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书记之二 彩图本《三国志》

 苍木山房 2014-12-04

    失书记之二 彩图本《三国志》 
     
    韦力 收藏家,北京 
     
     2002年春,嘉德古籍专场图录的封面是一幅彩印本的版画,而图录的内页用了两个整版来展现出此书的五幅图案,从这些阵势看,嘉德公司对此书较为看重。该书为《三国志》,仅存一册,图录中的版本项标示为“清初饾版八色套印本”。中国古书中,虽然套印之书并不稀见,然大多只是文字的不同色泽套印,最多的是六色,但彩色版画究竟有多少色套出来,则很少人有耐心将其一色一色地数出,故版画书一般笼统地称之为彩印本。嘉德古籍部的拓晓堂先生很有耐心,将此册彩图本的《三国志》所用颜色一一数出,并且将这八个颜色在图录中用示意线全部标出。 
     
     《三国志》一书流传较为多见,然而彩色插图本,国内公藏却仅有一部,藏在国家图书馆,是当年郑振铎收藏者,而后由其家人捐献给国图。此次上拍的该书仅残存一册,而此册恰是版画部分,估价为3 .8万至4 .5万元。我事先问过拓先生,这个价格是否真实,他说确实如此,因为送拍之人并未对此书有多高的期望值。但拓先生又同时告诉我,关注此书的人不在少数,几位藏版画的大家在收到图录后,都专门跑到公司来查看该书,所以想便宜买到此书可能性不大。 
     
     此书开拍时,果如拓先生所言,竞价者众多,我对此书没有那么高的认识,感觉到再怎么样说它不过是一册残本。这不单纯只是完缺之见,更重要的是我个人的藏书观,接近于清代的藏书家,他们大多视版画书为蒙学读物或者是通俗类的俗书,尤其小说类著作,一直不受藏书家关注,故带版画之书不为正统藏书家所措意。1919年,新文化运动之后,俗文学地位大为提高,带版画插图之书被视之为民族艺术,此后价格大涨。我并不排斥新观念,如价格合适,我也收带版画之书,故而我对此书定出的心理价位是八万元,然而现场之热烈远超我的估计,书友们争抢此书的激烈程度让我完全没有举牌的余地。轻易就超过了15万元,很快又以16万元落锤了。 
     
     这本来已经是故事的尾声,然而现场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人在竞买席上突然站起来抗议,此人说话有些激动,讲的话又听不懂,后来大约能够听出口音,是日式英语。这种突发场面,让拍卖师也愣在了那里,不知发生了什么,公司的工作人员立即赶过来进行交涉,之后,又跟刚才十六万拍得者进行谈话,接着跑上台跟拍卖师耳语一番,于是,拍卖师说刚才那件拍品要重新开拍,因为其中一位买家没听清楚拍卖师的报价阶梯,故而那位买家以为是自己拍到了,所以引起了误会。 
     
     这种情况,在以前的拍卖场中也偶尔出现,但与之情形略有不同,以往大多数是落锤之时,拍卖师因为疏忽,而未注意到现场还有其他竞价之人,虽然落锤,发现问题后就马上接着重拍。我也曾遇到过此类的问题,虽然自己高举着号牌,但拍卖师却视而不见,落锤之后,本以为念到的是自己的号,结果听到的却是他人。有的拍卖师,你跟他强调这一点时,他会接着重拍,但也有一些拍卖师却不为所动。我在中安太平就遇到一次,其实没有拍到已经很生气,但那位捡了便宜的拍得者,又恰巧坐我旁边,他跟我说,谁买到都一样,和气生财。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态度让我不能忍受,气得我站起身愤而离场。 
     
     今天的这位比我运气好,他的抗议竟然能够奏效,接着开拍时,那位本来已经拍得者又接着失去了,倒霉家伙继续跟着竞价,此时现场仅有他们两个人你一下我一下地争抢着,大家都在看热闹,现场的人都明白,这不是买东西,是在斗气。在拍场上,斗气之争并不稀罕,但像今天的这种场面确实难得一见,故而令大家看的很是过瘾。争到46万时,先拍得的那位罢了手,有可能是冷静下来了,不想再当冤大头,也可能是力所不逮,总之,以此价归了那位抗议者。这幕好戏刚演完,现场的观众集体鼓掌,这掌声让人听来绝非祝贺之声,更多的原因我觉得是,因为这出好戏让所有现场竞争者的紧张神经得以放松片刻。 
     
     此段拍场故事,在缺乏色彩的藏书界流传了许久,且故事的内容也几经添枝加叶,使得该故事更加完整和引人入胜。之后不久,故事的前传也被发掘出来了,相比较而言,前传比后传似乎更让八卦者所喜爱,要在此讲前传,则需先介绍一下前传的主角,主角是北京藏书家王洪钢先生。王兄可是藏书界的资深人士,他对古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被人誉之为眼光如炬,同时他还有着别人叹羡不已的地利,他家就住在潘家园门口正对面,站在家里就能看到潘家园里的一举一动,用文雅的词来形容,那叫做洞察秋毫。但是,他似乎并不利用这个地利,按照潘家园的生物钟,周六日早晨的三四点钟,是潘家园交易的第一波浪潮,也是最易捡漏儿的时机,然而王兄却对这种小便宜似乎不屑一顾,他要等到第一波的一手货被人分刮之后,他再到这些人手里去捡漏儿,这是何等的有信心,这等派头在潘家园书圈中,唯此一人。我从来没有问过他,为什么不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去捡便宜,但我知道以他的精明,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后来因为这本彩色插图本的《三国志》,更加印证了我对他的判断。 
     
     前传的主角我们介绍过了,接着再书归正传,开始讲前传。某日,日上三竿之后,王洪钢先生按着他惯有的节律,迈着稳健的步伐,开始了他的摊店寻视之行,因为这么多年的关系,潘家园里的摊店主人早已跟他很是熟识,有自认为好的线装书,也都会拿出来让他看,因为他给出的价钱总比别人多个三瓜两枣。这一天,有一位摊主拿出了一本极其破烂的线装书,不好意思地跟王洪钢说,太破烂了,我200块收的,您看值吗?王兄眼光没有放在书上,他直视着店主说,我刚听说你是100块收到了这本书,店主含混地说就是一两百块钱收的,你看多少钱能要?王兄这才把眼光收回,不紧不慢地拿起这本破烂书翻看,然而,眼光刚接触到书面,一瞬间他的脸色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是两眼发直,嘴角微微斜向右上方,同时,下嘴唇也在微微地颤动,翻书时的双手抖动频率跟嘴角能够产生共振。虽然王兄极力掩饰着他的激动,但这些招牌式的小动作,早已被书主看在了眼中,因为在潘家园图书圈里,这些书商们都知道只要看到王洪钢出现这一系列的动作,那一定说明这部书很有价值,肯定能卖出个好价钱。 
     
     王兄继续压着自己的激动,直视着店主说,你想卖多少钱,店主咬着牙心一横,打算说一千,但这个“千”字还没念出口,发出声音出来,却是个万字。显然,王兄也没有想到,店主会如此狮子大开口,仅因他的这种小动作,让乌鸡变成了金凤凰。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了王兄的大家风度,他平定心情后,拿起这本书又翻了一遍,脸色平和如初地说,好吧,一万块我要了。 
     
     以上这段前传,是我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听过多次的故事,为写此文,我又给王洪钢兄打了个电话,请他证实此事。他却告诉我,事实没有这么强的故事性,坚称此书是朋友几百块买来的,让他鉴定,他把书拿到了嘉德,拓晓堂留了下来,没经过他和他朋友的同意,就上拍了,也没能想到会卖这么高的价钱。王兄同时强调,此书的确有价值,在上拍之前,他自己曾拿此书到国图去核对了郑振铎的旧藏,发现此两书确实是同一版本,但所收的版画却有些不同,两书彼此有多有缺,也就是说,此拍品内所收的版画其中有几幅是国内外均未见著录者。我边听他描述边在想,若真不是您的书,您为何下这么大功夫,又去核对又找拍卖公司?当然,话说回来,若是我这么便宜买书又卖出这么高的价钱,我也不会承认,这不等于给自己找麻烦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