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到心理学,你只想到弗洛伊德吗?

 素颜之屋 2014-12-21

一、提到心理学,你只想到弗洛伊德吗

 

提到心理学, 你最先想到什么?

 

催眠?读心术?戴着眼镜, 抽着雪茄, 留着大胡子, 自称为心理咨询师,要你讲出你所有秘密的怪老头?抑或你听说过一些心理学知识, 径直喊出一声“弗洛伊德” !

 

你想到的这些当然都没错,但在你充满好奇,忙着投身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这些内容的时候, 我还要追问三个问题:

 

1、 为什么在我提到心理学时你会想到这些概念和形象?

2、你想到这些概念和形象时感觉如何?

3、 你为什么急着搜索百度百科查看这些概念的含义?

 

也许你的回答很简单:1、某部电影里有个邪恶的催眠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想到读心术我觉得不寒而栗;3、每次朋友谈论弗洛伊德我都插不上话,所以我要百度一下。

 

那么现在我要告诉你, 当你为这些概念搜索百度百科时,你并没有在研究心理学, 而当你思考并回答了我后面提出的三个问题时, 恭喜你, 我们共同研究了你的心理过程。

 

有没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的,就像这三个问题所对应的答案, 心理过程包括了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知、情、意)三方面,这些正是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只不过,在心理学家那里,他们可不会简单提出三个问题就结束, 而是要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

 

由此,我们得出“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行为与心理过程的科学。

 

是的,科学,我强调这个词,是因为我们都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但很多人却不了解何谓科学。科学的精髓就在于人们提出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并运用一切收集数据的方法来尝试去解答它们。科学的问题就是可以被很多人重复验证的问题, 可以在验证后找到规律的问题, 而心理学的研究正是具有可重复性,人们可以找出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规律,因此,心理学是一门完整的科学。

 

或许,有很多对科学主义颇有微词的人不愿买账: 即使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可并不代表心理学有意义, 有价值。这里, 我不能再去探讨“意义”和“价值” 的含义, 否则便陷入一种永无止境的语义探究之恶循环中。 从根源上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分歧, 但如果你愿意抱着宽容的态度继续看下去,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心理学在诞生之初的那些事儿。

 

二、惊鸿一瞥的闪光思想

 

翻开每一本心理学史,你几乎都能在首页看到一位叫做赫尔曼·艾宾浩斯的人说过的话: “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 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提起此君, 恐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甚至每一位背过英语单词的大学生都觉得耳熟。对了,著名的记忆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正是此人在1885年提出的。关于艾宾浩斯研究记忆的实验过程和结论, 我们就不再复述, 你可以有空再去翻翻四级词汇手册。

 

关于心理学的诞生, 你会在前面那句名言后马上找到几个关键词, 1879年、冯特、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的确,这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但其实,在1879年之前人类的漫长岁月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类似心理学的人类思想在闪光。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思考人类意识的起源,他认为意识起源于心脏,而不是大脑—— 他为人的心理过程寻求生物化学基础, 虽然他大错特错; 古罗马医生盖伦把人类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类:黏液质、多血质、胆汁质和抑郁质——根据类型和特质将人格分类, 这一划分对后世影响深远。

 

而在几乎是同时期的中国,孔子曰: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孟子和荀子对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问题产生了分歧——这是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对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所做的思考。

 

同样地,还有后来欧洲中世纪教会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的迫害,他们认为这是被魔鬼附身——试图解释心理疾病; 中国古代复杂的科举选拔制度——区分个体差异的心理测评……

 

早在两千年前,中国的统治者就开始要求政府官员做世界上最早的智力和人格测验

 

 

总结一下,我们就能发现,这些思想都是中外贤哲在反思和研究人类本身时所提出的观点。 是的, 人类一直对其自身以及大脑里面发生什么充满好奇, 心理学源于人们对自身的好奇和反思。

 

但可惜的是, 当时的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多地来源于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而且不成气候,它们只能被称为心理学的思想,而不能被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些珍贵的思想大多出现在哲学著作和宗教文献中,后来偶尔也会在医学、生物学、 甚至物理学的论文中见到它们惊鸿一瞥。

 

于是,对心理学的诞生,有人用过一个绝妙的比喻: “心理学她妈叫哲学,他爸叫自然科学, 还是个尤其擅长物理和生理学的爸爸, 就是一家子高知。 ”

三、“本人想要划出一门科学的界限!”

 

1879年的那个冬天, 寒风瑟瑟,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一栋叫做孔维特(寄宿性的招待所)的破旧建筑物三楼的一间小屋子里, 内科医生威廉·冯特和两个年轻人正在做实验。他们在一张桌子上装了一台微时测定器(一种铜制的,像一座钟一样的机械装置, 上面吊着一个重物, 还有两块圆盘)、“发声器” (一个金属架子,上面升起一只长臂,有只球会从这里落下来,掉在一个平台上)和报务员的发报键、 电池及一台变阻器。然后,他们把这五件东西用线连接起来。他们要用这套东西收集一篇论文所需的数据,论文题目是“知觉的长度”——即受试者从感知到他听到球落在平台到他按动发报键的时间。

 

 

没有文献记载那天是谁负责让球落下, 又是谁坐在发报键跟前的,但是,随着一只球“砰”地落在平台上,于是,没有一点点防备, 也没有一丝顾虑,科学心理学就这样出现了。

 

事实上,在这个伟大时刻出现之前,冯特就出版了一本叫做《生理心理学原理》的书,那是在1873年,他在开篇第一句就毫不客气: “本人在此奉献给公众的作品, 是想要划出一门科学的界限。 ”嗯, 就是这么霸道。

 

当然,这本书的写作也花费了冯特长期、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最终也为他带来了他想要的东西——离开当时所在的海德堡大学, 在莱比锡大学获得教授职位。

 

后来的人们把这本书看作是世界上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教科书。 因为在书里,他提出,对心理学的研究应该抛弃传统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转而采用实验方法,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研究。

 

这正是冯特的伟大之处, 在实验室里, 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对被试者的知觉进行不同的刺激, 然后通过系统、客观的程序收集数据。这样一来, 独立的观察者可以重复得到这些实验的结果。看到了吗?精确测量、数据统计、重复验证, 这就是科学方法的核心特征。

 

冯特有位美国学生叫做铁钦纳, 他把老师的观点带回了美国。他主张, 心理学家应该像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那样工作。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能把物质拆分成简单的元素和结构, 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人的意识也这么做?

 

铁钦纳采用内省(自我观察)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试图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以及它们如何连接成复杂的心理过程。他为自己的观点起了名:“结构主义”。名字虽然酷炫,但由于这个“内省法”太过于主观了,毕竟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 而且铁钦纳只强调意识的结构, 不关心意识的来源、意义和作用,所以“结构主义”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命运不济。

 

在反对铁钦纳的众多人中,有一位呼声最高,此君名叫威廉·詹姆斯, 美国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他反对铁钦纳仅仅关注意识的内容和结构,反对仅仅把意识分为感觉、情感等元素进行研究,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个体意识在适应其环境时所发挥的功能。于是他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人们会去思考, 去感觉?换句话说, 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詹姆斯的这一观点来源于达尔文:适应性的行为在进化过程中得到保留。 因此, 他反对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 而是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 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1890年,他也出版了一部开创性的著作: 《心理学原理》,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精神生活的一门科学” 。书中所列主题包括感觉、知觉、大脑功能、 习惯、意识、 自我、注意、记忆、思维、情绪等十章,大致确定了以后百余年来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于是,与冯特、铁钦纳的“结构主义”针锋相对的“机能主义”诞生了。

 

据说,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 出版后受到全世界的普遍欢迎,冯特读完后酸酸地说: “这是文学,它很美,但不是心理学。 ”这边厢,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支持者拥戴冯特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那边厢,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粉丝宣称詹姆斯是“美国心理学之父” , 两个威廉究竟谁是父亲, 现在仍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公案, 也不幸成为我们心理学考试中容易出错的一道选择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詹姆斯不仅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先驱和创始人, 还是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 詹姆斯机能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背景就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而人们所熟悉的教育家杜威正是在詹姆斯和另一位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的影响下, 开创出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杜威从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出发, 认为从人类经验的传递和延续来看, 教育是社会继续存在的条件; 从人类经验的交流来看, 教育是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 只有使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教育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由此, 他提出了 “教育即生活” 。

 

1904-1930年, 杜威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在此期间,胡适、陶行知、陈鹤琴、张伯苓等人作为赴美留学的青年学生也先后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后来, 他们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带到中国, 成了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人物, 由此开始,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影响深远, 直到今日。

 

四、伤自尊的精神分析

 

在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吵得不可开交之时,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有位精神病医生也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他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他开创了心理学历史上最让人回味无穷的一个理论流派: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也是最具争议的思想家之一,注意,我们这里用了思想家, 而不是心理学家, 这恐怕也是精神分析大名鼎鼎的原因之一, 那就是,精神分析的很多概念和理论早就超越了其最初的应用范围——神经症的研究与治疗, 而成为了经常出现在文学、 电影等文艺理论中的主题词。

 

潜意识、力比多、童年创伤、俄狄浦斯情结,似乎人人都能说两句。事实上, 弗洛伊德开创性的工作有助于建立我们对童年、人格、梦,以及性的看法, 同时,人们对他的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毁誉参半。

 

在这里, 我们就不详细论述精神分析理论究竟有哪些内容了,在这个时代,你随时都可以百度出任何你想了解的信息,但是,有一点我想特别说一句,要看就看弗洛伊德本人的原著吧。

 

关于弗洛伊德,我还想要澄清一个误解。人们从影视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心理学家这样的形象:一个夹着雪茄的大胡子老头严肃地坐在椅子上,在他面前的躺椅上躺着一个女病人,在神秘幽黯的灯光下,心理学家拿出怀表开始左右摆动,说着蛊惑人心的话语,诱导病人说出隐藏在内心的最阴暗羞耻的回忆。

 

天呀, 催眠太恐怖了!

 

但事实上,用弗洛伊德自己的话说,真正的精神分析,开始于放弃催眠术。

 

1885年, 弗洛伊德曾到巴黎, 向当时著名的神经病理学专家沙可学习,沙可是歇斯底里(癔症)现象的发现者,也是一位技术高超的催眠师,他能在催眠状态下借助话语消除歇斯底里症状。弗洛伊德看到了催眠术的神奇功效后, 随即开展了对催眠的研究和实践,次年,他回到维也纳开设私人诊所,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尝试运用催眠术治疗患者。

 

在很多案例中, 弗洛伊德发现,催眠术如同层层剥笋,能诱导患者将不幸的童年经历毫无保留地吐露出来, 而在现实中, 这些经历甚至已经被患者所遗忘。这个发现给了弗洛伊德很大的启发, 最终帮助他提出无意识这一概念。

 

但在后来, 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这是由于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发现, 催眠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不一定对于所有的患者都能够施予催眠术, 也不一定都能够引导患者达到所设想的催眠深度。

 

不过, 促使弗洛伊德放弃催眠术的直接动因是一次医疗事件。一天,弗洛伊德治疗某位女性患者的疼痛发作,在催眠术使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时,那位患者的眼睛似睁非睁,拥抱弗洛伊德,显示出明显的性冲动。这是因为在催眠状态中, 受术者对治疗者产生了一种强大的依存性,也就是发生了异常的、过于依靠的倾向。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 弗洛伊德停止使用催眠术,转而寻求另一种较为温和而可行的替代方法,这便是后来精神分析治疗中最为基本的技术: 自由联想。 自由联想是一种谈话疗法, 治疗者鼓励患者说出他想到的任何东西, 以及任意相关联的东西。实践证明,这一技术是非常神奇的, 患者说出的东西越多, 越有可能激发其创伤性回忆, 患者的症状就减轻得越多。

 

于是,弗洛伊德最终抛弃了催眠疗法, 自此开创了精神分析理论。

 

1909年,受美国克拉克大学校长霍尔的邀请,弗洛伊德及其弟子参加了该校20周年校庆并与美国心理学界名人会晤。(第一排左二铁钦纳,左三詹姆斯;左六霍尔;第一排右三荣格,右四弗洛伊德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无意识”是最重要概念之一, 它恐怕也是弗洛伊德在心理学史甚至人类思想史上最让人震撼的贡献。想一想, 我们每个人都被自己意识不到的心理过程影响着, 我们的思想被自己不知道的东西驱动着。

 

这真让人难以接受。

 

无意识这一概念的提出,深深地打击了人类的自尊和自负。就像当年哥白尼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才是; 就像当年达尔文说人类不是上帝创造的, 是猴子变来的。弗洛伊德告诉我们, 我们对自身的了解只是冰山的一小部分, 我们自己有时也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

 

文艺复兴以后自以为是的人类啊!启蒙运动以来引以为傲的理性啊!

 

得了,文章写到这里也快结束了。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分析虽然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但在心理学界,还是有很多人质疑甚至反对这一理论。然而意外地, 在文艺界, 作家和导演们却似乎特别偏爱它。

 

总而言之,不管怎么说,还是那句话,一个理论可以被提出质疑, 人们想尽办法进行证实或证伪, 从而推进理论的发展, 这正是科学精神之所在。

 

文章来源:《教育家》2014年12月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