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聞道》章学习与体会

 ywm77 2014-11-27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爲道。”
———上根智慧的人闻听道的本义之后,全身交付于它,也就是将“自己”全然交付于“大道。中根智慧的闻听道的本义后,有时身在其中、有时”道“性又亡失不见。而下根智慧的人听说道的本义后,会放声大笑,觉得这似乎是匪夷所思的。”他们“若不笑的话,则不能证明”道“的体现。
这段讲述的重点,其实应该在这个“ 堇 ”字上,“ 堇 ”字在甲骨文中的象义是一个进献人牲的形象,就是将人作为一种进献的对象。当然也有比较形象的解释,是说这段意思是指“舍生忘死奉献于大道”,但是我从老子讲述的“道”与万物的关系,这个“反”的关系来说,其实是一个“合道”的过程,即将自身全然融于大道,即是这种“ 堇能行之 ”。
这个“ 弗笑不足以爲道”,正好对应《昆成》章中的“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即是说这个反面也正是“道”的体现。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
这里的“建言”,后边的“建德”,以及“天将建之”,这个“建”,有成就、建立、建设这个意思的表述,“ 費 ”在《说文》中讲“散财用也”,其实这里借指财物用以表述人们的一种执着,那么这个具有“建设性”的语言讲,明白了“道”的本义,就好比执着的消散一样,就是说真正明白“道”之后,执着自然就消散了。这一句是根本。所以也可以借用这一句,反过来讲,当人们很执着时,肯定尚且未明“道”。
“进道如退”,
为何是“进道如退”呢?其实是从这种“争”上退后、退下来,人心退、道则进。唐布袋和尚讲“退步原来是向前”,人不停的向后退,而秧苗却插满了水田。所以这个人心不退、道则难进。
“夷道如類”,
因为这里这几个句首的字,它全是动词,所以这个“夷”字用在这里,就好比把不平的地方把它平整,“類”字为同,其实是说这个平整的过程,实际上是归于大同,万物之间的这个“象”的差别意义的消失,本性大同,就是“道性”。
“上德如浴”,
当然这个“浴”字在老子的表述中已经多次出现了,有些通行本将它解为同“谷”,好像是说“虚怀若谷”就像“德”一样,或者解释为“承纳”等等之义,前面已经讲过,这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它只是“道性”的体现,那么什么是“浴”,什么是“上德如浴”,这个“浴”字在现实中的意义,它似乎很难和“上德”联系起来,其实不是这样的,其实他是借这个“浴”字在描述这种“道性”注满身心的体现,就好比沐浴时的体会一样,当然也有人讲“沐浴日光”,那么这个“浴”来讲,它是借这个意思来表达这个“道性”体现时的状态,其实它也是全身心的改变,是与“修之身,其德乃真”的呼应,这个是实际描述,并非是表述一种意义的。所以我们讲,老子在整部的描述中,他多是描述本质状态,借文字的象义来描述,并不是长篇在讲一种极抽象的道理。
“大白如辱”,
这句简直看上去更加蹊跷了,什么“大白”而“如辱”呢?当然,还有如“知其白,守其辱”等。庄子讲“虚室生白”,这个“白”实际上是“黑暗之中彻见”的状态描述,因为这个“白”一般意义是指白昼,它是以白昼描述“见物无障碍”之义,当然又讲“大白”,其实是指“彻见”之义,但为什么又是“如辱”呢?为何这个“白”老是和“辱”连接在一块儿?因为这个”大白“是非常态可见,所以用这个“辱”字来表述一种常态不可见,其实是说常态不可见之下的”彻见“。
”廣德如不足“,
本来圆满的这个”德“,看上去却好像缺失一样。因为它只是”道性“的本来显现,非为常道人为概念之标准,所以有时用人为之标准衡量上去,反而好像还不太符合,就像缺失一样。所以是讲这种”本来圆满“的德,它不是和人为标准的统一,恰恰是这种看上去”人为标准“的不足,”人为标准“的缺失,褪去了”有为“,才正是这种”上德“的广大圆满体现。
”建德如輸“,
就是说你建立它啊,就好比输掉它一样,就是说建立的过程好比输掉,因为”上德“它是”道“的体现,所以你建立它,其实是反向运动,就是从”为“到”不为“的反向运动,因此就好比是输掉它一样。
”質真如渝“,
其本质的这种真实,就好比在污浊中仍然纯粹不杂而丝毫不染一样,污浊这种表象丝毫不影响它。
”大方无隅“,
”道“性的规则标准它是没有显见的边角的。
”大器晚成“,
马王堆帛书乙本作”大器免成“,甲本缺失不全。按老子所讲”道“之本义来讲,应是”大器免成“比较符合。
是说这个”大器“它原本是不成而成的,本来成就,非人为而成。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道“自然会成就它,不是你人为的成就它,这个”大器“,至于指的是什么,它可以指的是”功成“等等。
”大音希声“,
古人讲”声“、”因“这两个字,它的意义虽然接近但却是有区别的,宫商角徵羽所发,为”声“,而”生於心,有節於外“,为”音“,也就是说”因“它其实是”意“的表达。所以这里讲这个”大音希声“,这种”道性“的表达,它是一种稀有的声音。
”天象无刑“,
天道它是无形无相的。
”道隱无名“,
它处于常态不可见、相对于常态而言的隐态当中,即它非常态可观、非显见的象可观,它也没有名称。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只有把握了”道“的这种本质,才可以善始并且可以善成。也就是说,只有把握”道“的本质并且合于”道“,才可以由始返于”道“,成于”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