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格物致知”? 作者 吴金铭

 公司总裁 2014-12-05
怎样“格物致知”?
  作者 吴金铭

  学习儒学,想要学习明德,匡扶天下,最基本功夫就是“格物”。《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那么怎样才是格物呢?各家的解释就不一样了,让人难以适从。可是如果根本不立,如果得到正确的认识呢?没有正确的认识,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笑谈了。所以这个格物如何“格”法,还真的是学习儒学第一个要清楚的。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格物致知”的意思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这个解释把儒学当作自然科学了。研究自然科学就能够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吗?很明显,科学研究和心性修养及国、家管理是两回事,词典是张冠李戴了。
  北宋朱熹说“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我们看到里面有个逻辑错误:格物就是为了致知,如果已经有知了,知道了事物的道理了,还要格物吗?我们如果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怎么能穷其理?可见,朱子的说法也是有问题的。
  《说文》说:格,木长貌。格的本意就是长长的树枝。古人用格制造了栅栏、尺子、容器、箭靶等,后引申为法式、标准、规格。这都是名词用法。做动词主要含义是:阻止、搁置、纠正、衡量等。这些含义还不是格的古意。《字汇木部》:“格,感通也。” 《尚书说命下》:“先王作乐崇德,以格神人”。如果把格理解为感,格物致知就比较好解释了。格物,就是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这个理解,也和古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相符的。古代智慧的中国人认识,道生成了宇宙万物,那么,宇宙万物也具备了不同的道德属性。人要学道,要认识宇宙中这个最根本的道,就要感悟万物,从中得道。
  怎么用心感觉事物背后的道德呢?我们举几个例子。
  古人认为,梅兰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古人如何格梅的呢?古人看到梅花以清逸见长,就感悟到了做人要隐逸淡泊,坚贞自守,在逆境当中,也不要退缩,坚持自己的原则。知道了这个道理,学习梅花的不畏艰苦的特性,是不是就心正了?自己也去做到不畏艰苦,这就是修身。对家庭来说,如果家境不好,比较贫穷,就好像严冬一样,君子学习梅花的坚忍,保持自己的德性,这样家庭也同样会感到温馨。坚忍对与治国和管理企业也同样重要,提醒着管理者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一定不要泄气,要保持自己特色,才能傲立群雄。认识这些道理,并把这好的道理阐发出来,让天下人都明白,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中国古代科学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了物质世界。现在人受西方科学的误导而不明白了,金木水火土都不是什么单纯的物质啊,都可以继续分类成为几百种不同的物质,怎么能是基本元素呢?其实,我们看法不同,中国人对任何物质都是用心感觉物质中的道理。古人怎么格这个金木水火土呢?《尚书洪范》说: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认识了这个道理,用在修身上就是君子要爱护下属,尊重上级,明断是非,强健身体,喜好劳作。用在治国或管理组织上,君主为水,群臣为火,制度为木,刑军为金,民众为土。再运用五行的相生相克,一个完美合乎天道的社会治理方案就很明白了。
  树木、山河、飞禽走兽诸般万物都可以这样格思致知,认识其中的道理,引导自己的修行和工作实践。这些物质还都具有自己的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比较好参悟。还有一类物质无形无相就更难格思了,比如我们最广泛熟知的“天地”。儒家祭拜的牌位一般就是“天地君亲师”,我们结婚的时候要拜“天地”。可是现在却很少有人明白天地是什么含意了。古人如何格天地的呢?《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我们做人要学天的刚健,每天都要不厌其烦周而复始的履行自己的天命;学习大地,可以生养万物而不自居。天地还有其他格法:天圆地方,天阳地阴,天动地静,天尊地卑。每个格法背后都有很深的道理。
  然而,这些还不是最终的道理。为何呢?现代科学的研究大大开放人类的视野,过去讲的对天地的认识还只是局限在一个很小的宇宙空间,只是太阳系范围的理。在更大的空间,对宇宙还有更高的认识。我们怎么格思整个宇宙呢?宇宙最终的理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