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读《扁鹊见蔡桓公》

 老包书屋 2014-12-09
针对蔡桓公之病象,扁鹊在短短的二十日内接连三次求见桓公,为的是将病情及时秉告桓公本人,希望引起注意,并及时诊治以求康复。可是骄傲的桓公并没有把扁鹊的话当成回事,反而嘲讽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这是对医德的挑战,是对扁鹊人格的最大侮辱!
  
  作为一代名医,扁鹊以治病救人为最高理想,决不是为了贪图小便宜,更不是为了邀功请赏。无论桓公有多高尚,在扁鹊眼里只不过是一具急需修复的病体,而且是一具“不治将恐深”的行将就木的病体。这一点从扁鹊第三个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对一个固执己见的人讲道理,犹如对牛弹琴一样,扁鹊是知道这一点的,但是尽职尽责的秉性驱使着名医反复地求见病人桓公,而桓公在疾病尚未彰显的时刻是根本听不进诊治的建议的,这就是一次次不理睬扁鹊的根本原因。及至病入膏盲的时候,如梦初醒的时候,才想到名医的时候,已严重错失了诊治疾病的最佳时机,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拿扁鹊的话来说就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所以当“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时,“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谏言、诤言都是劝说人们行善干好以求自保的肺腑之言,是出自那些具真知灼见的,极有善心者之口的良言。这样的人往往背着“爱管闲事”的烙印。事实上这些人是真正具有人间大爱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人类历史才能滚滚向前。
  
  拒拿谏言致使蔡桓公走上了不归路,这当然是最大的悲剧。但这样的悲剧并不是唯一的,而是人世间历来比比皆是,时时皆有的事。
  
  历史上商纣王因为刚愎自用,听不进谏言,不辨忠奸,荒淫无度,最后得了身死国亡的可悲下场。三国时的马稷因不听诸葛亮之劝阻,王平之谏言而丢失街亭,导致辕门斩首示众之下场。现实生活中因为不听谏言而事后捶胸顿足者有之,甚至……
  
  人生难就难在做人上。选择什么样的目标,走生么样的路,才能活出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是值得认真思索和对待,而且是最为深刻和久远的课题。这一课题解决不好,就会累及其他课题的解决。大凡成功的人都终生坚守着一个信念,那就是理想。为了理想的实现,他们不但发奋努力,而且不断地历练个性,达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境界,真是他们不拒细流的品格造就了他们壮丽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