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假如齐文化是主流传统

 红瓦屋图书馆 2014-12-08
假如齐文化是主流传统
2014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徐宏力
  行政区与地方文化特征基本对应吗?有些对应,例如上海简称沪;有些不对应,例如山东简称鲁。说鲁论齐,周全了些,但还不充分。替天行道的梁山文化推崇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小秤分银,有尚武精神,是粗线条的草根支脉,与尚功之齐、尚礼之鲁的精致不同类。近三千万闯关东的山东人给东北带去了梁山文化基因,与更为原始些的满族等土著文化结合,造就了东北人的豪爽。
  文化就像江河,越到源头,溪水越清;越到下游,溪水越浑,何以至此?交流使然。如果分辨文化差别,需要探源。商朝灭后,周朝皇亲伯禽被封于鲁,开国功臣太公被封于齐。伯禽姓姬,汉族部落首领皇帝的后裔,原始图腾是龙;太公姓姜,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炎帝的后裔,原始图腾是熊。现在大家都唱《龙的传人》,实际上唱者中有熊的传人,炎黄子孙不可一概而论。两国现归一省,同域不同宗,即便放在一个筐里,萝卜还是萝卜,白菜还是白菜。
  《史记》中记录了一段有趣的比较,《鲁国公世家》中说:“鲁国公伯禽之初封鲁,之鲁三年后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之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伯禽被分配到鲁国当政,费了三年劲儿才上报政绩,周公问慢的原因,他说,改造鲁国文化、推行周朝礼制很费周折。而姜尚入主齐地五个月搞定,周公问快的原因,姜尚介绍了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国策的做法。周公感叹道,将来鲁国定要臣服于齐国了。周公制礼作乐,但为什么并不看好忠实推行礼乐文明的伯禽呢?姜尚是聪明人,做得透彻;周公是大聪明人,看得明白。齐国祖制的精华是简单点儿、实在点儿,占了竞争的上风头儿。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太公治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无农不安,无工不实,无商不富。农本体制重要,但是不能因此而束缚全产业发展。齐国宫墙外即集市,就差开到大殿上来了。盐铁专营是最早的国营企业,提高了集约效益。齐政促使民富国强,桓公成了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打仗时能抓好军事,建设时能抓好经济,乱世治世均可左右逢源。齐相管仲深得姜尚的管理智慧,他见鲁梁民俗穿绨,便在外贸中高价收购,这会产生什么后果?对方忙于绨业,荒于种粮,到了灾年,粮价暴涨,民归齐者十之六七,鲁梁之君只好请服。欲擒故纵,是商战好手段。
  鲁“尊尊而亲亲”,突出忠孝节义;齐“尊贤尚功”,突出真才实学。当年齐景公想重用孔子,属下晏子极力反对,认为孔子的德政主张对提升国力作用不大。
  齐国的稷下学宫延续了百余年,是所高等学府,比中国任何一所现代大学的历史都长。在最繁盛的时候,稷下先生千有余,学士数万。拆解“志”字,“士”加“心”,“士”是知识分子,“心”守望精神家园。稷下学宫沉着一批“食志”者,他们看不起“食禄”之徒,以清流自居,视追逐功名为浊流,甘愿在学术上殚精竭虑。稷下学宫是自由论坛,如此学政会产生什么结果?齐国没有显学,多有名流,只要是一家之言就有出头机会。淳于髡学无所主,博采众长,是杂家,只有在齐国,他才会有张安静的书桌、有座热闹的讲坛。《管子》非管仲一人所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种会聚众说的文化环境、百家争鸣的开放局面带有海洋文化的外向特征。
  历史不能重演,但可以重新设想:如果务实重商、开放自由的齐文化代替儒家思想,成为主流传统,中国的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孔子认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还有一说:“周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齐,齐一变至于道。”至少在现代社会,后说更有张力。我们主张搞新国学,而不是新儒学,就有杂学之意,学派不重要,学用重要,只有采撷空间无限,才有丰裕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