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文哉治疗慢性肝病医案三则

 学中医书馆 2014-12-27

已故周文哉老师乃沪上名医,临证五十余载,学验俱丰,尤其擅长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治疗慢性肝病,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或予清肝泄浊,或予养血柔肝,或予活血化瘀,或予化湿利水等。忌单用苦寒伤脾、刚燥伤肝,滋腻碍胃之品,常取是疗效。笔者曾有幸随师学习,感受颇深,特摘其要,以飨同道。
病例一:赵×,男,35岁。患者患慢性乙型肝炎5年,近2年来胁痛不适,神疲乏力,纳谷不香,大便不实,小便黄赤,舌质暗有瘀点,苔薄腻稍黄,脉弦滑。肝功能检查:SGPT:210μ/L,SB:26μmm/L,HBsAg:阳性。此为脾虚肝郁,湿热中阻,瘀血内结,予健脾疏肝,清热化湿,活血通络之法。药用: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青陈皮各9g,半夏9g,白蔻仁3g(后下),广木香9g,延索胡12g,香附10g,丹参12g,茵陈12g,虎杖15g,炮甲0g,服14剂。复诊:胁痛纳呆、神疲乏力明显好转。复查肝功:SGPT:46μ/L,SB:16μmm/L。续服3个月,随访一年,病情稳定,二年后再随访,乙型肝炎免疫标记物HBsAg阳性,其余为阴性。
按:本例为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较长,患者脾气虚弱,肝气郁结,故见胁痛不适,神疲乏力,纳谷不香,大便不实;湿热内蕴,则见小便黄赤,苔薄腻稍黄;瘀血内结,则见舌质暗有瘀点。因此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健脾化湿;用青皮、延胡、香附加强疏肝理气;丹参、炮甲活血化瘀;茵陈、虎杖清热利湿,组成标本兼顾、攻补同用之方,取得显效。
病例二:王××,男,51岁。患者患慢性肝病10余年,SGPT反复异常增高,HBsAg阳性。平时四肢无力,纳谷不香,脘腹胀闷,右胁隐痛,大便时而不实,时而干结,口唇干燥。前医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周老师初诊时发现患者面色少华,舌质偏红,有裂纹,苔白薄腻,脉弦细。肝功能检查:SGPT:74μ/L。辨证:脾虚气滞,湿浊中阻,肝阴亏虚,方用: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青陈皮各9g,半夏9g,广木香9g,白芍18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熟地9g(砂仁拌),谷麦芽各12g,服14剂。复诊:患者乏力胁痛、纳呆等症好转,大便每日一行,口唇较前滋润,舌质偏红转淡红,但仍有裂纹,守方续服一月,肝阴亏虚症状明显改善,复查肝功:SGPT:36μ/L。
按:病人长期患慢性肝病,除有脾虚、肝郁、湿阻之症外,常兼肝阴亏虚,用柴胡等一派理气刚燥之品,易耗伤阴液,使肝阴更虚。周老师在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基础上,用女贞子、旱莲草、熟地、白芍滋补肝阴,其中熟地用砂仁拌后可免滋腻之弊,处方用药每每顾及“胃气”,所谓“化湿不伤阴,滋阴不助湿”是也。
病例三:吴××,女,61岁。有血吸虫性肝病20余年。两年来,神疲肢倦,纳谷不香,脘腹胀满,面浮肢肿。前医也用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以及商陆等峻下之品,而患者腹水如故。患者来找周老师时,面色黯滞,腹大如箕,腹壁青筋显露,下肢按之如泥,舌质淡胖,舌边有瘀点,脉弦细。中医辨证:蛊毒内阻,肝脾不调,水湿内停,气滞血瘀。治则:健脾疏肝,泄浊利水,活血化瘀。方用:党参45g,生白术45g,猪茯苓各15g,青陈皮各9g,姜半夏9g,砂仁(后下)3g,广木香9g,丹参15g,炮甲10g,陈葫芦30g,虫笋18g,商陆6g,谷麦芽各12g,7剂。复诊:患者脘腹胀满减轻,面目浮肿明显消退,腹部膨隆也缩小。上方去商陆续服14剂。三诊时,患者乏力腹满、纳呆等症状显著改善,腹部膨隆也进一步消退。前方加减,续服三月余,腹水症得到缓解。
按:周老师在治疗肝硬化腹水时,常常重用党参、白术。周老师认为脾气虚弱与水湿内停同时存在时,脾虚为主要矛盾,重用党参、白术使脾气旺健,有助于利水。佐以泄浊利水药物,可使腹水消退。峻下之品,可偶尔用之,长期使用易伤正气。上例患者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周老师在诊治腹水症时,重在益气健脾的指导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