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名医佳案 胜似跟师抄方

 汇文聚智 2014-12-22

品读名医佳案 胜似跟师抄方

2014-12-15 贝壳中医 贝壳中医

编者按: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清代名医方耕霞亦云:“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例案,文章家之有试读。”研习历代中医名家医案,不仅是学习先贤诸家临证法要之门径,更是医林后学切实提升诊疗水平之阶石。

中医医案的整理最早始于明代江瓘父子的《名医类案》一书,开创了医案整理研究之先河。清代魏之又在江氏基础上,进一步整理成《续名医类案》一书。两部医案著作收集自战国至清代近8000则医案。而自清一代起中医名家医案佳作辈出,中医医案数量迅速增加,为后世积淀下宝贵的医案历史财富。中医医案学创始人、著名中医学家鲁兆麟教授有感医案学习、传承的重要性,带来其团队系统收集并整理了清晚期、民国以及新中国建立初期已故名医等历代名医医案,涉及历代医案专著200余部,并筛选出理法方药完备的医案15000余则编纂成《近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类案》丛书,按各科疾病分类分12册。

现从书中甄选出部分摘自一手古籍和文献珍贵的医案资料与大家分享,愿为广大中医工作者和爱好者学习中医名家经验,提高中医临证水平提供指导和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倪复贞

台山叶相国有孙讳益苞者,延余诊时身如灼炭,角弓反张,神昏不语。诊毕,相国问曰:脉散否?可救得否?余曰:太师无劳仓皇,此伤寒未经发表,故脉尚不散,疾势亦轻,可应手见效。相国曰:谈何容易耶,即以《伤寒论》,一二日可发表,三四日宜和解,今已十四日矣,安敢表乎?余曰:有表证表脉俱见,虽再多时日,尚不妨以开鬼门法解之。体若燔炭,一汗即散,遂以羌活为君,葛根、柴胡、升麻为臣,川芎、紫苏、赤芍为佐,麻黄为使,约一两五钱重鲜姜五片,连须葱白五根,水二碗,煎一碗。热饮而汗如雨注,病即瘳,无烦再药。公叹曰:前医误以为火证,服清凉剂多,所以疾愈甚,公仙乎也,何相见之晚。余曰:无甚奇,不过切脉不误,用药轻重适当耳。

《两都医案》

程从周

一人年三十余岁,三月终旬,从徽至扬,寓方鸿宇店中,得感寒证,腹中微痛,泄泻一日三五次,恶寒发热,头痛,腰腿俱疼。医用化滞胃苓,而热益甚,谵语烦躁。予脉之,两手战栗动摇而不可诊,右手脉大于左,左脉细小而散乱,据脉乃属内伤。询之,并无劳碌房事之类,但热甚,头痛不安。予曰:“古人有凭脉者,有凭证者。今此外证居多,皆系寒邪,宜凭证为主,虽然作泻,亦乃协热而利,非关滞也。”用羌活冲和汤加紫苏、姜、葱。汗出身凉,头痛皆除,泻亦旋止。若执人迎气口之说,不无多误。

《程茂先医案》

郭右陶

余次女四月间头痛发热,属伤寒太阳经证。用羌活冲和汤加减治之,稍愈。至第四日,原照伤寒治之不应,更面赤身热,心胸闷闷不已,六脉洪大无伦。余曰:“此伤寒兼犯痧证,当看痧筋刺之。”余女不信,至晚疾益甚,始欲放痧。在左腿弯下,刺青筋一针,流紫黑毒血,余更有细青筋不甚现。是缘不信,多缠绵一日,痧气壅阻,故痧筋有隐隐者尔。服必胜汤三。头服,稍觉身松,未愈。次日,指上痧筋复现,刺血九针,服药未愈。俟至夜,右腿弯复现青筋二条,刺出毒血,服圆红散乃少安。后又骤进饮食,复发热面赤,用山楂、卜子、柴胡、陈皮之类。饮之不应,脉仍洪大无伦。此因痧毒复发而然。刺两足十指青筋,去其毒血,用必胜汤稍冷服。二剂未已,偶饮稍温茶,立刻狂言。此痧未尽散,因温饮而复发也。用冷井水二碗饮之,更冷服药五剂,然后痧气乃清。但病久身虚发晕。服参汤而苏。后用十全大补汤加减治之,调理二月而痊。

车姓者,五月伤寒十四日,忽尔发昏沉重,卧不能转,延余诊之。余曰:“此伤寒犯痧。若不先治其痧,余不敢任。”不信,延他医治之,益昏迷不醒。复求余,余曰:“痧气冲心,故昏迷。痧毒入于血分经络间,故病不能转侧。若先治痧,尚有瘳日。”即求余治。先放痧,不愈。用宝花散、圆红散及防风胜金汤,俱微冷服。痧退后,治伤寒而痊。

以上出自《痧胀玉衡》

郑重光

仙柯族侄,秋杪内伤生冷,外感寒邪,形盛气虚,中宫素冷,即腹痛作泻,呕吐发热,里证多而表热微。余初作太阴治,用苍术、炮姜、桂枝、二陈、香砂之剂,畏余热药,易医用柴苓汤。至十日,寒邪直入少阴,渐变神昏不语,默默但寐,肠鸣下利,足冷自汗,筋惕肉,复召治疗,病势已危。主用真武汤加人参、干姜,回阳固脱,众医议论不合。惟秦邮孙医以予不谬,令祖晓齐先生主持,坚托余医。遂以真武本方,加人参三钱、干姜二钱、附子三钱,日投三剂,汗泻稍宁。其时令岳母曰:“药则效矣,奈热不退,何?”余曰:“此证以身热为可治,若不热,则厥冷下利不止矣。故余留热医也。”照上药服至三十剂,历一旬始省人事,筋惕下利方止,询其前事,全然不知。后服理中汤匝月方起。盖少阴病以阳为主,热乃可治也。

赵宅寡居蒋氏,年四十外,五月得时疫伤寒,初医未辨时疫,概作伤寒正治,发表有汗而热不退,再用清热,即干呕吐蛔。七日后延余往治,脉弦数而无力,余曰:“此时疫证,仍邪自里发于表,非若伤寒自表而传于里也。初因误汗,徒伤正气,清热必定寒中,以致干呕吐蛔,急宜温中安蛔,免邪入里。”即以小柴胡汤加炮姜,去黄芩。四剂呕止蛔安而经水适至,夜则谵语,即前方加当归、赤芍、红花,作热入血室施治。至十一日,乃大战汗出而解,已身凉脉静,一日一夜矣。忽复烦躁,面赤戴阳,渴欲冷饮,赤身跣足,或歌或哭,谵妄如狂。他医有谓汗后余热未尽,当用竹叶石膏汤者;有谓汗虽出而里未通,宜用承气者;又有谓余先误用炮姜热药贻患者,议论杂出。余答曰:“皆不然。初因邪未出表而误汗,以伤阳气,致中寒干呕吐蛔,又值行经而伤阴血,气血两虚,故出战汗。幸战而有汗,邪方外解,若战而无汗,正属不治。今身不热而脉反大,乃真阳外越,不急用参、附,必再战而脱。”余主用四逆汤加人参,煎成而不敢服,瞬息间,病人索被恶寒,方信余言。即以前四逆乘冷灌之,面赤渐淡,就枕略睡片刻,醒则又躁,即急煎如前大剂,亦用冷饮,方熟寐一时,及醒,问前事全然不知,反倦卧于床,不能昂首矣。用参、术、炮姜,一月方瘥。

以上出自《素圃医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来自《近现代中医名家临证类案. 伤寒温病卷》(跨越200年 名医200家 专著300种 录案15000则,集晚清民国解放初期名医医案类编之大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授权贝壳中医发布,尊重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贝壳中医微信,分享更多精彩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