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邵毓挺 天说冷就冷,江南的西北风也着实厉害,带着湿,轻易就能冷到骨髓。这样的日子,暖暖的吃肉就是最幸福的样子。上海人吃肉还是腼腆,红烧肉、葱烤大排、糖醋小排是最家常的肉道,最厉害的就算是蹄髈汤了,这些都是猪肉,虽然牛肉和羊肉也有上饭桌,但出现的频率并不高。倒是近年市面上的热气羊肉流行起来,羊蝎子火锅也开遍了大街小巷,人们好像不再顾忌羊肉的膻味了。一直不明白羊骨为何叫羊蝎子,问了北京人,才知道羊蝎子就是羊脊椎,因其形跟蝎子相似,故而俗称羊蝎子。原来是这样,在锅里切成了块,哪里看得出蝎子之形。 我一直认为,肉是大吃大喝的终极体现,手把羊肉、大盘烤肉才吃得出淋漓的样子。烤肉也一定是北方离草原越近的好,青海、内蒙、辽宁各有吃法,帝都北京就更精细些。这烤肉从清入关开始就有了市场,老字号还有传承,记得前几年在什刹海吃了“烤肉季”,游客多,热闹,俨然已是旅游饭店了,点烤鸭子的顾客明显多于烤肉,肉是吃了,却毫无印象。前阵在京,找到另一家——“烤肉宛”,这次算是对北京烤肉有了正确认识,在烧饼的辅助下吃出些豪迈来了。北京现有卖烤肉的,都是清真的回民馆子,是少数民族的吃法。“烤肉宛”可是大名鼎鼎、历史悠久啊,它的字号最老,创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至今已有320多年历史。早年间的北京,南宛北季,也算妇孺皆知。季氏的烤羊肉、宛氏的烤牛肉,特色各异。“烤肉宛”现位于西城区南礼士路,好像几易地址,但还是离三百年前的初创地宣武门不远。张大千、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均为这里的常客,牌匾题词更是故事颇多。 入门便直奔主题,点了一份烤精品牛上脑,几个烧饼,几样小菜。师傅料理好,便开始烤了。可惜,隔着玻璃看操作间里肉翻烟冒,外面可是感觉不到肉的气息。旧时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肉切成薄片和佐料一起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自己烤。炙子易积垢,现在都换成平底大铁板烤了,肉是绝没有机会和烟火直接接触的,那传说里的清代老炙子估计也当成镇店之宝收了起来。肉好了,从透明的工作间里出来,路不短,到嘴边已经不烫,当我在默默品尝中,服务员拿着卡式炉来了,热情地说,这样热的才好吃。肉确实不错,绵密而味浓,掰开烧饼夹起来吃也很满足。点的芫爆散丹也好味,名字也好听,其实芫就是香菜,散丹就是牛百叶,“芫爆”是山东传统爆炒方法,这样炒嫩脆爽口,口味清淡却层次丰富。 吃着吃着,人和情绪却怎么也热不起来,总觉得哪里不对,看着干净整洁的大厅格外安静,与烤肉好像总是貌合神离。我想,如果在公元1714年的某一天,进宣武门的路人,蹲在路边,吃完热腾的宛家烤肉,该是有多大的满足啊。 出得门外,餐厅的外卖窗口有顾客在选购,老北京的点心摆得满满当当,细细看,认真的对应他们的名字和样子:驴打滚、甜酥、豆面糕、羊肉豆腐丸子……那才叫一派富饶祥和呢。 本文作者: 邵毓挺 70年代初出生于上海 摄影家 摄影评论 媒体撰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