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内容分解的涵义、作用与原则
钱丽霞
一、研究内容分解的基本涵义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任何研究问题都有一定的内部结构和需要研究的几方面问题。只有将课题按照问题的内部结构细化成多个小问题或问题的几个方面, 才能把课题弄得更清楚, 研究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把提出的研究问题 ( 课题) 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小问题或几方面问题的过程称之为研究内容的分解。分解研究内容的重点是强调研究者“做什么”研究的问题。这里强调的研究内容是指, 课题中包括的所有因素中需要研究的部分,即回答研究什么的问题。
首先,分解研究课题,就是将课题细化、具体化。
例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山区中学小班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课题首先将研究内容分解为构建模式框架和理论体系与授课模式两方面,然后,在授课模式研究方面,又将此问题细分为若干个小问题,明确研究者需要做以下研究:(1)信息技术环境下小班化教学的模式框架和结构形式、理论体系的构建;(2)信息技术环境下班级授课模式,包括:小班化的特点、小班化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小班化教与学的评价问题、小班化的学生信息能力培养问题、小班化课室环境建设问题。
一般来讲,分解出的研究内容与课题研究的范围、研究的目的与角度有直接联系。课题研究的范围越广,分解出的研究内容有可能越多;课题研究的目的与角度不同,分解出的研究内容有可能完全不一样。
其次,分解研究课题就是对研究范畴的限定,通过限定研究范畴,可以确定我们应该研究哪些问题,不该研究哪些问题。
例2幼小衔接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课题将研究内容分解为:(1)通过“相互听课”的途径,帮助孩子们更加直接地感受学校的学习生活;(2)通过“创办幼小沙龙”的途径,帮助教师了解、掌握孩子们不适应小学生活的具体表现;(3)通过“相互上课”的途径,使教师们充分体验幼、小教育教学方式的不同;(4)通过“家园联系活动”的途径,使家长了解“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
上述分解,将课题研究的内容细化为四个小问题(途径),这四个小问题能够具体说明该课题在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时,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这样使人很清楚在什么时间段内、什么区域内、针对什么群体、完成哪些具体目标,避免了研究中的盲目性和无用功。
第三,由于课题研究涉及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范围较广,涉及的研究内容自然也就较多。课题分解不能只限于就事论事,应该注意在充分把握课题研究内容的同时,考虑与课题紧密相关的因素。如果这些因素将制约或影响课题的研究,并且未超出课题的研究范畴,基于研究的需要和能力,在分解课题研究内容时,不要拘泥于传统概念的限制。
第四,研究内容的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着眼展开,可以从课题研究内容的运作程序即纵向的角度进行分解,也可从研究内容的横断面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还可依据研究内容的重要性分级进行分解等。
例3关于小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研究
由于该课题的研究对象明确—小学生,研究的问题也较具体—责任感的培养,课题负责人将研究内容分解为研究途径与方法、基本涵义和实施原则等如下三个方面:(1)探索责任感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2)责任新内涵的探讨;(3)责任感教育中实践性、自主性、独立性、整体性原则的研究。
当然,从不同的研究目的与角度出发,对研究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分解。如,同样都是研究小学生责任感的问题,研究内容也可分解为:(1)探讨责任的新内涵(先搞清楚是什么的问题);(2)探讨责任感培养的新内容与途径(再搞清楚为什么的问题);(3)探讨责任感实施的新方法(最后搞清楚怎么样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研究内容的分解结果时,要注意研究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要结合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合理设计,既要保证自己的研究能达到预期目标,又不能使研究结果失去价值。
二、研究内容分解的作用
将课题分解为较小、较具体的研究内容的根本作用在于:把握研究关键环节,统筹规划研究进程,保证研究具体可操作。
(一)科学分解研究内容,有助于全面审视可能出现问题的各个环节
抓住关键方面开展研究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很多,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内容太多,往往会扰乱研究者的视线和思路,或不知道从何入手开展研究。因此,科学地分解研究内容,有助于全面审视需要研究的问题,把握关键开展研究。例4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研究该课题研究内容从现状研究、创设环境和寻求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解,确保研究者能站在整体的角度,把握研究中的关键环节。这三个方面是:(1)幼儿园及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研究;(2)家园合作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的研究;(3)家园合作提高幼儿早期阅读质量的有效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该课题内容的分解,依据终生学习、个体发展的理论,试图通过家园有效合作提高家长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改善幼儿早期阅读目前的状况。这个课题需要研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课题负责人在全面分析本地区情况后,将研究的重点确定在“寻找家园共同培育幼儿早期阅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
(二)有效分解研究内容有助于统筹规划研究的问题,整体安排课题研究的进程
一项研究是否有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此研究能否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因此,研究者在分解研究内容时,要注意将需要研究的问题纳入到教育教学的完整体系中考虑,以便整体安排和把握研究进程。
例5协同发展教育—区域性中小衔接研究
该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围绕以下教学、教育、管理和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开展:(1)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研究;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设计研究。(2)开展德育方面的研究,包括: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研究;重视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开展法制与道德规范教育的研究。(3)开展管理方面的研究,包括:教师心理健康和班主任工作研究;建立学生发展目标体系的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行质量评价监控的研究。(4)开展环境建设方面的研究,包括:开展学校环境(包括隐性环境和显性环境)建设研究;开展家庭和社区环境建设的研究。
作为一项倾全区所有研究力量、基于重大问题的解决而开展的较大规模的研究,该课题对研究内容的分解,是问题研究的需要,也是研究能力所能。如果研究能力有限,研究条件不够,以上研究内容是难以实现的。
(三)合理分解研究内容有助于降低研究的难度,保证研究具体可操作
目前,选择切中教育实弊或教育改革热点问题的研究课题较集中,这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合理分解研究内容,可以降低研究难度,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例6新学习形式下学习策略应用研究
该课题主要着眼于以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为背景,研究不同学习形式下学生学习策略的应用,探索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因此,研究问题分解为:(1)研究不同的学习形式下,尤其是新的学习形式下,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训练与运用;(2)加强对影响学生学习的情感策略、社会技能策略的研究;(3)使教师教的策略与学生学的策略不断趋于整合;(4)扩大学习策略研究的学科范围;(5)扩展学习策略研究的年龄阶段;(6)促进学习策略的本土化研究。
依据研究内容分解的方法和要求,要研究学习策略,必须明白什么是学习策略,陈琦在其《当代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引用了迈克卡等人的看法,即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做记录、画线等;精细加工策略,如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等;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监视策略,如自我测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等;调节策略,如调整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试策略等。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学习环境管理,如寻找固定地方、安静地方、有组织的地方等;努力管理,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坚持不懈、自我强化等。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既包含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成分,也包含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还包含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成分。
如果在“十五”期间,把学习策略的所有问题均作为研究的内容,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分解此课题时,研究者只是依据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分解研究的内容,即对于实践所需要的而已经有的研究成果只是引进或修正,而把未曾有人研究过的并且是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为研究的范畴,然后在确定的研究范畴内分解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内容分解的原则
研究内容的分解是把一个大问题按照内在的逻辑关系、系统联系和操作方式,分解成许多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个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如,研究者可以把学校教学这个大问题分解成为不同层次的小问题。任何教学都要回答以下四个问题:为何教—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学内容;如何教—教学方法;教得如何—教学效果。从上述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往下分解出更具体的问题,从而确定出研究方向。因此,研究者在分解研究内容时,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研究内容分解的逻辑性原则
逻辑性原则是指,分解的研究内容不要超越研究的范围或小于研究的范围,总课题与子课题之间的研究内容相互排斥,分解出的问题之间相互不包容、不交叉。
如,“普通学校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有效参与策略的实证研究—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据研究的逻辑关系,在实践研究方面分解出如下三方面的研究内容:(1)探讨促进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2)探讨适合有SEN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教育管理策略;(3)探讨适合有SEN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的教育支持策略。首先被分解的研究内容—教学策略是该课题研究的本质、核心问题,而管理策略与支持策略是研究教学策略的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内容分解的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分解研究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包括研究者的专长、科研经验、时间和精力,以及和其他人的相互配合等。要在全面衡量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适度分解研究内容,才能保证取得研究成功。
如,“协同发展教育—区域性中小衔接研究”,该课题由于是区域性研究,课题负责人为某区教委副主任,分工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和环境建设等方面工作,因此课题分解的内容涉及的面较宽,既有教学方面的内容,又有德育、管理、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即便如此,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负责人也只把课题的研究内容限定在围绕学生发展的研究范畴:协同发展教育是指在中小学教学中为了实现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教学目标、方法、模式和评价过程一体化,促进学生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向高中输送合格人才,解决学生在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动力、认知方式、生理、心理转变、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人际交流这八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科之间、教育教学之间、校校之间、好生差生之间、教师和管理者之间协同发展的教育。
实际上,研究者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中所发现的需要研究的问题不止以上这些,学制、课程设置问题,管理、评价、政策问题,教师素质问题,以及社会环境问题等,都是影响中小学教育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但是,基于研究的条件、研究队伍的水平和研究时间的限制,研究者必须依据可行性的原则,设计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具体内容。同时,如果研究者是校长或学校教师,对有些课题若同样进行类似上述内容的分解,那么研究的进行可能就有困难。
(三)研究内容分解的系统性原则
科学研究的基本假定之一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之中。我们分解出的研究内容同样也是处在一个有机的系统之中。这里强调的系统性原则是指把研究的内容分解成有机的整体,将总课题严密地分成子系统,进而寻找教育现象的成因及其发展规律。
例7学习化学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这是一项具有系统性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涉及的问题有:(1)学习化学校的基本特征,特别是与传统学校相比需要完成的转变;(2)教与学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教师如何进行学习化教学,学生如何形成可持续学习能力问题;(3)学习化学校建设需要进行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建设。这些问题给研究工作带来的难度体现在:(1)内容层面:终身学习对学校所产生的实际影响的确认;学习化学校的理论架构;学习化学校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教师的学习化教学实验、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实验等;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获得提高的效果测评。(2)组织层面:与课题研究相关的人员及部门的统筹协调问题。
为此,课题分解的研究内容体系是:(1)学习化学校的教育原理研究,包括: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与学校教育的变革;学习化社会与学习化学校的关系;学习化学校的基本特征;中等学校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和使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关系。(2)学习化学校的教师与学生研究,包括:学习化学校教师角色的变化;学习化学校教师的教学;学习化学校的学生角色问题。
3)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研究,包括:可持续性学习的意义;影响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因素分析;可持续性学习的样态框架。(4)学习化教学实验研究,包括:学习化教学策略;学习化教学条件下的学生主体性学习;师生互动式学习;生本评估。(5)学习化学校建设的实验研究,包括:学习化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习化学校的资源保障;学习化学校的管理改革与保障。
将研究内容依据系统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析,有利于对整个研究的把握,从而保证整个研究严密、有序地进行,严密保证了研究不会偏离课题目标,有序则保证了研究的高效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课题研究中,学生、班级、学校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它们都具备自组织系统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如,学校系统是开放的,它要不断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调整自身;学校的外部环境—教育大系统不断对学校提出改革发展的要求;系统内,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设备、信息等都对学校的发展共同起着作用,表现为非线性关系;学校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发展的非平衡状态表现为一种涨落性特点。另外,系统掌握整体,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全方位的控制,而是要抓主系统,否则我们将无法控制整体。
发表在《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