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家︱吴非:专业进修是教师自己的事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4-12-13

“培训班”下课了,几位老师和我同行,他们像是抱歉地说,他们不是培训班的“学员”,是来“蹭课”的。我不明白这有什么不同。他们说,进这个“培训班”是一种资格,以后可以填在各种考核考查表上,成为“资历”;不在“点名表”上而来听课的,是自愿来听的。我明白了。

我告诉他们:我从大学毕业直到退休,没有被“培训”过,一次也没有;不是我不想去,是校方从没安排,也许他们认为“培训”是一种荣誉。学校有限的进修机会和教育考察(特别是脱产进修和出国考察),都要经过“班子讨论”和“一把手点头”,而我一直是强劳力,所以轮不到我。后来,了解了“培训”的课程后,则觉得领导不安排我去,是他们堵死了我的歧路,我谢谢他们。

而且,我认为,所谓“培训”不一定有用,有资格来听讲座的,未必真有需求;而像你们觉得有必要来听听并交流的,又未必需要那个名分。作为管理机构,搞培训,也是需要,不做点“实事”,也会遭到指责;但成年搞培训,也未必有什么效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认为,教师专业素养,要靠不断的“培训”去提升,要靠各种测试、评奖去“调动积极性”,然而,极少有教师是“培”出来的“训”出来的。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靠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教学实践这块地上“长”出来的。

也许有人以为我这样说,是在安慰这些老师。其实这是我心里话,我的确是这样想的。一名教师获得任职资格,以后的专业发展则是他个人的事,任何人替代不了,帮不了。

有老师埋怨学校,总把他“当作一般教师对待”,从没有让他参加“高层次培训”,别说“国骨”、“省骨”,就连“区骨”、“学带”的活动,也不通知他去观摩,所以人到中年,“还是普通教师一个”。听到类似的抱怨,我总觉得很难说服对方。我在这里无法找到一个交流的话头,我觉得这至少是个学习观念问题。我反问:如果他们一直不给你一个“国家级培训”或“省级培训”的机会,你是不是就没办法当教师了?你是不是从此就会沦落下去?

我不太理解:那些教育基本理论,那些教育常识,读师范时为什么没好好读?工作之后,遇到具体问题,为什么不多翻翻书?为什么没有相关的探索研究?为什么一定要“脱产”或“半脱产”到那样的培训班?为什么一定要到那种记入学历资格的班上,才肯稍微听一听,看一看?这难道是应有的职业态度么?如果教师认为只有“正规培训”才能算得上学习,那么这种学习观本身就是错误的。移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面对学生,则会传达错误的学习观。

培训也有“级别”: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是很高的资格,我多次见过特级教师把它写入个人简介;而基层教师的学科全员培训则是强制性的,不准缺席,像企业管理一样,要“打卡”。我作培训讲座时,问老师:如果今天不“打卡”,你们来不来?老师们都不好意思地笑。从教师接受培训的状态看,这类培训是被动的,如果不计入“继续教育课时”,或者不与利益挂钩,也许大部分教师不会有兴趣,许多人是不会参加的。没有兴趣,不代表继续教育没有价值;有自觉学习的意识,有善于学习的能力,可以向任何人,也可以在任何场合找到值得学习的东西。真正的教师,靠的是自觉学习意识,他们知道该去读什么书,知道如何思考,他们未必需要专家指手画脚。

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教师缺乏自觉的学习意识,是很奇怪的事。

这类被动式的学习进修,效果可想而知。我没有“被培训”过,但我一直在学。我每天读书,因为我每天都在接触新事物,发现新问题,我认为每一节课都是有价值的,多多少少会有些新的思考。和学生在一起,我更明白“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学习和思考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的生活需求,我的学习是有趣的,我不需要谁来“考勤”,不需要他那个“计入继续教育课时”。我教了这么些年的课,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一直是个学生,我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我也问过很多资深教师:你们接受过什么样的培训?有没有“脱产进修”?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这类经历,和我一样,他们一直在自学;只有少数教师回忆六十年代“社教”时被抽去洗脑,回来干了些傻事。那时除了政治学习的小册子,所有业务方面的书,都靠个人省吃俭用购买。

教师怎么能把个人专业发展挂在体制控制的绳子上呢?如果“组织上”不安排你去进修,你就真的丧失了学习欲望,你就无法学习了,你就不识字了,——这,和你教给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逻辑是一致的么?

——读书学习,为了自已的快乐,这是我的学习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