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慢性异常扩张的疾病,属难以根治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塞,引起支气管组织结构较严重的病理性破坏,以致支气管管腔扩张和变形。多起病于儿童及青年时期麻疹、百日咳后的支气管炎,迁延不愈的支气管肺炎等。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脓痰和反复咯血。若反复发病或经久不愈,则易并发肺脓肿、阻塞性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本病过去颇多见,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结核,自从广泛应用抗生素以来,已明显减少。本病一般属中医学“咯血”、“咳血”、“肺痈”、“咳嗽”等范畴。
【中医经验集成】
(一)辨证论治
1.燥热伤肺
(1)主症 咳嗽,痰量不多,咳痰不爽,痰中带血,咽喉干燥,鼻燥,身热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脉浮数。
(2)处方 杏仁、桑叶、炙枇杷叶、麦冬、沙参、甘草各10g,石膏24g,芦根30g,阿胶15g(烊化),麻仁1 2g.咯血多者,加生地炭、藕节炭、旱莲草各10g,仙鹤草30g;热盛者,加黄连、黄芩各10g,车前草3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病重者可每日2剂。
2.肝火犯肺
(l)主症 咳嗽,痰中带血或咳吐纯血,血色鲜红,胸胁疼痛,头痛眩晕,烦躁易怒,口苦而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处方 青黛、海蛤粉、黄芩、生地各15g,白及20g,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丹皮各10g,旱莲草、茜草根各12g,花蕊石30g.头晕目赤者,加龙胆草12g,代赭石30g;出血不止量多者,加吞服三七粉3g;若肝火犯肺,火盛迫血,血来盈口,色鲜红,治宜清热凉血,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病重者可每日2剂。
3.痰热壅肺
(1)主症 咳吐脓痰,痰色黄绿,腥臭,痰中带血,或咯鲜血,伴胸闷胸痛,口苦口臭,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
(2)处方 苇茎30g,薏苡仁20g,桃仁、冬瓜仁、桔梗、浙贝母、橘红、甘草、银花各15g,葶苈子6g,白及12g,鱼腥草60g。热盛者,加败酱草30g,大黄8g,山栀IOg;咯血多者,加白茅根30g,藕节10g,三七粉3g(冲服)。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病重者可每日2剂。
4.肺阴亏虚
(1)主症 面颧潮红,干咳少痰,咳纯鲜红血,口干咽燥。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2)处方 沙参、麦冬、生地、丹皮各15g.百合、旱莲草、茜草各10g,仙鹤草、白茅根各30g.偏肾阴不足者,方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补肾、滋阴、潜阳、止血;气阴两虚者,以生脉散合清金汤化裁。
(3)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病重者可每日2剂。
(二)名医经验
1.宋康诊治经验
(1)病机浅析肺虚为本,内外相合,累及他脏:宋老认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多在幼年时曾或患有麻疹性肺炎、百日咳等肺脏疾病,或在肺结核、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基础上发病而成。故其多禀赋不足,素体常见肺气虚、肺阴虚或肺气阴两虚之征象。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家往往易受外邪侵袭。若疾病进一步发展,子病及母,肺脾同病,脾运化水液功能失调,痰湿内生,上注于肺,则见气短而咳,咳痰量多。如肺脾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则见咯血。若久病伤阴,肺体阴亏,累及于肾,致肺肾两虚,水亏火旺,可见干咳、咯血。正如《景岳全书》所指:“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若病程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俱虚,可见动则咳嗽、气喘,咳痰无力等症。
痰、火(热)、瘀为主要病理改变:①痰。“肺为华盖”,故外邪最易犯肺,肺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气不布津,津凝为痰。脾为中土,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肺病及脾,子病及母,脾肺俱虚,脾失于运化而津液输布不能,内生痰湿,上注于肺,即“脾
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阻于肺,郁而化热,痰热熏灼肺络,迫血妄行而引致本病。②火。分为实火、虚火。肝火为实火,阴虚火旺为虚火。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有云:“气有余便是火”,素体肝旺,易气郁化火,忧思恼怒过度,肝气郁结化火,肝火上逆犯肺,引起咯血。陈修园在《医学从众录·血证》中也指出:“血随火而升,凡治血证以治火为先”,认为情志过激,火动于内,气逆于上,迫血妄行而致血证。另外久病、热病,或误投药物、久服辛热刚燥之品,或素体阴虚,均易灼伤阴津,致阴虚火旺,火热之邪迫血妄行而致出
血。③瘀。瘀血贯穿支气管扩张的始终。寒凝气滞、痰热痰浊阻络、正虚运血无力等均可见瘀血致病。可见支气管扩张的病理变化不外乎痰浊为患、热邪作祟、瘀血致病三端。
综上所述,宋老将支气管扩张的中医病机概括为肺虚为本,痰、热、瘀为标,虚实夹杂;病位在肺,与肝、脾、胃、肾密切相关。
(2)治法概要权衡标本为要:基于上述病机、病位,宋老认为,治疗上应权衡标本主次变化,辨证施治。急性发作期,临床表现多为咳嗽次数增加、咳痰量增多,痰色由白转为黄绿色,质地黏稠,不易咯出,同时多伴有咯血症状的出现。证型可分为痰热壅肺、肺胃热盛、肝火犯肺等,治疗上以“急则治其标”为主,采用“清热、化痰、散寒、柔肝”等主要治疗方法。常用千金苇茎汤、清胃散、旋复代赭石汤合黛蛤散等方加减。迁延期以咳嗽、咯脓痰,肺阴亏虚为主症,伴有正气不足等表现,证型可分为肺气阴虚、肺脾两虚、肺肾气虚等,此期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清热化痰、滋阴润肺为法,常用清燥救肺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等方加减。另外瘀血作为病理因素贯穿于病程始终,临床支气管扩张患者多有血瘀之症,如唇甲发绀,面色晦暗,舌底静脉迂张,弦脉等。此乃“久病人络,久病必瘀”之征。根据临床辨证,分别给予凉血止血药(玄参、生地、丹皮、茜草、青黛等)、活血止血药(紫珠草、益母草、侧柏叶等)、滋阴降火止血药(沙参、麦冬、百合、天冬等)、益气摄血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
顾护脾胃贯始终: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土又为肺金之母。肺系疾病日久,常有肺气耗损,易出现“子盗母气”之象,因而治疗时更须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以免生化之源受损,酿湿生痰,再由母病及子,导致咳嗽不宁。在用清肺药时须选取甘寒之品,如桑白皮、芦根、银花、云雾草、佛耳草、鱼腥草等,而少用或不用苦寒之品,如山栀子、野菊花、大青叶、山豆根等。在遣方用药时常选用炒制或蜜炙之品,以折其寒性,顾护脾胃,如炒前胡、炒苏子、炙桑白皮等,并常加用焦山楂、焦六曲、炒麦芽、炒谷芽、炒鸡金等健胃消食之品,
以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在缓解期调补时更须肺脾同补,选用炒扁豆、炒白术、怀山药之类,以顾护脾胃。
饮食调护当重视:在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同时,无论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需强调戒烟,不食油炸火烤或烟熏咸鲞之品,慎食冰冻冷饮之品,同时注意肩颈部的保暖。因吸烟可损伤肺泡上皮细胞;而油炸火烤、烟熏咸鲞之品属美味发食,易引动内外之邪,致病迁延难愈;而“形寒饮冷则伤肺”,不食冰冻冷饮,注意适当保暖,则更属古训。
调畅情志理肝气: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支气管扩张患者因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常合并有焦虑、紧张、心烦、夜寐不宁等表现,且情绪剧烈变化时,易致病情急性加重。肝主疏泄,性喜升发,肺主肃降,调畅气机,二者相互协调,共主全身气机的平衡。另外,从经络走行来看,足厥阴肝经“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阴,上注肺”。若患者素体肝旺,七情内郁,气郁化火,肝火循经上行,横逆侮肺,木火刑金,气火上逆,阳络损伤而血随之上溢,则发为咳嗽、咯血。此类患者治疗时需调畅肝气,宜加用柴胡、枳壳、柏子仁、浮小麦等
疏肝理气、养心除烦,尤其是重用淮小麦一药,其味甘、性微寒,养心除烦之功颇佳,现代研究认为其有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
2.林琳诊治经验
(1)病因病机支气管扩张的病因不外内因、外因。外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因季节不同而变,春多风热,夏多暑湿,秋多燥热,冬多风寒。内因多指肺体亏虚、饮食不当及七情内伤。对于其病因,林老有其独特的见解,认为内因在支扩的患病中起关键作用,其病的发生与人的体质因素关系密切。发生支气管扩张的患者多为素体热盛(阳盛)或阴虚之体。阳盛体质之人,因其阳盛则阴易损,故多会伴不同程度的阴虚情况,凡禀此体质者,无论有无阴伤,感受六淫之邪后人肺多从热化。肺阴不足是支扩产生的根本原因,肺之阴津亏损,久必及肾,致肾阴不足,肝肾同源,肝肾阴虚,不能制阳,则相火易盛。故临床上多数支扩患者都气火偏旺、形体偏瘦。正如《景岳全书》指出:“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司呼吸,通调水道。若肺受邪袭,肺失宣降,肺不布津,则津聚为痰,内外热与痰相合,致使痰热壅肺,发生支气管扩张。痰热壅肺,灼伤肺络,则咯血。痰热阻滞肺络,导致气滞血瘀,络脉气血不得畅通,不通则痛,故有胸痛。热盛肉腐化脓,则咳吐脓血腥臭痰。“火嗽损肺,亦能嗽血”。总言之,林老认为,支气管扩张的病理本质是本虚标实,阴虚为本,痰热为标。
(2)治疗要点 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林老主要从四方面着手。①从痰热人手:痰热为标,急则治其标,多用苇茎汤加桑白皮之属清热化痰。若痰热重者以礞石滚痰汤加减:酒大黄、黄芩、礞石、贝母、胆星、瓜蒌等。②重视泻肝火:即治疗内因,内源之热。相火源于阴
虚,阴虚之人,肝木失养,相火易妄动。多用黛蛤散加味:青黛、海蛤壳、白芍、柴胡、黄芩等。清肝利肺,治疗肝火肺热之证。③兼顾瘀热、燥热:热入肺络,煎熬血液成瘀,并可灼津伤阴。针对瘀热、阴伤可选用生地、丹皮、仙鹤草清热凉血之品,并可加玄参、桑叶、
丝瓜络等以清络中之热,诸药合用可达养阴清热和络之功。④注重顾护气阴:久咳耗阴伤气,在后期应注重益气养阴,主张用北黄芪加生脉散。北黄芪可托里排脓生肌,并可补肺气、益卫气,以扶正助驱邪,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较广泛的抗
菌作用,故为后期必不可少之药。生脉散中用党参代人参,益气生津以补肺气,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麦冬养阴清余热之邪,并可润肺生津;五味子酸敛,可敛咳久肺气之耗散。林老将生脉散比作肺病的十全大补汤,可见其重要性。
此外,林老在临床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时,将其分为早期、晚期。早期即急性发作期,以标为主,症见以咯血为主症,伴发热、咳嗽等表现。以痰热、瘀热为主。治疗以凉血活血、清热祛痰为法,常用《千金》苇茎汤、《济生》桔梗汤等方,药如苇茎、桃仁、冬瓜仁、桔梗、桑白皮、浙贝、瓜蒌仁、丹皮、薏苡仁、赤芍等。晚期即缓解期、迁延期,此期气阴两虚、瘀热留恋,症见咳嗽、咯黄白相夹痰或泡沫痰,兼肺阴亏虚证则可见面色萎黄、食欲缺乏、大便溏烂等。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清热化痰、滋阴润肺为法,处方以北黄芪生脉散加薏苡仁、败酱草等以清余邪。阴虚重者,可予百合固金汤加减:百合、熟地、生地、当归、白芍、川贝、桔梗、瓜蒌、麦冬、败酱草等。气阴两虚明显者,则以北黄芪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再加清痰热之品,如浙贝、鱼腥草、海蛤壳等。
3.邵长荣诊治经验
(1)辨证论治肺热型:咳嗽痰多,痰色黄、绿,或分层痰,反复咯血。伴有发热、口渴、口臭、大便于结。常发生在肺部感染时。舌苔黄腻,脉细滑数。证属肺热壅盛,胃肠热结,热伤肺络。治宜清肺通腑法。药用鹿衔草、黄芩、侧柏叶各18g,鱼腥草、开金锁、败酱草、白茅根各30g,连翘、蚤休、炒藕节、枳壳、枳实、生大黄各9g,桔梗6g.
肝旺型:咳嗽气促,痰黏,咯吐鲜血,血量多,每因情绪抑郁不舒或发怒激动而发病。伴胸胁胀痛、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证属肝火犯肺,血逆妄行。治宜平肝清肺,凉血止血法。药用柴胡、前胡、青黛、丹皮、炒蒲黄,六月雪、茜草根各9g,平地木30g,海蛤壳、野菊花12g.胸胁胀痛明显者,加瓜蒌皮、徐长卿、郁金各12g,以疏肝通络解郁。
气虚型:反复咳嗽咳痰,痰中夹血,血色时而暗红,时而浅红,动则气促,易患感冒,少气懒言,面色少华,睡眠欠安。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弱无力。证属气不摄血,痰热内恋。治宜益气摄血,兼清痰热。药用生黄芪、太子参、苍术、白术、姜半夏、猪苓、茯苓、功劳叶各12g,防风、陈皮、生甘草、蚤休、炒藕节各9g,仙鹤草、蒲公英、江剪刀草、野养麦根各30g。
痰湿型:咳嗽痰多,每日痰量约200~400ml,痰清稀色白,或白泡沫状。伴胸闷纳少、口淡乏味、大便易溏、疲惫乏力。舌苔白腻,质偏淡,脉细滑。证属脾气虚弱,痰湿内恋。治宜健脾益气,化湿排痰。药用陈皮、川厚朴、防己各9g,姜半夏、苍术、白术、猪苓、茯苓、黄芪、车前草各12g,薏苡仁、陈葫芦各30g.如痰黏厚难咯者,加海藻9g,海浮石、海蛤壳各15g,以软坚化痰;脾肾阳虚者,加用熟附块9g,桂枝6g,以温阳化痰。
阴虚型:咳嗽痰少,痰黏稠难咯,痰中带血,血色鲜红。伴气短、胸部不适、口唇鲜红、午后低热、盗汗、口渴喜饮、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滑数。证属痰热郁肺,热伤气阴。治宜益气养阴,清化痰热。药用南沙参、太子参、桑白皮、麦冬、枸杞子、女贞子各12g,黄芩、佛耳草各18g,野荞麦根、白茅根各30g,冬瓜仁、五味子、炒藕节各9g。
(2)诊治特色 清肺化痰抗感染:支气管扩张是一反复感染性疾病,病人多有反复长期应用多种抗生素的经历,然而临床上并不能完全控制症状,咳吐黄脓痰、绿痰、分层痰就是肺部反复感染的表现。辨其原因,邵老认为,由于痰热壅遏于肺所致,更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胃肠之热熏蒸于上,痰热壅肺不解,肺失宣肃而致咳痰不止。鹿衔草为一祛风湿药,民间多用于肺热咯血,邵老用此药合大剂量黄芩,取其清肺凉血之功,再配以蚤休、鱼腥草、败酱草增强清肺热、化脓痰作用,加入桃仁、生大黄润肠通腑,达到祛痰消炎的效果。
平肝清火疗咯血:肝脉上注于肺,肝失疏泄,肝火偏旺,木火刑金,灼伤肺络,而出现肝火肺热之咯血症状。邵老认为,支气管扩张咯血除了疲劳、用力过度引发外,还与患者情绪抑郁或性情急躁有关。支气管扩张的急性发作,常咯血如涌,患者的肝火炽盛和邪火迫肺见证非常突出。治疗应平肝清火为先,以阻止病情发展,火降则血宁静,气顺血自归经。对于少量咯血,长期不愈的患者,邵老认为,反复咯血往往有瘀血交叉存在,治疗要在平肝清火的基础上加入几味活血祛瘀的药物,如川芎、桃仁等,这是行血和止血的辩证关系,往往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口
健脾化湿祛顽痰:支气管扩张患者常常咳痰不尽,邵老辨此为痰湿阻肺。痰湿阻肺常使支气管扩张缠绵难愈,此时用一般的清肺化痰药疗效平平,而以健脾排痰祛湿的方法常可获效,这乃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关键。肺为贮痰之器,脾才是生痰之源。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久则聚而为痰,痰湿互结,上阻于肺,使患者咳痰不已。治病必求其本,健脾才能使之运化功能恢复。邵老常用二陈平胃散健脾化湿,配用陈葫芦、防己、车前草加强利湿之功,合黄芪益气补脾,以促进培土生金的作用,使元气恢复。有的患者咳痰厚黏,且量多,咯之不畅,邵老认为此乃老痰也。因为宿痰伏肺,气机郁滞,升降失常,常可影响血脉运行,出现痰瘀胶结不解。邵老常用三海汤:海浮石、海藻、海蛤壳。邵老经常告诫:排痰化湿是一个缓慢过程,用药宜渐消缓化,如果猛剂急攻,则痰未消而正气已伤,必须权衡邪正虚实,缓急轻重,必要时用攻补兼施的方法,可酌加功劳叶、仙鹤草益气补虚,提高免疫力。
副鼻窦炎与支气管扩张同治:慢性副鼻窦炎经久不愈,浓涕沿着咽喉、气管壁向下流,沉积于小支气管,使其反复感染,久而久之是造成支气管扩张的重要原因。以右下肺多见。而支气管扩张又常因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复发,尤其是合并副鼻窦炎者,使支气管扩张的防治更为复杂。邵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常将两病同治,选用千金苇茎汤加入鹿衔草、黄芩、佛耳草、山海螺、鱼腥草等药清热解毒、排脓痰。对鼻塞严重患者,还在处方中配伍辛夷、苍耳子、路路通等开窍通鼻的中药,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王会仍诊治经验
(1)治病求本重阴虚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支气管扩张多由于感受外邪日久不愈,邪气留于肺中,郁久化热,煎熬肺中津液,致津亏液耗,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迫血外溢而致。王老根据前人之经验并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是由于病程迁延,久病伤阴,肺肾阴虚,阴无所制,虚火上炎所致。因此,阴虚为本,补阴之不足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确定滋补肺肾之阴的治本大法。药用南沙参、北沙参、炙桑白皮、炙枇杷叶各15g,太子参12~20g,麦冬15~20g。方中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北沙参力强,南沙参力弱,二者伍用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力倍增;炙桑白皮与炙枇杷叶均能养阴清肺润燥;太子参与麦冬养肺肾之阴液。诸药相伍,肺肾之阴得复,虚火自降。
(2)标本同治祛痰毒 王老认为,感染是导致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抗感染是治疗支气管扩张的主要方法,应贯穿于治疗的整个过程。患者常表现为咳吐大量脓痰,或黄或白,或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王老临证时十分重视清热解毒药及祛痰药在支气管扩张中的运用。如选用鱼腥草、野养麦根、白花蛇舌草各30g,重楼15g,佛耳草20g,浙贝母15~20g,姜半夏10g,黄芩、桔梗各12g,甘草6g.本方有清热解毒,排痰化瘀之功。诸药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均有很好的抑菌、消炎、抗感染的作用。选用上药5~6味与上述滋阴药配伍应用,标本兼治,养阴清热、化痰排脓功效倍增。
(3)随症加减药灵活 王老治疗迁延期支气管扩张在养阴清热、解毒祛痰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的体质、临床表现等,随症选药,灵活加减。迁延期支气管扩张患者因反复发作,病情迁延,且体质多虚,防御外邪能力降低,故常易反复感染,缠绵不愈。王老临证中,对体弱易感风寒者,喜加用黄芪12—20g,防风6g,白术6~12g,绞股兰15g,以益气固表,提高机体免疫力。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失于运化水湿,湿聚则痰生,痰湿互结,上阻于肺则咳痰不已,王老喜加用姜半夏6~lOg,陈皮6g,茯苓6~12g,白术6~9g,健脾燥湿化痰,并加薏苡仁30g,健脾除湿,以绝生痰之源。
另外,患者如有鼻咽瘙痒,为风邪所致,加蝉蜕、苍耳子各6~12g,地肤子12g,辛夷10g等祛风止痒,清利鼻咽;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者,加鲜石斛20~30g,鲜芦根30g,清虚热,养阴生津;痰多难咳者,加竹沥、半夏(或姜半夏)、天竺黄,竹茹各10g,浙贝母15~20g,清热祛痰;咳甚者,加前胡12g,苦杏仁、炙款冬花、姜半夏各10g,宣肺止咳;食欲缺乏,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各6—lOg,芳香化浊,清热除湿,醒脾开胃;咳痰带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各30g,仙鹤草15~30g,黄芩12g,凌霄花15g,清热凉血;如咯血量多,在止血药的运用中,王老根据“血见黑则止”的理论,喜用一些炭类药,如蒲黄炭、贯众炭、地榆炭、茜草炭等,增强收敛止血功效。
5.洪广祥诊治经验
(1)主要病机洪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症的主要病机是痰瘀阻肺,郁久化热,热壅血瘀,蓄结痈脓。“痰、瘀、热”是本病的病机重心。外感风热、燥气、火邪,以及内因七情所郁,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痰瘀为本,热郁为标,病程迁延,郁热伤阴,可出现肺热阴虚,子盗母气,由肺及脾,脾虚气弱,抗邪能力下降,常为本病反复感染的主要内因。久病肺虚,金不制木,或素体肝旺,化火上炎,极易出现肝火肺热症,是支气管扩张症大咯血的重要病理之一。
洪教授提出本病的治疗原则,急性发作阶段以清热、排痰、止血为主,缓解阶段以益气阴,健脾气、行瘀滞为主。
(2)辨证施治痰热瘀阻证:为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阶段的基本证型。主要证候为咳嗽,痰黄黏稠量多,咯吐不爽,胸闷气憋,或痰中带血,血色鲜红、紫暗相兼,或发热。舌质红暗,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重在泻热祛痰行瘀。经验用药为金养麦根、蒲公英、生石膏、冬瓜仁各30g,海蛤壳20g,天葵子、十大功劳叶、七叶一枝花、浙贝母各15g,生麻黄、桃仁、生大黄(后下)各10g.大黄为方中重要药物之一,既可通腑泻热,清降肺火,又可凉血止血,化瘀导滞,使血止而不留瘀,且有利于局部血管的修复。若便溏者,可改用炒大黄。如痰及呼吸有臭味,痰培养有绿脓杆菌或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夏枯草20~30g,白头翁15~30g。白细胞明显升高者,可加用败酱草15~30g.
本方意在直挫病势,药性偏于寒凉,对脾胃虚弱的患者,必要时可酌减剂量,或稍佐健脾和胃之品,如鸡内金、炒麦芽、法半夏、陈皮等。
肝火肺热证:常为急性发作阶段的重要证型之一,多与痰热证或肺热阴虚证同时出现。见呛咳阵作,咳时面赤,咽干,情绪急躁易怒,形体消瘦,痰黄稠黏,或痰中带血,血色鲜红。舌质红暗,以舌边红为著,苔黄或腻,脉弦数。治疗重在清肝泻肺。经验用药为青黛、生栀子、黄芩、生大黄各1 0g,海蛤壳20~30g,桑白皮、瓜蒌皮、秦皮各15g,白头翁15~30g.
洪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症的肝火肺热证,与肝火犯肺的内伤咳嗽证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的肝火肺热,是以肺热(痰热)为本,肝火为标,如果此时单纯的泻肝而不注意清肺,肺热(痰热)本证就难以控制,痰热证候就不易消除;而后者肝火犯肺的内伤咳嗽证,是
以肝火为本,肺热为标,治疗应重在清肝,以顿挫气火的逆乱,使肺得清肃,则咳嗽解除。
热伤血咯证:反复咯血为本证的主要临床特点,咯血量不等,可自痰带血丝、血痰、小咯血到大咯血,血色多为鲜红,或兼带暗红。常伴随痰热瘀阻或肝火肺热的本证。治疗重在清热泻火,凉血化瘀止血。洪教授认为,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治疗,重点应放在清气火而
达到止血之目的,所谓“治火即是治血”。经验用药为黄芩、青黛、生大黄、生栀子各10g,海蛤壳20g,生地、藕节各30g,桑白皮、茜草、生蒲黄各15g,参三七6g.如出血量大,可酌情选用收敛止血药。由于支气管扩张症以“痰、热、瘀”为主要病理基础,热易伤血络,瘀
使血不归经,痰出不畅,或频繁咳嗽,常为诱发或加剧咯血的重要原因。因此,在用药上,要注意把“清热”、“散瘀”、“利痰”贯穿到治疗咯血的全过程。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有时咯血量较大,严重者可引起窒息,此时应及时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抢救措施。中药可试用羊蹄根50g,接骨仙桃草、紫珠草各30g,三七末、大黄粉各10g,水煎取药液作保留灌肠,每次200ml左右,每日l~2次。可克服口服汤药难的问题,且可以提高止血效果。
肺热阴虚证:多见于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发作阶段经过治标后,标证基本控制,但余邪未清,气阴两损。此时的症候特点是感染控制,咯血停止,仅有少许咳嗽,少量黄痰,一般为每天10口以内,气短神疲,口舌干燥,或有低热。舌质偏红暗,苔薄少,或兼有微黄腻苔,脉细滑或数。治宜益气养阴,清泄肺热。经验用药为孩儿参、地骨皮各30g,北沙参、百合、十大功劳叶各15—30g,麦冬、玉竹、浙贝母、桃仁各10g,怀山药、桑白皮各15g.
此阶段患者的低热,不一定都是阴虚内热,应根据临床表现作具体分析,临床经验提示,大多数低热与感染未完全控制有关,此时如处理不当,有可能再度出现急性复发。此时宜选用金荞麦根、七叶一枝花、天葵子、鱼腥草之类药物,以清肃肺热余邪。若低热确属阴虚所致,可酌情选用清虚热药,如银柴胡、白薇、酥鳖甲等。
(3)控制和减少复发的研究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常见而又较为难治的病症,洪教授认为,在治疗上除通过辨证施治提高疗效外,认真分析总结其反复发作和影响疗效的诸因素,研究和探索解决的对策,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和控制复发有着积极意义。
提高机体和局部防御功能:不少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由于病情迁延,反复发作,机体和局部防御功能明显减弱,支气管系统反复感染,呈现一派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的复杂局面。此时抗感染的药物,也能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治疗上要正确运用“扶正以祛邪”和“祛邪以安正”的治则,来调节虚实之间的矛盾,扭转疗效徘徊不前的被动局面。根据“脾旺不受邪”和“补脾以生肺”的理论,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十分重视“补益脾气”药物的应用,如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玉屏风散之类常为首选的补脾方剂。患者通过补脾,正虚现象随之改善,抗邪能力明显提高,继发感染不同程度地得到遏制,因而促进了总体疗效的提高。
调整患者体质,重视缓解期的治疗:就大多数患者的体质来看,气火偏盛、阴虚肺燥者居多,而诱发支气管扩张症的发作,常以春季和秋季为多,这与肝气旺于春和秋天多风燥的气候特点有着密切关系。洪教授强调对支气管扩张症的患者,要注意在春季配合服用泻肝的清肺方药,而在秋季就应服用凉燥肃肺方药,这对改善和调整患者体质,以适应自然界气候的调节能力,控制和减少急性发作有着良好的预防作用。
部分患者常因情绪抑郁,气郁化火,或性情急躁,暴怒伤肝,以致肝火横逆犯肺,而激发支气管扩张症的急性发作,此类患者的症候表现常以咯血为主,以气火亢盛和邪火迫肺的见证突出,洪教授认为,对这部分患者应在缓解期着重调肝、泻肝为主,以达到治肝理肺之目的。
久病多虚,亦为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体质特点,其呼吸系统的抗感染及免疫防御功能低下,这是造成反复感染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缓解期应重视扶正固本,通过补益肺、脾、肾,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御外邪的能力,以减少反复发作的机会。
6.曹世宏诊治经验
(1)急则治标,泻火凉血为先本病发生多因幼年罹患麻疹性肺炎、百日咳等病,气阴脉络受损,痰瘀互结成为夙根。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易受外邪入侵,或因七情、劳倦所伤,或因嗜食辛辣厚味化热化火,熏灼于肺而引动肺内伏痰,致使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咯吐脓痰。若火热灼伤肺络,血溢脉外则见咯血或痰中带血色鲜,每伴有烦躁不安、易怒、口苦且干、胸胁胀痛、头晕或痛、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急则治其标,治宜泻火清热,凉血止血为首要。曹老常选用经验方(醋炒黄芩、茜草炭、生地、牛膝炭、白茅根、参三七粉、白及粉)为基本方。若火盛则加水牛角、生石膏,并重用生地;若肝火偏旺者酌佐丹皮、炒山栀、青黛;肺热盛者加金荞麦、鱼腥草;津伤则加芦根、天花粉;咳甚者佐以炙马兜铃、百部;若颧红潮热者加青蒿、知母、地骨皮、白薇;若兼有外感者则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若痰多者则加黛蛤散、象贝母。其中制大黄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凡咯血属热甚迫血妄行者,曹老多用为主药,临证屡见捷效。对于支扩咯血
量多势急,甚则可引起窒息,有生命之忧者,须中西医结合救治。
(2)肺阴为体,滋阴润肺为本曹老认为,痰、火、热、瘀虽是支扩的发病原因,但病邪的侵入则与素体肺阴不足有关。支扩日久易阴虚津伤,甚则及肾,可致肾阴不足。临床发现支扩患者气火偏旺,形体偏瘦者居多。《景岳全书》亦谓:“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
养阴润肺为治疗支扩的治本大法。曹老每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祛痰、行瘀的同时予以养阴之品,标本兼顾,常选用百合固金汤、养阴清肺汤、沙参麦冬汤、麦门冬汤、增液汤等方,药用生地、天冬、麦冬、玄参、南沙参、北沙参、川百合、白及、山药、当归等酌情增人,可收邪去正复之效。
(3)澄本清源,清化行瘀为要肺为贮痰之器,伏于肺金之痰极易化热,痰热蕴肺,病久入络,加之离经之血留滞不散,每多致瘀,痰热瘀互结,迁延不愈。现代医学也认为,由于支扩好发于两下肺叶,引流不畅易致继发感染,且局部炎症日久易引起肺纤维化。唐容川《血证论》谓:“此证多系痰夹瘀血,使气滞为病,若无瘀血,何致气道如此阻塞,以致咳逆倚息而不得卧哉,……盖失血之家所以有痰,皆血分之火所结而成……”。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咳嗽较剧,甚则呛咳频作,咯吐脓痰量较多,色黄或灰或色绿,或痰中央有少许紫色血丝或血块,胸闷胸痛,口苦或臭,便干。苔黄腻,舌质偏红有紫气或暗红,脉滑数。两肺听诊常可闻及局部湿哕音。此期相当于支扩急性发作期。
曹老临证在清化痰热之时兼以化瘀,常用千金苇茎汤、济生桔梗汤及《医林改错》之通窍活血汤化裁,药用全瓜蒌、桑白皮、黄芩、黛蛤散、生薏苡仁、冬瓜仁、赤芍、桃仁、贝母、桔梗、芦根为基本方。咳甚者加蒸百部、杏仁;痰热甚者加金荞麦、鱼腥草;若苔腻痰湿盛者加苍术、白术、连皮茯苓;气虚明显者加黄芪,取“托毒排脓”之意;便秘者则加生大黄,通腑泄热,釜底抽薪;胸闷气逆则加枳壳、郁金;若有咯血者加制大黄、参三七、白及,化瘀止血,祛瘀生新;鼻为肺窍,其气相通,若伴鼻塞流脓涕,合并鼻炎者,则酌佐苍耳子散方中数味,宣肺通窍;若伴有气喘者,可增用葶苈子、射干、蜜炙麻黄;若合并肺痨者,常佐以百合固金汤,滋阴降火,同时配以抗痨西药并治。少数支扩患者由于症情久延,痰蕴气滞,肺肾皆虚,本虚标实,可合并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兼有阻塞性肺气肿者,须肺肾兼顾,标本同治。当然,对于支扩患者咯脓痰量多者,曹老常教其引流之法,让患者腹高头低,使支气管开口向下,痰液易于排出,并嘱注意使痰逐渐咯出,以防窒息。
(4)深痰痼疾,治贵持之以恒 曹老认为,支扩患者虽经积极治疗,可收血止痰少或无痰之功效,尚不可骤然停药,仍需调法更进,以资巩固。因为深伏于肺内余痰,日久已成顽痰痼疾,虽其量甚少,一遇外感或七情、劳倦、饮食所伤极易复发。因此,坚持服药治疗已成为支扩缓解期治疗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此期临床表现为咳嗽咯吐脓痰不明显,无明显咯血及胸痛,偶咳或轻咳,少痰或无痰,口干咽燥,或有颧红、潮热、盗汗及手足心发热,神疲乏力。舌偏红或淡红或有紫气,苔薄少,脉细弦。
曹老强调虽着重养阴润肺,但须据症情佐以清化祛痰和络之品,且补益不可太过,慎防“闭门留寇”,滋腻碍邪之品不可轻用。药用南沙参、北沙参、麦冬、川百合、生地等养阴润肺;桑白皮、地骨皮、象贝母、蛤壳、丹参等清化祛痰和络。气虚明显者则加用太子参、黄
芪、党参;有潮热者加银柴胡、青蒿、白薇、知母;咳者加蒸百部、紫菀;有痰者佐以川贝母、竹沥;咽干不利者则增桔梗、玄参、木蝴蝶;口干明显者则加芦根、天花粉;盗汗者加龙骨、牡蛎、浮小麦。由于支扩日久,由肺涉脾及肾者极多,兼有脾虚者佐以参苓白术丸,健脾化痰;肾阴不足者酌增六味地黄丸、二至丸,滋养肾阴;气阴两虚者增用生脉饮,气阴双补;若有表虚者则佐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另外,曹老根据支扩好发于春秋,在辨证用药的同时常用丹皮、山栀、枸杞、桑叶等清肝润燥,收邪去正安之功,使复发者显著减少。
7.吴银根诊治经验
(l)痰热肝火为标痰热:风热犯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或平素嗜酒太过、恣食辛辣煎炸厚昧,酿湿蒸痰化热;或情志抑郁,化火生痰,痰火上扰,肺受邪热熏蒸所致。以咳嗽、吐大量黄脓痰,或痰中带血,血色鲜红,伴胸闷、发热、口干、尿赤、大便干结为主要症状。吴教授认为,此时宜“急则治其标”,若患者正气尚充,则不必顾虑,当果断以寒凉之剂清肺化痰,邪去方可正安。可选用蒲公英、半枝莲、紫草、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鱼腥草、虎杖、野荞麦根等与化痰宽胸之品合用。
肝火:以反复咯血为主要特点,咯血量不等,可见痰中带血、血痰或咯纯血,血色多鲜红,或后期兼有暗红。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诸血,火病也…盖血属阴,难成而易亏,人非节欲以谨养之,必至阳火盛炽,日渐煎熬,真阴内损,而吐衄妄行于上”.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心为君,肝为相,君火动,相火从之。相火动,六经之火从之。火动则血以动,血液流迸,聚于两胁胸隔之间,从火而升,则为咯血。因此,本病咯血多为肝火上炎。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入颓颡,肝经之别支由下而上贯膈注肺,循经而舒启肺气,使肺气宣降有序。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互相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起着重要的作用。肝气郁积化火,木火偏旺,金不制木,木反侮金,气火上逆,灼伤肺络,见咯血鲜红。另外,肝肾同源,肾阴不足,精不化血,肝失滋养,肝火内动上炎,伤及肺络,
出现咯血。所谓“治火即是治血”,吴教授常用侧柏叶、石上柏、重楼、蛇莓、藕节、白及等。
风火:本病发作与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多见黄痰甚至绿痰。由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取痰培养表明,本病加重的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菌,其中又以铜绿假单胞杆菌为主。由于该菌具有内在固有和获得性耐药性,临床治疗往往效果欠佳。吴教授经过多年总结,针对绿脓杆菌感染的特点,即黄属热、绿(青)属风。强调清热祛风,指出因风因火而生痰者,但治其风火,风火熄则痰自清。并善用蜈蚣、全蝎配合,走窜脏腑,通行经络,与清热之品共奏祛风化痰之功。对感染绿脓杆菌,迁延不愈,尤其出现痰液栓者效佳。
(2)肺弱阴虚为本本病多与幼年罹患麻疹性肺炎、百日咳等疾病有关,而患者局部气道免疫炎症、纤毛运动功能下降以及整体免疫功能的下降,可能也是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的原因。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本病形成内因于肺阴亏虚,外源自风邪袭肺。肺卫不固,腠理疏松,护卫不利,易受外邪。气机欠畅,肺失宣肃,久咳不止,又伤肺络,而痰血相间。痰郁日久,化火成瘀,灼烧津液,津亏液少,阴精失于濡养,阴液亏耗,阴阳守卫失司,阳亢于上,血随阳火上升,咯血不止。又津血同源,血少则津亏,病情更为加重。另有饮食劳顿,肝阴不足,水不涵木,木火烁金,而促病发者。从而在本病急性发作后期呈现正虚邪恋,虚实夹杂的局面。此时,肺弱脾虚、肝肾阴亏和痰热虚火互相矛盾,治疗颇为棘手。吴教授强调,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所化,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荣卫充。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证。在本病治疗中,健脾运,强后天之本,使水谷津液运化正常,充荣气血,则痰无处可生。故一方面应补脾生肺,治致痰之源,由四君子汤、玉屏风散、参苓白术散等化栽,选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防风等,起到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机会、帮助痰液排除、促进受损组织修复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护卫阴液,常用南沙参、麦门冬、玉竹、生地黄、天花粉、玄参、百合等润燥养阴,且无留邪之弊,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所谓“阴虚者,宜补而兼清”。
(3)培本填精为要吴教授认为,本病虽然经过积极治疗可使痰量减少甚至无痰,出血停止,但肺内伏火余痰只是暂时收敛,若遇外感、七情、劳倦、饮食所伤,则极易复发,日久而成顽痰痼疾,治疗也更为棘手。故应在缓解期调理五脏,平和阴阳气血,以资巩固。此时宜着重养阴润肺,补益肝肾,兼清余邪。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可凝聚为痰;肾司开阖,若肾气肾精不足,一则开阖不利,水湿上泛,可聚而为痰,一则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亦可生湿成痰;而肾阴亏耗,虚火内生.以致灼津为痰;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可煎熬津液为痰。血证形成也由五脏亏虚所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阳火内生,火盛咯血;肾虚肺金失于濡养,也见咯血;脾虚,气虚不摄,反复痰中带血。至于血瘀经行不畅,旧血不去新血不生而见咯血色暗带血块等诸多因素,总以肺脾肝肾脏气不足,阴精受损为其根本。
《高注金匮要略》云:“虚则补其母,非温脾胃之中土以温肺金,无他法也”o吴教授依据四季生长收藏的规律,结合本病秋冬季节更替容易外感引发的特点,常用膏剂来辨证调治本病。根据病情,首先酌情给予“开路药”,荡清余邪;同时强健后天精微生化之本,使药食人体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其次,针对病人不同病情和体质特点,坚持“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以扶正不留邪,驱邪不伤正为原则,调补为主,清热、化痰、降气、解郁、化瘀、和络、凉血等为辅,以培本填精,扶正祛邪。
(4)化瘀通络为助本病反复发作,除咳嗽、咳痰或咯血,又可伴见气急、胸闷胸痛或有牵拉感、心烦、口干等症状。《血证论》认为:“此证多系痰夹瘀血,使气滞为病,若无瘀血,何致气道如此阻塞,以致咳逆倚息不得卧哉”。由于痰热壅盛,煎熬津液,津少血凝;肝郁化火,气结不畅则血行滞涩;肺肾阴虚,脉络失濡,血失滑利;久病人络,脉络纠结,气机不和,甚或咯血而致离经之血积而难除,都可导致瘀血的病理状态。“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贯穿本病整个过程,成为导致疾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吴教授认为,痰瘀同病,需痰瘀同治,方能奏效。因此,临证用药常加入活血行瘀通络之品,如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蜈蚣、全蝎等。
8.郑小伟诊治经验
郑教授将本病病机特点总结为痰、热、瘀、虚;病理性质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热、瘀为标,阴虚、气虚为本。可因实致虚,也可因虚生实。
(1)祛风清热滋肺法适用于风热客肺型,相当于支气管扩张症初期。多为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今复感风热、风燥之邪,致肺气失于宣肃,气逆生痰而咳,继而肺蕴痰热,热伤肺络而出血。《证治要诀》云:“火嗽损肺,亦能嗽血”。临床多见发热,胸痛,咳痰黄而黏稠,痰中带血,或咯血,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数,苔薄黄。药用白及、白茅根、桑白皮、地骨皮、金银花、桑叶、杏仁、菊花、浙贝母、紫菀等。痰多加瓜蒌仁、竹沥、半夏;大便秘甚者加火麻仁润畅通便等。
(2)清热化痰泻肺法适用于痰热壅肺型,相当于支气管扩张症急性期。多因肺宣降功能失常,通调水道功能受阻,水津不布而生痰湿;或其他脏腑之痰上壅于肺,造成咳嗽、咳痰等病理表现。痰浊不化,蕴久化热,痰热蕴肺郁而化火,火热损伤肺络,致血溢脉外,热邪又可灼津为痰,加重痰涎壅滞,肉腐血败而变生疮疡,溢于脉外之血不循经归道而出血。临床多表现为咳嗽痰多,黄、绿黏稠或有臭味,反复咯血,量多色鲜红或痰中带血,咳甚胸闷气促、失眠、纳呆、头晕等,或有身热,口渴口臭,便秘溲赤,苔黄厚腻质红,脉弦数或滑。药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牡丹皮、鱼腥草、胆南星、法半夏、生藕节、侧柏叶、白茅根、葶苈子、青黛、海蛤壳等药。若兼外感加荆芥、牛蒡子;咳甚加马兜铃、百部;痰多加瓜萎仁、贝母;肺热盛者可加石膏、知母,以清泻肺热;便秘加生大黄,泻腑通便,釜底抽薪等。
(3)清肝降气顺肺法适用于肝火犯肺型,此型相当于干性支气管扩张症。多因情志不舒而致肝火旺盛,木火灼伤肺金,火盛气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情志不遂,久则及血。临床表现易为不良情绪所诱发,突感咽痒,并有咯血,色鲜量多,夹有少量痰液,伴呛咳,胸胁引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头晕而痛,苔薄黄质红,脉弦数。药用代赭石、生石膏、知母、杏仁、桑白皮、黛蛤散(包煎)、牡丹皮、黄芩、焦山栀、生大黄(后下)、花蕊石、血余炭、三七粉(冲服)等。以其清肝而平于火,降气以顺于肺,火清气顺则血止。胸胁痛明显加
郁金、瓜蒌皮、枳壳。
(4)益气祛瘀润肺法适用于气虚血瘀型,相当支气管扩张症较重期。由于支气管扩张日久,反复咯血,气随血耗,气虚摄血无权,则致咯血。气虚痰热,余邪不得清,则痰瘀交阻肺络,也可使咯血更重。症见咳嗽、咯吐黄稠脓痰,体虚气弱,神疲乏力,久咳不已,痰中带血或咯血或夹有紫暗血块,胸隐痛,胸闷,舌暗红,或淡红,或红有紫气,或有瘀点瘀斑,脉细等血瘀征象。药用西洋参、茯苓、白术、黄芪、代赭石、藕节、赤芍、牡丹皮、浙贝母、桑白皮、茜草、当归、三七、白及、花蕊石、郁金等。咳甚加马兜铃、百部;胸闷明显加郁金、瓜蒌皮、枳壳等,以宽胸理气;气虚而见面浮足肿者加茯苓、薏苡仁,以健脾渗湿。
(5)滋阴降火清肺法适用于阴虚肺热型,多见于支气管扩张症缓解期。感染得到控制,咯血消失,咳嗽痰少或见痰中带血,久咳耗阴伤气。症见低热盗汗,口舌干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乏津,脉细弦带数。药用生地、熟地、麦冬、五味子、贝母、百合、玄参、桔梗、当归、芍药、沙参、牡丹皮、甘草等。见潮热明显者加知母、地骨皮、白薇等,以清虚热;盗汗甚者加煅牡蛎、浮小麦等,以敛阴止汗;兼气虚,症见气短乏力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兼食欲缺乏,便溏者加炒白术、鸡内金、谷麦芽等,以健脾助运。
(三)内服效验方
1.咳血汤
(1)处方诃子、瓜蒌仁、海浮石、黑山栀、墨旱莲、白茅根、白及各10g,青黛粉4g(包煎),阿胶15g(烊化),藕节2枚。反复咯血,夹有血块,量多者,加参三七以活血止血;伴发热,舌苔黄腻者,加金银花、连翘以辛凉解表;咳甚,伴大量脓痰,苔黄脉弦滑者,加天竺黄、竹沥、川贝母、前胡等清热化痰;胸痛者,加郁金、广陈皮以行气止痛;潮热颧红者,加龟板、炙鳖甲、地骨皮等以清退虚热。本方有清肺化痰,宁络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凉服,5天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需卧床休息,避免大便用力,勿抽烟,同时亦忌酒、鱼、虾、椒等辛辣刺激食品,以免助火入络,加重咯血。
2.平金汤
(1)处方金银花、连翘、仙鹤草、百部、桔梗、三七(冲)、黄芩、旱莲草、知母、麦冬各10g,玄参12g,甘草6g.痰黏量多者,加陈皮、贝母;肺热壅盛者,加苇茎、冬瓜仁;阴虚肺燥甚者,加沙参、阿胶;反复咯血者,加紫草;咯血暗红,舌质紫暗者,加当归;咯血气喘,汗不止者,加白术、黄芪、防风;面色咣白,少气懒言者,加白芍、何首乌、当归。本方有清热解毒,养阴宁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用药3~4周。
3.白鹤汤
(1)处方 白及、生山栀、生地、杏仁泥、川贝母各IOg,生黄芩1 5g,仙鹤草、桑白皮、地骨皮、花蕊石、黛蛤散(布包)各30g,生甘草3g,鲜藕汁30—60ml(另服)口烦躁口干者,加生石膏60g,知母lOg,鲜芦根30g;中脘饱闷,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或全瓜蒌;阴虚火旺,手足心烦热,口干不欲饮者,加鳖甲、白薇;咯大量脓痰者,加鱼腥草60g。本方有清肝肃肺,凉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后,分3次饭前温服,7日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4.黛黄汤
(1)处方黛蛤散15g,生大黄、白及、桑白皮、百部、姜半夏各9g,生蒲黄20g,三七粉(冲服)、黄芩、黄柏、知母各6g,代赭石、炒白芍各30g.阴虚肺燥而咽干,舌红少津者,加麦冬、南沙参各9g;脾虚湿盛而痰多,苔白腻者,去黄芩、黄柏、知母,加苍术、白术、制胆星各9g;肝火偏炽而烦躁目赤者,加夏枯草、生山栀各9g;气阳虚馁而乏力畏寒者,去黄芩、黄柏,加党参、炒白术或干姜、巴戟天各9g;血脱亡阳而神昏冷汗,面白,脉微欲绝者,去黄芩、黄柏,加人参、熟附片各15g,煅龙骨、煅牡蛎各30g;大便稀溏者,改生大黄为制大黄。本方有清热宁络,蠲化痰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3次,取汁分3次温服。重者每日2剂,分6次服用. 7日为1个疗程。咯血停止后,改为间日l剂.服4周巩固疗效。
5.杏芩汤
(1)处方杏仁10g,枯黄芩、百合、鹅管石各I5g,功劳叶、白及各15~30g,紫菀8g,柏子仁12g,橘红、甘草各5g。脾不统血者,加黄芪、参须;实热者,加生地、赤芍、生大黄炭、麦冬、银花、连翘、大青叶;虚热者,加沙参、麦冬、玉竹;苔黄便干者,加生大黄炭、蒲公英;有浮肿或痰稀者,加茯苓、桑白皮;肺结核者,加独草、卷柏:有结核空洞者,加牡蛎;鼻衄者,加炒荆芥。本方有清肺解毒,祛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6.紫菀汤
(1)处方紫菀15g,知母、川贝、桔梗、人参各IOg,茯苓、阿胶(烊化)各12g,甘草、五味子各6g。咯血甚者,加仙鹤草30g,三七粉2g(冲服),侧柏叶12g;咯吐黄痰,量多者,加鱼腥草15~30g,海浮石IOg;咳嗽气喘者,加杏仁lOg,桑白皮12g;伴发热者,加青蒿、地骨皮各12g;胸胁胀满者,加全瓜蒌1 5g.本方有补肺养阴,宁嗽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7.青白汤
(1)处方青黛、海蛤粉、黄芩各15g,白及20g,紫菀、款冬花、桔梗、杏仁各10g,百部、桑白皮各12g.本方有清热泻火,降气止血,止咳祛痰之功。
(2)方法 每日l~2剂,水煎取汁,分2~4次服用。中、重度咯血将外用方(肉桂3g,硫黄18g,冰片9g,大蒜头1个)捣泥敷于双侧涌泉穴。肺结核患者应加用抗痨药。
8.蕺海汤
(1)处方鱼腥草(蕺菜)、薏苡仁各30g,浮海石、海蛤壳各20g,瓜蒌皮、贝母各1 2g,桔梗、桃仁各1 0g,芦根、冬瓜仁各1 5g,甘草6g。兼恶风发热,鼻塞流涕者,加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肺热壅盛者,加败酱草、桑白皮、生石膏;兼口干咽燥,潮热盗汗者,加麦冬、沙参、百合;兼神疲乏力.气短纳差者,加党参、茯苓、陈皮、白术;咳痰带血者,去桃仁、桔梗,加藕节、三七粉、侧柏叶、茜草。本方有清热化痰,宽中利气,排脓止咳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
9.清肺止血汤
(l)处方南沙参、淡黄芩、参三七、黑山栀各12g,蒲黄、阿胶、紫珠草、花蕊石各30g,丹皮、藕节炭、茜草根、白及、侧柏炭各15g.气短者,加西洋参、黄芪;咳剧者,加杏仁、炙百部;痰多者,加象贝、僵蚕;发热者,加银花、连翘、鱼腥草。本方有清肺止血,益气养阴之功。
(2)方法每日l剂,加水500ml,煎成200ml,分2次服用,1周为1个疗程。
10.四黄苇茎汤
(1)处方黄连5g,黄芩、山栀、怀牛膝、黛蛤散(包煎)各10g,制大黄6g,生地黄、生薏苡仁各12g,仙鹤草15g,鲜苇茎、冬瓜子各30g.风热证伴发热咽痛者,去大黄,加桑叶、杏仁、牛蒡子、大贝母清解表邪;热甚伤津而口干咽燥,痰黏难出,舌红少苔或久病阴亏火旺者,合犀角地黄汤,加沙参、麦冬养阴润肺;出血量多,病情危重者,加参三七粉1.5g,白及粉3g,每日3次吞服,以加强止血。本方有清肺泻火,凉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
11.清热止血汤
(1)处方 桑叶、连翘、桑白皮、杏仁、象贝、藕节、前胡、生大黄(后下)各9g,黄芩、鱼腥草、白茅根、芦根、仙鹤草各30g,知母、黄柏各12g,,,本方有清热止血,祛痰镇咳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2次凉服。咯血量多可每日2剂,分4次服用。
12.咸降通络汤
(1)处方旋复花(包煎)、当归、苏子、降香、郁金、制半夏、橘皮络各10g,茜草15—30g,甘草5g。出血量多者,加参三七粉2~3g冲服;若伴有热象者,加黄芩炭、焦山栀各10g;如兼见寒症者,加炮姜炭5g,肉桂3g;咯吐脓痰者,加大贝母10g,鱼腥草30g。本方有降气通络,凉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
13.加味固金汤
(1)处方生地12g,熟地、百合各20g,麦冬、芍药、玄参各9g,贝母(打)、桔梗各6g,当归15g,甘草3g,十灰散10g(吞服)口阴虚火旺者,加沙参、丹皮、茜草、玉竹、地骨皮;肺热壅盛者,加金银花、炒黄芩、焦山楂、白及、白茅根、仙鹤草;感染者,加板蓝根、大青叶、鱼腥草,或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本方有补益肺肾,养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4.青蒿鳖甲汤
(1)处方青蒿6g,醋鳖甲、白及、旱莲草各15g,生地、生赭石(先煎)各30g,知母、丹皮各9g,制大黄、黄芩各10g,三七末(分冲)3g,北沙参20g.咳血甚者,加藕节、白茅根;兼风热表证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肺热盛者,加金养麦、薏苡仁、冬瓜仁、鱼腥草;暴怒伤肝,气郁化火者,加黛蛤散;肝阳上亢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瘀血者,加橘络、当归、川牛膝。本方有养阴清热,化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5.一贯双补汤
(1)处方 生地、生龙骨、生牡蛎各30g,北沙参、当归、山萸肉、栀子各12g,麦冬、川楝子各9g,三七粉3g(冲服)。肝火旺者,酌情加丹皮、黄芩、黄连、龙胆草、生大黄、黛蛤散;干咳甚者,加五昧子、炙百部、诃子;出血多者,倍三七,生地炒炭,加阿胶珠、白及粉、花蕊石。本方有补益肺肾,通络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
16.清金保肺汤
(1)处方瓜蒌15g,半枝莲、北沙参、金银花、土茯苓各30g,冬瓜仁、生石膏各20g,全蝎6g,海浮石、制地鳖虫各9g,葶苈子、苇茎各12g,上沉香(冲服)lgo吐血严重者,加白及I5g;便秘者,加生大黄log;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15g.本方有清热解毒,泻肺化痰,养
阴润肺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7.泻白化血汤
(1)处方桑白皮15~20g,地骨皮、血余炭各10g,甘草、粳米各5g,花蕊石15g,三七粉3g(冲服).若见风热表证者,上方去地骨皮,加桑叶、菊花、牛蒡子各10g;若兼有燥火者,酌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各10g;若患者痰热较重,证见发热,痰多黄稠者,酌加鱼腥草、炒黄芩、大贝母各1 0g;若木火刑金,证见烦躁易怒,胸胁引痛者,酌加黛蛤散15~20g(布包人煎),炒山栀10g;若大便秘结者,酌加生大黄5~IOg(后下)。本方有清肝泻肺,祛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
18.加昧凉膈汤
(1)处方大黄、芒硝、甘草、薄荷、淡竹叶各6g,连翘、山栀、黄芩各9g,蜂蜜18g(兑服)。血多者,加茜草根15g,白茅根30g,白及6g;胸膈胀满者,加枳壳9g;胸痛者,加瓜蒌皮9g;气急者,加苏子9g;痰多者,加橘红、半夏、胆南星各9g;咳脓痰者,加鱼腥草、芦根各30g,薏苡仁12g,桔梗9g;少痰,舌红苔少,脉数者,去芒硝、大黄,加生地、沙参各12g,贝母、麦冬、玄参各9g,丹皮6g,百合10g.本方有泻火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3次口服。
19.三黄苇茎汤
(1)处方白及粉、桔梗各30g,桑白皮25g,黄芩20g,黄连12g,生大黄15g(后下),苇茎60g.热甚者,加银花、鱼腥草;阴虚者,加地骨皮、生地;大量咯血(每天500ml)者,加白茅根、地榆.生大黄改为大黄炭;反复咳嗽,咯吐脓痰甚者,加浙贝、杏仁、黄芪。本方有清热解毒,排脓祛痰,宣肺理气,止血活血之功。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儿童酌情减量。必要时配合使用抗生素。
20.加味咳血汤
(1)处方青黛5g,全瓜蒌、诃子、侧柏炭各12g,海浮石、炒山栀各10g,鱼腥草15g.外感燥邪者,加桑叶、杏仁、连翘各10g,沙参12g;阴液不足者,酌加麦冬、沙参、生地、天冬;食少纳呆者,加谷芽、麦芽或神曲、山楂。本方有清热润肺,平肝宁络,凉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青黛分次冲服。
21.清肺补络汤
(1)处方南沙参、冬瓜仁、茜草、薏苡仁、芦根各30g,桑白皮、丹皮、黄芩、三七(分吞)、麦冬、葶苈子各10g,生龙骨、生牡蛎各20g,蒲黄炭6g.本方有健脾益肺,化痰散结,凉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2.清凉止血汤
(1)处方藕节40g,仙鹤草、鱼腥草、白及、生地、紫珠草各30g,桑白皮、丹皮、白茅根各20g,佛手12g,郁金18g,台乌药15g,甘草lOg.外邪犯肺者,加桑叶、菊花;痰浊内盛者,加川贝、天竺黄;咯血反复者,加炙黄芪、太子参;喘作者,加苏子;肾精不足者,加山萸肉、枸杞子;胃脘胀痛者,加白术、广木香。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23.苇茎二陈汤
(1)处方 苇茎30g,薏苡仁、桃仁、陈皮、半夏各10g,冬瓜仁、茯苓各12g,甘草6g.感染重者,加鱼腥草20g,黄芩12g,金银花15g;夹肝火犯肺者,加青黛、海蛤壳各IOg,丹皮12g;热伤血络者,加白及、白茅根各I5g,参三七59;肺热阴伤者,加沙参、麦冬各12g,川贝母10g.本方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健脾燥湿之功。
(2)方法每日I剂,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疗程为4周。同时配合西医抗感染治疗。
24.养阴清肺汤
(1)处方玄参20~30g,生地30~50g,天冬、浙贝母各IO~1 5g,甘草6g,白芍、丹皮各15~20g,薄荷3~6go咯血量较多者,加川牛膝、白茅根、藕节;属肝火犯肺而兼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生栀子;夹血块者,加田三七、茜草根、花蕊石;咳嗽较剧者,加苏子、
瓜蒌、杏仁;气阴耗伤较重者,合生脉散。本方有宣肺解毒,泻肝清肺,益气养阴润肺,清热凉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天为1个疗程。
25.桔梗白及汤
(1)处方桔梗、百部、白及各20g,百合、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各30g,前胡、杏仁、川贝母各10g,生甘草5g。咳逆犯肺,咳嗽剧烈者,加炙麻黄、紫苏子;肺气不敛,血随气逆者,加代赭石,旋复花;肺络损伤,肾精亏虚,咯血者,加五味子、三七粉、天冬、麦冬;肺阴虚,灼伤肺络,迫血妄行者,加北沙参、阿胶、仙鹤草;脾虚纳差,食欲不振者,加白术、谷芽、麦芽、焦山楂。本方有清热化痰宣肺,理气润肺止咳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7剂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
26.镇冲止血汤
(1)处方代赭石60g(先煎),生地、太子参各30g,百合、白及各15g,桑白皮(吴茱萸汁炒)12g,阿胶(烊化)、侧柏炭各10g,藕节7枚。痰多者,加川贝母;胸痛者,加牡蛎、丹参;发热者,加银花、连翘;低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咯血多者,加白参。本方有平肝镇逆,养血止血之功。
(2)方法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待症状控制后,以丸剂善后:代赭石90g,生地、阿胶、紫河车各60g,太子参、桑白皮、沙参、麦冬、百合、海浮石、白及各30g,田三七、诃子、川贝母各20g.以上方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次10g.早晚各服1次。
27.平肝泻肺汤
(1)处方柴胡、白芍、龙胆草、青黛(包煎)、海蛤粉(包煎)、黄芩、桑白皮、芦根、浙贝母、胆南星、茜草、白及各10g,鱼腥草、白茅根各30g.兼外感风热者,加防风、生石膏;兼外感风寒者,加荆芥;伴痰热瘀阻,大便干者,加大黄;咯血量多者,加三七粉,云南白药;兼阴虚者,加当归、枸杞、麦冬;肝阳上亢症状明显者,加代赭石、灵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等。本方有止咳化痰,平肝泻肺之功。
(2)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
28.清肺安络饮
(1)处方丹皮、栀子、大黄各10g,生地、牛膝各1 5g,生侧柏叶20g,当归、生白芍、桑白皮各12g,川芎5g。本方有清热凉血,活血止血之功。
(2)方法 每日l剂,水煎取汁,分次凉服。咯血量多者顿服,咯血量少者,可频频饮服。
29.加减十灰散
(1)处方大蓟、小蓟、鲜白茅根各30g,栀子、丹皮各15g,茜草炭、大黄炭、荷叶炭、侧柏炭、棕榈炭各10g.本方有凉血止血,泻火解毒,润肺止咳之功。
(2)方法每天l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另用三七参6g,川贝母5g,白及15g,共研极细末,每天分3次温开水冲服。
30.益气化瘀膏
(1)处方党参、麦冬、生地、百合、陈皮、诃子、海蛤壳各100g,半夏、茜草、丹参各60g,桃仁、青黛、五味子各30g,枸杞80g,煅花蕊石120g,川贝、三七粉各50g,阿胶150g,竹沥60ml,冰糖、蜂蜜各500g.本方有清热化痰,益气化瘀之功。
(2)方法将上方煎取汁,收膏约300ml,每次服15~20ml,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