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诞节,走肾不走心

 另一个我516 2014-12-25
对于圣诞节来说,就像春节一样,越来越让成长中的自己开始觉得没那么够味,这样一个越来越不走心的时代,人们用更多的精力去完成看电影,吃饭唱歌,更有甚者将这样一个平静夜晚定位成一个走肾的夜晚,满大街的酒店推出各类特价情侣特价房,朋友圈里弥漫着各类求爱求婚的段子,好似平安夜又成了一个情人节的节奏,国人的荷尔蒙很泛滥,任何节日都能让荷尔蒙成为永不消逝的符号,如此看来,平安夜的真实概念里,基督的神圣,心灵的回归几乎荡然无存。
 
    又是一年的年底,节日味儿越来越浓,不过一半是荷尔蒙的味道。12月25日,五彩斑斓的圣诞节,人们没有理由不沾染上其中的缤纷。“圣诞节”的热闹过后,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拉着雪橇的白胡子老人所代表的西方文化符号是否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个来自西方的盛大节日?圣诞虽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却受到越来越多都市青年和白领阶层的青睐,成为人们放松和快乐的理由。年轻人喜过洋节既是时尚,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着中西文化交融下的文化选择和价值追求。
 
  作家冯骥才指出,造成西方节日的“入侵”的原故,一方面与西方较强的经济与文化大背景有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市场把这些外来的充满新鲜感的节日,当作商机,大力炒作,捧为时尚。此外,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情况表明,洋节的来临符合了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圣诞节是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节日,非基督教徒去欢庆它,骨子里究竟是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心态?有人会说,过西方节日,并不带有真正意义的文化认同,也不是背叛我们的文化,只不过是看重它的罗曼蒂克和娱乐性,是一个HAPPY的借口。但是,娱乐之后呢?实际上,文化的认同的发生,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
 
  五千年的历史留给了中国人许多东西,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除了是一种习惯之外,更代表着文明的痕迹与民族的认同。可惜的是现代中国人在越来越熟悉西方节日的同时也以更惊人的速度遗忘着自己的历史。但少有人想过,我们对保护这些传统习俗做出过什么贡献?反顾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我们从来没有在正式制度层面上承认过中秋、端午、重阳是国家法定假日,可以说除了农历春节之外,整个中国人被来自自己政府的强大力量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在日常生活中被隔离开了。
 
  无论现代化的步伐迈得再坚定、再迅速,也不会有人愿意去接受一个失去祖先和传统的民族。节日作为各民族特定文化传统的集中表现,其盛衰总有今古内外多种社会原因。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的节日也必将“在变化中生存”,有的淡化,有的更浓郁,而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