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经典长篇小说《苦菜花》是当代著名作家冯德英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一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他创作的「三花」长篇系列第一部(《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冯德英的「三花」长篇系列集中反映了胶东半岛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情节起伏跌宕,语言清新流畅,性格描写细腻生动,具有抒情乡土的特征。《苦菜花》以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半岛昆嵛山区的王官庄为背景,以仁义嫂及其一家的际遇为中心线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反扫荡中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鲜明地表现了根据地人民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革命母亲的艺术形象。作者用饱含激情的笔触,细腻地描绘了革命人民的成长,赞颂他们那种善良而又不屈的崇高精神。在严酷的斗争中,面临生与死、革命与个人、干部与亲人之间抉择的关头,他们总是以自己的身家性命,来维护党和革命的利益。作品所塑造的母亲仁义嫂的形象,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而丰满的革命母亲的英雄形象,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一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这部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在1965年被搬上银幕并红极一时,片中主题歌《苦菜花开闪金光》(王音璇原唱)也传唱南北。作曲家苏安国、林伟华有感于这部经典作品的动人魅力,根据肖衍作曲的电影《苦菜花》主题歌《苦菜花开闪金光》改编而成二胡协奏曲《苦菜花随想曲》。乐曲以流畅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表现了仁义嫂这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为争得祖国自由和民族解放,英勇投身于祖国解放事业的动人故事。二胡由著名青年二胡演奏家王之辉演奏。
冯德英,1935年出生于昆嵛山脚下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兄姐都是共产党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家人积极投身革命洪流,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植下了革命的种子,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49年初冯德英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入解放军通信学校学习,毕业后任报务员、电台台长、雷达指挥排排长等职。1950年受《洋铁桶的故事》影响,冯德英爱上了文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常被书中那些为革命事业而忘我战斗的英雄人物感动得流泪,并产生了表现自己熟悉的英雄的创作冲动。经过三年努力,年仅20岁的冯德英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感人的母亲形象,展现了昆嵛山区人民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冯德英为小说起名《母亲》,于1955年秋天寄给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56年冬至1957年春,在编辑部编辑的热情帮助下,他顺利完成了修改定稿工作。小说因与高尔基的作品重名,改名为《苦菜花》,于1958年1月出版,这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根是苦的,花是香的,苦菜花在昆嵛山区家喻户晓。冯德英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得天独厚地有幸生长在那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耳濡目染英雄人民可歌可泣的业绩,为我储存了一个开发不完的高尚品德、优美情感、善良性格、坚贞不屈的精神宝藏,使我的创作有了用之不竭的旺盛的源泉。”因此,他的第二部、第三部长篇小说毅然以昆嵛山花命名为《迎春花》、《山菊花》,连同《苦菜花》被统称“三花”。“三花”均以其故乡乳山为背景,描写了胶东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集中反映了胶东人民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小说情节起伏跌宕,语言清新流畅,人物性格描写细腻生动。《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分别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在多家电视台热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