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辞海解释,意象是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也就是客观外物的本原状态。物象被作者见识,就成了知觉形象,留存在脑海里,就是所谓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创造新的形象,便有了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将主观情思加载到客观物象之中,最直接的说法就是借物抒情。为此,明清后甚至将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以表达作者情思的手法确定为意象。而为什么要如此,则是为了要将作者的想法(主题思想)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从作者的角度而言,意象是他们一生积累的心灵妙悟,又是寄托情思的载体。现实中作者的许多难言之隐,可能都在此中隐藏,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作品至今让人研学猜测的原因之一。
当然,作者在接触到客观事物后,根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借助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形成带有自身特点可为欣赏的思想境界。具体到作品中就是作者将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通过自身展示的一(些)物象以读出其中的意味。由于主题有形象性的物象指代,往往这样的作品令人难忘,其中不少的名言也多出于此。
由于意象是“意”和“象”的结合,形成意象的过程也是抽象的过程。若是感觉不好,有时会给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尤其是有的作者在组装意象构件时,确实有些手法不易让人掌握;或故作高深,把本来简单的画面故意抽象,也确实迷惑了不少初涉文学的爱好者。因此在作品中,本人主张意象应当适可而止,适当含蓄,甚至故留略有辫子或引子,以便读者在欣赏时能够顺藤摸瓜。否则,找不到线索的意象,让人瞎捉摸的作品,还是不欣赏的好,别管他是什么名作。
因为世界的丰富多样性,呈现在作者的知觉形象也是多姿多彩的,而经由作者加工改造后的感性形象也就更加纷繁复杂了,因为它揉合了天地万物与万千心绪。
一般来说,给物象上“情”,作者首先必须在忠实于客观事物的本原状态前提下进行描述,而不必对知觉形象作太多的改造,只要作些描绘和渲染,情绪性地、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具体技巧方面多用比喻、联想、象征手法来等来创造意象,直接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而在散文中多用写实的方法再现意象,尤其是在一些记叙类、写景状物类散文中,用得更频繁、更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散文的再现性意象与小说的偏重于再现的艺术形象的区别也在这里。
当然,有时作家的思想情感不是直接地倾注在意象上,而是通过意象曲折地暗示和表现出来的。这样的意象不再是作家思想感情的一对一的体现,而是间接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喻体和客观对应物。与重在描述的再现性意象相比较,这种意象蕴含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种意象往往在诗歌中应用的比较多,也是因为它们比较适合于诗人追求主观化的意象表现,而不在意客体形象的真实再现。
在文学的意象表现中,许多人都崇尚“神与物游”,尤其诗歌、散文都是特别讲究意象创造的。就这二种文体而言,作者的情感活动都是附着于物象的,特别在意追求一种情性境界。而意象则是营造境界的重要元素,是作品的审美风范的最直接显现。获得意象,酝酿意象,是构造完美篇章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从文学角度而言,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它是比情节更小的单位,一般由描写物象的细节、象征、双关等词语构成。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根据有关资料,现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种:
1、心理意象。它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感觉、知觉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并渐渐清晰而为感性的形象。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超前的意象。
3、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泛称,基本上相当于艺术形象。
4、观念意象和审美意象。这些都是表达某种抽象观念和哲理的艺术形象。
另外,结合美学观点,有些对意象的分类也可供文学上使用。如兴象,就是作者以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像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这与文学上的“兴”手法很类同;而喻象,就是作者在摄取物象后,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形成的意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