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宗致远先生书法作品

 大龙2010 2014-12-29

【周红极力推介】河南宗致远先生书法作品

宗致远艺术简介

宗致远,黄河水利学院教授。《书法导报》编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开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开封市政协书画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现代书画院副院长,《书法导报》编辑,河南珍宝艺术文物书画司法鉴定所特聘鉴定师。

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三、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获全国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提名奖,“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大展”一等奖,“第二届正书大展”优秀奖,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二等奖,“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铜奖。作品被中南海和文博单位等多处收藏。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中国当代名人录》等多部辞书。论文入选全国第四、六届书法理论研讨会,隶书论文获全国首届隶书学术研讨会三等奖。论文发表数十篇,著作十余种。

通讯地址:475004河南开封市东京大道西段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电话:13937806118

E-mail:zzy6118@126.com

李瑞环观看宗致远先生创作

妙处堪熟思精极耐细看

——和书友谈宗致远书法

·李义兴·

真体内充,……积健为雄。

(司空曙《诗品·雄浑》)

落日气清,……脱巾独步。

(《诗品·沉着》)

清风与归,……终与俗违。

(《诗品·超诣》)

问:在河南中青年书法家群体中,宗致远先生的书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答:我同意你这样的思路;看一个书家,将其创作放在一个可作参照的坐标上可能会清晰一些——当然他的艺术要够得上。把宗致远书法置于从近现代一直影响到当代的碑体书风、置于河南中青年书家群体的比较中,应该算得上一个比较典型的书法个案研究。

宗致远的书法创作以碑体行草书见长。如果我们联系到北碑书风在清中晚期的开始复兴,并风靡于近现代,直到当代书坛最近几年,由于“激活唐楷”、“回归二王”的帖学重振等书坛主流时风、北碑书派复又沉寂的现实状况下,可以说,孙伯翔、王澄、张锡良以及宗致远等对北碑的坚守是多么可贵!梳理碑派创作,自最初之刻意描摹点画之圭角、颤掣之抖擞,至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等大家之逐步丰富和完善,这条有别于帖派创作的路子并不平坦。但其终于形成一股创作大潮,拓展、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表现范围和审美价值。就宗致远书法而言,他有着碑体的扎实基础,其行草书复将撝叔之“若无其事”(沙孟海语)与于右任之大度雍容相结合,将碑之厚重森严,以轻松利落之笔出之,轻灵、洒脱,却又不失碑之力度与坚劲。学习碑书最大益处有二:一是点画、线条质地得以保障;二是构字生动、自然、丰富之变化。此二者,致远均收益匪浅。概括起来,宗书功力扎实,积累丰厚,挥运时举重若轻,率意自然,不刻意而方笔峻拔,无描画而精到势足。其行笔劲健沉稳而又灵动洒脱,结字千姿百态,自然生动,奇趣迭出。故此,其挥运之时自然生成多变跌宕之韵律和节奏,使人观之,品味咀嚼,不由击节以和,尽得碑派书法创作之独特之美。

如果我们沿碑学生发、发展一路看过来,不得不承认,宗致远之碑体风格创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基因,又具有他极为个性化的创作语言(包括用笔、结字、谋篇布局及神韵风采和精神流露……),有着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从线质到形而上之表现,碑之精粹,已然深入到宗氏书法骨髓,但又并非是僵硬、刻板的,程式化的。作品中的艺术匠心,审美上的独到新意,顺手拈来,俯拾即是。康有为在其为碑学复兴所推波助澜而著力作《广艺舟双楫》中,总结出魏碑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概括性极强。在此我不好作偏爱引申,但观者诸君可以将宗致远行草书与之作对照比较,相信会有客观评价。(反正我的感觉是:康有为就像是对照宗书而作出上述概括的。)可以说,致远之创作,已然具备一个真正书法家、艺术家所独有的成熟风格特征和艺术语言的条件,以后的岁月,只是升华了。

碑派书法式微了吗?否!它在沉潜中更着力和有效地打造着、锤炼着碑派独特的表现语言和形式。它与炫技的主流疏远着距离,由此而自然形成碑派自己独立的艺术品质!在此,再次向孙伯翔、王澄、张锡良、宗致远等致敬!书法史册,会记载他们的创作印记。

在不少人纷纷被喧闹、堂皇的主流展厅所吸引并趋之若鹜、趋之相近、趋之相似之时,难得还有这么稀见而又有定力、有思想深度和独立审美追求的书家,坚决摒蔽时风影响,坚持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探索,从而为当代创作留下另一道别样的风景!(当然,除上述所列几位外,另外也还有在碑体书法创作中沉潜探索者,限于篇幅,不便一一列举,但不妨碍由衷地向他们致敬!)如果我们虚拟拉开一个时间段,于若干年后回视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一定会把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投向这主流之外的异军。书法史也一定会肯定他们更具有独特意义的创造和审美价值。这种回视,经历了历史的磨洗,应该会更为客观、真实和准确。

宗致远作品极强的辨识度,含有丰富的信息量:扎实深厚的传统功力与素养;书法路径和脉络清晰而又丰富;对技术的娴熟把握和挥运中精神意态的自如、优游流露。现场观看宗致远创作,看似信手挥洒,实则腕力极强操控下的运笔跳跃而灵动,拙厚中不乏奇态奇趣。孙过庭《书谱》谈到构字和布局时有诗一般的生动描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无疑,这是一种极高的创作境界和效果,宗致远的创作,是接近的。

问:《书谱》对技法和书家精神内蕴的描述细致入微而又精深恰切。上摘诸语,的确极生动,似乎带领我们欣赏了一件或数件书法精品。其实品读宗致远先生书法也能产生这样的感受,从整体到具体细节、乃至局部精微之处,都能得到强烈而又美妙的艺术享受。

答:这都得益于篆隶笔法与北碑丰富多变的线条表现力和内涵的精神意度、气格。康有为“魏碑十美”似乎是理想中、或曰对过往书史的高度概括,但我们拿来和致远书法一一比照,真的发现康南海似乎在对宗书作评论。你仔细看,用宗书和“十美”比较,挨不上的,离得远的,太夸张的有几条?我们要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并非偏爱和溢美之辞!

问:谈到河南书家群体,使我想起前些年曾在全国书坛引起不小反响和关注的“中原书风”,最近几年似乎有些沉寂。你能结合宗致远先生的创作谈谈这个问题吗?

答:这个问题同样也可以拉开一个时间段来思考、看待。河南近现代、直至当代的书法传承,脉络其实也是清晰的,其最突出特点便是篆隶和北碑的影响。“中原书风”的根本精神是什么?难以用三言两语说得清,但可以借助武慕姚先生的两首论书诗来帮助我们思考:“书崇汉魏略三唐,观海铭山眼界张。片石苻秦留妙断,翩翩逸致鹤飞翔。”“寐寐难忘是北碑,嵩高一刻最崔巍。志铭别有张玄在,画腹终当步履随。”近现代河南书家以篆隶和北碑为基,壮骨丰肌,姿致雄逸,追求率真、质朴、飞动、雄浑……。可以说,以阮元、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康有为直至于右任的碑派交响曲,在河南是有着有机的传承的。

宗致远书风产生于中原这片沃土,其属于“中原书风”吗?无疑应该是。但“中原书风”的定义及内涵,是否如外界所界定、所评论或如某些书家创作所表现的那样呢?恐也不尽然。真正能代表中原书家创作水平的决不是粗率和简单的强势,也不是仅仅用“民间书法”即可以概括。仅从近现代来看,靳志、许钧、关百益、李白凤、武慕姚、谢瑞阶,直到当代的桑凡、李逸野、王澄、王宝贵,他们的创作一点也不缺乏“那种温润、典雅、俊逸的文人意趣”。只不过这种“意趣”并非仅仅从“传统帖学”所得,而是要丰富、厚重、深邃的多!在“生猛刚辣”的表象之外,“雄强、浑朴、奇崛”而又不失典雅、灵动、俊逸、古秀的创作追求才是“中原书风”的主流和最具审美意义的核心部分,即:真正能够代表“中原书风”精神与内质的,是取法秦汉,上追殷周,以碑学为宗,以“尚意”宋风统驭手中柔毫挥洒胸中情怀。——当然,这与仅仅停留在外在的夸张和强刺激是绝然不同的!

宗致远的书法创作一定程度上是真正体现了“中原书风”的本质精神和审美价值的。

问:一是对碑派书法的传承和贡献,二是对“中原书风”形成所作出的极有价值的探索。那么,就创作本身而言,宗致远先生的书法对我们还有哪些启示?

答:观者能从一个书家的作品中接收到多少信息量,以及这些信息的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书家成功与否的关键。这些可供检验的信息应该包括:对优秀传统的深入和掌握程度;通过对丰厚传统的学习、理解以及运用所显示出的创作者的思想深度和审美追求的高度。当代中青年书家在数十年向传统和老一辈书家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已开始步入老年。或者说,也已开始进入“准大家”阶段。但能否真正跨过此阶段,货真价实,还有极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极为苛刻的“考核”标准:高与深。“高”,是指精神境界的修为程度;“深”,是指技术功夫和思想修养的同步深化与升华。不合辙、不合格则仍然有被历史毫不客气抛弃的可能性,而且是不可逆转的。

一个书家,在某一个阶段在同侪中脱颖而出是一个方面。能否真正站得住,走多远,则是更为重要的。功力,仍然起作用,但眼界、识见、襟抱、学养更弥足珍贵。这一代中青年书法家,都已具备几十年的功夫锤炼,但联系创作现实我们也可以看到,能否跨进“大家”的行列,还需要一“化”——破茧而出,化为翩翩自由飞舞的彩蝶!没有活力,没有书家主体精神的贯注,没有思想的厚重与灵府的虚灵,不能使观者得到更深层面之精神熏陶、感动和愉悦,如工匠鬆修者流,没有诗意,没有文心,虽则堆墨积画,却有形无神、无韵、无趣,令人索然无味。事实证明,书法学习中,强于程式而弱于寻找、积累生命活力,极易形成思想僵化匠气满纸的可怕后果。描头画角,总要有所依傍才能蹒跚前行者,何时才能进入到艺术创作的自由王国?

致远的创作风格我认为属于“精”与“逸”的综合范畴。精,精到,精致,精雅;逸,宕逸,放逸,超逸。看其小楷、隶书、行草,皆能筑基于精到而又以逸气提升。尤其碑体行书,功底深厚,线质结实,腕力遒劲而又毫无刻意雕琢板滞之弊。致远是真正得到了北碑的精华了。他将碑之精神真正学到手并化为自己劲健生动、质朴率真、宕逸洒脱之特质。就精神审美层面而言,致远钟爱萧散简远的风格,他分析这种钟爱与自己的性格有关:“我感觉这种风格有点接近禅境。一种萧散淡然的意境,会更能让人慢慢地坐下来细细地咀嚼、寻味。禅境是一种空、静、幽的景象,也是平实、质朴、激荡生活的自然实相;是人心灵深处而灿烂发挥到哲学与艺术的境界。”(宗致远《自然得真如》,载《同人》总第三卷)余觉得还有“虚”。有“虚”才有余地、余量,才有生命活力与气息的流动与洋溢。君不见,为强烈表现自我,有书家一味张扬狂放,只知扩张,不知避让;只知进,不知退。就如同被汽车堵成了一团乱麻的闹市,自己还驾车硬着头皮往里冲。结果既过不去,亦退不出,连调头的余地也不给自己留!“古人之书让,今人之书争。”(赵之谦语)“争”、“让”二字,于墨迹中即可看出书家之精神气度,信不谬也。致远之书法,已渐趋化境,这是最为值得肯定和祝贺的。蔡邕所倡之“散怀抱”,“任情性”,我看致远创作是当得的!

余非权威人士,亦非有关方面授权作宣传,只是一家之见和一点儿感受。见仁见智,偏爱与溢美,并非本意。仅为书坛提供一点参考吧。

甲午立秋回忆记录于清源堂

宗致远印象

·胡传海·

(《书法杂志》执行主编)

我总觉得致远身上有一股气象、一份儒雅,一种豪放。他虽居某媒体,却很少见其自我炒作,他主持的版面严肃沉稳中透露出一份灵动和思考,阅之获益良多。作为编辑型书家见多识广,并能广交天下书坛高手,要一夜成名也非难事,但我感觉到他性喜沉静,不事张扬,直到有一次在全国扇面书法大展一等奖的名单中发现了他的名字,再拿来集子看,果然写得不错。我想以他所处的地位,可以不用再去参加类似科举般的大赛,但他依然老老实实把作品拿出来让大家检验。直到他寄一本作品集给我,才知道他还获得了很多大奖.并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照片上他的房间满屋书香,捧书而读,十分自在和轻松,直让人羡慕。他作品的最大特点是轻松随意而不造作,那份天成的自然在纸面上汩汩地流淌,有些字的章法布置独具匠心而又不露人工痕迹,巧妙地穿插和变化可看出他的智慧以及对书法的高度的领悟和理解。那些斗方小品既写得极为精彩,同时又把古人书写尺牍时的率意、适性、自由的情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的手卷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他对行气的把握,可以看出他极为善于布势。一如兵家布阵。虚实相生,变化莫测,字里行间,气势奔涌不绝,然而却非一览无余,而是一步一景,一段一妙,对比、欹侧、留空、穿插、错落、呼应等艺术手法运用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似乎能感觉到王铎的连篇气势、于右任的简约援括、谢无量的随意自然的影子。他的作品向传统和现代两极探索,传统一极他力求在章法上的舒朗静谧,笔画上的厚实苍茫,前者以他的楷书团扇作品为代表;现代一极则表现在他对线条和块面对比的理解上。他善于采用并笔书写的方式来体现墨色的团块效果,可见他是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来加以理解的,而不是所谓前人设定的法度的再现。我以为在当代,一个书法家如果不对书法的现代表现形式加以探索和研究,那么他的书法的发展空间就相当有限。而要使作品具有这一特性,书法家就必须有宽广的书法文化视野和襟怀,这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提升。宗致远是一位学者型的书法家,这就为他的书法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