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桢临苏轼一夜帖

 大道至简法自然 2014-12-17
林桢临苏轼一夜帖

临写《一夜帖》的一些体会

林桢

偶然从友人处见到《中国钢笔书法》,其中有开展临摹古帖活动的,觉得很好,不禁有些技痒。说起来,用硬笔临帖,我在十几前就练过,比如I临怀素的《自叙帖》什么的,主要是借以熟悉笔道,体会那“寒猿饮水撼枯藤,壮士拔山伸劲铁”的力度和腾挪跳跃的灵动多变,单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刻意去追求却是从未有过的。

东坡先生的《一夜帖》俊朗飘逸,充分显示了他的深厚书法功底。从文章内容可看出这是苏轼为避免误会而写给他人的一张“条子”,厚积薄发,一挥而就,反而没有正规场合中书写常有的刻板和做作,显得通灵、自然。既然要求“尽量尊重原作”,就不仅要在格式上和原帖相同,在“神韵”上也要尽力做到接近,可以在正式临帖前用废纸先做了几次练习,掌握苏老先生书写上的特点.比如其在有“日”字结构的字中,最后一横左边往往突出在外(如“黄”、“曹”、“得”、“团”均是),这与本人的书写习惯完全不同.经多次临写才纠正过来。钢笔与毛笔书写上最大的不同之处是腕部甚至小指贴纸,活动范围难免受限,特别在直行书写时更为明显,这就要求上下两字间“意断笔连”,文末“季常”两字连写,这在用毛笔悬腕悬肘的情况下问题不大,用钢笔至多写至“常”字的“小”部即须停笔,待腕部下移续写时应特别注意和上笔的呼应即所谓气韵贯通。至于笔划中表现“锋”的问题,则通过下笔的力度和出笔的疾徐解决,为帖中“饼”字第一划“撇”,出笔和人笔均尖细,则摹写按“轻下笔——重行笔——减少力度并快速出笔”的方法,“半”字注意了偏锋出笔.自以为都还差强人意。但对“点”的处理则很不理想,如“窠”、“恐”的最后一笔均与原作相去甚远,我想这恐怕与钢笔无法象毛笔一样对较大的点相应加大下接力度有关,虽然可以用“回锋”的办法解决,但似乎将造成全篇字体风格上的不一致,最后还是决定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