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活血化瘀方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主治头痛。 【处方组成】 当归9克、生地9克、川芎9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6克、枳壳9克、甘草6克、桔梗4.5克、牛膝6克、柴胡9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气血虚弱头痛绵绵,遇劳累即发者加党参、黄芪;兼肝阳上亢、烦躁易怒者去桔梗,加天麻、钩藤、黄芩、栀子;兼肝肾阴虚者去柴胡,加枸杞、菊花、二至丸;兼肝胃虚寒合吴茱萸汤;兼痰湿昏闷不舒者加二陈汤;若痛剧者加全蝎、僵蚕。 【临床疗效】 治疗94例,痊愈(头痛消失)76例,显效(头痛减轻,能坚持日常工作)12例,好转(症状改善,但有时影响工作)6例。 【处方来源】 湖北省新洲县人民医院宁惠芬 【按 语】 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夏翔) 方名:关氏顽固性头痛方 【功能主治】 【处方组成】 首乌藤30克、旋复花10克、生赭石15克、生石膏30克、钧藤15克、生地10克、白芍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木瓜10克.佩兰10克、藕节15克、牛膝15克、石斛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临床治疗多例,一般服14-30剂后诸症消失。 【处方来源】 北京市中医医院关幼波 【按 语】 本方对西医诊断为血管住头痛效果尤佳。用生石膏于内伤头痛,旨在有热可清、无热可平,与生地、川芎、当归、白芍配伍相反相成.香附、木瓜等诸药合用静中有通、通中有充,体现了”若欲速之,必先充之”的治疗特点。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丁钰熊) 方名:胡氏方 【功能主治】 功能熄风镇痛,养血和胃祛湿。主治腰椎麻醉后引起头痛、眩晕、恶心呕吐。 【处方组成】 天麻4.5克、陈皮4.5克、钩藤9克、杭菊花9克、炒白术9克、法半夏9克、白芷9克、细辛2.4克、当归6克、川芎6克、茯苓6克、生姜3片,水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17例,服2剂后痊愈10例,服3剂而愈1例,服4剂而愈4例,服5剂而愈1例。服1剂后症状减轻出院者1例。 【处方来源】 浙江省永康县人民医院胡立鹏 【按 语】 腰椎麻醉反应之头痛,均以坐起为甚,是属虚证,且伴呕恶等,属湿阻,但其既无劳乏虚赢之伤,平素亦无停痰积钦。因此并非真虚,而是暂时失调;并非湿胜,而是暂时阻遏。故治疗不重补虚,而重熄风镇痛,和胃化湿。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丁钰熊) 方名:山羊角汤 【功能主治】 功能平肝潜阳。主治偏正头痛(肝阳头痛),高血压头痛,妇女周期性偏头痛。 【处方组成】 山羊角21克、川芎6克、制川乌3克、白芷6克,制成冲剂。每日2次,每次1袋,开水冲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偏正头痛,3个月后随访,5例未见复发,23例虽复发但症状减轻,复发周期延长,2例症状消失不明显。 【处方来源】 上海市青浦县朱家角人民医院 【按 语】 山羊角功能平肝镇惊,用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等。本方名由编者所拟。(丁钰熊) 方名:通窍蜈蚣汤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通窍。主治瘀血头痛。 【处方组成】 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红枣9克、麝香0.5克、蜈蚣1条。用法:除麝香外,余药先用水煎成1碗,加黄酒半斤,再煎成1碗,去渣。用纱布包麝香入药汁中再煎,待麝香溶化后温服(或用药汁冲服麝香也可)。无庸香也可用田七6一9克擂细,分3次冲服,每日1剂。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25例(全部病例均有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女性患者常伴有经前腹痛,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或暗红或边光有瘀点,脉弦细或细涩),痊愈9例,显效11例,好转2例,无效3例。随访(1月一2年)14例,痊愈9例,显效4例,无效1例。 【处方来源】 四川省岳池县人民医院蔡奇约 【按 语】 瘀血头痛多由外感风寒、风热或风挟湿邪而致。外邪自表侵袭经脉,以致气血壅滞,瘀血内停,阻滞脉络,故其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当以活血化瘀通窍为治,方中红花、桃仁、赤芍、川芎活血祛瘀;大枣、生姜、青葱散达升腾,使行血之品达于巅顶,彻于皮肤孔窍中瘀血;蜈蚣搜剔络中之伏邪,熄风通络止痛。再可随证伍以羌活、防风、苍术、白芷共奏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之功。本方对内伤阴虚阳亢及湿热酒毒挟痰之头痛均不宜应用。(夏翔) 方名:川芎石膏饮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降火,辛散祛风,温经通络。主治头痛。 【处方组成】 川芎6一25克、白芷6一15克、生石膏9~45克、细辛2一6克、菊花9一2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风寒头痛者重用川芎、白芷、细辛,加羌活、防风;风热头痛者重用菊花、石膏,加薄荷、连翘;风湿头痛者重用细辛、川芎、自芷,加羌活、苍术、藁本;瘀血头痛重用川芎、加麝香、桃仁、红花、当归;肝阳上亢头痛重者用者菊花、石膏、加生地、牛膝、石决明;阴虚头痛者加熟地、当归、天冬;阳虚头痛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临床疗效】 治疗32例,治愈18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4例。 【处方来源】 西北橡胶厂职工医院王廉生 【按 语】 无 方名:头痛宁 【功能主治】 功能补血活血,行气化瘀,温经痛络。主治内伤头痛。 【处方组成】 (1)黄芪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细辛15克、地龙30克,研为细治,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1一2丸(头痛重时可服3丸),日服2~3次,白开水或黄酒送服。(2)黄芪30克、川芎15克、当归10克、细辛6克、地龙10克,每日1剂,水煎服。一般只用(l)方。在头通剧烈、发作频繁时汤、丸并用,等症情缓和后仍用丸剂。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57例,显著好转(头痛和伴随症状明显减轻,发作频率明显降低,发作间歇时间明显延长)14例,占24.56%,好转(头痛及伴随症状好转,但仍有发作或发作频率降低,间歇时间延长)36例,占63.16%,无效7例,占12.28%。总有效率为87.72%。 【处方来源】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李宝华等 【按 语】 本方对内伤头痛,不论是气、血虚性头痛,或以“瘀、滞、闭”为主要特征之实证头痛均有疗效,为攻补兼施的头痛治疗方剂。(夏翔) 方名:止痛方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养阴,疏肝祛风,镇静安神,祛瘀通络。主治头痛。 【处方组成】 生石膏25克、郁金10克、白芍15克、菊花15克、僵蚕10克、蔓荆子20克、炒枣仁20克、夜交藤50克、龙骨30克、山栀15克、红花15克、石斛2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阴虚内热盛者加知母,并重用石斛清热滋阴;肝胆火盛者加龙胆草清热泻火;阳明胃热盛者重用石膏、山栀;血瘀者加桃红、赤芍活血祛瘀通络。 【临床疗效】 治疗150例,近期疗效明显,一般服药l~2剂见效。痊愈126例,占84%;显效15例,占10%;无效9例,占6%。 【处方来源】 吉林省辉南县第一人民医院孙岩等 【按 语】 无 方名:华丰头痛散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活血,辛散通窍。主治头痛。 【处方组成】 川芎、乳香、没药、细辛、石膏、天花粉、远志各等量,冰片、全蝎各减半,共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法;用水调为绿豆大小九粒,左侧头痛塞入右侧鼻孔,右侧头痛塞入左侧鼻孔。加全头痛,可两侧鼻孔交叉使用,每日3次。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22例,治疗2次临床症状恢复正常者12例(患病1年以内),治疗6次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5例(患病2年以内),治疗6次以上症状减轻者3例(患病3年以内),治疗6次以上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0%以上。 【处方来源】 辽宁省抚顺市华丰化工厂职工医院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夏翔) 方名:头痛散 【功能主治】 功能祛风散寒,通络止通。主治肌紧张性头痛。 【处方组成】 白芷75克、川芎30克、炙川乌30克、甘草30克、天麻30克,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2次。l个月为1疗程。 【辨证加减】 兼肝火盛者以龙胆泻肝汤加石决明30克,煎汤送服;胃火盛者以玉女煎送服;肾阴亏者以六味地黄汤送服;无明显兼证者以细茶1撮、薄荷1.5克,温水送服。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治愈(疼痛消失,1年无复发)25例,占50%;好转(疼痛减轻1半以上,疗效巩固1年以上)19例,占38%;无效6例,占12%。 【处方来源】 山东省烟台市文登中心医院张家驹 【按 语】 方中白芷、川芎、天麻入阳明、少阳、厥阴去头部潜伏之风邪;乌头、白芷、川芎祛风散寒,通络止痛。张氏认为如在方中加全蝎30克,则疗效更佳。(夏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