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末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它用言简意赅的文字和生动的比喻,主要论述了教育的具体实施,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作用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本文主要谈谈《学记》中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学记》第11条说:“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说,教师既要懂得救育成功的原因,又要懂得教育失败的原因,这样才能胜任教师的工作。所以优秀教师对学生教育诱导,就要引导学生,而不牵者学生走;策励学生,而不强迫着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牵,师生关系才会融洽,强而弗抑,学习起来才能胜任愉快,开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习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教育诱导。 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而不是灌输、强迫;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学起来才会感到容易;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而不代替他们做出结论学生才会用心思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因此,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和接受知识,只有致力于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如何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才会迎刃而解。 反之,如果教师以“学生还小”为理由,理所应当地牵着、拖着、甚至是代替学生走路;以“严师出高徒”为理由,冠冕堂皇地逼着学生学;以“学生学不会”为理由,简单机械地给他们记答案,只是把自己的东西灌给他们,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任何求知的渴望和入门的兴趣,也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和合适的方法,而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只会成为泯灭个性的、只知盲从的人。[page] 对于师生间最终的双向效果,《学记》的第16条中也有表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不大而自己获益很多,又把功劳归于教师。不善于学习的人,教师费力很大而自己获益不多,反而埋怨教师。 综上所述,只有教师做到“善喻”,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把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使他们不再忙于疲惫地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自主学习,才会达到“和易以思”和“善学者,师逸而功倍”的最佳效果,师生之间关系是融洽而谐的、民主而自由的,学生自然也会“从而庸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