏印各族外,还有卢水、韩、高丽、支胡等。魏印均用驼纽,晋印除驼纽外,还用少量兽纽。魏晋印驼纽嘴尖而下垂,与汉印有别。印文形式与东汉大致相同,即首字镌颁发国名,其次是族名,族名前或后多加“归义”、“率善”等饰辞,再次是官名。此外,晋印还有首刻“亲”字的如“亲晋羌王”,这种行文形式的汉印迄今未见。


兼并州阳河蕇督


十六国官印

  可确定为前后赵印的有传世的“亲赵侯印”、“归赵侯印”、“率义侯印”。传世的“兼并州阳河蕇督”印,清瞿氏《集古官印考》定为苻秦印。陕西靖边县夏国统万城遗址出土的“驸马都尉”印,传世的“右贤王印”也是十六国时期遗物。辽宁北票冯素弗墓出土的金质“范阳公章”等4印则为随葬品。十六国官印印式与晋印大致相同,唯龟纽的龟首前伸更长更高。前后赵官印用马纽,这在汉印系统中也是一种独特的印式。


庐陵太守章


南北朝官印

  北朝官印有河北定县北魏石函内出土的“魏昌令印”、“军司马印”,河北景县封魔奴墓出土的“冠军将军章”等,均为仿实用印形态制作的随葬印。此外,可确定为北朝官印的传世品约有50余种南朝官印标准品有传世的“庐陵太守章”“永新令印”、“郫县令印”等。北朝官印文字多粗率,直刀刻出,不加修饰,字划刚劲,字体粗犷。南朝官印文字有的类北朝风格,但多数笔划较细,草率。南北朝官印印式仍属汉印系统,但有与汉晋印不同的特征,主要是:①北朝官印印体突破了汉以来官印方寸大小的程式,边长多约寸半,有的印体还略呈长方状。南朝官印印体有的亦逾方寸。②北朝官印龟纽上的龟呈立状,龟首长,并多平伸,甲沿宽阔,体态雄健,通体饰纹,逼真工致,形态与传统龟纽异。南朝除使用龟纽、鼻纽印外,后期还使用兽纽和纽。南北朝官印印文草率。此时行用数百年的秦汉官印印式已开始走向衰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