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产企业免抵退流程及分析

 水岸--- 2014-12-03
 一、“免、抵、退”的概念
 “免”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免征生产销售环节的增值税,也就是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从会计角度来讲,是指出口货物的销项税额等于零。即:销项税额-进项税额<0,也就意味着本环节要退还相应出口产品包含的进项税额。“抵”是指以本企业本期出口产品应退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退”是指按照上述过程确定的实际应退税额符合一定标准时,即生产企业出口的自产货物在当月内应抵顶的进项税额大于应纳税额时,对未抵顶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税。
 二、对计算方法和公式的理解
 财税[2002]7号文,关于免抵退税的计算公式,是将“免抵退”制度按照实践可操作性转化的,使用起来方便,但是难以理解。为了理解该计算公式,以下把这些公式进行分解分析。
 公式: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一)“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理解
 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和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所谓“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额”,就是指按照免抵退税制度进行计算时,“不得免征”和“不得抵扣”的两部分进项税额。不得免征的原因是:免税购进的原材料本身是不含进项税额的,所以在计算免抵退税额时就不应该退还这部分原本不存在的税额,因此在计算时予以剔除。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其中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关税和消费税。
 (二)对“免抵退税额”的理解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其中: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离岸价的,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离岸价向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申报,同时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核定。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三)当期应纳税额的理解
 为了简化分析问题,假设当期进项税额均包含上期留抵税额,便将公式作如下转换: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进项税额+当期外销货物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进项税额-(当期外销货物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免抵退税额。
 上等式中的“免抵退税额=当期外销货物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的理解是:从理论上讲,准予退税的那部分进项税额只能是当期进项税额中,属于生产外销产品所消耗的材料物资对应的部分,但是由于生产与销售时间等原因造成的差异,致使无法明确分辨出哪些是生产外销货物的,哪些是生产内销货物的,只能采用人为的简化方式确定,即“当期外销货物的进项税额”通过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来简化计算。所以,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当期外销货物的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
 (四)当期应退税额及应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的理解
 通过以上第三点的等式分析可以得出: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免抵退税额。
 1、当期应纳税额>0时,说明:当期应退税额全部被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抵顶,而且还有剩余,当期应税额为正数,就是要上缴的增值税。这种情况比较好理解。
 2、当期应纳税额<0时,说明:当期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不足以抵顶应退税额,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抵顶了一部分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也有可能都没有抵顶。这时,要将当期应纳税额的负数绝对值与应退税额进行比较。(1)如果当期应纳税额负数的绝对值小于应退税额,则说明抵顶了一部分,抵顶数额为当期应纳税额负数的绝对值与应退税额的差额,没有得到抵顶的部分(即为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退还。(2)如果当期应纳税额负数的绝对值大于应退税额,则说明,应退税额都没有抵顶,当然要退还应退税额,这时,当期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也是负数,这个负数,就是要留到下期继续低扣的进项税额,即留抵税额,它的数额等于应退税额减当期应纳税额的绝对值。
 因此,税法为了可操作性,提供计算公式如下:
 如当期末留抵税额(应纳税额为负数)≤当期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这种情况就是上述(1)的情况。
 如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0。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根据当期《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期末留抵税额”确定。就是属于上述(2)的情况。
 三、会计处理举例分析
 某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为一般纳税人,实行免抵退政策,该生产企业2008年某一季度的相关资料如下:
 (一)第一个月出口商品折合人民币收入2000000元,内销商品收入4000000元,销项税额为680000元,当月购进货材料4000000元,进项税额为680000元,月初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留抵税额)为60000元,若征税率为17%,退税率为13%,则: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2000000×(17%-13%)=80000(元)
 当月应纳税额=当月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月进项税额-当月不予免征、抵扣和退税的税额)-上月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4000000×17%-(680000-80000)-60000=20000(元)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000000×13%=260000(元)
 企业当期应纳税额为正数20000元,故应退税额为0,所以,当期免抵税额=260000-0=260000(元)
 当月应纳增值税为20000元(在下月上旬申报),会计处理如下:
 购进材料时:
 借:原材料               4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
 4680000
 销售时:
 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应收票据)
 668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出口
 2000000
 内销                4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000
 月末计算不予免抵退税额80000元,应作如下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出口     8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80000
 当期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增值税)         26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60000
 结转本月未交增值税,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20000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20000
 (二)第二个月出口商品收入1000000元,内销商品收入1000000元,销项税额为170000元,当月购进材料3000000元,进项税额为510000元。第二月上交第一个月增值税时:
 借: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20000
 贷:银行存款                  20000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1000000×(17%-13%)=40000(元)
 当月应纳税额=1000000×17%-(510000-40000)=-300000(元)<0
 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1000000×13%=130000(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应纳税额为负数300000)>当期免抵退税额(即应退税额为130000),说明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本身就不够抵内销货物的进项税额,当期应退税额都没有得到抵顶,因此,当期应退税额=130000元,当期免抵税额=0,而且,内销货物还有进项没有抵扣的部分转到下期继续抵扣,数额为:300000-130000=170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购进材料时:
 借:原材料               3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510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
 3510000
 销售时:
 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应收票据)217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自营出口 1000000
 内销                1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0
 月末计算不予免抵退税额40000元,应作如下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自营出口 4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40000
 本期可退税额130000元
 借:其他应收款——应退增值税 13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30000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130000
 贷:其他应收款—应退增值税130000
 (三)第三个月出口商品收入3000000元,内销商品收入500000元,销项税额为85000元,当月购进材料2000000元,进项税额为340000元。上月留抵增值税额170000元
 当月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3000000×(17%-13%)=120000(元)
 当月应纳税额=500000×17%-(340000-120000)-170000=-305000(元)<0
 当期免抵退税额=3000000×13%=390000(元)
 当期期末留抵税额(应纳税额为负数305000)<当期免抵退税额(应退税额为390000),说明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抵顶了应退税额(390000-305000)85000元,剩下没有抵顶的部分退还,当期应退税额=305000元。会计分录如下:
 购进材料时:
 借:原材料               20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000
 贷: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
 2340000
 销售时:
 借:应收账款(银行存款、应收票据)
 3585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自营出口  3000000
 ——内销      5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0
 月末计算不予免抵退税额120000元,应作如下分录:
 借:主营业务成本——自营出口12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120000
 当期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85000元,可退税305000元,应作如下分录:
 借:其他应收款——应退增值税30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增值税)       85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390000
 收到退税款时:
 借:银行存款              305000
 贷:其他应收款——应退增值税305000
 参考文献: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