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加快发展玉米生产 湖北省农业厅科教处 推广研究员 高广金 一、发展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玉米是一个古老的作物,原产于美洲,5000多年以前的印第安人就开始栽培野生玉米。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将玉米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1511年玉米传到中国。 有一位科学家评价玉米时说:在粮食短缺时,人们追求吃饱饭,就积极种植玉米,采摘鲜穗度饥荒;当粮食基本解决温饱时,人们追求吃大米白面,就可能忽视玉米生产;当步入小康生活水平时,人们追求吃肉、蛋、奶营养食品,就会大力发展玉米生产。玉米是重要的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兼用作物,是全世界公认的农作物“高产之王”,养畜的优质“饲料之王”,农产品加工“原料之王”。玉米全身都是宝,综合利用效益高。 (一)玉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玉米是用途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玉米籽粒营养丰富,堪称“五谷之王”,籽粒中平均淀粉含量72%,脂肪4.9%,蛋白质9.6%,糖分1.58%,纤维素1.92%,矿质元素1.56%,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健康食品。 1、全球玉米产量。 2012年,预计全球玉米播种面积25.54亿亩,总产量8.7亿吨左右,均居谷物之首,总产量占谷物总产量的38%左右,人均玉米数量124千克。 2、中国玉米产量。 201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5.24亿亩,总产量20820万吨,占粮食总产量58955万吨的35.3%,均居粮食作物之首(水稻面积4.54亿亩,总产量20430万吨;小麦面积3.62亿亩,总产量12055万吨)。人均玉米数量153千克。 3、湖北玉米产量。2012年全省玉米面积890万亩(历史最高年是1961年874.4万亩),总产量282.6万吨(2011年是276.2万吨),双超历史,尤其是鄂北岗地、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和鄂东南丘陵山区发展比较快。人均玉米数量只有48千克。 (二)玉米是增产潜力很大的作物 玉米是C4作物,光合效率高,生产潜力大,是当今世界上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农作物。 1、世界玉米高产纪录。1985年,美国伊利诺伊州农场主赫尔曼.沃尔索创造了亩产1548.3千克;1996年美国衣阿华州柴欧德创造了亩产1646.5千克;2002年柴欧德又创造了亩产1850.2千克的新纪录。 2、中国玉米高产纪录。1989年,山东省莱州农科院李登海用自育的紧凑型杂交玉米品种掖单13,夏播亩产1096.3千克;2005年又创造亩产1402.8千克的中国玉米高产纪录。2007年农业部组织全国开展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共有12个省(市、区)91块地参加了竞赛,经过验收,有21块地亩产超过1000千克,其中11块地亩产在1100千克以上,3块地采用春播地膜覆盖栽培,亩产达到1200千克以上。2012年农六师奇台总场和农四师71团,创造玉米亩产1410.3千克高产记录。 3、湖北玉米高产纪录。1997年,恩施市双河乡下坝村二组科技示范户陈凡才,1.5亩地膜覆盖栽培玉米亩产875千克,被省科技厅授予玉米高产状元;巴东县绿葱坡镇祁家坪村张圣轩2亩地膜玉米,亩产849千克;襄阳市玉米栽培专家叶长青,1990年选用掖单13,在襄州区朱集镇翟湾村进行夏播高产攻关,创亩产806.1千克的夏玉米高产纪录。 (三)玉米是养畜的优质饲料 玉米籽粒和茎叶都是优质饲料,籽粒是养猪、养鸡配合饲料中的主要能量原料,一般配方比例为65%~70%。全国玉米用作饲料的比重占玉米总产量的60%左右。玉米绿嫩茎叶含粗蛋白2.58%、粗脂肪0.81%、碳水化合物20.09%、粗纤维5.91%、矿物质1.99%,是养牛的优良青饲料。人们每日生活中所需的肉、蛋、奶都是以玉米为主要原料转化生产出来的。随着畜禽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由过去一家一户以青饲料、米糠、麦麸、剩菜剩饭喂猪,转变为使用工厂化饲料,对玉米的需求数量将呈明显增加趋势。 (四)玉米是加工业的重要原料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中国玉米产业在饲料消费稳步增长的同时,工业消费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玉米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原料,玉米加工业逐渐成为整个玉米产业链中最富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世界上美、欧等发达国家,以玉米为原料,已经加工成1800多种产品。中国玉米加工基本上是以淀粉、燃料乙醇、酒精和淀粉糖为主,目前加工的产品只有150多种。玉米深加工中消耗玉米最大的产品是淀粉,占深加工玉米总量的57%,第二是燃料乙醇和酒精,占2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玉米加工程度不断深化,工业加工对玉米的消费领域不断扩大,并作为基础性工业原料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汽车、化工等行业。中国玉米加工正在由以饲料、淀粉、酒精为主要产品的初加工,向以淀粉、淀粉糖、变形淀粉、酒精、酶制剂、调味品、医药、化工等八大类别为主要产品的精深加工,乃至生化加工转变,所生产的合成纤维和工程塑料等产品,被广泛用于食品、纺织、汽车、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 二、玉米市场供求情况 从目前玉米生产与市场供应情况看,全球玉米生产稳步发展,商品玉米主要集中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靠挖库存保市场供给;中国玉米生产虽然快速发展,但是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净出口国家转为净进口;湖北玉米生产发展较快,供需缺口仍然很大,将长期靠大量调进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矛盾,压力很大。 (一)全球玉米产需情况 近年来,全球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60年代全球玉米种植面积为15.95亿亩,单产
表1:2011年全球谷物供需情况表 单位:亿吨
1、美国玉米生产带。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平原地区的衣阿华州、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明尼苏达州、俄亥俄州、内布拉斯加州等(见图1)。 2、中国玉米生产带。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黄淮海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及安徽和江苏北部;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及湖北和湖南省西部(见图2)。
3、欧洲多瑙河流域玉米生产带。主要集中在奥地利、意大利、 斯洛伐克、匈牙利、南斯拉夫、克罗地亚等国家。 玉米出口较多的国家有美国、阿根廷、巴西和法国等,进口数量较多的国家有日本、韩国、墨西哥、埃及、西班牙、伊朗、哥伦比亚等。(见表3) 图3:欧洲多瑙河流域玉米生产带
美国是全球玉米生产第一大国,2011年玉米种植面积5.55亿亩,总产量3.17亿吨,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36.6%,其中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达1.23亿吨,占玉米总产量的39%(2006年玉米总产量2.676亿吨,其中饲料和食用占55%、出口占19%、生产乙醇占14%、工业加工占12%),出口玉米数量逐年减少,由6000多万吨降至4000多万吨(1991年出口玉米占世界贸量的89.37%,2010年降为46.85%)。2012年由于遭受到60年一遇的大旱灾,造成严重减产,预计减产4000万吨左右,因而带来全球玉米市场供应紧张、价格看涨。 (二)中国玉米产需情况 中国是全球玉米生产和消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近年来,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快速增加,但是仍不能满足养殖业和加工业的发展需要,由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国家。全国玉米种植面积80~89年平均为2.89亿亩,总产量0.69亿吨;90~99年平均种植面积3.42亿亩,总产量1.19亿吨;2000~2009年平均种植面积4.0亿亩,总产量1.36亿吨;2011年种植面积发展到5.03亿亩,总产量达到1.93亿吨。但是仍然跟不上养殖业(出栏猪6.62亿头、家禽113.27亿只)、食品和医药加工业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由净出口国家转变为净进口,2010年净进口144.6万吨,2011年净进口161.7万吨,2012年进口玉米521万吨(见表3)。全国进口粮食7300多万吨,每人平均 表3:中国玉米生产、消费、出口、进口情况表 单位:万亩、万吨
据业内人士分析,“十二五”期间,全国玉米消费将达2.2亿吨以上,中国玉米进口数量可能上升到600万吨以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分析指出:中国玉米供需格局正在出现转折性变化,由过去的相对充裕转变为供不应求,供需缺口逐步扩大。国内玉米深加工需求已由2008年的3500万吨增至目前的5000多万吨。即使在全国玉米获得丰收的前提下,由于深加工需求的快速增长,市场供需缺口仍会扩大(见表4)。国家在东北和黄淮海玉米生产区,批准建成了吉林燃料乙醇、黑龙江华润酒精、河南天冠燃料乙醇、安徽丰原燃料酒精等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还建设了长春大成、中粮、西王集团及吉林德大集团等一大批大型玉米加工龙头企业,玉米加工转化数量成倍增长;为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肉、蛋、奶的需要(见表5),全国各地发展了一大批规模养殖企业,需要大量的玉米作配合饲料原料。 表4 :中国玉米供需数量平衡情况
表5、全国人均肉、蛋、奶数量 单位:千克
(三)湖北省玉米产需情况 玉米是湖北省第三大谷物,20世纪60年代,为解决缺粮问题,各地开荒扩种玉米,平均种植面积758.9万亩,总产量58.15万吨,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为874.4万亩。70年代平均种植583.4万亩,总产量73.4万吨;80年代平均种植600.4万亩,总产量106.51万吨;90年代平均种植599.7万亩,总产量149.1万吨;2000-2009年平均种植面积623.9万亩,总产量202.4万吨。2006年以来开始持续发展,呈现面积、单产、总产全面增加的可喜局面。2011年种植面积恢复到824.6万亩,单产 表6:湖北省玉米生产情况表 单位:万亩、千克、万吨
图4:湖北玉米生产区域图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位居全国中部,是全国三大玉米产区的交汇处,地理区位、自然气候、生产条件等具有南北方玉米生产的优势。西部山区的恩施州、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及宜昌市和襄阳市的西部,属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属于南方丘陵玉米区;鄂北地区玉米的种植方式与黄淮平原夏播玉米区相似。 (一)玉米生产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有能力发展到1000万亩,单产提高到360千克,总产达到360万吨(见表7),可解决全省玉米需求量的70%。 表7:湖北省“十二五”期间玉米生产发展规划表
(二)玉米生产发展措施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优良杂交玉米品种的推广,实行规模化生产、机械化操作,春播、夏播及秋播同时推进,干籽粒用、甜糯鲜食用、青饲用同步发展。 1、推广优良品种。品种是科技的载体,对玉米增产的作用最大。从湖北省玉米生产区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广优良杂交品种。江汉平原及鄂东地区,推广中农大451、登海9号、宜单629、蠡玉16、中科10号、康农玉901、郁青272等;西部山区推广鄂玉18、鄂玉25、鄂玉26、康农玉108、三北6号、惠民379,腾龙1号等;鄂北夏播玉米区示范种植正大12、郑单958、浚单509等;鲜食玉米推广华甜玉3号、鄂甜玉4号、金中玉、福甜玉18、彩甜糯6号、农科糯1号等品种。 2、扩大种植面积。因地制宜,挖掘耕地生产潜力,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一是开发利用江河滩涂,我省长江和汉江有可开发的滩涂面积200多万亩,近期可开发50万亩种植玉米;二是充分利用好丘陵平原旱地低产、低效、投工较多的旱杂粮等作物,以及水资源紧缺、自流灌溉条件差的丘陵、岗地水田改种成高产的杂交玉米,可扩大玉米种植面积100万亩;三是发展间作套种,城镇郊区充分发挥劳动力和技术优势,提高复种指数,扩大鲜食为主的玉米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棉产区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玉米/棉花、玉米/西.甜瓜、玉米/蔬菜等多熟套种;鄂西山区坚持推广玉米与马铃薯、魔芋、中药材等多种套种方式,稳定玉米种植面积。 3、实行规范种植。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积极推行土地流转经营,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路子。玉米是种植密度较稀,生产潜力巨大的作物。美国玉米高产攻关田,创亩产1850.2千克;中国玉米高产示范田,亩产超过1200千克;小面积攻实破1400千克;湖北省山区春播地膜覆盖玉米,亩产达到875千克;夏播紧凑型玉米,亩产达到806.1千克。玉米适宜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操作,是提高耕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效率的优势作物。平原丘陵地区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机械喷药杀虫,机械收获和秸秆粉碎还田;山区平坝地块示范推广小型耕种机械,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玉米种植水平。 4、科学使用肥药。玉米是生产潜力大,需肥量比较多的作物,要根据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实行以地定产、以产定肥、测土配方、深施化肥,减少肥料挥发和流失,提高利用效率。春播玉米做到深耕深施肥料,以底肥为主,施用新型的缓释肥料;夏播玉米,受季节紧,气温高,速效肥料容易挥发流失等因素的影响,应着重施好追肥在齐苗后和大喇叭口期,开沟追施肥料。 防治玉米病虫害,要采取农业、生物、物理、辅助使用化学农药的综合防治措施。切实搞好预测预报,把功夫下在预防上,着重抓好地下害虫和玉米螟虫的防治,大力推广生物导弹、生物农药防治技术,实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种植鲜食玉米的地方,宜推广太阳能和频振式杀虫灯、性诱捕器、黄塑板诱杀等物理防治,控制使用化学农药,减少残留,确保产品食用安全。 四、对荆门市发展玉米生产的建议 荆门地处鄂中丘陵地区,属于湖北省的心腹之地。过去是国家重要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为全省乃至全国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又被国家列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正在建设“中国农谷”,将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典范。 (一)发展玉米生产势在必行 为了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尤其是粮食持续增产,促进畜牧业大发展,粮食加工转化增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荆门市做出发展玉米生产的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本地利用自然生态资源实际,符合农业经济发展规律。 1、加快发展禽畜养殖,需要大量玉米原料。根据2011年的农业统计年报资料,全市出栏生猪377.12万头,出栏家禽4350.28万只。按70%用配合饲料喂养,每头猪需玉米150千克,每只禽需玉米 2、自然生态条件优越,适宜发展玉米生产。地理区位属于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温光资源丰富,雨水丰沛调和,无霜期长,土壤深厚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地比较平坦,适合机械化操作,马良农场很多年种植玉米都是机械操作;钟祥市大柴湖镇已成为江汉平原玉米规模化、高产示范的典型。1996年全国在钟祥市召开了南方省(区)发展玉米生产现场会;最近几年京山县玉米生产发展很快,这些经验都适合在全市、全省推广。 3、利用汉江滩涂资源,挖掘玉米生产潜力。汉江在荆门管辖地段有100多公里,两岸滩涂可开发的耕地面积在50万亩左右,这些肥沃江滩都是发展旱作物的良田,尤其适合发展玉米机械化生产。 (二)提高发展玉米生产的认识 我们要把发展玉米生产上升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耕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高度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走活农业全盘棋,达到种、养、加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农业可持续增效,农民稳定增收。 首先,农业部门要提高认识。农业部给我们做出了榜样,2012年,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发表了《玉米略论》,阐述了玉米在粮食安全中的主要战略地位:“抓好玉米生产,就抓住了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加快玉米发展,保持玉米能够基本自给,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件大事。”农业部门既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参谋部,又是作战部,参谋要得力,有四两拨千斤的金点子;作战要有力,能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才能深思熟虑,想出好点子,干出卓越的成就,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增强党政领导抓玉米生产的信心。要算好几笔账。一是发展玉米生产与确保粮食增产的帐。玉米是C4高产作物,同水稻,小麦等C3作物相比多一条CO2固定途径,光合作用强,吸收利用率高,呼吸消耗少(C4植物光呼吸损耗光合新形成有机物只有2%~5%,而C3植物高达25%~33%)。 二是发展玉米生产与节水节药节劳高效的帐。玉米是旱作物,同水稻相比,可以节省水资源消耗80%左右,据联合国水资源利用研究报告,每生产 三是发展玉米生产与促进养殖业协调发展的帐。玉米是养殖业的物质基础,是畜、禽、鱼的主要口粮,玉米生产发展了,就能促进养殖业的大发展,否则,玉米短缺了,养殖业就难以发展。 四是发展玉米生产与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帐。目前我省粮食市场供求矛盾很突出,着重表现在稻谷有余、玉米短缺,稻谷多了卖不到好价钱,加工转化产品少,附加值不高,2012年中稻谷出售价格高开低走,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从越南、巴基斯坦和泰国进口了230多万吨廉价大米,对南方籼稻米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玉米供不应求,必须花钱大量调进,还受市场制约,尤其是江汉平原和鄂中、鄂东地区更加突出。我省是有条件有能力发展玉米生产,就要下决心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发展玉米生产,缓解市场供求的压力。 第三,加大发展玉米生产的支持力度。2012年省政府设立了发展玉米生产的专项,并在产业体系中设立了玉米攻关课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6个玉米科研单位,整合力量,抱团攻关,从种质资源引进、创新、杂交种选育,亲本种子繁殖与制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等,进行产业系统研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械的试验、示范,促进玉米生产快速发展。荆门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集中精力办好“农谷”的同时,各县(市)、乡(镇)也要依据生态环境条件,举办具有特色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农业种、养、加示范点,引领当地农业协调、高效、持续、快速发展,当好全省发展现代农业的排头兵。 (三)加快发展玉米生产的抓手 一抓玉米产业发展规划。站在农业持续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现代化、规模化生产的高度考虑,制定一个中长期玉米产业发展规划,切不能搞权宜之计。 二抓玉米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广大干群习惯种植稻、麦、棉、油,多数地方对玉米生产还不熟悉,要广泛开展科技培训,依靠科学种田,发展玉米生产。 三抓玉米产业发展示范样板。积极学习外地玉米产业发展经验,认真总结本地好的典型,因地制宜举办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如饲用玉米种植与养殖和加工、鲜食甜糯玉米种植与加工、青贮玉米种植与养殖等示范样板。 四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是选用优良杂交玉米品种,春播种植选用蠡玉16、中农大451、登海9号、宜单629;夏播种植选用郑单958、浚单509等,甜玉米选用华甜玉3号、福甜玉18、金中玉,糯玉米选用彩甜糯6号等。 二是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南部地区适宜发展春播或秋播玉米,在种田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可以推广玉米与西瓜、甜瓜、花生、甘薯、大豆、蔬菜或棉花等作物,高矮套种模式,分层利用光热资源,增强避灾抗灾能力,实现增产增收。也可以推广春玉米与蔬菜连作,春玉米连作油菜(只采菜苔),春播鲜食甜、糯玉米连作秋玉米,春夏季蔬菜连作秋玉米等模式,要推广这些模式,建议去武汉市汉南区考察学习。 北部地区可以推广油菜、小麦连作夏播玉米等模式,种植夏玉米要特别把握好播种期,比较稳妥的播期在 三是实行机械化操作。玉米带状种植,适宜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操作。可以借鉴襄阳市小麦收后拖拉机旋耕机播玉米,实行小麦和玉米两季全种机械化生产的经验。
杂交玉米亩产600-700千克栽培技术要点 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最早的农作物。根据荆门市平原丘陵温、光、水、土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适合发展玉米生产,在栽培技术方面,掌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选用良种 1、春播玉米。可选用株型半紧凑、中大穗、中熟杂交品种蠡玉16、宜单629、中农大451、登海9号,大穗型品种郁青272。 2、夏播玉米。可选用株型紧凑、生育期较短,抗耐高温能力比较强的郑单958、浚单509。这两个品种在我省经过2年夏播区域试验和耐高温鉴定,尤其是郑单958,耐高性能比较强,结实性比较好。 3、鲜食玉米。可选用华甜玉3号、福甜玉18、金中玉、鄂甜玉4号,彩甜糯6号、农科糯1号等品种。 二、合理密植 玉米是单株生产力比较大的作物,1株可生产150-300克干籽粒,生产中要切实搞好规范化种植,合理密植。 1、春播玉米。丘陵岗地多为黄棕土壤土质,保水保肥性能比较强,单作种植玉米,采取宽窄行起垄种植,一般按120厘米开沟起垄,垄顶面宽60-70厘米,每垄种植二行玉米,窄行距40厘米,株距依据品种株型和株高确定,每亩种植密度,宜单629、中农大451可种植3800穴;蠡玉16、登海9号可种植3500穴;郁青272可种植3300穴。套作种植玉米,每亩种植密度2500-3000株。 2、夏播玉米。玉米生育期缩短,加上选用的杂交玉米品种郑单958株型紧凑、植株较矮、中小穗型,每亩种植密度4500株,若是播种期间遇到干旱,可将种植密度加大到5000株。 3、鲜食玉米。甜、糯玉米每亩种植密度3400-3500株为宜,甜玉米种子淀粉很少,田间发芽顶土能力弱,加上种子价格比较高,最好是采取育苗移栽。为了抢早上市,应采取地膜覆盖栽培,选用0.005毫米厚,800毫米宽幅的超微膜。一般是2叶1心移栽,覆盖地膜后再破膜放苗,可用竹签或铁丝对准幼苗将地膜破个小孔,把苗放出来后,用细土把破口压住,起到保温保水作用。 三、配方施肥 玉米是一个高产作物,根据多年的试验,一般每生产100千克的籽粒,需要吸收纯氢2.5-3.0千克、五氧化二磷1.3千克左右,氧化钾3.0千克左右。施肥数量、施用方法要根据播种情况、产量指标、土壤质地而定。 1、春播玉米。整地精细,以底肥深施为主,可将磷肥、钾肥和氮肥70%作底肥,铁锌土壤加施 2、夏播玉米。由于前作收获与玉米播种季节比较紧,来不及精细整地,一般是底肥与追肥各50%,底肥在播种时撒施,用拖拉机旋耕、起垄、播种,出苗后4-5片叶追施氮肥20%,大喇叭口期追施30%攻大穗。 3、鲜食玉米。甜糯玉米重点是主攻果穗的商品性和口感,需要增施10-20%的钾肥。 四、防治病虫 玉米相对水稻而言,病虫害少一些,重点是防治好两病两虫。两病是纹枯病和茎腐病,这两种病与田间湿度密切相关,抓好田间开沟、排渍、降低湿度,若发生纹枯病可喷施井冈霉素。 两虫是地老虎和玉米螟虫。苗期着重防治好地老虎,植株喇叭口期和结实期防治玉米螟虫,防治玉米螟的方法,一是在嗽叭口期用杀虫剂拌过筛细土丢入心叶内,每株施7-8粒;二是抽雄授粉后采取药液喷施。 鲜食玉米,防治玉米螟虫,最好使用BT生物农药,在采收前20天禁止使用农药,确保质量安全。
棉花高效模式与高产栽培 荆门市农业局种植业科 杨兴柏 第一节 棉花高效模式 一、麦=瓜=棉模式 1、茬口配置:西瓜3月初播种育苗,4月中下旬定植,7月收获;棉花4月上中旬播种育苗,5月上中旬定植,11月下旬收完;小麦 10月下旬播种,来年6月收获。 2、效益指标:一般亩产西瓜2500公斤,产值2500元;籽棉220公斤,产值1800元;小麦250公斤,产值500元。总产值4800元左右,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3、技术要点: 开厢:厢宽 品种选择:棉花轻病田可选择铜杂411F1、EK288 F1、鄂杂棉26 F1、鄂杂棉10号F1、鄂杂棉29 F1;重病田可选择中棉所系列等抗病品种。有籽西瓜选用鄂西瓜13等,无籽西瓜选用鄂西瓜8号、鄂西瓜12号等;小麦选用郑麦9023、华麦13。 二、棉田间(套)玉米模式 1、茬口配置:空闲田,玉米3月中旬地膜覆盖直播(或3月上旬大棚育苗、3月下旬地膜覆盖移栽),6月底-7月初采收;棉花4月上中旬育苗,5月上中旬定植,11月收完。原麦套棉田,玉米播种于预留行内,棉花待小麦收后移栽于小麦播幅内,注意与玉米的间距。 2、效益指标:一般亩产玉米500公斤,产值1200元;棉花产籽棉250公斤,产值2050元。总产值3250元左右,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3、技术要点: 合理密植: 选用良种:甜糯玉米选用福田玉18,农科糯1号、华甜玉3号、华甜玉4号等,普通杂交玉米选用早熟品种宜单629、中农大451、蠡玉16号。棉花轻病田可选择铜杂 三、棉花套种花生模式 1、茬口配置:空闲田,花生3月中下旬地膜覆盖直播,7月中下旬采收;棉花4月上中旬育苗,5月上中旬定植,11月收完。原麦套棉田,花生播种于预留行内,棉花待小麦收后移栽于小麦播幅内。 2、效益指标:一般亩产花生120公斤,产值600元;棉花产籽棉250公斤,产值2050元。总产值2650元左右,纯收入可达1600元以上。 3、技术要点: 合理密植: 选用良种:花生品种推荐选用中花8号、鄂花6号等早中熟品种;棉花品种选用鄂杂棉29(F1)、中棉所系列品种等。麦后棉品种选择EK288 F1 、中棉所66 F1等早熟品种。 四、“棉改菜”大蒜-玉米模式 一般亩产蒜苗1500公斤,蒜薹200公斤,产值4500元;玉米450公斤,产值1100元。总产值4600元左右,亩纯收入可达3000元以上。 大蒜:选择苔蒜两用品种如成都二水早,合理密植,亩栽4万株,适时追肥,及时采收。 玉米:选择优质高产的夏玉米品种郑单958、蠡玉16号,适当种植甜玉米品种。种植甜玉米要严格隔离,必须与普通玉米或其他类型的甜玉米隔离400米以上;亩密度3000株左右;抓好中后期玉米螟的防治。 第二节 棉花高产优质栽培 一、培育壮苗技术 1、苗床选择:苗床宜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方便、土壤肥沃、熟化、土质疏松、背风向阳、就近无病地块,并逐年轮换。 2、苗床准备:播种前30天,一般每12~15平方米(一亩大田苗床面积)施足腐熟人粪料2~3担,腐熟饼肥5~10公斤,或用进口复合肥3公斤,并多次翻耕拌匀。(苗床地忌施切忌施尿素、碳铵和未腐熟肥料。) 3、适时播种,提高播种质量:麦棉套种茬口的宜在4月上旬抢晴播种;油菜茬口棉田, 4、加强苗床管理,培育壮苗:苗床管理的核心是合理调控床内温湿度,总的原则是出苗前宜湿,出苗后宜干。正常年份,在保温足湿条件下,晴朗天气5~6天即可出苗。齐苗后,宜选择晴天上午8时前,将苗床两头塑膜通风一至两天,忌上午10时后高温通风,若此时通风,即可造成死苗或僵苗,通风一至二天后,选择晴天揭膜晒床、炼苗,降低苗床湿度,减少苗床病虫害发生,并用多菌灵、恶霉灵等杀菌剂和兑水喷雾1~2次。 二、移栽技术 1、合理密植。中等肥力水平田块,早播棉密度宜在1500~1800株/亩,麦后棉、油后棉密度宜在1800~2500株/亩。 2、提高移栽质量,缩短栽后缓苗期。棉苗移栽时要求做到“爽土”移栽,防止大田僵苗,以缩短缓苗期,促进早发。地下水位高的棉田,棉苗不要移栽过深。移栽时若墒情不足,栽后应浇好定蔸水,加速棉苗返青活棵,促进早发。 三、肥水化调促控技术 1、水分管理。起好三沟,做到明水能排,暗渍能滤。苗蕾期,注重清沟排渍,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促苗早发;中期土壤墒情不足时,及时抗旱灌溉,以水调肥保证土壤耕作层有足够的水肥供应棉花生长发育。 2、施肥技术。施肥规律:底肥足,蕾花铃肥稳重,盖顶肥补,保叶肥(叶面肥)勤。 底肥要足而全:每亩施饼肥50-75公斤、进口复合肥(45%以上含量)25公斤、硼肥1公斤、颗粒锌1小包,混均匀后开沟深施。 蕾、花铃肥稳而重:以进入初花时(30-50%棉株开白花)施蕾、花铃肥。进口复合肥(15-15-15)25~30公斤/亩,尿素10-15公斤/亩,氯化钾10公斤/亩,腐熟菜籽饼30-40公斤混合施用。采取穴施或沟施,可减少肥料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期间应注意土壤墒情,干旱年份应灌溉后施肥。 补施盖顶肥:8月上旬(8月15日前)视长相,亩施尿素10—15公斤,争取秋桃盖顶。 勤施保叶肥:棉花后期根部吸肥能力逐渐减弱,为保持叶片功能只有从叶面施肥解决。即在棉花后期棉田打药时顺便加入少量尿素(每桶水加0.l㎏)或0.2~0.5%磷酸二氢钾或其它叶面肥喷施3~4次。 3、化调技术。全程化调:使用调节剂应掌握“前轻、中适、后重,低量多次”的原则。在棉花移栽后及时用802喷雾,促棉苗发根早发;在蕾期和花期,对长势较旺的棉田,分别用缩节胺0.5~ AFD(艾氟迪)化调:使用方法:第一次在30%-50以上棉株开花时;第二次在头次用药15—20天后。(初花期以后至打 四、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1、病虫防治技术 。棉花病虫防治应掌握病虫测报和对症下药,讲究防治方法,农药轮换使用,用药要及时、用药品种和浓度要准确,仔细阅读用药说明。注意:抗病虫棉不是免疫棉,在棉铃虫2代可不必打药防棉铃虫,棉铃虫3~4代(7月下旬后)均需注意防治。 2、除草剂使用技术。 首先正确使用选用选择性除草剂。其次巧用灭生性除草剂,棉花播种或移栽前施用,免耕空闲田可在播种或移栽前1个月,选用41%草甘膦水剂、农达等按每667平方米用量100毫升~200毫升,对水20公斤~30公斤喷雾。待杂草全部死亡后翻整苗床或打孔移栽棉花。棉花与其他作物连作田,在前茬作物收割后,选用20%百草枯水剂,按每667平方米用量100毫升~200毫升,对水25公斤~50公斤喷雾,施药3天后即可移栽棉花。 棉花现蕾后,当棉花株高达到40厘米以上时,每667平方米用41%草甘膦水剂100毫升~200毫升对水25公斤~30公斤进行棉花行间定向喷雾。(一定要淘汰10%左右低含量的草甘膦,以免产生药害)。特别要注意的是:喷头上一定要加漏斗型防护罩,而且应选无风天施药,施药时将喷头尽量压低,以免药液飘到棉叶或茎秆上而产生药害;对于紧贴棉株的杂草,可以先用脚踩倒后再喷药;该时期最好不用20%百草枯水剂类。
水稻机插秧技术简介 荆门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乔风生 一、育秧技术 软盘是指规格为58厘米×28厘米×2.5厘米,底部有小孔的塑料盘。软盘育秧指在平整的秧板上平铺软盘,盘中放2厘米厚的营养土,然后播种覆土,加盖覆膜,保温保湿促齐苗的育秧方式。 机插软盘育秧与水插常规育秧的区别: 相同点:育秧所需的水、土、种、肥、药、光照、管理完全相同。 不同点:①高密度育秧,每盘(0.58x0.28平方米)播芽种约 ②秧根长在带孔的软盘上,盘成地毯状,手提不散。 ③秧龄短,秧苗生长期为15-20天,秧苗长到18厘米左右,三叶一心时就可以上机移栽。 1、作业流程 覆盖膜 2、育秧准备 ①营养土准备:营养土的好坏,是决定育秧成败的前提条件。 营养土选择:最适合的营养土一是菜园土,不加肥直接使用;二是耕作熟化的旱地土(不宜在荒草地及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麦田取土);三是经过秋耕、冬翻、春耕的稻田土。 用量:每亩移栽大田一般需备营养细土100公斤,壮秧剂0.75公斤。另每亩准备没有加肥的细土25公斤作播种后的覆盖土。 营养土加工:,选择晴好天气及土壤水分适宜时(细土含水量掌握在15%左右)过筛,使细土粒径不得大于5毫米,过筛后每100公斤细土拌0.75公斤壮秧剂,起培肥、调酸、助壮秧苗的作用。然后,集中堆闷,堆闷时细土含水量适中,要求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 ②秧田准备:选择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做秧田。按照秧田与大田比例1:100留足秧田,在播种前一周进行旋耕、耙平、开沟做板。秧板宽1.4米,挖好厢沟和围沟,便于排灌。播种前2天铲高补低、填平裂缝,并充分拍实,板面尽量平整,也可用禾场做秧田进行软盘育秧。 ③软盘及其他材料准备: 软盘用量:中稻育秧按每亩大田准备16张软盘左右,早稻准备20张左右。 其他材料:早春茬育秧时,若最低气温低于15℃,应备好拱棚竹片和覆盖膜等材料,以备播后搭建拱棚。覆盖膜宽2.0米,长度按秧苗盘数计算(按秧苗盘数÷2×0.3米+1.2米)。 ④种子准备:品种选择。选择当地农业部门提供的主栽品种,并尽量选择早熟品种。 确定种量:软盘育秧用种量略高于人工育秧,一般杂交稻每亩大田用种量为1.2公斤左右,常规粳稻1.5公斤(按落谷密度27000粒/平方米和千粒重27克计算) 精选种子:按农艺要求选种。 3、精细播种 ①确定播期。必须根据茬口,按照秧龄18-20天推算播期,宁可田等秧,不可秧等田。机插面积大的,要根据插秧机工作效率和机手技术熟练程度,安排好插秧进度,合理分批播种,确保批批适龄移栽。 ②浸种和催芽按常规方法进行。播种前2天稻种浸泡催芽,破胸见白后上盘播种。 ③精细播种。板面平铺软盘——→软盘中铺放底土,并用木尺寸刮平,与软盘深度齐平——→直接用喷壶喷水,使底土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定量播种:每盘播芽谷100克,播种时一定要细播、匀播、力求播种均匀——→撒盖土,覆盖土以看不见种子为宜,覆土后不宜对表土洒水,以免表土板结影响出苗——→用竹弓盖膜保温保湿。 4、确定播种数量。中稻每亩大田标准16盘秧苗。 5、苗期管理 ①播种后至揭膜。此阶段主要防止高温伤芽,弓棚内温度控制在35℃以内,高温天气中午要揭膜通风降温。齐苗至1叶1心期(播后3-5天)应及时揭膜炼苗,并上水护苗。揭膜时间应选择在傍晚或阴天,避免在晴天烈日下揭膜。晚上最低气温高于15℃时,可完全揭膜。 ②肥水管理。齐苗前保持温湿,不宜长期有水层,畦面也不能发白。齐苗后晾田扎根,2叶期上水建立薄水层保苗,3叶期后保持湿润以利盘根。移栽前两天,苗田断水,以便转移上机。 1叶1心期每平方米追施尿素4 6、上机移栽 秧龄达到18天左右(不超过20天),长到三叶一心,苗高18厘米左右、秧苗的根盘成地毯状。提前两天,将苗田水放干、秧块干爽无水、手提不散时,可以上机移栽。 二、大田准备 1、精细整田。机插水稻的大田整地质量要做到田平、泥软、肥匀。机插秧移栽时秧龄短,秧苗小,大田平整度要求高。通过旋耕机、水田驱动耙、秸杆还田机等耕整机械将田块进行耕整,达到田面平整,全田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田面“整洁”,无杂草杂物,无浮渣等,表土上细下粗,上烂下实。为防止壅泥,水田整平后需沉实,砂质土沉实1天左右,壤土沉实1-2天,黏土沉实2-3天,待泥浆沉淀、表土软硬适中、作业时不陷机时,保持薄水机插。 2、田间水深要适宜。机插带土小苗水深应在1-3厘米。水过深,易漂秧。栽插时要强调农机与农艺密切结合,严防漂秧、伤秧、重插、漏插,把缺穴率控制在5%以内。 三、机械插秧技术(以东洋手推式插秧机为例) 1、熟练操作插秧机。对所使用的插秧机的各项操作,包括启动、装秧、行走、插秧、株距调整、取秧量调整、转弯等技术都要十分熟练。 2、合理的株距调整。一般株距调整在15厘米左右。要想获得亩平650—700公斤的高产,以杂交稻为例,要保证每亩至少1.5万穴,5万基本苗,要求平均每穴3.5株基本苗,即每平方米22穴左右,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厘米,株距应调整为15厘米。 株距调节是通过推或拉株距操作杆,可以选择3档株距进行调节。株距操作杆在齿轮箱右侧(向前进方向),株距变速档共三档,从内向外分别是70、80、90,对应的株距分别为14.7㎝、13.1㎝、11.7㎝,每亩基本穴数分别为14000穴、16000穴、18000穴。 3、每穴株数的设定。秧针每次的取秧多少,即取秧量决定了每穴秧苗多少,每穴标准为3-5株。 调整取秧量的方法:一是调整纵向取样量。调整手柄峰多、少、标准共十个档位,通过改变秧箱的上下位置,秧箱越上,离秧针越远,每次的取秧量就越少,一般设在标准档位上;二是调整横向取秧量。分20、24、26三个档位,档位越高,取秧速度越快,取秧量越少,即档位与取秧量成反比。一般设在24档上。 4、插秧深度调整。插秧深度随育秧、稻田条件不同而不同,但是标准为2-3厘米,插秧深度调节手柄分浅、标准和深I深II四档调节。 注意:选种、用药、施肥、育秧管理一定要请教农业技术人员。 |
|
来自: 昵称18155996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